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人物】─華淑芳修女愛心事跡
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 華淑芳一生奉獻台灣
─辦醫院辦學校傳愛半世紀 照顧千萬貧病
■洪樹旺
今年80歲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董事長華淑芳修女(Sister Mary Paul Watts),在嘉義地區行醫救助貧困民眾超過半世紀,本著基督愛人的精神,不但把愛留在台灣,並且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從年輕時就由美國來到陌生的台灣,華淑芳修女與台灣結緣50多年,將一生歲月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從當初在梅山為人看病,設立小診所開始,到今天在嘉義市的聖馬爾定醫院(以下簡稱聖馬醫院)醫療團隊,救助過的人何止萬千。從無到有,到今天的成就,她在醫療這塊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
謙虛的她,將一生的成就歸給天主,她說:「我的一生歷史,我的一切,都是天主的安排。」天主安排她到台灣梅山替人看病、到嘉義市辦醫院、到嘉義市縣辦學校、到嘉南地區行醫、到阿里山上設醫療站,因為天主指引她「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
當初來到台灣時要入修會,她選擇加入在地的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不入外國人辦的修會,因為她要在地化,要融入當地民眾。去年底,天主教嘉義教區為她舉辦發願50週年彌撒儀式,受到眾多教友與民眾的祝福。其後,她還把友人奉獻的廿五萬元台幣,全部捐助「暖個好冬」活動,幫助265個弱勢家庭。她的愛心,永不停止。
幾年前,她獲得嘉義市長頒給的嘉義市榮譽市民證,表彰她對嘉義市的貢獻,她用台語說:「我是嘉義人」。去年,政府實施「馬偕計畫」,她獲得內政部發給的長期居留證,她說:「我是真正台灣人」。有人問她說故鄉在那裡? 她回答:「台灣真的很好,是我的故鄉」。她常說:「我是美國鼻,台灣心」。50多年來,她已與台灣融合在一起。
2月28日下午,本刊記者來到嘉義市聖馬醫院,聆聽董事長華淑芳修女細說她的故事。滿臉慈祥的華淑芳修女,膝蓋關節退化,坐著輪椅。雖年已逾八旬,卻對醫治病人與改進台灣醫療環境的往事,記憶猶新,侃侃而談。其對台灣弱勢者付出無比的愛心與關懷,令人敬佩。以下是她半世紀來的愛心事跡。
54年前,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馬偕醫學院畢業不久的華淑芳醫師,效法雷鳴遠神父終身奉獻中國,救助無數傷兵與窮困青年的服務精神,嚮往自由中國,於是搭著貨輪來到台灣,加入從中國大陸遷移嘉義縣梅山鄉的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在阿里山一帶為當地人看病傳福音。
住土屋走石路 台灣新體驗
剛到台灣時,台灣還很落後,梅山鄉在阿里山腳下,是個偏僻的地方,她跟著教會修女們住在用竹子編織塗上泥土的房子,睡木板床和內裝米糠的枕頭,到處是石頭路,走在路上,她的鞋跟常卡在路中。第一晚睡覺時,看到一隻大蜘蛛從電燈泡掉下來,把她嚇得半死,當晚就沒睡好。這是來台灣的第一個難忘的印象。
山鄉醫療缺乏 居民生病看運氣
早期梅山與阿里山一帶,居民常患的疾病以小兒麻痺、破傷風、瘧疾、寄生蟲及肺結核傳染病較多,那時山上沒有醫院診所,醫藥缺乏,居民生病,不是要跋山涉水下山醫治,就是讓其自生自滅,居民可以說沒有生病的權利。
有一次,一位女孩患破傷風,送至診所,她沒有庫存的藥可予以救治,簡單處理後即轉診高雄的醫院,後來治好了,現在也當了祖母,常來探視感謝她。但是她說,該女孩是運氣好,有天主的照顧,所以活了下來,當時有多少破傷風的人來不及用藥,而喪失了生命。
華淑芳常與修女們在山區為當地居民巡診看病,並順便宣導公共衛生,教導居民健康知識。儘管山區交通不便,走蜿蜒又險峻的山路,經常會摔跤,過山溝要走竹筒橋,戰戰兢兢,但是她並不以為苦,經常提著醫事包徒步深入山區為病患看診,甚至親自以擔架將重症病患抬下山治療。
看病須要與病患溝通,但她不會說中文,沒有時間去學校學,就與修會中來自山東省的修女們學中文,但對方也不會英文,兩人比手畫腳,經常鬧出笑話。華淑芳的家庭原本信奉基督教,大學畢業後皈依天主教,來到梅山半年後,她向修會會長表達要正式加入中華聖母會的意願,英文加上中文,又說又比的,會長誤以為她要離開修會而哭了起來,她卻以為會長是為了她的入會,是高興的哭。她入會兩、三年後,成為該會的修女。
設立海星診所山上居民稱便
為了提供居民基本的診療,華淑芳在梅山設「海星診所」,為人看病。對於病患求診從不拒絕,即使病患沒有錢付醫藥費,她也會義務服務,並提供一些日常藥品供病患應急。「海星診所」設立後,讓居民有了依靠,尤其對抵抗力弱的幼童及老人家幫助最大。她的愛心與醫術名氣也傳開來。
有一天中午,她正要用餐,聽到外面有人號啕大哭,是一名婦人手抱著用布包著的嬰兒,進到診所要求華修女替嬰兒看病。嬰兒才周歲大,患了腸病毒,高燒不退,沒有診所敢收,聽說梅山華修女可以醫治,於是從海邊坐了二、三小時的公車來求診,但因為延誤診療時間,病情惡化,到診所時,已經沒有呼吸了,而布包還是溫溫、濕濕的。
該婦人的哭聲,她一輩子都忘不了,其遭遇讓她感到心痛不忍,也因此讓她許下在嘉義開辦醫院的心願,以免因醫療資源的缺乏,造成生命不保的憾事一再發生。
六年後,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在嘉義市蓋會院,華淑芳修女也跟著把「海星診所」遷到嘉義市,改名為「啟明診療所」。在當時提供了比較現代化的醫療設施與醫藥,民眾得到較好的照顧,所以診所外經常大排長龍,等候就診。由於病人多,常常一天要看150多位病患,她非常忙碌,深感蓋醫院的迫切性。
有一天,一位婦人帶著患了肺炎的孩子來看病,啟明診所沒有病床,她就用克難方式,把桌子倒過來,充當病床,一旁燒著加藥的開水,作為噴霧器治療病人,並把桌子四周用塑膠布圍起來,避免霧氣散掉,她和修女們輪流照顧了三天,才痊癒出院。
這個病人有幸得到她們愛心的照顧,病得以好了起來,但是在醫療資源與設施缺乏的地方,有多少病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而失去了生命?她為這些人感到難過。
還有一次,她的診所轉診一個患白喉的小孩到醫院,他的家人付不出保證金而無法住院,華修女獲悉後趕回診所拿錢,但是小孩病情嚴重,等不及而過世了。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她的身邊發生,讓她很難過,而有很深刻的感觸,更堅定決心要蓋一間有急救及住院設備,而且讓窮人也可以獲得醫治的醫院。
回美國募款歷經千辛萬苦
華淑芳修女為了興建醫院,密集回到美國,向各地教會教友們演講募款籌經費。光是洛杉磯與芝加哥間及紐約市與芝加哥間往返,就超過150次,也曾經歷過病痛與天災的生死關頭。
有一年的元月二日到達紐約,當天天氣還好,第二天卻下起暴風雪,氣溫降到攝氏零下10幾度,天氣太冷,大家都不敢出門,募不到錢,又沒有地方住,她和同行的展修女都生病,尤其展修女又被醫師診斷為食道癌,發高燒不退,情況很慘。後來透過修會的介紹,認識帝國大廈管理基金會負責人的女兒,得到她的幫助,找到住的地方,也得到一位醫師幫忙,並為展修女開了八個小時的刀,救了她們一命。
展修女為了陪華修女到美國募款,飽受病魔折騰。回到台灣後,不久因病復發不治,未及看到醫院蓋起來,令華淑芳修女甚感惋惜。
她還記得有一天,也是個寒冷的冬天,到海邊的一個教會去演講,海風很大,吹得人東倒西歪,她抱著重重的幻燈片機,從停車場到教會的一段路上,跌跌撞撞的,讓她吃足了苦頭。
還有一次,她到美國去募款,朋友給她二手的金龜車開,方便東西奔波辦演講會,她從紐約開到芝加哥,從早上7點出發,到晚上9點才到,足足開了14個小時的車,疲憊不堪。
感謝美國人捐獻聖馬爾定醫院才得創立
有時候,她從紐約開始,經過紐澤西,一個一個教會的去演講和說明,一路到芝加哥。每到一處,聽說她要辦醫院,美國朋友有黑人有白人,也有其他族裔,不分種族,有人給50元、100元、200元,不限數額的捐出來,他們的愛心,令她無比感動。
儘管募款活動的過程很辛苦,但她認為有天主的眷顧,許多恩人都適時出現,讓她化險為夷,解決困難。因此在短短一年期間,她募得蓋醫院的頭期款,尤其是教友馬爾定先生的大筆款項捐助,幫助最大,最令她感動。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於1966年完工啟用,華淑芳修女的心願達成了。醫院初期工程,只有門診部、開刀房、產房及30張病床,但在嘉義已屬相當規模的醫院,是嘉義人口中的「美國仔病院」。
在那個經濟與醫療貧乏年代,要興建醫院談何容易,聖馬醫院能夠創辦,華淑芳修女辛苦奔走,居功厥偉,但是她說是許多人的功勞,尤其美國教友們的幫助最大。像馬爾定先生及其家人,就是一大恩人,他的兒子還曾來台灣,捐助一批醫療設備,例如可以上下調整的病床,當時是少見的先進設備。醫藥也是透過許多恩人的幫助,得到與美國同步的新藥品。這樣的設備,當時除了台北的台大與榮總可以比擬外,在物質缺乏的中南部,可說是最現代化的醫院。她說,聖馬醫院因此獲得民眾的信任,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創辦崇仁護校 在地人服務在地人
興建醫院的願望達成後,醫院有了醫師,卻沒有護士,當時護理學校很少,一般醫院或診所的護士大多是學徒出身,通常一個護士要照顧好幾個病人,華淑芳修女記得那時醫院的情況是,一有病人住院,幾乎家人全員到齊,搶著照顧病人。但是沒有專業人員的照顧,對病人是不好的,所以她期望能夠設立護理學校,培育護士等護理人才。
於是修會開始推動創設崇仁護校,她到處奔走募款,護校終於1971年開始招生,2005年新校區在大林完成建設啟用,並升格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了幫助阿里山居民的醫療照顧,崇仁護校免費培養原住民學生,讓她們畢業後,回到她們的家鄉服務。大約有20個原住民學生,她們畢業後,都回到故鄉的衛生所或診所服務,發揮「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精神,成效卓著。
致力培養人才 提升服務水準
當聖馬醫院與崇仁護校業務穩定後,華淑芳修女漸漸從第一線為人看診退下來,致力於勸募與人才的培育工作,以提升醫院醫療服務品質及學校的教學品質。她促成100多名學生、醫師和修女,到美國大學讀書進修,學成後都回來在醫院與護校服務,擔任重要職務,傳承救人濟世的愛心事業。
現在擔任聖馬醫院院長的陳美惠修女,就是一個例子。20多年前,她被派到美國讀書,取得醫院管理碩士,回到台灣,接掌聖馬醫院。她在美國醫院實習時,該院院長要她在身邊看,學習如何當一位院長,有時就請她執行院長的工作,例如在DRG制度下,有些住院病人,病情已穩定但不出院,院長請她去跟醫師溝通。另外,為增加她對外包事務的經驗,院長安排她先行評估並與包商議價等等,都是些棘手的院務,但是這樣的歷練,讓她獲益良多。
陳美惠院長說,當時她們同期有九位修女到芝加哥進修,有的學教育,有的是唸醫檢師,有的學護理,當拿到碩士學位要畢業時,關心照顧她們的華修女,為犒賞她們的努力與成就,就請她們到中國城去吃飯,當時發生一件有趣的事。
美籍華修女,帶著九位穿著白袍的修女,走在街上過馬路,就像鵝媽媽帶著一隊小白鵝一樣,她們笑稱她是鵝媽媽,的確,華修女平常就像母親一樣照顧她們。當華修女和她們九人進到一家餐館時,裡面的服務生及客人都站起來拍手,高喊歡迎光臨,原來跑錯地方,這是一家酒吧。華修女領著修女們彎腰致歉,並趕快離開,從此華修女就得了「鵝媽媽」的美名。
醫院學校頻獲獎 愛心事業有傳承
華淑芳修女接受採訪時,拍著身旁陳院長的肩膀說,聖馬醫院在陳院長的專業經營管理下穩健發展,得到許多人的讚揚。去年醫院體系得到五、六十個獎,有服務良好的,有醫療貢獻的,有技術水準提升的,這些獎是對聖馬醫院的肯定,也表示聖馬醫院的確對社會做出貢獻。
陳美惠修女接任院長後,進行現代化的改革,她於1988年採取醫療業務電腦化的管理,在嘉義地區是首創,醫師看診後,病人不必拿單(處方箋)即可到藥局拿藥,省事許多,效率提高。當時有病人說:「電腦也可以看病喔!」聖馬醫院贏得了好口碑。
聖馬醫院在嘉義地區服務,聲名遠播,看病的人日增,醫院病房不敷使用。1996年得到教會的協助,在嘉義市大雅路上興建了地上10樓地下2樓的現代化醫療大樓。急性病床有381床,總床數為710床,舊的醫院則提供精神科及中醫科使用。
談到精神科,華修女指出,數十年前,精神病患被認為無法治癒,大多被集中關起來,很不人道。她看過精神科病院,病人沒有得到適當醫治,滿可憐的。她說,聖馬醫院精神科設立後,病房設備不是新的,但病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顧,除了醫療照顧,還有很多動態或靜態的學習課程,如手工藝、做陶藝、學電腦、學餐飲,並開了一家「奇夢子餐廳」,從做餐、招呼客人到算帳,皆由精神科患者包辦,目的是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病好後可以回到家庭,有謀生能力,過正常生活。
她說,醫院服務項目越來越多,她希望提升醫療水準,也能服務更多貧困的弱勢族群。
關於醫療事業的傳承,華淑芳修女慶幸得人,她說,陳院長在美國讀書得到醫院管理碩士學位,回國接任院長後,以現代化的管理,請來最優秀的醫護人員,讓聖馬醫院的醫療服務水準,能與美國接軌,跟上時代的腳步。她慶幸醫院傳承有人。
設阿里山醫療站 把愛與醫療帶上山
60年代,醫院設立後,華淑芳修女在院裡為人看病,但是她希望能救治更多貧困無依的人,所以當時每個星期都會安排兩天,到嘉義縣與台南縣的鄉下巡診。對於鄉下地方醫療資源的缺乏,她感觸甚深。尤其是她曾待過的阿里山地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交通又不便,對於醫療設施的需求更為迫切。
1997年華淑芳修女接任聖馬醫院董事長,積極推動在阿里山上設醫療站的計畫。次年,醫療站正式成立,成為第一個在山地鄉設立的醫療站,全年無休、24小時,全天候地為當地民眾看病服務,為居民健康把關。同時為因應少子化,老人人口的增加,於2000年興建258床的護理之家,為老人長期照護的服務奠下基礎。
阿里山醫療站工作團隊的服務得到醫療界的肯定,去年(2011年)榮獲全國第21屆團體醫療奉獻獎,華淑芳修女視為至上榮譽,親自率領聖馬醫療團隊接受頒獎,她在接受總統接見表揚時,為阿里山醫療站升格為醫院請命。她告訴總統,聖馬醫院團隊有今天的成就,靠許多人的幫助,尤其是美國人幫助最多。現在台灣進步,資源增加,希望總統多關心山區民眾,也多關心聖馬醫療團隊,讓愛的服務在山上永不止息。
台灣已很進步 應關心少年與老人
華淑芳修女奉獻台灣超過半世紀,去年她獲內政部發給永久居留證時,感到高興,她說:「我是台灣人」、「是美國鼻,台灣心」。
她回憶剛來台灣時,到處石頭路,看到的是腳踏車,人騎車載著裝貨物籃子,從後面看,只見籃子移動,看不到人。現在道路舖上柏油,還有高速公路、高鐵,交通便捷多了,從嘉義很快就到台北。
她指出,台灣與過去相比,進步太多了,比美國還好。台灣有健保,有很好的醫院與醫生,不像美國窮人要為生病發愁。不過,看到許多年輕人吸毒、打麻藥,令她難過,年輕人是我們的希望,她希望重視年輕人生活、品德教育。至於老人,為台灣付出很多,她認為政府有責任讓他們獲得安養照護。
↑聖馬爾定醫院阿里山醫療團隊榮獲第21屆醫療奉獻獎。(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2春季號020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