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愛心人物陳清圳校長

推出自主能力學習課程 活化瀕廢小學與弱勢社區

陳清圳校長展現用心與愛心 華南、樟湖成明星學校與景點

                                                                                                                                                                                                                                                                                                                                                                  洪樹旺

一所只剩23名學生,面臨裁併的小學,9年來,學生人數增加到95名;另一所國中小學,3年前只有30名學生,現在增加到130名。

慕名轉來的學生年年增加,讓這兩所默默無聞的小校成了知名學校,不只如此,慕名而來取經的人與遊客,一年多達5千餘人,假日常把山上停車場停滿,讓一向平靜、人煙稀少的小山村,成了學習的對象與觀光景點。

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誰有這個能耐,讓山上的小校吸引外地學生前來就讀?在偏遠山區凋零沒落的村莊,又有誰能夠讓那麼多的人來學習、走訪?

 

他就是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兼任樟湖國中小校長陳清圳,因出身雲林大埤的貧困家庭,對教育懷抱著理想,對家鄉有份特殊的情感。

每一雙手都不能放  為學生但憑兩顆心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可以說是憑著兩顆心:愛心與用心。他看到社區的沒落貧困,老人居民的無助,側隱之心油然而生,於是帶著師生一起發現問題,協助他們解決。

看到學生們學習環境轉變,學習意願低落,認為教育不應該是這樣,因而改變教學策略,以自主能力的培養與以學生為主的活潑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由上而下、呆板而制式的教法。

他觀察每位學生的需要,用合適的教材和方法去完成設定的目標,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更是關心,在他所著的《一雙手都不能放》一書中提到,遇到有適應不良或行為特殊的孩子,他會放下手中的事,陪著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華南學生只剩23人  被認為學校終結者

2006年新學年開始,陳清圳由雲林平地學校的主任,改調到古坑山上的華南國小當代理校長,這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人口越來越少,學校學生數只剩23名,再過幾年在地生就會變成個位數,這樣的小校不被裁併都難,所以他被認為是縣府派來要終結學校的。

但是危機就是轉機。面對這個危機,首先,他去了解學校的問題出在那裡?地處偏遠和少子化是主因,但這是環境所造成,任誰都難以改變。還有,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學習壓力太大,生活缺乏信心,對環境產生疏離感,影響學生學習品質,以致學校無法吸引學生。這是他可以著力的重點,他就是為此而來。

走入社區幫助貧困  自主學習成就孩子

在了解問題重點後,陳清圳提出兩個學習課程改革方案,一個是走入社區,帶著學生從生活中去理解知識;一個是用「自主課程」,去形塑學生的人格態度。那時,縣府為輔導學校轉型,也派人來教授老師新的課程,讓學校進入新的時代,也是讓他大展身手的時候。

在第一個方案推動方面,陳清圳組成的華南團隊,讓學生們用一枝筆、一台相機,以在地產業為教材,做成記錄報告,提出解決辦法,如此鍛鍊學生真實的能力,結果師生成功搶救嵙角溪,讓政府省下一億元的整治費用,幫助賣不出咖啡的老農找出路。而在訪談、記錄、探索後,串聯成故事,拍成紀錄片,得到一座座獎座的肯定,成就「孩子超越孩子」的能力。

至於第二個方案的「自主課程」,華南團隊以挑戰方式激勵學生自動學習的能力,例如,以登百岳的磨練來成就學生內在生命的高度;以單車走讀繪製自己的生活地圖。自主能力學習課程的實踐,讓學生對學習有了渴望,對生活有了信心。 

帶學生走出去,讓學生們看到外面真實的世界,也讓外界看到了華南,得到家長與學生們的信任,最顯著的成果,是聞風而來的轉學生年年增加,至今學生數增加4倍。

不久前,陳清圳將這套課程方案實施的過程和成果寫成一篇論文,並向教育部報告,得到教育部的獎勵。他把它定名為「幸福方程式」,如此美好的名字實至名歸,因為它活化可能被裁併的學校,為暮氣沉沉的社區帶來生機,真正為華南社區的老人和孩子們帶來幸福。

卓越表現獲得肯定  畢業學生來函感謝

陳清圳到華南不過9年,卻做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與社區相關的有:設立了醫療站,協助解決老人家看病的難題;幫助小農銷售柳丁、桔子、咖啡等農產品;溯溪搶救嵙角溪,舉辦生態祭典。

與學生課程有關的有:首創小學生遠征300公里的「鐵馬壯遊」,開啟單車走讀的課程;帶學生攀登百岳,將整座山當教室;學生轉大人,自己規劃「自主服務旅行」;教學生拍紀錄片,包括拍學生自己在校成長過程及各項專題學習的紀錄片,參加校外比賽,得到許多獎項。

他以用心與愛心經營學校和社區,成就非凡,學校得到教育單位和外界的肯定,例如:96年起連續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特優和優等獎、教育部十大經典特色學校、商周百大特色學校及創意遊學獎全國特優等獎,而他個人也三度得到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殊榮。

一位學生畢業後寫信給陳校長,表達他的感謝,他的信是這樣寫的:「華南國小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所學校,它是一個家。每一次的旅程,都是生命的轉化,有風有雨才是真正的旅程。坐在車上看風景,這怎麼值得?要以雙腳走過,雙手摸過,感覺到汗水一滴滴從臉頰流下,感受到風從頭髮中吹過……這才叫作真正的旅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歌要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要寫……感謝校長、老師們這幾年來,你們為我們作的所有事情,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感激的,所以我用最簡單的兩個字:『謝謝!』」

陳清圳校長在華南所做的這幾件的大事,不但轟轟烈烈,而且是前所未見的創舉。他是怎麼做的呢?在「幸福方程式」論文和《一雙手都不能放》一書中有詳實的說明,茲將其過程摘要報導如下:

百人小校面臨裁併  上山挑起存廢重任

9年前,少子化的影響衝擊到偏遠地區的學校,迫使政府實施國小學校精簡政策,凡學生人數在百人以下的小學要進行裁併,位處於雲林偏遠地區古坑山上,有三所小學,學生數都只剩下23人,是全縣人數最少的小學,將是第一批被開刀的對象。於是縣府推出對策,要求學校優質轉型,如果教學品質改善,學校效能提升,學生自信能建立,轉學生能增加,就有機會留下來,否則就要被裁併。

這樣的學校,沒人要去當末代校長,當時在平地學校當主任的陳清圳被縣府選上,要他到華南國小當校長,他再三推辭,但是縣長機要秘書陳振淦對他說:「看到學校要被裁併,你覺得無關緊要嗎?那你談了那麼多的社會正義、弱勢關懷,都是假的?」這句話像一把利箭,擊中他的要害,讓他毫無退縮的餘地。於是,他背著背包,在眾人不祝福與勸阻下,獨自上山。這一去,不但實現了他的教育理念,更為台灣的教育豎立新的里程碑,原本無心插柳,如今卻是柳已成蔭 

給孩子的第一堂課  不在教室沒有書本

陳清圳到校的第二個星期早晨,他陪著六年級學生在校門口掃地,看到一位老人家駝著背、腰插筍刀緩緩地走過校門口,往山下走。他靈機一動,認為這是個好題材,可以給學生們來一個生活教育課程。

他拋給學生的第一份作業,就在教室外,他問學生們認識這位阿公嗎?學生們說不認識,於是他請同學們去調查這位阿公叫什麼名字?為什麼每天下山?家住那裡?第二天,同學們一五一十的向他報告,然後他再請同學們找老師一起做研究,他設計一個活動計畫,大家一起來研究社區的老人。這個計畫,獲得師生們的同意。

學生找到村幹事,拿到社區居民的資料,然後一家家去拜會,針對70歲以上的老人家,逐一記錄他們的食、衣、住、行,身為校長,他也陪著學生去訪談,記錄越來越完整,同學們做得越起勁。

根據學生們的筆記本和照片,他才知道社區人口老化的嚴重,外出交通不便,採買靠山下開上來的小貨車,通常煮一頓飯吃三餐;沒有自來水,要挑山泉水來用;老人家常生病,到診所就醫,要走一小時的路才有公車可坐。

先從生活環境了解  培育關懷憐憫情操

如此克難的生活令人同情,這樣的調查結果,使他內心激動不已。

而學生們的反應也很熱烈,看到這些老人家們的生活狀況,都覺得可憐。他抓住機會,刺激孩子的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問孩子們,這要怎麼辦?於是孩子們提問,造成這種情況,是誰要負責?有位學生說,既然很多單位要負責,那找縣長好了,這都是他管的。因此,促成了學生們的縣府之行,與縣府秘書對談,讓對方是見識到孩子的直率和對問題的執著。

學生們將照片和訪談紀錄作成一份簡報檔,這是他給孩子的第一堂課,一堂充滿生命歷程的課,課本裡沒有,也不在教室,卻是如此真實,就在身邊,卻沒有人去注意。

陳清圳說:「如果不是從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開始,我們又怎能培育出願意關懷自己,關懷自己土地的下一代呢?」

爭取設立醫療站  校長募款兼司機

陳清圳在華南的第一堂課是「伸出援手,關懷社區老人」的專題,是看到一位九旬的阿公走過校門口所引發的一門課。而第二堂課則是看見阿婆挑著蔬菓,在山路佝僂而行所引起的,原先是為了爭取公車設站牌,卻因此為社區爭取到一個醫療站,嘉惠社區老人。

他看到阿婆挑擔走山路的辛苦,動念要争取公車行駛社區,他投書報紙批評交通單位,結果健保局派員前來關心。阿婆告訴官員說,她們生病都要忍耐到鄰居也生病了,才花600元一起搭乘計程車去看醫生,不然就要走路去,這裡沒公車可坐。

這番話讓健保局官員很不捨,而答應在華南社區設置偏鄉醫療服務站,醫師公會會協助找醫生,但是學校要負責找診療室及協助未來醫療站的營運。看著社區的老人,他無法說不,於是在學校旁找到一間廢棄多年的衛生室。接著,動員學校師生,社區居民利用假日,主動為衛生室的改造,油漆粉刷。陳清圳自己去買磁磚,二手流理台,商家聽說要為老人家診療室,都樂於免費提供,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診療室終於整修完成,但交通不便,誰來看病?為了接送老人家來看病,連校長都客串司機。後來募得9人座車一輛及司機費用,才算正常營運,並且創下全國偏鄉醫療站第一的就診量。

華南人的核心價值  一顆愛人愛己的心

陳清圳到華南國小的第三堂課,是幫社區裡學生家長義賣桔子,解決生活的困境。自此後,義賣、行銷社區農產品,成為華南的一個傳統,也可以說是一種風氣。

一個學生的家長,因生病無錢就醫,找到校長室向校長要借五萬元。他想五萬塊只可救急,並不能救窮。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時,忽然靈機一動,問家長田裡種什麼?原來是種了七八分田的桔子,這時他心中有了譜,學校可以幫助他賣桔子,比借他錢更有意義。

陳清圳於是動員師生,架設網站賣桔子,聯絡台南的友校幫忙採果子,結果那一次為農民們賣了三萬斤的桔子,解決這位家長的經濟難題。

華南師生參與義賣桔子的愛心活動,也讓華南社區的居民們心都熱了起來。陳清圳指出,孩子的教育無法直接來自課本的啟迪,而是在適合的情況中,才能被啟發出來。他的三堂課,印證孩子生命的能量,必須在書本以外的生活實踐中內化而成。

他強調,孩子的價值觀必須是一點一滴在生活中累積的。

陳清圳來到華南國小所開的三堂課,都是以學校所在的華南社區所發生的事。這三堂意義深遠的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對社區的影響更大,學校已和社區密不可分,學校成為社區中心。陳校長還被推舉出來當社區總幹事,校長不但辦學校,還要為社區的發展奔走。

因應需求設計課程  咖啡課程餘韻至今

陳清圳到華南不久,縣府對小校轉型壓力加強,開始聘請課程教授來輔導學校,老師必須重新進行課程設計訓練,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設計一套課程。

老師們討論後,決定以當地的產業咖啡為主軸,進行校本課程設計,從咖啡切入,可以看到生態、產業,在地與全球化觀點,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喝咖啡已成為時尚。不過,他提醒老師們,每個年級的咖啡課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每個步驟與單元要如何銜接?要選擇什麼樣的題材給孩子?這些問題都要列入考慮。

每個年級的課程既定後,邀請咖啡達人來教煮咖啡。當學生們學會了,陳校長親自來驗收成果,要學生煮杯咖啡來喝喝看,並和學生們討論,他要學生們也自己喝喝看,品嚐咖啡的味道。他告訴學生,如果不懂咖啡的習性,如何能沖泡出一杯好喝的咖啡?如果自己都沒試喝過,那麼學習只不過是將書上的文字複製一次而已。

2008年,雲林華山籌辦第一屆「台灣咖啡節」煮咖啡比賽,咖啡師傅邀華南學生參加。在陳校長自掏腰包,買圍裙與頭巾送給學生的鼓勵下,高年級12個學生全部參加,結果包辦了前10名中的9名。其後,參加全國咖啡達人比賽,獲得青少年組第二名的佳績。

由校園走進社區  學習更多生活經驗

實施咖啡課程之後,同學們來到古坑拜訪一位日治時代的咖啡農,96歲的黃耕子先生,這位至今年紀最老的咖啡農告訴孩子們,日本在雲林成立首家咖啡工廠後,將咖啡種植技術推廣到全台各地,包括花蓮玉里及屏東林試所等地,引起孩子探訪興趣,在校長同意下,擬定了「走讀台灣咖啡地圖」的單車旅程。

這批孩子騎單車從宜蘭出發,拜會台灣第一家罐裝咖啡工廠。然後到花蓮玉里咖啡園,接著騎到台東鹿野,越過阿朗壹古道,再到屏東林試所,最後由高雄、台南東山騎回古坑。這趟旅程的磨練,讓學生們成長不少。

旅程結束,是課程另一波的開始,學生整理紀錄做成報告。然後再去拜訪黃耕子老先生,報告此次旅程的經過,並進行討論,得到結論是:「沒有堅持品質第一的心,任何產業都無法持續下去」,學生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之後不久,他們拜會另一個咖啡老農,他訴說十年前配合政府政策種植咖啡,卻得不到輔導,許多人都放棄,只有他堅持下來而成功了,但又面臨無人收購的困境。於是學生們決定盡自己力量,幫助這位阿公銷售。首先確定阿公的咖啡豆品質好,接著訂定行銷策略,拍廣告、做包裝,策劃義賣。義賣成績不錯,部分的錢還捐助日本311震災。在咖啡課程裡,同學們學到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生活經驗。

嵙角溪溯溪巡禮  護溪成功引人潮

 

陳清圳到華南的第二學期,得知社區裡有一條乾淨美麗的溪流〜嵙角溪,不但親自去探訪,還帶師生們去溯溪。幾次的溯溪活動,學生們興致盎然,發現了溪水的清淨,溪水中及兩岸的生態豐富,陳校長於是規劃了「嵙角溪巡禮」的課程,尤其獲知水保局要動用一億元來進行溪流的整治計畫後,他們更進一步有護溪行動,並加強了課程進展。

 

所謂護溪行動,是溪流的生態保育計畫,要以保護自然的方式取代整治計畫,不然人工整治後,就不能溯溪進行生態體驗活動了。這些行動的前提是「認識」的工作,在學校方面,開始有系統去設計一些相關課程;而社區方面,課程須是簡單的活動,讓居民容易上手,同時找社區的夥伴來學校參加導覽員的培訓。

 

接著,進入探索階段,師生收集資料,並實地找證據,溪中的急流、瀑布,峭壁裡有牡蠣和廣口螺類的化石,也有巨大石頭。學生的雀躍聲此起彼落。陳清圳指出,這種戶外探索過程,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從中印證課本上的知識。

 

有一次他們溯溪探索活動時,一袋垃圾從天而降,原來是社區居民騎車過橋時將溪當作垃圾場,整袋垃圾丟下來。這一幕給陳清圳一個教導學生環保與生態的契機。

 

他將高年級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負責調查水質及水生生物,一組紀錄溪中各種汙染物。這個調查,讓學生們深一層了解嵙角溪。調查結束後,他要學生提供解決的辦法,有人提議召開公聽會,他認為是個好方法,可以讓社區自己來解決問題。於是學生們自動做簡報,在社區會議時報告,打動了現場的大人們。學生的表現讓他感動,因為孩子們開始關心自己生活裡的事務,而且做了大人無法做到的事。為了護溪,他們還說服大人們,組成了社區「護溪巡守隊」。

 

經過兩年,華南師生把護溪課程做完整紀錄,讓社區參加對外競賽,獲得肯定,這是社區的榮譽。由於護溪成功,吸引來華南溯溪的學生,每年超過數千人次,也讓社區增加不少收入。

 

經由這一連串的課程,他更確認一個事實,即一個真正好的課程,除了能給孩子知識與能力的提昇外,還能建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他說,價值觀的建立,是我們目前社會最欠缺的。而這個價值觀,是無法直接在課堂上教導的。例如教學生不要亂丟垃圾,在學校做得很好,一回到家就是另一個樣子。原因就在於學習少了歷程。

 

300公里鐵馬壯遊  訓練吃苦挑戰毅力

 

到華南的第一年,陳清圳帶著師生在社區裡探索,學生們學得很快樂,不過他覺得學生們還不夠積極、獨立,應該讓孩子們到外面磨練。他大膽的規劃300公里的「鐵馬壯遊」計畫,而開啟了華南的單車學習課程。

 

當時一般學校單車騎乘都只是一天的行程,但是陳校長另有想法,他認為,何不從單車活動來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增強其學習的自主性與成熟度?他把單車計畫當作是一種挑戰的課程。

 

因此,他規劃了五天四夜的行程,騎到墾丁再騎回來的300公里「鐵馬壯遊」行。當時,環島鐵馬行正夯,騎單車壯遊很普遍,不過,對小學生來說,這是頭一遭。當計畫提出時,許多人都無法接受,連南華的老師只有兩位願意去,家長也只有兩位陪同,外界有人肯定,有人反對,反應不一。

 

陳清圳的意志堅定,單車壯遊融入六年級學生的課程,他想以單車走讀五天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西岸土地的味道,讓山上孩子探索海洋,親近海洋。接著是一連串的準備工作,學生們開始練習體力,查看資料。而他則著手規劃和實勘,老師準備教材,在炎熱的六月,他帶著師生們踏上旅途。

 

在旅途中,有人跌倒了,爬起來再騎;車子壞了,修好再上;遇到爬坡,下來推車。火熱的太陽曬得汗流浹背,這些痛楚是他對孩子必須獨立面對的訓練。

 

有人說天氣那麼炎熱,不在教室裡看書,反而騎著單車去受苦。他則告訴同學們,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因為「生命的價值,不能有任何的依附,而是透過自己的實現去創造出來」。

 

山上孩子下海浮潛  享受悠游海洋之樂

 

到了南部海邊,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他帶孩子去浮潛。這些山上的孩子沒接觸過海,有人下了水,因恐懼而瑟縮,但慢慢的隨著身子的放鬆,又看到水中的美景,玩得不亦樂乎。

 

他說,如果怕海,怎麼可能喜歡海洋呢?可惜的是,深處大洋的子民,或許早就忘記海洋的味道。看到孩子悠游在海洋裡,他想這才是海洋的教育,而不只是坐著遊覽車到海邊看一看而已。

 

在途中,看到海岸邊有那麼多的消波塊,孩子問為什麼?他要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到林園時,同學們聞到空氣中有酸臭的味道,是工業區的空氣汙染。他說,沒有到戶外體驗,孩子敏銳的感官是不會被啟發的。

 

300公里單車壯遊後,開啟華南人單車走讀的風氣。接著而來的是,「走讀咖啡地圖」的考察之旅,跨過三分之二台灣,越過兩座山脈,約500公里的單車走讀行程。

 

然後,推出的是「走讀雲林」的家鄉之旅,探訪在地20個鄉鎮,四到六年級同學沒人缺席,以一支筆、一台相機,以地為桌,紀錄自己生長土地的生命律動,學生們見識到有機農業,見過了兩三百年的古老廟宇。

 

整座高山就是教室  帶著學生百岳攻頂

在實施溯溪,單車走讀等戶外課程後,陳清圳將攀爬百岳列為自主課程之一,山就是教室,這個教室裡沒有課本,學生必須自己去體驗。

 

他帶孩子們登上登玉山、奇萊山、合歡山、五華山……等高山,爬山是體力與意志力的鍛鍊,更是獲得自然知識的良機。他看到學生對植物的好奇,增加了認識與辨識高山植物種類的課程,他認為,興趣是在內心建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學習就不會退縮。而當孩子們度過難關,攻頂成功,其喜悅自不待言,讓他們找到了自信,這是在教室裡學不到的。

其實,他年輕時和同學爬山,腿部受傷,讓他面對高山,總會有心理障礙。直到華南後,看到孩子學習上需求,陪同登上百岳之後,才消除心裡關卡。

當面對學生有學習適應不良時,他想到爬山是一門不錯的課,是訓練領導能力和自發互動的好方法之一。好幾個學生在登上合歡山北峰、奇萊山等高山後,變得不一樣了,成長許多。

 

山野教育成為華南學生自力學習的課程之一,他說,科學實驗證實,唯有強化孩子自主意識,擴展外在經驗,並深化內在的邏輯思考能力,才能引導孩子真正學習力。

每當他們登上百岳時,總是會遇到大雨和大風,造成登山時的困苦。當孩子們萌生退卻之意時,他總是安慰說,台灣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是下雨的,有風有雨才是真正的旅程,正如人生,可能是順境,可能是逆境。當面對問題時,如何調整心情最重要,因為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只有過不了的心情。

拍攝紀錄片課程  幫孩子愛上寫作

陳清圳堅持有教無類,「一雙手都不能放」,任何一個學生他都不放棄,對學習特殊遲鈍或有異常者,他不但給予關心,甚至自己親自教導。他看到一個四年級的學生,為作文所苦,就告訴老師說,他願意陪孩子完成這篇作文。作文課曾經是他學生時代最討厭的課,如今卻來教作文課。

 

在假日時,他安排這位學生作一趟咖啡之旅,交給學生一部相機,帶著學生去拜訪咖啡園,在園裡穿梭拍咖啡豆及曝曬中的豆子。在轉到咖啡廳時,他請老闆煮兩杯咖啡,給學生一杯,讓他品嘗咖啡苦澀的味道。

 

照片拍完後上傳到電腦,他要學生看著照片重新回憶今天的行程,並用簡單的句子,說明每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然後將自己的感覺加進去,重新說一遍,練習幾次後,要學生把照片串連成一個故事,當「故事」完成時,變成了文字,就會是一篇好作文。

他說,沒有真實情境,孩子怎會有深切的感受?除非歷經收集、閱讀、觀察、分析、體驗、探索等行動,否則無法完成就一篇完整的生命故事。

學校有拍攝紀錄片的課程,將田野調查拍成紀錄片,並請導演、攝影師、記者來上課,他說,這個課程並不是要孩子成為導演,而是幫孩子愛上寫作,會說故事。

紀錄片的拍攝有幾部得獎,像述說自己的學習故事的片子就獲得公共電視的公民新聞獎,另外,原鄉踏查的故事拍成片子,也得到神腦基金會的獎項,幾乎每年都得獎。

畢業班的成年禮  「自主服務旅行」課

有一天,一位六年級同學向陳清圳提出舉辦一個單車成年禮的要求,剛好他也想在孩子畢業前設計一個讓他們可以「轉大人」的課程,於是增加了「自主服務旅行」這門課,做為成年禮送給畢業班學生。

所謂「自主服務旅行」,就是由學生們自己規劃的校外學習與社會服務,他要孩子們自己寫計畫,自己規劃路線、聯絡,找住宿地點,而且行程要有意義,不能流於娛樂性質。同時,也沒有老師陪同。

當宣布要辦「自主服務旅行」時,引起大人們的擔心,懷疑孩子還小,是否有能力處理可能面臨的危險與衝突?不過,他認為,當學生學習到一個程度時,大人們要學習放手,「唯有放手,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也去碰觸一些學校不願碰觸的問題。」

於是16名同學分成4個小組,做不同行程的計畫,但有兩組因服務對象不接受小學生等因素而作罷,最後只有兩組成行。其中的一組去了南澳自然田和淡水伊甸安養中心,這組四名學生到農場所做的服務是下田割草、拔蘿蔔和海邊淨灘,其間所付出的汗水和辛苦是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的。而到淡水的安養中心為重症老人讀報,則讓孩子們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他告訴同學,要珍惜活在當下的一切。

再入深山兼理樟湖  陪伴更多孩子成長

2012年華南國小的夥伴學校──樟湖國小重建與再生,並成為全台第一所生態中小學。陳清圳在華南表現卓越,又是生態系研究所畢業,參與多項生態環保活動,這樣豐富的資歷,是接任校長不二人選,所以縣府請他再挑起重建的任務。於是,他以華南校長的身分兼任樟湖國中小學的校長,在華南山居6年後,再深入山區,帶領一所新型態的學校和更多孩子。

生態學校的設立,開創台灣新紀元,雖然和一般學校的功能有所區別,但教育的本質則一,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進而成就每位學生。他將華南的成功經驗模式──自主學習課程的精神,複製到樟湖來。

他強調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和知識邏輯的建構,是當前教育最重要的方向,在華南實踐的結果得到證明。他到樟湖後,參考國內體制內外學校的特點,以自發、互動、共好做為樟湖學校的核心價值。

身處大自然中的樟湖,他要引導孩子走向自然,修補孩子與自然的關係,他對孩子的期許很高,希望國中畢業前,要做到下列幾件事,因他強調自主能力課程,所以採取的是榮譽認證:

1.爬過台灣五座百岳:引領孩子的高度與視野,培養孩子合作與領導能力。

2.認識三百至五百種物種:奠定寫論文及解說能力的基礎。

3.每學期閱讀兩種環境議題:培養接近土地的公民意識及情操。

4.自主服務旅行:淬煉孩子成熟的心智,培養挫折容忍度。

5.透過原鄉踏查和社區產生連結。

樟湖把對學生的期許目標訂得很清楚,也可以說是對學生的挑戰,或許家長們和孩子們都願意接受挑戰,所以樟湖轉型後,自動轉來就讀的學生增加了4倍。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5秋季號03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