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豐山專欄】


多一點反躬自省‧少一點相互否定


近十幾年來,台灣社會流行相互否定。有說話權力的人在議會殿堂、在報章版面上、在電視談話性節目裡,常肆無忌憚地否定他人的工作成績和人格尊嚴;最最糟糕的是,沒有弄清楚實際情況,竟也義正詞嚴,極盡其攻訐甚或汙衊之能事。


社會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整體,靠著分工合作向前轉動,每一個成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短時間看,必須靠多數人能恰如其分以維持和諧;長時間看,取與之間以因果鐵律維持正常運轉之天道。


傳統的台灣社會,很講究人情義哩,也很崇尚人際溫暖。由於深知成事不易,所以對周圍人等的成就,樂意寫紅紙條、放鞭炮,以同沾喜氣;由於深知世道艱難,所以崇尚「與人為善」,強調「得饒人處且饒人」。


然則,為什麼會變成今日這個不堪局面?


有人從人口密度解說,說台灣在滿清王朝治理時期,人口約在兩百萬左右。到了日據後期,台灣人口(包括在台日本官民)也不過六百萬,如今住了二千三百萬人,密度之高居世界之冠。由於地狹人稠,競爭激烈,也就難免你爭我奪、你死我活。


有人從地理環境著眼,說台灣小島一個, 三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竟有兩百餘座。從山頭到海岸,最多幾十公里,又地處亞熱帶,水氣一上升,雲就壓下來,所以天低水急,人心狹詐,難養大氣,人際傾軋,勢所必然。


也有人從民主進程解析,說民主是好事,但從初階民主到成熟民主,路途遙遠。現在台灣在初階民主階段,人們樂得隨心所欲,卻不知道並不是「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


台灣人口密度確實過高,不過二千萬是一個很好的內需市場規模,這個規模跟過去幾十年的台灣經濟成就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在激烈競爭中,其實台灣人民從高密度人口得到的好處比壞處多。


台灣確實幅員有限,山地又佔了三分之二,不過,四百年來一直是一個世界貿易島嶼。台灣不曾鎖國,台灣人民從來沒有失去「放眼世界」的機緣。


因此,可以認定,問題還是出在「民主素養」這個因子上。


令人難過的是,「民主素養」並不是世界新生事務,並不是台灣人民必須獨立克服的難題;討論「民主素養」的書可謂汗牛充棟,民主先進國家走過的路徑也清晰可循;在台灣,有發言權的幾乎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本文一開始所說的諸多弊病,說穿了,不過是當事人對自己少了一分期許,對他人少了一分敦厚,如此而已!


講得更白一點,不過就是做為政治社會一員的某些角色普遍缺乏愛心罷了!


(作者吳豐山 現任監察委員曾任公共電視董事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尊賢基金會董事)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0秋季號01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