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公民新聞3.0
胡元輝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政治體制逐步民主化,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空間亦日益開闊。近十餘年來,由於傳播科技與閱聽文化的變遷,台灣的媒體生態更歷經翻轉,閱聽人地位日益上揚,一個有別於新聞組織掌控的新聞生態系統已逐漸形成當中。毫無疑問,公民新聞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更是新生態系統的重要參與者與建構者。
邁向公民新聞3.0
胡元輝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政治體制逐步民主化,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空間亦日益開闊。近十餘年來,由於傳播科技與閱聽文化的變遷,台灣的媒體生態更歷經翻轉,閱聽人地位日益上揚,一個有別於新聞組織掌控的新聞生態系統已逐漸形成當中。毫無疑問,公民新聞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更是新生態系統的重要參與者與建構者。
愛心美麗了台灣的風景
吳豐山
一、
二0一七年「吳尊賢愛心獎」揭曉,一群早年從外邦來台的神父和三位本國女士得到評審委員會和董事會的推崇。
如果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那麼正是這些得奬人以及無可計數的愛心人士的長期耕耘和奉獻,才美麗了台灣的風景。
秉持對土地與弱勢的關懷 潘小俠以鏡頭寫歷史
陳弘文 採訪
今年(第40屆)吳三連獎藝術獎影像類由攝影家潘小俠(本名潘文鉅)獲得,獎勵他長久以來,以攝影持續關注台灣土地與社會運動,對台灣史貢獻卓著。
對潘小俠而言,其攝影藝術創作,在數十件參選高手作品中脫穎而出,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受到肯定,自是讓人欣慰。了解他的人認為,潘小俠以鏡頭紀錄了鮮少人在意的土地文化,關懷原住民、社會弱勢族群及被壓迫的人民,以特有的憨勇、直覺本性,展現出其個人直率、真情的視界,透過鏡頭,讓社會底層的影像廣為人知。是故,此次得獎實至名歸。
畢業於復興美工的潘小俠,最初興趣在雕塑與繪畫,曾跟名畫家劉其偉學畫。1980年,他在看過劉老師的書《台灣土著與文化藝術》後,深為蘭嶼的民俗風情所吸引,遂興起一探蘭嶼之行,要以鏡頭找尋達悟族人的天堂。從此,一頭栽入攝影藝術的領域,並與原住民文化結緣。
《傳愛講座》送好書.傳遞愛
本活動由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 主辦及贊助
地點:捷絲旅台大尊賢館(愛心世界2F演講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3號 (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
聯絡電話:02-2367-9873
無懼威脅 全力為外籍漁工爭公義
李麗華獲「打擊人口販運英雄獎」
洪樹旺
美國國務院於今年6月27日公布2017年度「人口販運問題報告」(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TIP Report),同時頒發「打擊人口販運英雄獎」給全球八位「打擊人口販運、對抗不公不義的行動鬥士」,其中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是首位榮獲此項殊榮的台灣人。
為智障家庭服務 蘆葦啟智中心尊重生命
何 祥
平常日的下午4點,台南市新市區天主教蘆葦啟智中心(以下簡稱蘆葦中心)的校車,一部接一部的從中心廣場開出去,車上坐著七、八十位滿面歡欣的大小學員,他們放學了,高高興興的要回家。
結合藝術與公益
陳釙贈揮灑喜形於色的藝術人生
張宜君
「無論我動筆時的心情如何,我停筆時一定是滿足快樂的。我畫畫,就是為了傳達這種沒有框框的愉悅之美。」——陳釙贈
陳釙贈是一位快樂的藝術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每當進入藝術創作那一刻起,畫筆隨意揮灑,用直覺法創作,隨心所欲,毫無侷限,自成一格,成為當今畫壇受矚目的抽象藝術家。
處處都有樂於助人的同胞
瞿海源
內人帕金森氏症最近快速惡化,頻繁進出醫院,出門就醫需要坐輪椅搭計程車,多次碰到很貼心照顧患病乘客的司機先生,但也碰到少數司機很不厭煩,完全不想幫助乘客,甚至還因故指責內人。五月間騎車去買菜,在十字路口被轎車撞倒,「肇事」的年輕駕駛立即把我扶起,並趕緊叫救護車,旁邊的路人也即刻參與「救援」。在人際疏離的台灣社會裡,似乎人們都不太關心其他的人,個人最近經歷了上述的事,卻也發現在日常生活裡,處處都有人樂於助人。
就在六天前,內人要去教會請牧師做腳底按摩,叫了一輛計程車,司機看到我推著輪椅,竟無意下車來幫忙,我獨自把內人相當困難地扶上車子後座,他一直袖手旁觀。車子開到教會附近,內人說在前面綠色圍籬的左邊停車,司機好像沒聽到,繼續往前開,我拍拍駕駛座的椅背說:「過了!過了!」司機卻說:「妳不是說xx號嗎?還在前面啊!」內人趕緊道歉說記錯了,司機才倒車回來,還抱怨說「不要亂講」。
我們下車時,司機還是冷眼旁觀。突然有一個中年人幫我抓住輪椅,並迅速幫我把內人安頓好,還把輪椅推到教會門口。內人一再道謝,並問他怎麼技術那麼嫻熟,那位先生說他是三總的志工,亮出工作證。哇!碰到貴人了。我回過頭來付計程車費給司機,司機說不用了,再遞給他車費,他堅持不收。
認識臺灣平埔原住民
林萬億
臺灣有一群人被稱為「平埔仔」,住在平埔庄,他們的靈媒稱「尪姨」,據說很厲害。林建隆教授的《刺桐花之戰:西拉雅臺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書中的女主角金娘就是一位英勇的尪姨。平埔族群是很多族的統稱,由北到南包括凱達格蘭(含巴賽、雷朗、龜崙)、噶瑪蘭、道卡斯、巴宰、巴布拉、巴布薩、噶哈巫、阿立昆、羅亞、西拉雅、大滿、馬卡道等。這些族群在外來政權進入臺灣前即居住在臺灣西部、蘭陽沿海平原。
平埔族群原被歸為熟番
平埔族稱之由來,主要是因為在荷蘭人、漢人於1624年移入臺灣之後,與這些原住民混居,且逐漸將其漢化。這些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語言、信仰遂與漢人趨近,而明顯有別於仍居住在山地與花東海岸的原住民。那些住在山地的原住民就被歸為「生番」,逐漸漢化的原住民就被清帝國歸為「土番」或「熟番」。日治初期則出現閩南語「平埔」(Peipo)的用詞,以指稱「土番」或「熟番」。在1935年日治晚期的國勢調查中,平埔族群總人口數達57,8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