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愛心人物】古柏汀—以體育文化交流促進人類和諧的現代奧運創始人(2)
                                                                                  ■侯忠貞  編譯
奧運復活 希臘狂歡


  189646~15日,第1屆現代奧運會終於如期在雅典舉行。雖然組織很不完善,沒有女子項目,運動員的表現以現代標準來看是微不足道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希臘觀眾毫無保留的歡騰與熱情,可說是後無來者。它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的重要標誌,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奧林匹克運動終於登上歷史舞臺,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又一頁新的篇章。奧林匹克的傳統,透過現代奧運的開幕,又再度復活了。


  古柏汀挑選奧會委員極為嚴謹,15名均為貴族、政治家、高級將領、大學教授等名流。這的確是很聰明的做法,之後的奧運會曾屢次遭到各國的政治壓迫,籌措運動會經費亦遭遇困難,但都能一 一克 服。這是由於奧會委員都是各國聲譽卓著、深孚眾望的上駟之選。這也顯現古柏汀在組織方面的才能。


洛桑的榮譽家庭


  古柏汀的夫人名叫瑪麗,是他第2次訪問倫敦時認識的。瑪麗為了學習英語而到倫敦留學。


  父親是駐德外交官,她於1861年誕生於柏林,比古柏汀大2歲。普法戰爭時,她的家庭受害很重,因此她年幼時是在祖父母居住的普魯士邊境一所法國小學讀書。由於戰爭爆發,這裡被普魯士佔領,舉家乃遷往巴黎。


  古柏汀1895年與瑪麗結婚,婚後生了一男一女。他的兒子剛生下時身體孱弱,成長期間多病,於1940年未婚就繼父親之後去世。他的女兒雷恩也是終生獨身,父親去世後,她一直留在瑞士的洛桑照顧母親。瑪麗直到1963年才以102高齡壽終正寢。5年後,雷恩隨母親而去。他們一家人都成為洛桑的榮譽市民,也都葬於該市的公墓。


奧林匹克精神—自由平等


  直到1904年的第3屆聖路易奧運會,只要是業餘選手,均可自由參加,大多數選手以學校或團體的名稱參加。1908年第4屆倫敦奧運會,才改為以「國」為參賽單位。運動員入場一是必須以「國」為單位,舉著國旗進場。由於這一改變,使奧運會更受各國政府的注意,參賽國家日益增多。


  奧運會所謂的國並不限於國際承認的那些以政治立場而言的「國家」。古柏汀認為,運動的領域中不應以政治上的「國」來分別,一個地方只要長期持有某種運動上的特徵,就可成為一個單位。


  例如波希米亞,從奧林匹克復興時就有人擔任委員,因此可視為一個運動單位,參加奧運會。而波希米亞在那段時期,實際上只是奧匈帝國版圖的一部分而已。奧地利不承認地區和主權國家奧運會的作法,可是古柏汀認為,波希米亞直到18世紀尚為一獨立國,而且波希米亞在體操方面有很出色的表現,因此在運動領域中可承認其為一獨立單位。


  芬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也是俄國的保護國,但這些與政治有關的問題都被排除,而被承認為一單獨個體。


  對於這類問題,相關各國的政府都強烈抗議,如俄國等國,透過駐法大使要求法國外交部干涉此事。古柏汀則據理力爭,他主張運動不應受到政治的干預。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在奧林匹克大會中,不許對任何國家和個人,因人種、宗教或政治上的理由,而有差別待遇。憲章還規定,奧林匹克運動會並非政治的產物,凡經國際奧委會承認,由各地奧委會管轄的地理區域或地方,都與政治上的「國」或「地區」一樣,都可使用「國」或「地區」的稱謂。


  二戰之後,奧運會再度受到政治干預,有些國家欲對奧運會施加壓力,有些國家甚至認為這違反其國家政策而退出奧運會,也有國家因涉及國際條約而拒絕某些國家選手入境參加比賽。面對這些違反憲章的舉措,國際奧委會仍堅持古柏汀的想法。


  東、西德或南、北韓,每一方的奧委會均受到承認,這就是古柏汀「運動與政治無關」的理念所致。此外,荷蘭領地西印度群島,英國殖民地香港,也都在此理念下而被承認為一獨立運動單位。


  20世紀初,一些有古老歷史的運動組織自開始就強烈反對奧運會。比利時體操協會曾代表歐洲提出反對,認為體操不是運動;體操應由團體進行比賽,個人項目比賽獨立進行,違反了體操的精神。其他國家反對的理由大致相同,古柏汀仍貫徹自己的主張。


  1908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後,划船協會反對奧運會,國際自由車協會1909年已宣稱不參加奧運會。同時,美國認為英國主辦奧運對其不公,開始計畫組織新的奧運會。


  古柏汀創設的奧運會,終於在1910年成為世界性的組織。此時法國政府卻發表聲明,不承認奧林匹克大會。瑞士也跟進法國反對。


  這些困難,都由古柏汀和所有奧會委員同心協力,一一加以克服。這更證明當初他嚴格挑選國際奧會委員的作法是正確的。


參加重於獲勝


  1900年巴黎奧運第一次有女子運動員參加,這也是女子進入體育運動的開始。


  古柏汀原本希望第一屆奧運在巴黎舉行,他也不希望讓現代奧運只是希臘的一項傳統。他成功把奧運與希臘分了家,但事實證明巴黎奧運是一場混亂的災難。不只遭法國運動協會抵制,又落得和巴黎萬國博覽會合併舉行的下場。結果比賽長達5個月,有的比賽項目不被承認,只有田徑比賽被承認。由於法國把比賽安排在大部分美國選手週日的安息日,法國因此得到絕對多數獎牌,因為很多項目只有法國人參加。


  1904年奧運,國際奧會本來打算在美國芝加哥舉行12天,但該年夏天主辦萬博會的聖路易市,半路殺出,搶到了奧運主辦權。結果重演上屆巴黎奧運兩項同時辦的混亂情況,把比賽分散到5個月舉行,以配合博覽會。13國的687位選手(6名女性)參加,外國選手只有107人。


  1908年奧運在倫敦舉行,原主辦城市羅馬因維蘇威火山爆發而放棄。


  這次奧運辦得還算成功,除開幕典禮與分列式之外,倫敦奧運首次印進了國際裁判制度,同時也為「業餘運動精神」賦與了令人所廣泛接受的新定義。


  美國和歐洲的抗衡,從政治移到運動場。從開幕典禮開始,歐洲各國與美國就紛爭不斷。起先大會未升起美國和瑞典國旗,引起美國代表團的抗議和吹口哨。每個項目比賽後,英王愛德華7世一一與各國優勝選手握手,卻不願與美國的優勝者握手。拔河比賽時,英國隊都穿釘鞋,美國選手只穿普通的運動鞋而落敗。比賽規則並未禁止穿釘鞋,美國的抗議不為大會所接受。4百公尺決賽,也發生美國選手被判阻擋英國選手事件,一名美國選手被取消資格,另2名美國選手棄權。馬拉松比賽時,義大利選手杜南多倒地多次又起來,快抵終點之前又不支倒下了,一位英國裁判為了不讓美國選手獲勝而衝進跑道內,抱起杜南多跑到終點。裁判判定冠軍無效,由第2名的美國選手得冠。


  由於此屆奧運會發生這麼多的紛爭,因而被認為簡直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的「吵架奧運會」。


  星期日在英國是安息日,不舉行比賽,選手中的基督徒到聖保羅教堂做禮拜。這時,美國賓州的田希魯班尼亞主教對這些選手說︰「奧林匹克的宗旨是參加,而非贏得勝利;人生最重要的事,並非在於征服,而是在於努力奮鬥。」他希望各國選手不要為了贏取勝利而不擇手段,應該保持運動員的精神,公平參加比賽。


  古柏汀聽到這些話後非常感動,因此在招待各國代表團的晚宴上致詞說︰「在那個禮拜天,田希魯班尼亞主教說︰『奧林匹克的宗旨是參加,而非贏得勝利。』」對於這句話,我衷心表示同感。」


  古柏汀又說,這句話被遺忘了好長一段時間,1932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時,男子選手村的娛樂室中,曾貼上此標語。後來,每次奧運會這句話都被製成標語張貼著。


五環旗—世界青年大結合


  古柏汀19世紀末遇見了亨利˙迪東。這位神甫於1891年在阿爾克的阿爾伯特勒格朗中學創建了一個體育協會,經常參加比賽,與職業和世俗隊伍競賽。在一次校際的體育比賽中,他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古柏汀非常欣賞和贊同這個口號,他1913年提案,經國際奧會批准,「更快、更高、更強」就成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格言。因為它體現了人類永遠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古柏汀1913年已感受到世界隨時可能發生大戰,他想讓五大洲的青年們攜手共建世界和平,於是設計出五環旗。旗幟的設計是以五個輪子將五大洲(歐、亞、非、大洋洲、美洲)連結在一起,顏色分別為藍色、黃色、黑色、綠色、紅色,當時世界各國的國旗可用這五種顏色概括描繪出。


  旗幟很快由古柏汀家附近的世界最早百貨公司蒙馬爾西百貨公司製造出來,有大旗1面及小旗5百面。


  19146月,國際奧會在巴黎召開第16屆全會。全會在623日 閉幕,正趕上古柏汀在巴黎索邦大學第一次召集奧林匹克會議建議振興現代奧運會的20週年紀念日。時任國際奧會主席的古柏汀向與會的委員們獻上了自己的傑作-國際奧會會旗,這就是由潔白的底色和藍、黃、黑、綠、紅五色圓環組成的五環旗。


  五環旗首次出現在奧運會,要等到1920年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1914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柏林奧運被迫取消。比利時是第一個遭德國侵略的國家,為慶祝大戰結束及紀念死於戰火的比利時人,國際奧會選擇由安特衛普主辦奧運。


  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們,在開幕式上點燃了火炬,這一形式,也被以後的奧運會承襲下來。開幕式上的運動員宣誓儀式和閉幕式上的會旗移交儀式也是從這一屆開始的。1936年奧運首創了火炬接力並在開幕式上點燃火炬的儀式。


  1912年奧運首次實行了限制職業運動員參賽的規定。從這屆開始,國際奧委會對女子參賽由默認轉為公開支持的態度。
功成身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古柏汀決定從軍,他寫了一封信給國際奧會,要辭去主席職務,認為這個組織不應由軍人主導。他雖然也被徵召服役,但不久就被解役回鄉,這使得他得以繼續領導推展奧林匹克運動。


  1915年,古柏汀帶著奧林匹克五環旗遠渡重洋到美國。當時,舊金山博覽會場也舉行慶祝奧林匹克日的活動,並將五輪旗展現在會場上。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辦公室,原設於巴黎古柏汀的家中,自1913年起,決定永久改設於瑞士的洛桑。


  古柏汀於1909年離開巴黎,1913年正式移民到洛桑。瑞士是永久中立國,對古柏汀的和平主義深表敬意,並由衷歡迎古柏汀及國際奧會總部移到該國。古柏汀後來被推薦為洛桑的榮譽市民。


  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動辭去擔任28年之久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職務,但他被聘為終生名譽主席。


  1896年至1925年,古柏汀一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負責該組織的領導工作,並擔任國際教育協會的終身名譽會長。在他任職期間,國際奧委會成員國由14個發展到40個。同時,在他的支持下,先後成立了20多個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


心臟葬於奧林匹亞


  辭去主席後,他一直不想離開洛桑。由於他身體還很健康,很多人勸他繼續參與奧會的工作,他沒有答應。他認為,辭去主席後若再參與意見,繼任的主席就不容易辦事了。


  1928年,各界均推薦他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可是法國國內對此事反應異常冷淡。1936年,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呼籲各界推薦古柏汀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他們認為古柏汀的復興奧林匹克運動及發展,確實有獲獎的資格。


  無奈和平獎尚未獲得,他便於193792日 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4歲。他的遺骨葬在國際奧會總部所在地的洛桑公墓,而心臟則按照他的遺願葬於奧運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亞。


  古柏汀去世後,受到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敬仰。1964年法國掀起了崇拜古柏汀的風潮,法國人建造以古柏汀為名的運動場和體育館。


  國際奧會為紀念古柏汀對創始和推展奧運的貢獻,在他去世後設立古柏汀獎(又稱運動精神獎),頒給在奧運會表現運動精神的運動員。這個獎被認為是奧運選手的最高榮譽,甚至比金牌更偉大。國際奧會也認為該獎是其最高榮譽。


  蘇聯太空人契爾尼科1976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以古柏汀2190命名。


  主辦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的奧林匹克運動場所在的那一條街,也取名為古柏汀街,地址4549號。蒙特利爾有兩所學校也以古柏汀取名。


精神永垂不朽


  古柏汀創立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得全世界的青年每4年能齊聚一堂,互相切磋,敦睦國際友誼。他1百多年前就提出這項構想,且不遺餘力奔波,傾其所有將構想付諸實現。


  現代奧運會至今已116年,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停辦了3次之外,均能日新月異,發揚光大,一屆比一屆出色。參加人數、國家及比賽項目,都日漸增加;比賽規章日趨完善,國際奧會組織日益龐大。奧運會早已成為人類規模最大的國際體育競技大會。它的不斷成長茁壯,正代表古柏汀的真知灼見和偉大理想。


 嚴格來說,古柏汀的專業不是體育,由於他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立下了教育救國,體育興邦的志向,並決心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做出不懈的努力,為其發展奮鬥終身。


 古柏汀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可是他執著發展體育事業的意志從不動搖。他堅忍不拔,頑強奮鬥。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因經費困難幾乎流產,他親赴雅典,拜會首相和王儲,日夜奔波想盡辦法,終於順利舉行。第二屆巴黎奧運會,又遇萬博會同時舉辦,兩者產生矛盾。古柏汀被迫辭職,還不時遭到譏笑和唾罵,但他忍辱負重,從不氣餒。


  他從188320歲時就開始了復興奧運會的工作,直到他逝世,整整為奧林匹克運動奮鬥了54年。他不顧家庭的不快和困難,對文件,宣傳,設計圖案等工作,都躬親處理。他四處奔走聯絡各方,廣交朋友爭取支持,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古柏汀堅持奧運會是屬於世界的,應該在全世界各不同城市舉辦,而希臘人認為奧運會是希臘的,雅典應是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由於他的堅持原則才使奧運會有今天的輝煌。他對和平、友誼、進步宗旨的原則,對反對歧視,堅持平等的原則,對奧運與文化教育的結合,對人類的和諧發展,如今都已寫入奧林匹克憲章中。


  他的功績和精神永垂不朽。


                                                                                                 ~(完)~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2冬季號02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尊賢基金會 的頭像
    吳尊賢基金會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部落格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