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團體】


愛心送暖‧十年如一日


──專訪「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


 洪樹旺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十年有成


讓國姓鄉老人與弱勢燃起希望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地處震央的南投縣災情最為慘重,位於較偏遠山區的國姓鄉,亦無法倖免。附近的九九峰上下劇烈震動,九份二山山崩地裂,如同電影畫面,國姓鄉有16人罹難,房屋倒塌不計其數,災民哀號聲不絕,有如世界末日。


 地震發生後,各災區成立救災中心,在學校或廟宇設立災民收容所,並埋鍋造飯供餐,惟這些慈善單位多是短暫的救濟,有的半個月,有的一個月,就陸續撤走。但是有一個民間單位──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卻是例外。他們自九二一災後為國姓鄉13個村莊的100多個老人送餐,至今未輟,仍然每天風雨無阻的為全鄉的獨居老人送便當,其愛心十年如一日。


國姓鄉是偏遠窮鄉 老人小孩與外配多


國姓鄉境內無特殊景點與物產,雖是草屯往埔里與日月潭必經之地,但是車子來來往往卻很少在此停留。去年由霧峰至埔里的國道六號高速公路通車後,原來行走中埔公路的人車都上了高速公路,呼嘯而過,鮮少駐足此地,街上更為清靜。國姓鄉是個窮鄉,鄉內山多平地少,鄉民多以農業為生,幾無工商業。國姓老街也只有幾間商店,兩家超商也是這一兩年才開設的。境內也沒醫院,就業機會除了農業工作外,幾乎是零。九二一地震後情況更糟:農業受損嚴重、房屋重建困難、貧困戶增加。年輕人多往外發展,10幾年前人口還有25千人,如今只剩下21千人,人口逐年外移流失,留下的是老人與小孩。在這種情況下,人口結構出現兩種特殊現象,一為老人與小孩多。全鄉有3,700多名老人,佔17%,比例偏高(全台老人約佔10%),二為外籍配偶多,共有693名,比例也高。


在經濟落後,人口漸減的情況下,設在國姓鄉的「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卻能長期默默地為獨居老人送餐,並擴大為老人居家服務,也為兒童及學童作課業輔導。他們實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世界大同理念。除了愛心之外,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九二一地震大難不死 邱慶禧立願做善事


九二一大地震時,35歲的邱慶禧在國姓開機車行。機車行的夥伴,才19歲的年輕師傅被壓死,成為震災罹難者。而他的房子雖倒了,人卻安然無恙,家人也只受到輕傷,讓他覺得上天留他,大概是要他多做好事吧。災後,慈善團體到各災區為災民做飯、分送民生物資,身為學校家長會長的邱慶禧也號召媽媽們煮大鍋飯菜,讓全村災民有個溫飽。但是偏遠山區的獨居老人,怎麼辦呢?他就與會員媽媽們免費為全鄉13個村的160個老人送便當。


半個月過去了,慈善團體的救濟告一段落,但是獨居老人的午餐不能停啊,於是邱慶禧自掏腰包,繼續照顧老人的腹肚。當時家鄉災區的重建工作由縣府顧問團主導,但鄉民認為應該自己站出來為家鄉做事,所以在災後第2年的424,由福龜村民邱慶禧等人為主體的地方組織「福龜新展望工作室」成立了,同年6月加入「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成為全盟的災區聯絡工作站。該工作站為了延續在地的重建工作,並擴大社福工作,遂於同年年底依法成立「社團法人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


成立「生活重建協會」 為獨居老人送便當處理後事


社團法人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成立後由邱慶禧擔任理事長,仍以為獨居老人送餐及村內兒童的照顧等社會福利工作為主。當時為了製作100多個便當,協會還花了100多萬元購買廚具並蓋中央廚房,還請了數名有廚師證照的社區媽媽,每天為老人做衛生營養的午餐便當,分幾路送到老人的家。每個月的菜錢與工資大約要20萬元,這些開銷,對資金有限的協會而言,是一大筆負擔。當時由李遠哲主持的災後重建聯盟撥款補助該協會,180萬元,連續3年,讓該協會有比較充裕的資金運用,免於斷炊之苦。


協會成立的第2年,邱慶禧罹患膀胱癌第三期,經開刀後治好了,大病不死,讓他覺得又是上天要他做更多的善事。有一天送餐時發現有老人倒地身亡,他幫忙收屍處理善後,自此,協會的工作又增加「為貧困往生者送行」這個項目。8年來,他為身亡老人處理後事的個案將近500個,不但為鄉民服務,有時還擴大到鄰近的鄉鎮。這些個案所需的棺木、火化及塔位等喪葬費用,大約35萬元,願意出錢的鄉親與慈善團體比較多,較易募得款項,經費尚不成問題,一旦不夠,就由協會負責。


到了2006年政府為擴大照顧老人與殘障弱勢,推出10年長期照護計畫,辦理老人居家服務及托老等計畫。「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為協助國姓鄉老人與殘障弱勢生活重建,也開辦居家服務、陪同就醫服務、日間托老服務、社區福利服務及兒童課業輔導等項目。生活重建協會為鄉裡老人付出更多的愛心。


服務項目增開銷大 積極開發財源


服務項目擴大,業務更多,協會的開銷也越大。對於一個經費不是充足的組織而言,光靠政府單位的補助是不夠的,而對外募款,常受社會經濟情況影響,進帳並不穩定。邱慶禧對協會聘請的日常工作人員,堅持要給薪水,而非一般無薪的義工。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廚房與送餐媽媽、老人日托與居家社工、兒童課輔社工及社區工作媽媽們的薪資,加上每日所需的伙食費,每月開銷動輒在670萬元左右。


身為協會理事長,邱慶禧每每要為這筆開銷動腦筋,除了靠各界的捐款及向機關團體募款外,他的生財之道是發展社區產業。幾年前,他開發漆器工藝,請專家傳授漆器技術給社區媽媽。送餐媽媽中午忙完製作、分送便當之後,也加入工作。完成的漆器就上網去賣,也曾送到機場與觀光飯店去展售。此一工藝的開展,不但可為協會開闢一條賺錢之路,同時也為社區婦女找到工作機會。不過剛開始做的多是大件漆器,價位高不易出售,銷售並不如預期;在了解市埸需求之後,現在也開發一些小件作品,爭取顧客的青睞。


此外,因國姓鄉有7成的鄉親是客家人,協會也發展客家風味餐外賣,為鄉民服務,也可為協會賺點錢。由社區裡的一群媽媽共同研發有特色的客家風味餐,一來供居家送餐服務之用,二來可提供外界訂製便當,也可以配合團體或公私單位舉辦活動做外燴。


邱慶禧的人脈廣,開拓財源方式五花八門,包括仲介土地,賣汽機車,自己也種樹賣樹,多少賺錢挹注協會,補貼經費不足。


節流有一套 靠善心人士共襄盛舉


至於節流方面,邱慶禧也有一套。原先在國姓市場買菜,每個月光菜錢就要10多萬元,令他吃不消,遂轉移到草屯批發市場採買,一方面價位低菜樣多,一方面菜販們知道他免費為獨居老人送便當,是在做善事,不是不收錢,就是便宜賣;還有菜販不但長期免費供應,還成為協會的理事,一起做慈善。還有賣餃子、賣菜頭稞的朋友,每逢初一、十五或節日,固定贈送他們的食品。魚與肉類價位較高,他則向大賣場批貨便宜買。


而食米與油,則多是由附近的寺廟與善心人士所贈送,每逢廟裡拜拜或作法會時,供品中有許多的白米、食油及各種食品罐頭,廟方會通知協會來領取。有時各方贈送的白米堆積太多消化不完,就轉送給其他社福團體,互通有無。


儘管開源又節流,但是有一年因財源停頓,募款不順,協會資金即將告磬,差一點面臨斷炊的窘境。


憑著一顆愛心 給弱勢族群溫馨照顧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是個社福單位,成立以來,向政府申請的補助經費約佔6成,其餘4成得靠自籌與民間捐款。邱慶禧把社福當做自已事業在經營,出錢又出力,憑著一顆愛心,為在地的弱勢族群服務,給他們最需要的溫暖和照顧,十年如一日。台灣即將成為老人國,在偏遠地區的獨居老人,是弱勢中的弱勢,最最需要像重建協會這樣的社福組織與邱慶禧這樣以「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人。


    8月中旬某日,本刊編輯來到協會進行採訪。位於國姓鄉福龜國小旁的協會辦公室,是由邱慶禧出地,九二一災區重建基金會出錢所蓋的樓房。一樓為辦公室,協會工作人員與社工們正忙著工作。協會的另一個工作場所,處於福龜國小門前路口,與辦公室只有幾步之遙。此處原是福龜國小因九二一地震倒塌後所建的木造臨時校舍,新建校舍完成後,該處即由協會承租,一邊做為老人日托場地與中央廚房,一邊則是兒童課輔教室、漆器工藝工作室及作品展示室。其中老人日托場地、中央廚房和兒童課輔教室的土地都是邱慶禧捐出來的。


當天一早,理事長邱慶禧接獲訊息,即與社工出門為一名身亡老人處理後事。這一忙就是整天,連接受採訪的時間都挪不出來。協會執行祕書 陳奕 君與社工們經常協助邱慶禧處理個案的後事,不過主要的工作還是由邱慶禧自己處理,例如為往生者搬大體、換夀衣、扛棺材、接洽喪葬事宜等等。 陳奕 君說,幫獨居老人或貧困老人辦後事,已經成為協會的主要工作之一。今年至今已完成47個案子,平均每個月有6案,幾年下來已為大約500個老人送終。


八年來為五百個貧病老人送終


邱慶禧最早為獨居老人送餐,發現有老人往生,才開始幫他們收屍辦後事。剛開始接觸到屍體,心理毛毛的,畢竟這是很多人的禁忌,但這是在為鄉親做善事呀。隨後越辦越多,已經非常專業,從收屍、驗屍到火化、進塔等程序都駕輕就熟。


陳奕君表示,除了這些程序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遇到沒有子孫的個案,社工或社區媽媽就充當其孝子孝女,把喪事辦得完滿。 協會工作人員包括理事長在內,雖然經常處理喪禮,但是看到這些老人辛苦一生,到頭來沒有親人送行,也會掉下眼淚。至於低收入戶有人往生,他們除了協助處理後事,還要幫助找善心人士捐錢,並向葬儀社商量,請其酌收材料費即可。有位貧戶鄉親病故,遺下外籍妻子與一名孩子,他們不但要為他張羅喪葬事宜,還要幫忙辦理拋棄繼承手續,以免遺眷因往生者生前為人作保了幾百萬元而背債。另外,他們還要為喪家處理積欠的健保費等雜事。


有一次到集集鎮處理一個個案,發現這家人長期住在帳篷裡,忍受冬寒夏暑之苦,理事長看到社會上居然還有這麼貧窮的人,於心不忍,於是洽請聯合勸募與寳島志工隊募集材料,為他們蓋屋,讓他們能擋風避雨。另外也幫忙貧困人家蓋浴室、廁所,這些都是擔任送行者所衍生出來的義務服務。


針對老人個別需求 送便當也量身訂製


邱慶禧還身兼採買,每天早上56點就到草屯市場買菜,買完菜回到協會交給廚房的社區媽媽們清洗整理,接著就是做飯炒菜,張羅100多人的伙食。只見中央廚房裡56名社區媽媽,有的煮飯、有的煮麵、有的炒菜,牆上還貼著紙條,上面寫著某某阿公要加飯、某某阿嬤吃素、某某不吃雞肉……等注意事項,作為便當打菜時的參考。到了10時半,所有便當裝好之後,社區媽媽們兵分四路,騎上機車開始為散居全鄉各處的老人們送便當。最遠的在南港山上,來回車程要12個鐘頭。


負責督導廚房社區媽媽做便當、送便當的社工林香如指出,目前協會送便當的對象為113人,包括獨居老人、失能老人以及身心殘障者。其中有20多人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必須自費,老人明明沒有收入,是困苦人家,卻礙於條件規定,無法申請補助,社工人員對於這種情況總會感到很難過、很無力,有時對方真繳不出伙食費,還要自掏腰包呢。


中央廚房的廚師都由社區媽媽擔任,她們都有丙級廚師證照,伙食的衛生營養不成問題。社區媽媽把便當送到家,必須一一親自交給阿公阿嬤們,等於親自探訪,關心他們的安危,遇有什麼狀況可以隨時處理。送午餐便當,周1至周6風雨無阻,一來獨居老人一天就等這個熱熱的便當過日子,二來老人們也需要有人來跟他們說說話,安慰他們。


國姓鄉有3千多名老人,接受協會愛心便當的100多人都是最需要幫助的。他們年輕時墾山種田,年老了無法工作,不是子孫過世,就是離家他去,一旦生病,生活就陷入困境;政府雖有補助,仍有所不足,協會必須靠募款補足。林香如希望各界能伸出援手,多捐款來幫助這些急需幫助的老人。


日托老人 像托兒所一樣照顧


緊鄰廚房是日托老人的活動中心,「生活重建協會」辦的是「半日托」。上午由社工用車子將老人接來中心活動,中午吃過午餐後送他們回家。帶領老人活動的社工彭政樹指出,國姓鄉有5個社區的發展協會辦理老人日托,每區的人數在15人至60人不等。「生活重建協會」則有18人日托,都是有自理生活能力的獨居老人,或家人白天外出工作乏人照顧的老人,也有一位身障的年輕人。活動的課程多元化,包括做健康操、做紙風箏、捏陶藝或做鑰匙圈等,這些課程讓日托的同學們動手動腦,減緩身心老化,並讓社區裡的老人能在地老化。


當天有位阿嬤覺得心中悶悶的,原不想來上課,但彭政樹還是載她來中心,幫她量血壓與心跳,結果一切正常才放心。他怕阿嬤身體不舒服一個人在家,萬一有緊急狀況怎麼辦呢?雖然是半日托,但老人們聚在一起,有話說、有課上,日子也好過些。況且中心供應午餐,也省事多多。


課輔讓小學生成長 外配生活能融入


來到協會服務將滿3年的社工施明志,負責國小學生的課業輔導,以及外籍配偶的生活教育輔導,對象為單親或隔代教育家庭及低收入戶家庭的小學生及外配。今年共有42個家庭,61位小學生接受輔導,平常做課後輔導,或家庭訪問。到了暑寒假,則有暑寒假課輔。今年暑假,施明志輔導了28個家庭小學生的課輔,除了國、英、數學等學校暑假作業的指導外,他為學生們安排的課程都是比較輕鬆的活動,例如才藝課,到協會的漆器教室學做漆器,也有團康活動及閱讀課外書等,讓小朋友們吸收新知識,培養團體生活。


至於外籍配偶課程的安排,有親子間的溝通技巧、有如何當一名稱職的家長,以及如何教導兒女學習母語等等。協會邀請專家來上課,讓他們能吸收多元文化,並融入社會生活。


長照計畫居家服務 幫助身障與老人


行政院於2006年宣佈實施「十年長期照護計畫」,協會的服務項目又多了一項,就是身心障礙者與行動不便老人的居家服務,由社工張芩瑜與林雅莉兩人帶領14位居家服務員為社區附近的80位個案服務。張芩瑜與林雅莉兩人表示,居家服務員都領有證照,有最基本的服務技術,每天到服務個案的家裡進行兩個小時的居家服務。服務項目包括:幫助他們做身體功能的活動與簡單運動、與他們聊天、幫他們洗頭洗澡、或處理生活方面的雜事。


她們指出,村裡的老人自從有了居家服務,每天有人來聊天,幫助處理生活上的小細節,有人與他們互動,都感到很高興,看到他們的笑容,居家服務員也很開心。


  張芩瑜與林雅莉表示,長照計畫實施以後,許多老人與殘障者受到了照顧,但是還有許多近貧者同樣需要受到政府的照顧,可是他們或因有兒女,或因有一點田產,或因有一間小房子等原因,或因其他條件不符,沒有資格申請低收入戶,而未能得到補助。每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讓人有很大的無力感。



開發漆器產業 創造就業機會


行政祕書 陳奕 君除了幫助理事長處理協會行政事務外,同時負責產業的發展與服務。目前協會的產業以漆器的製作為主。國姓鄉自日治時代,就盛產漆樹,現再度復興來發展地方產業,可以開闢財源,並培養在地文化藝術。


剛開始協會邀請了專業老師──漆藝薪傳獎的 黃麗淑 老師來教,並培養種子教師,再教導社區媽媽們,給她們有就業機會。送餐媽媽中午做完工作後,下午便集合做漆器。素材之一是做便當剩下的蛋殼。一件作品要經過構圖、烤過、剪下、敲碎、黏貼、上色、上漆、裝飾、磨光等10多道手續,全都是手工製作,極為耗工。經常要1個月以上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像最有名的作品──桐花托盤與國姓糯米橋夕照漆畫,由於費工費時,價格不斐,曾到百貨臨時櫃與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展售。鴻海公司郭台銘董事也共襄盛舉,買了糯米橋漆畫當禮物送給友人。


陳奕君說,過去多做大件作品,價格高,不易銷售,為了市場的需求,現在也開發小件作品,像木碗木湯匙或小飾品等,經過數十個社區媽媽的手,作品也上網銷售,漸漸有成績出來。


處於偏遠地區的「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10年來憑著邱慶禧的愛心與在地鄉親的支持,給鄉內的弱勢者帶來無比的溫暖。這條路越走越寬,也必然會繼續走下去。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0秋季號01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