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封面人物】


推動共膳共耕共學


蔡瀛 打造老人桃花源


洪樹旺


從蔡家村出發 關懷阿公阿嬤 進而要營造義山里成為生態樂園


七、八年前,台北縣淡水鎮(現改為新北市淡水區)義山里下圭柔山一帶,方圓3公里內沒有小學,沒有公園,有兩座墳墓,一處垃圾場,是一處偏遠的落後地區。這裡,雖然有淡金公路經過,卻少有外人進來遊玩探視;雖然有一棟7層高的大建築,卻是一座精神病院;雖然有2,800居民,老人卻有300多人。這樣鮮有人聞問的沒落農村,最近卻上了媒體的頭條新聞,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因為原本暮氣沉沉的下圭柔山蔡家村,現在卻變成了老人家生活的樂園,在地就養」有成的模範社區。


下圭柔山蔡家村之所以能成為老人家的桃花源,主要的推手是蔡家村的子弟蔡瀛。他原來從事新聞報業工作,先後任職於民眾日報與自立晚報社的台中管理處,擔任處長職務。退休後回鄉服務,出任蔡家村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因深感家鄉建設的落後,純樸互助的社會風氣不再,而興起為家鄉做些有意義事情的使命感,於是利用每年一度的進香活動期間,開始教育村民,希望共同愛護環境、愛護鄉土,讓蔡家村早日恢復蓬勃朝氣,成為人間樂土。


他首先利用社區的資源,從照顧長者的「吃飯」做起,推出「共膳」,讓村裡的阿公阿嬤有熱騰騰的營養餐吃;接著利用休耕農田辦理「共耕」,讓長者下田種菜,活動筋骨;同時又辦理「松年大學」,請長者「共學」──學日語、學北管鑼鼓陣、學編織,既培養興趣,也是職業訓練。他也常帶著阿公阿嬤外出「共遊」,到海內外進香做宗教交流,去外地遊山玩水,也熱心參與社區內外的各種公益活動。近幾年來,蔡家村改變了,老人們動了起來,臉上有了笑容,年輕人也常回來走動,村莊恢復了活潑生氣。


最近,蔡瀛行有餘力,將活動的觸角擴大,為義山里的環境進行社區營造,邀請專家做田園踏查,發現圭柔山下的義山里,有幾處大埤塘,是候鳥過冬的落腳地,有佔地上甲的百年榕樹,有百年古厝古廟,還有一處藝術村,每個地點都有一個故事。如此美好的寶地,卻未被發掘,殊為可惜。他正在為營造家鄉成為一個現代化桃花源而努力。


以下是蔡瀛為下圭柔山義山里與蔡家村服務的歷程。


義山里社區沒落 是暮氣沉沉老人庄


淡水區義山里圭柔山下的蔡家村,原本叫做大牛稠庄,現有30多戶住著200多人,蔡家祖先從金門遷移此地已有180多年歷史,緜延11代,世代務農,過著平淡的日子。60年代台灣開始工業化,農業日趨沒落,農村人力走向都市,農村經濟衰退,隨後因稻米生產過剩,實施農田休耕,農業前景雪上加霜。蔡家村無法倖免,年輕人出走,留下老人與小孩,老人比率超過15%,幾乎每5個人就有1人是老人,蔡家村變成一個暮氣沉沉的老人庄。


蔡家村子弟蔡瀛自小在外讀書、工作,但因父母親仍住在蔡家村,故常回家探視,也關心著家鄉的一切。大約10年前,蔡瀛有一次回鄉,看到村裡的老人們,像他母親一樣,多是獨自一人生活。老人家終日無所事事,不是坐在電視前打瞌睡,就是發呆,一成不變地過著寂寞的晚年。農村老人生性節儉,一天只煮一餐,早上吃不完的中午吃、中午吃剩的晚上吃,營養衛生都有問題。看到這種情況,他既心疼年邁的母親,也為村裡老人們的淒涼晚景感到不捨。


要照顧老人就從「共膳」開始


不久,蔡瀛自報社退休,回鄉當起村民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他覺得應該可以為村裡的老人家做些事。他想到最能照顧老人家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在一起吃飯,那麼就從辦理「共膳」開始吧。於是蔡瀛向廟裡的委員、伯叔長輩們募集到60萬元,從2004年開始,在廟裡開辦伙食,請老人們到廟裡一起用餐。剛開始只有幾個人參加,原來,老人們認為「只有子女不孝的人,才會去廟裡吃閒飯」,怕遭人恥笑而止步。後來改為收費,一個月收1千元,參加的人才漸漸多起來,回復到過去農業社會大家庭式生活的模式。


「共膳」剛開辦時由於缺乏經驗,不會控制成本,購買的設備也不實用。像買來的帶輪椅子,常讓老人滑倒,又得另外花錢換購;買來的食材也常因不合用而浪費掉。募來的錢1年後花光了,「共膳」眼看無以為繼。


北富銀支援150萬元共同照顧老人


2年,全國280間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在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舉行,蔡瀛代表保生宮前去參加,認識了台北富邦銀行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那時富邦銀行慈善基金會為照顧老人與殘障者,仿照日本社區日照中心的做法,成立「北富銀社區長者共同照顧中心」,選定4個宗教團體合作試辦2年。被選中的大龍峒保安宮因故推辭,淡水祈福保生宮因而遞補,得到該基金會贊助150萬元。其中3分之1用於購買廚房設備,另3分之2用於補助2年餐費。於是蔡家村的老人「共膳」活動得以繼續辦下去。


與北富銀合作案結束後,台北縣社會局評鑑蔡家村為甲等功能型社區關懷點,給予經費補助,從2008年起,蔡家村繼續承辦老人照顧工作迄今。


大家一起吃飯的「共膳」制度有許多好處:首先,為老人們量身訂做飯菜,為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少油少鹽少糖,餐餐便吃得健康;再者,餐桌上規定用公筷母匙,飯前要洗手,便養成飲食衛生習慣;又如洗碗、盛飯一切自己來,也培養了自立精神。更重要的是讓老人家走出來,一起吃飯聊天,一有誰沒來,馬上知道;原來兩碗飯量的人突然沒有了食慾,大家會互相探問,是生病還是心情不好?因此而掌握了每個老人的健康狀況,這就是對社區老人的關懷。


後來因為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與身障者加入照顧行列,於是兼辦「送餐」服務。


蔡家村「共膳」與「送餐」 40多人受惠


蔡家村的「共膳」大約有1517人參加,供應3餐,主要對象是保生宮附近的老人。蔡瀛自己也參與,覺得非常方便。「送餐」服務的對象則有25人,只送午餐,範圍擴及整個里,由志工將志工媽媽們做好的便當,風雨無阻的送達獨居老人手中,從中午1120出發到1200送完。「共膳」與「送餐」周一到周五辦理,周末與周日則讓老人在家與家人共餐。「共膳」的費用一餐約為50元,參加者自付30元,公家補助20元。


辦理「共膳」之後,蔡瀛又想:蔡家村居民8成是農民,附近農田又多休耕,何不利用休耕農地種菜?老人家不但可以活動身體,收成的蔬菜也可供「共膳」食用。於是他結合尚有能力下田的老人們與外地退休人員,將村裡子弟免費提供的農地開闢為農場,辦理「共耕」。老人們分工開墾、除種植各種當季蔬菜外,還重點栽培果菜。去年是向日葵、玉米,今年是南瓜、玉米。完全不使用農藥,靠手工除蟲,收成供應「共膳」之外,還分送鄰近社區。蔡瀛說,每到播種季節,大家都一起下田工作,就像「人民公社」一樣熱鬧。


開辦「松年大學」老人聚一堂「共學」


接著,蔡瀛與義山里里長高木林為村裡的老人辦理「共學」,向社會局申請開辦「松年大學」,有日語班、北管鑼鼓陣、巧編籃編織班等3個班,凡58歲以上的長者均可就讀。另外也為58歲以下婦女開辦「婦女學苑」1班。學員共有90多人,請專 家與 教授來教學。例如日語班請的是淡江大學的日語老師,已教了3年。北管鑼鼓陣班的學員,原本都無音樂基礎,卻越學越有興趣,把樂譜全背了起來。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透過「共學」,老人家追求新的知能,生活過得充實,而時常動動頭腦與手腳,也可減緩老化、活得健康快樂。


31「松年大學」、「婦女學苑」開課了,學員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來上課,就像回到小學時一樣高興。除外,縣府還為學員們開電腦課,每個學員都有了E-MAIL地址,可以互通訊息,每天總會期待看誰寄「伊媚兒」來了。社區並與陽明大學合作,進行老人的三高調查,每周三來做健康講習。


蔡瀛說,「共學」可以學得一技之長,甚為實用。例如北管鑼鼓陣班的學員,除了學習音樂外,每逢保生宮信眾出外進香時,也是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地方上有婚喪喜慶時,也可派上用場;而編織班學員學成後,編織的籃子也很搶手。


蔡家村被稱為台灣的「人民公社」


「共膳」、「共耕」、「共學」在蔡瀛與里長高木林的推動下,辦得有聲有色,有人戲稱蔡家村是台灣版的「人民公社」。蔡瀛笑說,只要能讓老人們過得有尊嚴」、過得高興,生活在屬於他們的人間天堂,無論是叫什麼名稱都無所謂。


在「共膳」、「共耕」、「共學」之外,蔡瀛身為保生宮總幹事,也常舉辦「共遊」活動。他說,到各地進香,是阿公阿嬤們最高興、最期待的活動。每年過完春節的2月是進香的季節,保生宮今年計劃了3次的進香活動,包括2213天金門進香團,團員有100多人;還有過兩天接著的南部進香團,更有200多人參加,大多是50歲以上村民,更有80多歲的阿嬤。這次將出動5部遊覽車,加上一部載運神轎與鑼鼓道具的貨車,陣容浩大。蔡瀛帶領的進香團最遠到過福建武夷山,參加保生大帝的文化節活動。


每次到友廟進香,都會有一個「扮仙」的儀式,自己的北管鑼鼓陣上場的同時,蔡瀛也常把淡水大戲「西仔反」帶到友廟,與信眾們穿著古裝扮成清兵,熱鬧演出,讓友廟印象深刻。


進香兼遊覽 共遊是老人快樂時光


他說,透過進香,可以與友廟交流,順道旅遊,更因同隊同車,一起吃飯睡覺,信眾間有聊不完的話題,而增進同鄉、同學、親戚之間的情誼。這種對老人家精神層面的關懷,不是社工人員作探訪或電訪所做得到的。


此外,許多慈善公益團體常有活動,邀請蔡家村的老人參加,這也是共遊的時刻。例如富邦基金會曾邀老人們去遊漁人碼頭、看古蹟、坐遊艇;又如華山基金會也邀蔡家村的老人們坐了3部遊覽車去參加關懷老人活動。每有共遊,是老人家最快樂」最有精神的時刻。


蔡瀛常利用乘坐遊覽車時,對阿公阿嬤們做教育宣導,要他們愛鄉、維護環境衛生等。因為社區要改造,居民的觀念改變最重要,而就在共遊、心情最快樂的時候,也是老人們最聽話的時候。


南瓜節踩街活動 老人歡喜參與


社區營造的推動,居民的「共同參與」非常重要。蔡瀛不但自己動起來,也要居民動起來。翻開記在腦中的行事曆,他如數家珍地說:12月過年農閒時,是進香的好時刻,居民的參與度相當高,每次都有一兩百人參與。3月至6月,是春暖花開,植物生長季節,大家就耕種蔬果,今年要廣種南瓜,路旁也要種花,居民們一起來。31是「松年大學」與「婦女學苑」開學的日子,學員有4個月的學習才藝時間,有近百人上課。79月則忙著許多文化、公益活動的進行與準備工作,包括74的南瓜節,已經是第5年舉辦,義山里的農民攜家帶眷扮成南瓜模樣參加遊行。而連著2年演出的淡水大戲──「西仔反」,也要在7月開始訓練排演。8月逢中元節,會有一些宗教活動。9月淡水有踩街活動,蔡家村為凸顯開墾土地的刻苦精神,將扮成「金龜一族」參與表演,屆時會與眾多參加的社區團體,把整個淡水「起肖」起來。10月則有「西仔反」的正式演出,該劇共動用200多個演員,蔡家村就有30人參與扮演清兵的角色。到了年底,就要驗收成果,做檢討。


做紅龜粿迎嘉賓  阿公阿嬤笑呵呵


另外,蔡家村也常參與附近社區的活動。縣府文化局曾在新莊市舉辦社區文化活動,蔡家村的阿公阿嬤就穿著清兵戲服參與演出,受到注目。淡水重建街居民發起反對拆除舊街活動,他們也做紅龜粿前往聲援,與社區間互動良好。


幾年來,蔡家村的老人們在「共膳」、「共耕」、「共學」與「共遊」的制度下生活,有人笑稱是台灣版的「人民公社」,老人們則說他們生活在「快樂的人民公社」裡。蔡家村恢復了往日和樂的時光,並於2009年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老人福利觀摩社區」,不少地方政府與社團紛紛來前來取經,甚至常有來自國外的參訪。


前淡水鎮長,現任區長的蔡葉偉常到蔡家村探視,與老人們一起吃飯,認為該社區延續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相互扶持的美德,老人們受到良好照顧,是社區照顧老人的典範。他有意將此一模式推展到其他鄰里。


新北市長朱立倫於新春期間前往蔡家村發紅包,與阿嬤們一起做紅龜粿、話家常並聚餐,也很肯定蔡家村的做法。他表示,對年長者的照顧仍應從家庭、社區做起,讓長者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在地就養」是較理想的照顧方式,蔡家村的成功經驗值得其他區域學習。


「在地就養」成典範 各界齊肯定


前法務部長廖正豪來訪視時,對於保生宮照顧老人的用心感到欽佩,並表示,如果全台灣的廟宇都能做到像保生宮這樣,台灣的社會就不會有問題了。


雖然照顧老人的做法受到各界肯定,但是蔡瀛表示,保生宮香火並非鼎盛,要照顧老人家,尚需政府與民間的支援,否則辦理「共膳」、「共學」就難以為繼。他希望改制後的新北市政府能繼續支持該社區。


相對於淡水區淡水河沿岸社區的快速發展,屬於西北區的義山里建設卻那麼落後,窮苦的人還那麼多,讓身為義山里的一份子,又是蔡家村第一個學士、碩士的蔡瀛感到汗顏,為家鄉奉獻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社區資源踏查 發現家鄉觀光資源多


那麼義山里要營造成什麼樣的社區呢?首先必須了解社區的優缺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義山里的缺點就是社區很窮,沒有活動中心、沒有幼稚園、沒有學校、卻有2座公墓(現在已遷走,將建設為社區活動中心)1間療養院和1間精神病院。至於優點呢?這就要做調查,來找尋社區的資源:去年蔡瀛聯合里長高木林,向縣政府文化局申請經費,提出社區地圖製作計畫,邀集退休老師、文史工作者、大學助教、在地記者等學者專家十餘人,利用周末的下午,展開社區資源踏查。


根據踏查結果,發現圭柔山下有百年老樹和土地公廟等寶貴資源,以及許多社區珍貴的歷史文物,於是製作成第一份義山里社區地圖。蔡瀛指出,在生態資源方面,義山里有幾處大埤塘:靠海的一處是北國候鳥南飛來台的第一個棲息處,塘內有多種生物;另一處是「吳厝大公埤」,面積約4千坪,也是候鳥的過境處,埤內種有荷花,白天可遠眺觀音山看夕陽,晚間則荷花明月相映,是賞月的好所在;而地處海邊的「龍蝦嶼」,則是黃金鰻魚苗的故鄉。在靠海的地方有一顆百多年老榕樹,樹幹延伸7柱,有1百多支氣根,佔地廣達1,樹下還有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小土地公廟。這些都是寶。


至於文化遺產方面,因義山里在清朝時有蔡、吳、葉、張等姓的聚落,各聚落大都還留有古庴,其中「吳梅溪百年古厝」保存最完整,屬閩南式建築,古厝主人89歲的吳李滿阿嬤還住在裡面。里內還有多家廟宇,彰顯多元的宗教文化。另外,原有的工業區因工廠遷走,空廠房租給藝術家作創作空間,而成了下圭柔藝術村。蔡瀛說,經過踏查,義山里還是個滿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地方呢。


淡大教授看了踏查的資料後,對於義山里有如此豐富的生態與文化資源,感到驚訝,並表示,義山里極具發展潛力,如能好好整理,或建設或保存,將會是淡水區的明日之星。


蔡瀛希望結合各方力量,把家鄉的義山里建設成為有生態、有文化、更適宜人居的社區。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春季號01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