close

【吳豐山專欄】


冷漠的社會‧蒼白的禮儀


人是群居動物,而且高度分工,靠著相互關懷、相互尊重而締造出充滿溫情的愛心世界。


長期觀察台灣社會發展,會發現隨著都市化和工業化,台灣社會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另外一方面,所謂「倉廩足而後知禮儀」其實不然;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固然豐衣足食,但人際禮儀卻越來越荒疏。


我結婚的五十年代,要請誰幫誰福證,可是一件大事。我大年初二在台南縣鄉下老家結婚。大年初二,大家都在過年,台南鄉下交通不便,國策顧問楊肇嘉先生高齡八十幾,他老先生樂意從台中清水南下幫我福證。我事先到他府上恭恭敬敬的報告,當天安排妥善接待,事後恭恭敬敬地再到他公館叩謝。以後還常常請安,到他過世為止。而且一直到今天我都感念在心。


我結婚後三年當選國大代表,開始有人請我證婚。幾十年下來,幫人證婚無數。印象中,事先送給我一張新娘新郎的學經歷資料,是大家都會做的事;事先來見面的案例是少數,大都是兄長打一通電話預約,便算了事;至於事後還記得應該說聲謝謝的,是少數中的少數。


因為一直被誤以為有較綿密的社會關係,所以幾十年來,各種請託,持續不斷。我因為參加選舉,認為「選前點頭,選後搖頭」是要不得的修持,因此當然在法理情範圍內盡力滿足請託,可是感覺上,禮儀江河日下。比如說,幫人找工作,他去上班了,我竟然不知道;比如說,幫人協調車禍賠償,結果兩方面都不滿意;比如說,好意提醒知交切莫貪污,竟成陌路。


人際關係以禮儀為滑潤劑,聽說日本人就有「親親之間也要有禮儀」的俗諺,也就是說即使父子、兄弟、夫妻之間,也要有禮儀;那麼,一般人的相互交往一定需要注意禮儀,也就更明白了。


今年八月,我出版「論台灣及台灣人」一書。我向出版社買了六百本贈送各方親友。其後兩個月,我把各方回應在贈送名冊上逐一註記,結果竟然有百分之六十幾,連說「收到了」也沒有。


稍早,在民國九十六年,我曾向公共電視買了一百套我擔任製作委員會召集人的「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光碟贈送各方親友。我同樣在贈送名冊上做註記,結果一樣,連說「收到了」也沒有的將近百分之七十。


更仔細地檢視回覆與不回覆,發現其中沒有男女、老少、地位高低、學歷高低之差別,可見冷漠與蒼涼是普遍現象。


我寫這篇文章,當然是要表達對於這種現象不以為然。不過,也許本人應該自知與時代脫節了。或者,也許我應該換個角度看台灣,應該欣慰在普遍的冷漠和蒼涼之外,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參加慈濟功德會、世界展望會之類的團體,而且恭敬的行善,無怨無悔地付出。


(作者吳豐山現任監察委員 曾任公共電視董事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尊賢基金會董事)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0冬季號01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尊賢基金會 的頭像
    吳尊賢基金會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部落格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