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愛送上山醫療站  守護阿里山居民


洪樹旺


聖馬爾定醫院阿里山醫療站全年無休 全天候應診


中華民國第21屆醫療奉獻團體獎,由長期致力於山地醫療服務的財團法人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以下簡稱聖馬醫院)阿里山醫療工作團隊獲得。聖馬醫院


以效法基督愛人之精神為服務宗旨,1998年在阿里山鄉樂野村設立全國第一個


山地鄉全年無休、24小時由醫師駐診的醫療站。他們毫無保留奉獻他們的金錢、


歲月、學問、技術與智慧,給最需要的人,其精神讓人感嘆與感佩。


聖馬醫院阿里山醫療工作團隊於2011年10月01日獲獎,聖馬醫院董事長華


淑芳修女與院長陳美惠修女感到無比榮耀,率團前往受獎,並獲得總統接見表揚。


日前,她們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談到該醫療站設立前後的艱辛,與未來展望。


她們的愛心給山上居民帶來無比希望,她們更期待將愛心在山上延續下去。


六十年前,阿里山因地處偏遠、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居民不多且分散,難以吸引醫師前往開業。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居民飽受病痛求診無門之苦,一遇緊急病痛,得花費大半天時間,徒步經過蜿蜒崎嶇的道路,下山至市區就醫。山上居民無不叫苦,卻也無可奈何,只有聽天由命。


山區巡診常摔倒 辛苦卻很快樂


當時來自美國的年輕醫師華淑芳修女有鑑於此,於是發起教會募款,在梅山設立海星診所,為居民看病,並帶領教會的修女們,拿著醫藥箱、抬著擔架,往來於阿里山各部落間巡診。


華淑芳修女回憶起往事指出,那時很多小孩子患小兒麻痺症,她給小孩看病之餘,還教他們功課。大人則多是破傷風和肺病之類的傳染病。有一次出去巡診,一個小孩子病得很嚴重,動彈不得,她和修女找來擔架抬下山。剛開始巡診時,山路不好走,腳底磨破了,還摔傷了幾次,現在她的膝蓋會痛,不能走路,可能與那時腳摔傷有關。


她說,那時雖然辛苦,但是能夠救助窮困人家,她感到很快樂;只是藥品缺少,沒有好的藥,許多病患醫不好,甚至救不回來,常令她沮喪,是最不快樂的事。


後來海星診所遷往嘉義市,改名「啟明診療所」,再擴大成為「聖馬爾定醫院」。醫院仍以不定時的巡診方式,派醫師上山為居民看診服務。但是阿里山區幅員遼闊,巡診能提供的醫療照護有限,尤其在沒有巡診的時段,居民生病受傷怎麼辦?小孩子半夜發燒怎麼辦?逢雨季聯外道路中斷時,無法巡診又不能下山就醫、拿藥,又怎麼辦?這些問題,常在華修女腦中環繞。


山上醫療資源缺乏 居民沒有生病權利


陳美惠修女早年在暑假時,都會帶學生上阿里山義診,山上村子便廣播:「醫生來了,大家可以生病了!」她聽到時感到心酸,居民因缺乏醫療資源,連生病的權利都沒有,真是可憐。山上的居民都叫修女為「天使」,所以看到巡診修女,就高興喊著:「天使來了!」對他們來說,來巡診的醫師護士,真的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她說,那時阿里山地區居民看病,得花好多時間下山,若是得了急症來不及醫治,可能無法挽救,所以只能「小病用忍,大病用滾!」讓人很不忍心。


全年無休醫療站 守護居民健康


「那裡有需要,我們就往哪裡去。」在華淑芳與陳美惠兩位修女的推動下,她們的願望實現了。聖馬醫院於1998年就在阿里山鄉樂野村(阿里山公路64公里處)設立阿里山醫療站,全年無休全天候由醫師駐診,是第一個山地醫療站,海拔最高(約1400公尺)。終於讓阿里山山上居民能夠得到較多的醫療照護。


阿里山醫療站成立時,由陳美足及鍾瑞容兩位醫療副院長帶隊與數位醫護人員負責24小時駐診,「只要有病人來,我們都會開門服務」。如今支援醫護人力擴增到26位。科別也從家醫科增加了婦產科、腸胃肝膽科、眼科、腎臟內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及新陳代謝科等門診服務。駐診醫師採輪值,全年無休,不管刮風下雨,都堅守崗位,有時逢年過節,醫師家人還上山陪同。


晚上睡覺都會笑 醫療站發揮功能


院長陳美惠修女指出,醫療站以定點24小時駐診及各村巡診兩種方式並行,改善了阿里山地區的醫療環境,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多的保障。有鄉民就感謝說:「晚上睡覺都會笑!」因為有了全天候服務的醫療站,日子過得安穩多了。


尤其,在山區發生緊急情況時,醫療站更發揮了功能。醫療站工作人員,曾經數次在颱風侵襲、聯外道路中斷時,為無法下山的產婦接生,像汪姓婦女的四個孩子,三個都在醫療站平安順利出生,其中兩個更是在強烈颱風來襲時臨盆,由駐診醫師護士接生,「外面強風豪雨,醫療站內忙得天翻地覆」。


遇有重症患者,則以接駁方式,將病患抬至另一部救護車,送患者下山接受治療。有幾次山上發生車禍,醫療站同樣發揮了急醫療救援之功能,把握時效進行緊急救護,而挽回許多寶貴的生命。


她說,像2010年嘉義縣鳳凰志工大隊遊覽車於樂野村之重大車禍、2003年及2011年於阿里山發生小火車翻車等重大緊急意外事故,聖馬醫院均立即啟動緊急醫療機制,駐診醫護人員於第一時間抵達事故現場,令傷害程度降至最低。


阿里山醫療團隊全方位健康服務


醫療站設立後,為進一步提升阿里山鄉親的健康服務,聖馬醫院組成阿里山醫療團隊。陳美惠院長說,該醫療團隊是一個涵蓋了衛生教育、健康促進、社區健康營造、衛生保健、疾病醫療等多面向全方位陣容的團隊。除定點醫療服務外,還為居民的健康把脈,舉辦衛生講習增進居民健康知識與健康促進活動同時為照顧老人,在達邦村設立長青活力站,在樂野與來吉兩村設立老人日托站。把阿里山上的鄉親,當做家人一樣關懷照顧。


華淑芳修女認為衛生知識是醫療重要的一環,特別重視山上鄉親的衛生保健教育。她在梅山時碰到兩個病例,一個是白血症患者,一個是糖尿病患,她從美國進口藥品,為他們把病情控制下來,但是病人以為病好了,不再來拿藥,結果病情惡化,終於不治,她感到可惜。她說,這些慢性病是要長期吃藥的,藥不能中斷,一旦惡化,後果嚴重。


她說,辦衛生講習,要改變鄉親的生活習慣,不是容易的事,但總要去做,希望從病人本身開始,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同時醫療站也對慢性病患建立檔案,定期進行電話追蹤。


為了考量與病患溝通方便,醫療站裡的四位護理人員都錄用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既減少語言的隔閡,又「在地人服務在地人」,讓居民備感親切。


陳院長說,十多年來,醫療團隊工作人員已與阿里山鄉親成為一家人。聖馬醫院不久前頒發感謝狀給一位當地鄉民高先生,他常帶著患有心肺症及高血壓的父親,到醫療站量血壓看病,自備有氧氣瓶以應急需,他父親臨終前交代將氧氣瓶捐給醫療站。醫療站長期照顧山上人家的健康,已獲得居民的信任。


聖馬醫院把愛和醫療送上山,陳院長說:「鄉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醫療站服務同仁,都有這種使命,而「使命感會傳染」,不但傳染給所有的醫護人員及其家人,還感染了阿里山上的鄉親。八八風災來襲,土石流沖入醫療站,村長與鄰居們發揮愛心,放下家裡的泥濘,先到站裡幫忙清除汙泥,把醫療站擺在第一位,讓醫師看診免於中斷。


籌劃設立阿里山醫院 聖馬醫院聲聲催


陳院長表示,阿里山醫療站設立14年來,成效有目共睹,並得到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實現「把愛和醫療送上山」的理想。但是醫療站因設備不夠,沒有病房與手術房的設備,無法應付緊急重症病患醫療之需求,因此鄉民和聖馬醫院方面不斷發出的呼聲,希望找到土地和經費,早日能開設阿里山醫院。


華淑芳以她的經驗為例,說明設立阿里山醫院的必要性。


四十多年前,阿里山交通不便,運輸多靠運送木頭的小火車,也是當時山上孩子上學的交通工具。她記得有一天一名女學生自火車上摔下來腿斷了,因阿里山上沒醫生,父親背著女兒,花五個小時才送到聖馬醫院醫治,幸好撿回一命,如果稍再延誤,生命堪虞。


其後,有一個小孩手掌被切斷,在山上小診所簡單處理後,送到聖馬醫院來,醫師認為斷掌可以接回去,馬上派人去山上找,在山溝找到了,等送下山時,因延誤太久,斷掌已經壞死,無法接回,真是可惜。


又有一次,山上發生車禍,一部巴士墜落山崖,有人重傷,緊急送下山,來不及送到醫院,半路就死了,留下遺憾。


她說,如果山上有醫院,就近開刀治療,可以緊急救治重傷與重病的人,就能免除這樣的憾事發生。


華淑芳董事長說,在山上蓋醫院不必太大,只要有20個病床,有開刀房、產房、加護病房及洗腎室等就夠了,如此可讓阿里山鄉民和遊客有完整的醫療服務。


對於有人說,阿里山鄉只有五六千人,有需要設一家醫院嗎?華淑芳修女指出,在美國,一個有2500人的地區,就會設個醫院。阿里山上有一倍以上的人口,也應該設醫院,對鄉民來說,才算公平。


陳美惠院長進一步表示,阿里山這幾年來,觀光人數大增,像這幾天228連續假期,觀光人潮一波接一波,有一兩萬人上山賞景,接著櫻花季來臨,賞花人潮更多,萬一有緊急事故,有了醫院,就可發揮急救功能。


阿里山近年來就發生了好幾件重大車禍,傷亡慘重另外,八八風災發生時,阿里山道路受到破壞,對外交通中斷,阿里山成了孤島。由此,可見山上建醫院的必要性。


她還說,阿里山已是熱門觀光景點,許多國外觀光客都指定上阿里山,這麼重要的地方,連一家醫院都沒有,未免有失國家門面。


聖馬醫院將阿里山醫院的設立列為未來重要計畫,正在籌備資金與徵求土地中。陳院長表示,山上建醫院,只要1000平坦的地,靠近公路即可。她希望能獲得政府的支持,與民眾的共襄盛舉,讓興建阿里山醫院的計畫早日完成。



873月,眾人殷切盼望的「阿里山醫療站」終於成立了,座落於阿里山公路旁,守護著所有阿里山鄉及鄰近鄉鎮的居民。(楊永智攝)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2春季號02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尊賢基金會 的頭像
    吳尊賢基金會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部落格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