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愛心人物】保育英雄──珍古德(二)


 


                                                                                                              侯忠貞 編譯


      .............續上篇...............


 



母猩當家 雄猩打天下


根據珍古德的觀察研究,黑猩猩社會的家庭是由母親跟牠的孩子所組成,父親在母親懷孕之後就完全不負任何責任,雌黑猩猩不知道小孩的父親是誰。珍古德認為這大概是黑猩猩和人類最大的不同。人類有辦法長期在肉體跟精神上維持一夫一妻的狀況,而珍古德觀察到的黑猩猩社會見不到這種情形,前面說過,牠們是雜交的動物。珍古德說,她從沒見過一對成年黑猩猩之間產生體貼的溫柔以及精神契合的愉悅,而這是人類愛情的真諦。她說,黑猩猩從來不會關懷對方的感受,這或許是牠們與人類最大的分野。她也沒看過成年雌雄黑猩猩睡在一起。


雄黑猩猩的地位比雌性高,雄性之間爭奪領袖,也是使盡各種手段,敲物、搖樹、結盟、虛張聲勢等樣樣都來。


珍古德開始觀察時,這個族群的領袖是歌利亞。邁克直到1963年還是敬陪末座,吃香蕉最後才輪到牠,常被欺負。珍古德結婚後1965年回到岡貝時,情況完全改觀。


她有一天看到邁克在大展威風。牠雙手各拿一個4加侖的空油桶,搖晃豎毛,發出喘氣呼聲,猛敲油桶,兩度嚇跑其他黑猩猩。牠更鎖定首領歌利亞,眼睛直瞪,一副兇狠樣;有4隻黑猩猩上前示意投降,替牠理毛。後來有一天,牠正面和歌利亞決戰,雙方互丟石子,搖樹枝;一段時間後,歌利亞的精神崩潰了,接受邁克的領導地位。


邁克當了6年的首領。19701月的一個陰天,邁克獨自在巢裡吃香蕉,韓弗瑞和菲奔(菲洛的大兒子)突然爬上去攻擊牠,對牠窮追猛打。35歲的邁克狼狽逃跑,韓弗瑞成了新首領。韓弗瑞憑著牠比邁克重將近10公斤的身強力壯,坐上王位,但他的領導未能服眾,1年半後就被菲洛的第2兒子菲剛趕下臺。


菲剛身材矮小,牠用大腦戰勝了比牠強壯的對手。牠利用與哥哥菲奔(患小兒麻痺,有一隻手臂失去活動能力)的友好關係,經過3次鏖戰,擊垮韓弗瑞和勁敵艾弗雷德(韓弗瑞的弟弟)。菲剛就這樣在牠23歲那年當上了領袖,直到10年後死去。牠被珍古德譽為有文字記載以來岡貝最有權威的黑猩猩領袖。


菲剛是戈柏林(瑪莉莎的大兒子)自幼崇拜的英雄,珍古德觀察到戈柏林14歲那年(1978年)與菲剛的關係開始有了轉變,戈柏林逐漸向菲剛挑戰,越來越不甩菲剛。


19799月,這兩隻黑猩猩發生第1次嚴重衝突,戈柏林把菲剛從約10公尺高的樹上踢了下來。幾個月後,戈柏林再度制服了菲剛,菲剛從此消失不見。菲剛死後1年,其他黑猩猩似已放棄抗爭,因此戈柏林17歲就當上頭目。


珍古德2004年重返岡貝時,正值權力的空窗期。菲菲的第2兒子菲羅多被趕下王位,遭到驅逐,逃亡6個月後被發現時已顯得老態龍鍾。菲羅多幾年前把牠殘暴統治5年的哥哥菲魯德逼退。後來,年輕的克里斯登上領袖寶座。


異族相殘──站在打仗的門檻


打仗是人類的獨特行為,黑猩猩也站在這個門檻。牠們對待同種異族的敵意和暴烈的攻擊手段,珍古德認為顯然已接近人類毀滅異族、殘暴和有計畫族群衝突的門檻。


1974年至1977年間,北部的卡薩克拉族黑猩猩陸續殲滅了其同族分枝出去的卡哈馬族。牠們對異族黑猩猩的殘暴攻擊方式如扭斷四肢、剝皮、飲敵手的血等手段,從未曾見於同族黑猩猩的鬥毆中,而只見於擊殺其他種的成年獵物。


這些族群間的暴力衝突,和小黑猩猩被成年黑猩猩吃掉的同族相殘事件,大大改變了珍古德對黑猩猩本性的認識。她一直認為黑猩猩大致而言比人類「更善良」;黑猩猩也有這種本性的黑暗面,令她感到傷心難過。


披荊斬棘 不畏艱險


長期置身叢林中,珍古德歷經多次的危險,所幸都能憑她冷靜的頭腦和對動物習性的了解而平安無事。


早在奧多瓦伊峽谷時,有一次她和一位同伴差點就跟一隻黑犀牛相撞;還有一次,一隻年輕雄獅在不到30公尺處注視她們,珍古德默不作聲穿過峽谷,擺脫了獅子。


到岡貝之前,珍古德在洛路島上看猴子,一位盜獵鱷魚的黑人把長矛的矛尖瞄準她,最後無事地走開了。


一個下雨天,珍古德穿過茂密的森林,突然間接連有3隻黑猩猩對她發出「烏啦啦」的可怕叫聲,毛髮豎起,把她包圍著。她蹲下身子,一點也不敢動,不久黑猩猩消失在森林中。


有一天吃晚飯前,3隻年輕黑色鬃毛獅子衝進營地把帳篷撕破,沒多久獅子都跑開了。


有一次,珍古德母子和德瑞克搭他的西斯納小型飛機要去羅哈野生公園,飛機儀板突然冒煙,驚險降落樹林中,全家人逃過一劫。


19751月,發生一起綁架事件。珍古德的4名學生被一些從薩伊來的黑人叛亂份子捆綁押到湖邊,經一段時間的談判後,付了一大筆贖金,學生獲釋。


除了上述這些偶發的意外,珍古德長時間跟蹤黑猩猩,嘗盡了千辛萬苦。黑猩猩並不走容易行走的路,牠們有自己的路,可輕易穿過滿布荊棘的叢林,而珍古德卻得費盡力氣才能跟在後面,甚至像蛇一樣把肚皮貼在地上。荊棘常劃破她的衣服、皮膚,扯掉頭髮;蔓藤綑繞著鞋子,等她停下來扯掉荊棘,黑猩猩早已消失無蹤了。珍古德說,這些沮喪的確真叫人「欲哭無淚」。


不過,珍古德從不因此而灰心,經常在艱苦的跋涉後,看到意想不到的場面和收穫。


走出叢林 獻身動物保育福祉


珍古德對黑猩猩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她希望能寫更多的書,介紹更多的黑猩猩,讓世人分享她觀察野生動物的樂趣。寫作時間越多,跟黑猩猩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了。她每年4個月在三蘭港寫作,4個月在岡貝觀察,4個月為研究募集資金。


1977年,她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了「珍古德野生動物研究、教育、保護基金會」,一般簡稱為「國際珍古德協會」,最初以研究和保育黑猩猩為宗旨。近年來,由於珍古德積極到世界各地傳播保育觀念,該會把目標擴大到動物保育、動物福利、環境教育等方面。目前全球有逾70個國家設立分會。該協會相信每個人可以造成改變,而教育是改變的根本。


1986年,芝加哥科學院舉辦的「了解黑猩猩」研討會,改變了珍古德的一生。在跟一群研究黑猩猩人士交換研究心得後,她發現黑猩猩的棲息地正在不斷消失,許多被活捉並遭殘酷對待,而且被當成盤中飧。


會議結束後,珍古德知道她必須盡最大努力來拯救黑猩猩,改善牠們的現況。她說:「我從黑猩猩學到很多,希望能拯救牠們,回報他們給我的一切。」為了黑猩猩,為了人類,她希望地球變得更好。她知道,她再也不能只在心愛的森林裡坐著觀察牠們,必須到世界各地,提高人們對黑猩猩面臨絕種困境的覺醒。


人口不斷增加,黑猩猩的棲息地被侵占;人類深入黑猩猩聚落伐木採礦,把疾病傳染給黑猩猩;母黑猩猩被獵殺當野味,幼小黑猩猩被賣給馬戲團和製藥研究機構,或寵物飼主。在漫長迂迴轉運旅程中受盡折磨,抵目的地1年後,有的被帶到夜總會和迪斯可舞廳表演,眼睛飽受迷濛菸霧的刺激,包著尿布,穿著塑膠褲,還被強迫餵食高劑量的安非他命等毒品。珍古德更親眼發現有上千隻黑猩猩個別被關在囚牢似的籠子裡,可能要被終身監禁50年。黑猩猩遭到這些罄竹難書的虐待和苦境,珍古德稱之為「人類之恥」。


她在4個國家成立了動物收容中心和黑猩猩動物園,前者用於長期照顧與復育那些被政府沒收或被棄養的黑猩猩孤兒;後者主要收容遭非法獵捕的黑猩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類人猿研究基地。


1989年,珍古德開始參與蒲隆地的黑猩猩保育和保護工作。翌年,蒲隆地南部的人類聚落中開始移入黑猩猩,發展受控制的觀光業,並建造一座黑猩猩收容中心。她說,建立野生動物區絕對比開發天然資源獲取短暫利益更值得,觀光業甚至可帶來更多外匯。


在她的奔走下,今天大多數的動物園裡,黑猩猩的待遇比過去好多了。她幫許多動物園集資,讓黑猩猩走出窄小的的籠子,到外面舒適的圍場。對於那些被捕獲的黑猩猩,珍古德致力提倡開放式黑猩猩動物園,讓學生、自願者、飼養者可以很方便在園中研究黑猩猩。北美洲和歐洲有許多動物園加入了這個行列。她很高興動物園裡的黑猩猩絕大多數已生活在寬闊的圍場中,都能獲配豐富的食物、各種蔬果,還可以自己做些事。


關懷實驗動物 拯救棲息環境


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善醫學研究用的黑猩猩及其他動物的境況。由於黑猩猩的遺傳基構(DNA)和人類的相似度高達百分之99.4,血緣、大腦和情緒跟人類最相似,會罹患人類的各種疾病,如肺炎、愛滋病、小兒麻痺等,所以被用來做醫學實驗。牠們被關在窄籠裡,沒有舒適的位置可坐,沒有玩的東西……。


珍古德欣見美國德州建立了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靈長類家園,收容20多隻曾遭各式虐待的黑猩猩。而美國有2個生物醫學實驗室開創了替實驗黑猩猩執行「退休計畫」的先河,一個將牠們放生到賴比瑞亞若干小島上;一個則建立有外院的更大拘留所。珍古德有感而發地說:「觀念是人類邁向正確方向的重要一大步。」


珍古德認為,非洲需要資金供調查、研究及建立黑猩猩庇護所;非洲以外地區越來越需要建立庇護所,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黑猩猩從娛樂圈和寵物交易圈被救出來,以及從實驗研究中退休。她語重心長地說,人類因無知、貪婪而造成數千隻黑猩猩飽受流離失所之苦,人類也應當透過關懷和憐憫,盡力矯正這項錯誤。


不只保育黑猩猩,她也幫人們集資,以挽救黑猩猩及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森林。她在1988年所寫的一篇名為「給青少年的話」的文章說,毀滅一些種類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一大災難。一旦壞了一個自然生態區域,我們可能會毀滅那些在別的地方沒被發現的植物或動物的物種,因而喪失對癌症、愛滋病或其他可怕疾病的治癒能力。


採取行動 改變未來


珍古德深信,年輕的一代是未來的希望。基於這個理念,國際珍古德協會1991年開始推廣「根與芽計畫」,鼓勵青少年朋友走出戶外,走入自然,以實際行動關懷環境、動植物及社會,並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她說,她每年有320天在世界各地旅行演講,與各國民眾分享有關黑猩猩棲地被破壞、數量越來越少,甚至瀕臨絕種的訊息;而在旅程中,她也看到地球各地的資源、環境正逐漸被破壞殆盡。她指出,唯有透過環境教育計畫,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1個小組是在她三蘭港的住處成立的,共有16位來自坦尚尼亞9個學校的中學生組成。目前全球有90幾個國家共成立超過95百個根與芽小組,年齡層從16歲到18歲上下延伸到幼稚園及大學。每一個團體都至少選擇1項親自參與的活動,同時必須完成3項規定:一、對動物、人類的社會及我們所共有的環境給予關懷;二、根據地方的需要來決定應該做什麼;三、他們不論年紀,不分來自鄉下或城市,或者世界的任何角落。珍古德表示,根與芽的主旨是溫和的,使用的工具來自於知識與了解、認真與持續、愛與同情,目的在引導大家尊重生命。


珍古德解釋說:「根,可以向地底無盡的延伸,形成穩定的基礎;芽,看起來雖嬌小脆弱,卻能夠為了尋覓陽光而突破土石。如果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是一道堅固的城牆,那麼遍布世界各地的千萬顆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就能衝破城牆,改變世界。」她說,這千萬顆種子就是世界上的每個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根與芽的主旨就在建立自我尊重,讓年輕人有權一同為使他們的世界更美好而工作。她勉勵年輕人:「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如今,珍古德協會的研究、保育及教育計畫,已形成一個國際性的網路,讓每個人可以獻身於改善地球環境的行動之中。


2007416,珍古德在紐約向大眾介紹岡貝溪保留區的公平交易咖啡,希望藉由銷售來保護坦尚尼亞岡貝溪國家公園內黑猩猩的棲地。這種咖啡採遮蔭栽培,不須砍伐樹木來栽種咖啡灌木,因為黑猩猩不喜歡咖啡豆。消費者在消費的同時,就是在支持窮困的基戈馬農民,種植具生態永續且有益黑猩猩的作物。這不僅可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可空出部分土地給黑猩猩。


2007年,珍古德出版一本名為「用心飲食」的書,喚醒世人,跨國企業正無所不用其極併吞販賣當地農產品的本地雜貨店,控制糧食供應,未來半世紀內,人類可能吞沒所有賴以維生的糧源,或導致它們全部含有毒素。為了吃得健康和保護環境,她建議:吃在地,吃當季,支持有機農業。


實至名歸 根芽代代傳


珍古德40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獲得了許多重要且前所未知的發現,為靈長類動物學及人類進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因而取得了學術界的地位和榮譽;她在推動保護動物和尊重生命所付出努力和成效,贏得了世人的尊崇和讚揚。


1995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將象徵最高榮譽的胡珀勳章頒給了珍古德,以表彰她「35年來對野生黑猩猩的傑出研究,以及對這個自然界孜孜不倦的保衛」;並且成為該學會的駐會探險家。同年,珍古德榮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英國皇家爵士。她得過的獎項還有東京基礎科學獎、方舟信念終生成就獎、大英百科獎、動物福祉協會的史懷哲獎等。她更是獲坦尚尼亞政府頒贈獎章的唯一非坦裔人士。


2002年,珍古德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2006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0週年特別勳章,表揚她對保育非洲瀕危稀有黑猩猩的貢獻。


她根據觀察研究寫成的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自然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優秀的田野調查,也是20世紀最感人的傳奇;它已成為文化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代表西方科學界一項傲人成就。


紐約時報評論她的書「不但極具科學價值,內容也相當引人入勝……整本書發出無法抵擋的魅力」;珍古德對黑猩猩的描述生動,且常使人感動莫名。在這個領域中,無人能出其右。


珍古德筆下的黑猩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她耗盡一生接近這些動物,記錄下來牠們在不受拘禁狀態下的自然樣態。她替每隻黑猩猩取名,作為黑猩猩社群的一員,觀察牠們的日常活動,因此「白鬍子大衛」、「菲洛」等成為公眾熟悉的名字,以往神秘的田野調查成為普通人可以了解和關注的事務,一些民眾也因為她的研究而關心黑猩猩的保育。


今年4月就滿74高齡的她,仍不辭勞苦,一面旅行演講,宣揚保育理念,推動環境教育;一面在岡貝繼續觀察研究。她念茲在茲者,就是擔心若任憑情況自然發展下去,則不只數以千計的黑猩猩將不斷滅歿,且在來不及研究之前,整個黑猩猩社會的文化就已灰飛煙滅了。


隨著近萬個「根與芽」小組在世界各地推動生態保育和環境教育,珍古德的志業和對人類的奉獻,將無限的延伸下去:橫向擴展到世界更多角落,直向衍續至世世代代。我們慶幸,在這個地球資源和環境不斷遭受摧殘、大多數人各掃門前雪的世代中,有這麼一位勇者站出來,以她嬌小的身軀,挑起沉重無比的千鈞大擔,身體力行,為人類的未來注入希望的強心針。她讓我們真的相信:只要採取行動,就能改變未來。


本文由「台灣國際珍古德協會」提供寶貴的照片和資料,在此謹致謝忱。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8春季號00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