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羅素反戰的和平主義哲學大師(1)


■侯忠貞


  貝特蘭德˙羅素(Bertrand Russell)出生英國貴族家庭,祖父曾擔任英國首相。18歲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數學和邏輯。


  羅素受摩爾的影響放棄了唯心主義,創立影響深遠的邏輯分析哲學,在哲學上做出他最大的貢獻。他將哲學研究置於嚴格的科學基礎上,試圖為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解決一切哲學問題,而找到一條卓有成就的科學途徑。


  他一方面不斷破除世人俗見和傳統觀念,一方面挑戰自己,不斷以新我代替舊我,絕不盲目固守先前的立場。


  羅素學識博大精深,遍及數理、邏輯、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涉獵之廣,鮮有人能與倫比。近一世紀的生涯著作超過70部,通過這些論著,出身貴族的他,關懷弱勢,展現他是關切人類問題和人類命運的學者與社會改革家。作為一位卓越的國際活動家,他晚年發起反對核子戰爭和越戰,為捍衛世界和平殫精竭慮,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出身貴族門第


  羅素1872518誕生於英國威爾斯一個教友派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爵士,曾兩度擔任英國首相,他1832年的改革,使英國步上民主之路。


  貴族的自由主義是羅素家的傳統,他被教養成為一個共和主義者,一生都在為這種民主理想和議會政治而努力。


  約翰˙羅素和第二位夫人所生的長子安伯利子爵,娶了史坦利爵士的女兒凱特,他們就是羅素的父母。羅素上有哥哥佛蘭克和姊姊拉寇兒。羅素生下來的第三天,他的母親就描述他說:「他抬起他的頭,以一種生氣勃勃的樣子觀看週遭的事物。」


  不久,惡運開始降臨。出生後第2年,父親得了癲癇症,母親和姊姊都死於白喉。才2歲的羅素被送到附近的農場,才免於受到傳染。父親在一年半之後也去世了,年僅33歲。


  兩個孤兒,被送到里奇蒙公園潘布魯克府邸的祖父母家裡,這幢宅邸是為維多利亞女王賜給他祖父的。2年後祖父去世,羅素兄弟就由人稱「約翰夫人」的祖母養育長大。羅素12歲時,管教嚴格的祖母送他一本聖經,扉頁上面寫道:「勿隨人家做壞事。」


  沒有同齡的伙伴,羅素的性格沉默又羞怯。然而他生來就喜歡遊戲和冒險,也酷愛滑冰和爬樹摘鳥巢。


  羅素9歲時,一名女修道院院長預言世界末日失準,更加深了他潛在的懷疑主義。羅素童年就對一般世俗之見具有大膽質疑的氣質。


  不久,羅素的興趣轉到數學方面。11歲時,哥哥佛蘭克教他歐幾里得幾何學,他學得很好。但他一開始就發現,幾何學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屬於無法證明的公理上,從此對數學基礎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直到他的巨著「數學原理」完成為止。


  祖父的大部分藏書,為他在幾乎所有學科領域累積極為深厚的基礎。在讀了英國19世紀經驗派哲學代表人物J.S.彌爾的著作後,他便放棄了對上帝的一切信仰。


劍橋才子 風雲際會


  羅素早年由家庭教師教育長大。16歲時,祖母把羅素送到一所專門教考陸軍軍官的學校就讀,他18個月內便修完一般學生必須花6年以上才能完成的古典知識,同時獲得劍橋獎學金。 


  1890年10月,18歲的羅素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數學,他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令人有著無限樂趣的世界。在他進入劍橋的半世紀,正是劍橋執學界牛耳的時代。當時的劍橋風雲際會,人才輩出,單是三一學院就有諸多日後的大師級人物如馬克塔格特、懷海德、羅素、摩爾、維特根斯坦,還有馬歇爾和凱恩斯等才子。


  第一學期,羅素就結交了一群出類拔萃的朋友。從清教徒家庭來到學術殿堂,羅素的心智飛躍發展。他後來回憶說,劍橋對他而言是個新世界。他第一次發現人家不認為他所思索的是一些可笑的事,暢談哲學和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大享受。


  羅素一半時間研究專門的數學,一半與同學討論各種不同的東西。他們每星期六晚上,聚集在房間裡徹夜高談闊論,他儼然是「新世界中的新人」。他克服了自己的羞怯和童年的孤獨,也學會抽煙斗。


  他前3年研究數學,1893年獲得數學學位;第4年,攻讀哲學。他受導師們及馬克塔格特的勸說,成為黑格爾和布萊德雷的唯心主義信徒。1894年,他獲道德哲學榮譽學士學位一級。


  羅素在劍橋時期愛上了愛麗絲˙史密斯,她是美國賓州福音教友派信徒的女兒。羅素不顧祖母的反對,1894年12月兩人結婚。


批判黑格爾哲學


  婚後第2年,羅素夫婦兩度訪問德國,他到柏林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和經濟學。他注意到德國警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角落,他已預見德國將走上獨裁和戰爭的命運。


  他耐心讀完馬克斯的「資本論」三大卷和共產主義宣言,但始終不對共產主義存有幻想。羅素認為,馬克斯完全忽略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者之間有一個新興的中產階級正在成長茁壯。 


  1895年,羅素當選三一學院研究員。1896年,羅素到美國講學回國後,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任講師。羅素夫婦在沙塞克斯郡的鄉下過著田園生活,他每天埋首6、7小時寫作「數學哲學」,該書奠定他日後成名的基礎。他們過著單純而彼此相愛的生活,愛麗絲把家事料理得井然有序,讓羅素得以專心寫作,在學術上成就非凡。


  這時的羅素在外表、衣著和風度上,表現很合乎傳統的標準,禮貌備至;講話時談吐清晰,表達正確。他的生活過得很有效率,總是希望使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羅素經常鞭策自己獲得學術的成就,因此他安排每天早上9點到1點及下午5點到8點從事數學工作,每天3次夫妻彼此高聲朗讀,1點半午餐後到4點半打槌球等運動,晚上10點半熄燈就寢。


  1898年,這一年,羅素開始反對黑格爾和布萊德雷哲學,並加以猛烈批判,回到由摩爾本人當開路先鋒的實在論。


數學原理 最偉大學術著作


  1900年是羅素哲學歷程中的重要分水嶺。這一年,羅素參加巴黎的國際哲學會議,遇見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皮亞諾,受皮亞諾的啟發,終於精通其記號哲學,開始用新的邏輯分析技術研究數學的基本概念。他把這種哲學擴大應用到陳述的邏輯上,同時開始計畫寫作「數學原理」,其目的在建立他自己的理論,形成了邏輯原子論觀點。羅素自稱這是一次思想巨變。


  「數學原理」第一部1903年出版,這時羅素和老師兼好友懷海德已決定合寫未完成的數學原理。因此原先計畫只出2本的數學原理,變成4巨冊的劃時代經典巨著。


  「數學原理」一書是羅素一生最偉大的學術著作,雖然很少人讀過此書,卻幾乎沒人敢懷疑它不是人類心靈最高超的成就之一。該書是自從亞里斯多德的「工具」以來最重要的邏輯著作,被看作是數學和邏輯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為羅素贏得無比崇高的學術地位和榮譽。


  羅素也結合英國的經驗主義與現代邏輯的分析方法,建立他的邏輯原子論。


耳聽勝於眼視


  羅素工作起來,耳朵比眼睛更靈敏,由耳朵獲得的東西比眼睛還多。他很喜歡聽別人大聲朗誦給他聽,他記憶的方式是靠說出來的聲音,而不是靠印在書上的文字。因此他每天安排夫妻彼此3次大聲朗讀。


  羅素還有一個獨特的思考技巧,就是他能夠有意識的利用他的潛意識心靈。他若要寫一部高難度的東西,他首先在這個題目上苦思冥想數天或數小時,然後暫時把它拋開,讓他在潛意識中去醞釀。幾個月後,他再有意識的重回這個題目,這時這部著作幾已大功告成。這是經驗使他領會到的一個訣竅,他可以把這幾個月時間用來研究其他問題。


  羅素的手稿和信簡每一頁都乾乾淨淨,幾乎看不到有一個字的塗改。他本人解釋說,他已把所有的東西都寫在他的腦子裡了,他在頭腦中刪改遠比在草紙上刪改容易。有人曾勸他寫完東西後應反覆修改,他改了一遍後,還是覺得原來的那一篇遠比重寫的要好,他此以後他再也不會重寫任何他寫過的東西。


獨創描述詞理論 卓越書評家


  1905年創立描述詞理論(亦稱摹狀詞理論),被公認時他在哲學上的偉大貢獻。摩爾說這是羅素最大的哲學發現,是他自己獨創,不是受別人影響才得出來的。


  羅素認為,詞語是人類發明的一種符號,這種符號具有任意性,它往往被思維不縝密的人或別有用心的騙子所運用或玩弄,造成人們思維的混亂和理智的喪失。而且,詞語本身固定不變,它所指涉的事物卻不斷在運動和變化中,這就形成脫節或不實。例如「托爾斯泰」這個人名,它本身作為名詞性概念是靜止的、不變的,而實際上托爾斯泰這位作家在各個人生階段有不同變化和發展,少年的托爾斯泰與晚年的托爾斯泰其實判若兩人。如果把這個毫無變化的詞看作是代表毫無變化的人,那就錯了。


  羅素總結說,不要讓語法操縱我們對存在著的事物所持的看法。他指出如果人們在詞語能避免錯誤的推論,語言就會為人們提供一幅真實世界的圖像。


  羅素在1900年至1910年這10年間,還不斷在「心靈」雜誌和其他專業刊物發表哲學論文和書評。羅素接到「心靈」主編稿件總是很快寫出評語,他的評論不帶感情,持論嚴苛,近似殘酷而又一針見血。


  這正是一位優越批評家應具有的品質,也是羅素性格的一面。他對於妥協、緩和、修飾的陳敘,似乎毫無所知。


  羅素1907年和1910年出馬競選國會議員,兩次都敗北。
感悟眾生苦難 信仰轉變


  羅素是重分析輕道德的哲學家,其思想路線重個人而輕國家。他哲學上的思考傾向和政治思想,都是設法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並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我們生存的世界不斷在變動,羅素也繼續不斷在修正自己的觀點,以求得合理的平衡。


  羅素天生熱情洋溢,他通過政治和社會的問題而將其發洩出來。他從不曾為某一政治主義而奮鬥,但當他一旦被人類遭遇的苦難所深深觸動,就會毫不遲疑挺身而出向苦難宣戰。在政治上,他始終堅持人性的熱烈同情,他不畏打擊,勇往直前投入社會活動和奮鬥中。這正是他「為何而生」的第三種單純而強烈的熱情,苦難人痛苦的呼喊,經常在他內心深處盪氣迴腸。


  羅素一度成為帝國主義者,但1901年他在廣播中說,一次類似宗教信仰的「轉變」,在幾分鐘內,改變他對波爾戰爭、嚴厲的教育和刑法的看法,以及對私人之間勾心鬥角的看法。 


  這次的「轉變」,是因為他突然間真切感悟到絕大多數民眾生活在孤獨中,他熱望的尋求擺脫這種悲劇性的疏離狀態。他這種感受,完全反映在他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一個自由人的信仰」裡。


劍橋和哈佛任教


  191310月,羅素回到劍橋三一學院擔任邏輯學和數學原理的講師,年薪210鎊。這時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劍橋任教,懷海德則到哈佛去了,好友摩爾第2年加入三一學院行列,奧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來錦上添花,使劍橋執英國哲學界牛耳。


  維特根斯坦出身富豪之家,本來是曼徹斯特大學工程學研究生,為了設計螺旋槳而愛上數學,到劍橋拜在羅素門下學習。他經常到羅素的房間跟他討論邏輯學問題到深夜,後來成為邏輯哲學大師,他曾多次感謝羅素對他的鼓勵。


  羅素在三一學院開「柏格森講座」,是他首次成功的著名演講。柏格森在劍橋被視為「異端」,羅素猛烈批判柏格森的進化哲學,讓聽這門課的學生有如置身於偉大時刻。這些講稿後來收集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一書中。


  羅素的哲學以多變著稱,他不斷改變和修正自己的觀點,隨時準備思考來自各方的新觀點。他不在意於建立固定不變的龐大體系,他追求知識的確定性,因為他在研究過程中認識到確定無誤的知識或哲理是可求而不可得。但他的思想方法是不變的,其方法就是所謂的「歐肯之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就是剔除一切多餘的東西,然後只剩下最基本的素材「感覺材料」,再根據這些材料來把握物質世界的存在。


  羅素運用「歐肯之刀」,把我們引進了所有思想中最迷人的領域,使哲學與科學相互提攜,彼此進步。。


一次大戰的蜕變


  第一次世界爆發前,羅素返回英國,他堅持反戰,積極投入和平主義運動,他被捲入政治風暴的中心。這使他對人對事的看法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在回憶錄中寫道:「1910年到1914年這段時期,是我生命中的轉捩點。其前後的差別,就像浮士德遇到魔鬼米菲斯特前後差別那麼大。在那期間我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蜕變……」


  戰前羅素在劍橋主張英國應保持中立,發動許多教授和同事簽名;戰爭爆發時,多數簽名者馬上改變態度,讓他感嘆不已,他真希望「1914年以前就死掉」。不久之後,他由消極絕望轉為積極反戰,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獲得正義人們的崇敬。他後來回憶說,從事和平主義運動,使他第一次發現他把全副的天性沉浸到工作的韻律中。


  羅素和少數反戰同志,被當成煽動分子或德國間諜圍攻、毆打。1916年,反戰者艾佛雷特被徵兵入伍後,不服從命令而被判兩年苦役。「反徵兵同盟」印了一本小冊子,聲援艾佛雷特,6名散發傳單的人被捕入獄。羅素寫信告訴泰晤士報,說明傳單是他印發的,結果他被起訴,判罰100英鎊,被三一學院開除教職。


  羅素繼續宣傳他的和平主義,他準備把一連串的演說收集出版「社會重建的原則」。1916年底,羅素剛好邂逅了和平主義出版家史坦利˙溫恩,由溫恩出版這本書。這本書的出版為羅素建立新的里程碑,因為它首次顯示羅素也會寫一般人都能了解的書,吸引廣大讀者群,成為領導民眾前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


  羅素和溫恩建立了終生的友誼,羅素能成為舉世一般讀者眾所週知的人物,溫恩功不可沒。


撰文反戰坐牢


  1918年1月,羅素在反徵兵同盟的周刊「民友報」發表一篇批評美軍的反戰文章。法官判他侮辱「與英國並肩作戰的一個偉大國家的軍隊」,判他6個月徒刑。他在獄中閱讀和寫作,完成了「數理哲學導論」,還為撰寫「心的分析」做閱讀準備工作。


  羅素9月獲釋出獄後,便一頭栽進哲學的天地裡。他在倫敦發表一系列演講,1921年結集為心的分析」,其論點是物質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物質化,心靈也沒有一般人假想的那麼精神化。他說,心與物二者似乎是複合物。這種哲學在美國發展成「中立一元論」。羅素拋棄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後,採取心與物對立的心物二元論,現在他從多元論的實在論走向了中立一元論。羅素認為,日常的語言,是導致誤解的根源。當我們說「我想」,我們便開始假定有一個在思考的人在那裡,其實我們所知道的那不過是一種思考的經驗。羅素把心看作是建立在「諸種感覺」基礎上的一個邏輯結構,並把它和之前的「感覺材料」視為相同的東西。


認清蘇聯


  1920年5月,羅素隨工黨代表團訪問蘇聯。訪蘇之前,羅素熱情歡呼俄國10月革命的偉大勝利,遭到保守派的批評。他1918年曾寫信說,這個世界遭透了,列寧和托洛茨基是唯一的光明所在。羅素等人在蘇聯享受著極其隆重的招待,宴會、閱兵、在大歌劇院看表演、抽上等雪茄、住宮殿的豪華臥室等。


  羅素常避開宴會,到街上和農村接觸平民百姓。他看到疲憊的婦女在政府開設的麵包店大排長龍,等待領取黑麵包,羅素等一行有生以來從未見過這副貧困的情景。羅素到克里姆林宮拜會列寧,剛從波蘭前線凱歸的托洛茨基招待他們欣賞歌劇。


  他把訪蘇觀感出版「布爾雪維克的理論與實際」一書,批評蘇聯社會的狹隘功利主義扭曲了社會和人生;在獨裁統治之下,反對者遭到無情的鎮壓,甚至不惜使用當年沙皇警察的殘忍手段。他從理論與實際兩方面,指出布爾雪維克主義是專制的,不能處處為人民著想。


  厭惡與恐怖,是羅素在蘇聯的感受。他們每一次談話都被竊聽。羅素可說是最早掙脫共產主義迷夢的西方知識分子,「布爾雪維克的理論與實際」到後來仍是反共哲學最有力的代表作。幾十年後,他仍得意的說,他訪蘇之後的言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沒有一點需要改動。


  他乘船在窩瓦河中,全船的人都沉醉於美好的遐想和幻境裡,而他的心靈卻沉入四周的一片死寂,充滿痛苦與疑惑。帶著這種心緒,他到中國尋找新希望。



高齡94歲的羅素,在家裡悠哉地抽著他喜愛的煙斗。(美聯社)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2春季號02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