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封面人物】
關懷國人健康 永不止歇
──終身奉獻醫學 戴東原要國人健康長壽
■洪樹旺
◎2002年糖尿病晉升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
◎2006年台灣糖尿病人達到100萬,且每年以0.2%的速度增加。
◎2007年國人死於糖尿病者達10,013人。
◎全球每10秒鐘,有1人死於糖尿病,有2人新診斷出有糖尿病。
◎全球糖尿病人口1995年為1.35億,2007年增加為2.46億,到2025年將達到3.8億。
針對這些統計數字,身為當今糖尿病權威醫師,又是全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戴東原,為糖尿病人的急遽增加,糖尿病的頑強難治,威脅國人健康甚巨,深感憂慮。不過,卻也令他對抗糖尿病,維護國人健康的心志更堅定。
糖尿病這個文明病不但一年奪走上萬國人的生命,成為國人生命的第4大殺手,許多糖尿病人因病變引發諸多併發症,帶來的苦痛,更非常人所能了解。而其花費的社會資源,則無以數計,光是健保經費用在糖尿病人身上就達9分之1,其中4分之3用以治療其併發症。
對抗糖尿病 關心老人醫療
有鑑於此,戴東原不但不停的鑽研糖尿病的治療,更不斷培養糖尿病醫生及專業人士,為糖尿病人照護服務,還進一步關懷病人,投入對抗糖尿病的行列。11年前就結合產官學界,組成「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主動出擊宣導糖尿病的知識與照護,打造關懷糖尿病人的愛心天地,以期降低糖尿病的威脅,維護病人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台灣進入老年社會,糖尿病人又以老人居多,他把對糖尿病人的關懷心力擴大到老人醫學、養護的領域,致力於公共衛生的推展,為老人的健康與安養而付出。
3年前他由關心糖尿病人健康的醫學與醫療領域,又跨進了慈善、救濟事業的範疇,由「台北仁濟院」出發,透過所屬醫院、療養院及安老所為北台灣社區的貧困病人、弱勢、老人提供救助、醫療服務。
戴東原畢生奉獻醫學,以其仁心仁術由對病人的治療,減輕病人痛苦開始,進而關懷全體國人的健康,希望人人長夀勇健。他至今仍孜孜不倦,樂於工作,雖難免受到一些小毛病的糾纏,但不輕言退休,還要為國人的健康志業奮鬥。
獻身醫學 開創一片天
戴東原出身顯赫家庭,父親戴炎輝曾任司法院長,兄長戴東雄也擔任過大法官,而他卻懷著痌瘝在抱的胸襟,矢志學醫,救人濟世。他在完成台大醫科學業後,留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1970年,他的老師蔡詩顯教授為參加「泛亞洲糖尿病研討會」,戴東原跟著老師東奔西跑找資料、做病情調查、參加研討會,就這個機緣,讓他一頭栽進糖尿病的研究領域。當時糖尿病人比率不高,40年後的今天,糖尿病卻成為大熱門,實令他始料未及。
1972年戴東原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兩年,專攻內分泌及新陳代謝,對糖尿病有更深入的研究與心得,回國後繼續在台大醫院服務,數年後以在台灣的研究著作及通過口試而獲得日本新潟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2年他升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並外派出任署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其後,秉其在糖尿病診療與研究和教學醫院管理之專長,參與籌備成立成大醫院並出任院長,1991年回台大醫院擔任副院長,再升任院長,為台灣醫院醫療及服務品質的提升,貢獻良多。
戴東原在糖尿病及新陳代謝科方面有獨到的研究,被譽為糖尿病權威。除在醫療方面奉獻外,也被推舉為相關醫學團體的負責人,包括全國家庭醫師學會理事長、全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主任、台灣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對提升醫療技術與水準、協助設立社區醫療服務、培育優秀之醫療人員等,建樹良多,並以其豐沛之臨床醫學經驗,發展國內老年醫學體系,提昇國內之老年醫療品質。
生活越現代化 糖尿病越盛行
全球糖尿病盛行率激升,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聯合國在繼愛滋病後,將糖尿病列為必須加以遏止的第二個慢性病。何以近年來全球糖尿病人急遽增加?戴東原指出,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環境都市化,社會富裕後飲食西化,不是速食就是美食,出門多開車少走路運動,體力消耗少,過量的食物熱量堆積在體內,造成「麵龜族」、大腹胖子滿街跑;而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所以現代化的社會環境是糖尿病的溫床,越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糖尿病盛行率越高,而有文明病之稱。台灣也逃不出這個命運,糖尿病人每年平均以千分之2的速度在增加,糖尿病人登記者已達百萬人,但是仍有3成左右的隱性未發現者。此外,台灣步入老年社會,老人得糖尿病的機會高,也助長糖尿病人的增加。他說,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是,糖尿病人有年輕化的趨勢,速食店林立,造就許多的小胖子,成為糖尿病的候選人,威脅未來國家主人翁的健康。
經醫學研究,原發性糖尿病有兩個類型,台灣95%的糖尿病人都屬於第2型,他說,第2型糖尿病為近10年來受大家注目的「代謝症候群」家族成員之一。這個家族的成員包括中圍肥胖(腰圍粗,有害人體健康的腹部內臟脂肪多),血中三酸甘油酯(中性脂肪)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有益的膽固醇)減少,血壓及血糖的上升。這5項當中若有3項符合即是「代謝症候群」,表示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聚積,也表示得糖尿病的機會大大增加。在台灣,20歲以上的成年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在15~20%之間,絕對不容忽視,因為它是評量國民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
第2型糖尿病既為「代謝症候群」家族成員,一旦血糖控制不當代謝不良,往往合併發生其相關器官的病變,甚至死亡,這才是糖尿病可怕的地方。他指出,有一些糖尿病人因腎臟病變會引發尿毒症最後不得不洗腎,他們佔了所有洗腎病人的4成;嚴重的糖尿病性眼睛病變──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會導致失明,糖尿病人的罹患率約3%左右,估計在台灣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的視障,約有3萬人。此外,糖尿病引發的心臟血管病變,會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風,而末梢血管病變嚴重者,則須截肢。併發症嚴重損害病人的健康,並為病人帶來無限的苦痛,讓人生由彩色變成黑白。
併發症可怕 花費龐大社會資源
至於糖尿病人所動用的國家社會資源,很難計算。 在台灣,糖尿病人的醫療費用為正常人的4.3倍,耗用健保局醫療總支出之9分之1(11.5%),其中4分之3用於治療併發症。以洗腎為例,在全國5萬5千位洗腎病人當中,3分之1由糖尿病腎病變促成,以當前全國洗腎費用將近300億來算,糖尿病人確實造成了重大的醫療負擔。
在為糖尿病人爭取健保給付方面,糖尿病相關的團體用了不少力,長久以來,也是戴東原關心的項目。最近為了血糖試紙的給付問題,他請中央民代協助為糖尿病人向健保局爭取給付。因健保醫療費用的困窘,與其他疾病一樣,糖尿病醫療健保給付難免受到限制,引起醫界與病人的不滿。不過,在建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輔導方面,他說,健保局盡了心力。本來「生了病受到適當的照顧是我們的權利」,政府應盡到充分照顧病人的責任;但是「照顧好我們的身體,不要造成社會的重大負擔,則是我們的義務」。所以他特別強調,平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性,維護自己的健康,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也不至於造成社會負擔。
糖尿病如此猖獗,嚴重威脅國民健康,所花費的國家社會資源巨大。以目前的醫學水準,難道不能根治嗎?戴東原說,過去百年來人類已經投入了許多心血,解開了糖尿病許多神秘之處,也因此帶動了許多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器材及技術的發明。例如1922年發現了「胰島素」,並以粗製胰島素開始治療病人。現在我們使用的是以基因工程製造的人造胰島素,最近推出的胰島素增敏劑以及腸泌素分解酵素的抑制劑對導正血糖異常的效果提高了,今天我們能使用的藥物作用越來越好。遺憾的是,迄今尚無辦法或特效藥物把人體胰島素自動分泌失常完全恢復過來,而糖尿病的遺傳是許許多多基因的聚合,目前的科技也無法克服,致糖尿病不容易斷根。因此,要消滅糖尿病,完全予以根治,到現在還是非常渺茫。
難以根治 病人應節食運動
在特效藥未問世前,糖尿病的治療,就比較費功夫,也產生諸多困難。戴東原表示,因糖尿病人多屬第2型,醫生需擴大照顧的範圍,除血糖的控制外,常常還需要治療高血壓及高血脂,因此藥物的種類及數量自然會增加。許多糖尿病人覺得藥吃多了會傷肝、會傷腎,常有不配合的情形,其實在台灣會傷肝及傷腎的主要還是來路不明、成份不清的藥物。醫生開出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藥物,不敢說絕對沒有副作用,但是在仔細檢查後再服藥,服藥中還仔細做追蹤檢查,通常發生副作用情形極其少見。至於有些第1型的糖尿病人,天天要量血糖,要打胰島素,卻因有感於無法根治,而失去耐性,攪亂了整個治療步驟,也會使治療效果打了折扣。
目前糖尿病的醫治,除施以藥物外,都要求病人必須節制飲食、定時運動及規律的作息,病人配合與否,關係著治療成效的好壞。因此近年來糖尿病醫病間的關係,有了明顯的變化。戴東原指出,醫師與病患之間的關係,早已脫離過去權威的觀念,不再是醫師一個口令,病人一個動作。他說,糖尿病是慢性病,治療的好壞取決於病患的飲食、運動與服藥的合作度與身體力行,所以糖尿病醫師與病人間的關係必須建立在雙方的互信與互敬上。
重視醫病關係 視病猶親
看病經驗多了,深知醫病互動的重要,戴東原看病時總是帶著愉快的心情與溫和的態度,將病人當朋友看待,讓病人有信心,合作度也提高。他說,看病時,以病友為中心,醫師站在協助者的立場,讓病人充分了解做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自己負起照顧的責任,則糖尿病的治療成功了大半。他當醫院院長時,也特別要求醫師們注重醫病關係的建立。
糖尿病人一旦發病,就要一輩子跟著糖尿病走,變成社會的弱勢,亟需社會的關懷。1997年10月,戴東原與一群糖尿病醫師,及企業界人士,出錢出力成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設立諮詢專線,出版期刊書籍,舉辦論壇、座談會,宣導糖尿病知識,讓病人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呼籲全民量血糖,及早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並向政府要求編列經費,訓練專業人員,關懷照顧糖尿病人。
至今該基金會諮詢專線接獲的電話超過一萬通,與病友或其家屬拉近距離,更重視病友們的需要與權益。去年舉辦的「糖尿病健康生活營」,以及今年舉辦的「血糖監測成長營」,參與者熱烈,頗受到關注。該會更與相關團體,及各病友會相聯結,共同為照顧糖尿病人而努力。
他說,在多方的努力下,糖尿病人獲得更周全的照顧,國人對糖尿病的了解加深,致最近以來,糖尿病有緩和現象。其中「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建立,確實提升了對糖尿病人的照顧,尤其這幾年擴大共同照護網,受惠的民眾大幅成長,鄉村與都市的病人受到同樣的照顧,其功能大大的影顯,因而使得糖尿病人死亡率的增加趨於緩和,這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台灣糖尿病宣言 喚起全民警覺
針對糖尿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深,聯合國順應世界糖尿病聯盟的呼籲從2007年開始將每年11月14日列為「聯合國糖尿病日」,台灣於去年此日發表「台灣糖尿病宣言」,意在喚起全民對糖尿病的警覺,防範糖尿病的發生,加強糖尿病人的照護,以及醫療體系的健全。參與發表此一宣言的戴東原指出,糖尿病的醫療固然重要,但是「預防重於治療」,對付尚無法根治的糖尿病,更要如此,如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宣導重點:時時提醒大眾節制飲食,勤於運動,來預防糖尿病。
關心國人健康的戴東原說,節制飲食,勤於運動,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減少病變的發生,是糖尿病人要做到的。一般國民如果也能節制飲食,勤於運動,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再加上糖尿病人的營養餐,則不但可預防疾病,要健健康康活到高壽也不成問題。
在關懷糖尿病友之餘,近年來戴東原將研究重心擴及老年人的醫療照護,以及老人的安養問題上。台灣在民國82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數的7%,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到民國97年攀升到超過10%,增加的速度快,人口老化速度僅次於日本。戴東原表示,既然人口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就該推展公共衛生教育,讓大家都了解維護健康的重要。
領導老年醫學研究 培養專業醫師
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主任的戴東原強調,讓老年人建立「維護健康」的正確觀念,是老年醫學最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老年人的身體好,長輩自己愉快,家人和社會也輕鬆;反之,若是年長的父母需要長期照護,除了自己不便與醫療上的花費外,也會讓子女承受很大的壓力。其次則是協助醫療體系成立專業的老年照護團隊,像心臟病、糖尿病、中風、退化性關節炎、憂鬱症、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等,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卻因缺乏整合,分散在各科系,患者要一一掛號、看診,十分麻煩。而同一種疾病,各科之間的分際有時也沒那麼清楚,像是糖尿病,雖然很多醫生都會看,但是看診的醫師若是經過比較嚴格的訓練,在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上,就會更為精準。同樣地,在老人症候群的診治上亦然,
國衛院篩選出的專科醫師,接受為期一年的「老年醫學次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者已有15位, 戴東原表示,這些醫師通過正式考試,成為老年次專科醫師之後,回到他們服務的醫院成為種子,令人欣慰的是辦理2期培訓之後,一些大醫院也陸續成立高齡科自行訓練老年次專科醫師,開設老人科門診,讓老人能獲得較完善的照護。其他和老人醫療照顧有關的人員,如護士、社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專家、精神科醫師、神經科醫師、復健師、藥劑師等,也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訓練,然後組成高水準的老人醫療照顧團隊,才能發揮力量,使老人得到完善的照護。
在家安養 養安院不宜大
他說,老人醫學的價值在於──在病症急性發作時,按照老人醫學的要領來照顧,以耐心、愛心來幫忙老人家恢復健康,減少老人未來住進護理之家的危險,讓他們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回家貽養天年。
人的生長過程就是老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如何讓老化速度減緩?如何在有生之年發揮其潛能?成功的老化是大家追求的目標,戴東原期許這個老人醫學的目標能早日達成。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延長人類壽命是一大工程,需要很多專家(不只是醫生)一起努力,有計畫的一步步地進行。
由於台灣已進入老人國度,除老人醫學外,老人的安養問題也待重視。戴東原早先主張台灣宜仿照美國,建立大型安養院,但這一想法他已做了修正。他說,國人的觀念裡,老人家總希望在家過晚年或「在宅老化」,送到護理之家或養老院的多是重病或情況不得已者,以他在仁濟院經營安老所的經驗,似乎辦理中小型安老所較合乎社會的要求。而以美國方式建立的大型養老院,在台灣能否成功,尚待時間的考驗。
仁濟院仁心濟世 關心社區老人
3年前,戴東原將他人生服務範疇擴及慈善公益事業,在「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董事長林明成的延攬下,他出任有109年歷史的仁濟院院長,負責透過其附設的仁濟醫院、仁濟療養院及仁濟安老所為台灣北部社區居民進行救濟、醫療及老人服務。來到這個台北市相對落後的社區──萬華,讓他對社會低層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關切他們的生活與健康。
仁濟院擁有百年歷史,也有厚實的財務基礎,早年在萬華地區對貧困、孤兒、無依老人樂善好施,救濟善舉,有口皆碑。惟近年來,這個古老的慈善機構似有停滯不前的現象,仁濟院漸為外界所淡忘。戴東原初來時,許多朋友還以為是到「愛愛院」呢!3年來,他發揮醫院管理的長才,以「人」為中心,在總院方面,聽取同仁建言,加強上下溝通,讓員工動起來,成為整個仁濟體系業務改進的動力。管理體系資訊的改善,促進了整體行政效率,並得以與各院區間的緊密聯繫。在所屬醫院與療養院方面,他針對其管理鬆散、與外界疏離等缺失,進行改造。首重員工的教育訓練及制度的建立,以提升員工的使命感;其次提醒員工應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
仁濟院為慈善、公益、救濟服務的財團法人,非營利機構,但是戴東原要求各單位要做出成績,就是希望在現實環境中站穩腳步,保持永續經營的實力,將「仁心濟世」的精神發揮出來。至今,仁濟院積極參與地方各種公益事業,協助更多弱者,漸獲得社區居民的認同。
多建社區安老所 讓老有所終
萬華是台北人口老化最快的老社區,老年人口比率達15%,是老人人口最多的地區,為社會、經濟地位的末段班,居民教育水準較低,受到的照顧也較少。因此在醫療方面,戴東原要求每月服務15,000人次病人的仁濟醫院,以提供老人健康促進及疾病治療為目標,著重於發展神經、新陳代謝、腎臟等內科、骨科、泌尿科、眼科、復健科等老人健康科別,以及婦女更年期的保健為重點。他希望仁濟醫院成為台北市老社區民眾健康的守護神。仁濟醫院是慈善的醫院,對低收入者、老人及福保病人免收掛號費,一般人也只收50元,醫生看診詳細,口碑不錯,求診病人也逐年增加,雖然因為收費低廉,仍處虧損狀態,但仍受仁濟院總院不遺餘力的支持。
對老人生活的照顧方面,仁濟院經常舉辦活動,如重陽節到了,就辦老人醫療活動。上個月他到板橋農會去演講,聽講的多為上了年齡的人,看起來身體健康精神好,這些活動就是在鼓勵老人們走出來與外界接觸,參加社區聚會也好,上老人大學也好,都有助於身心健康。萬華獨居老人,有千人之多,居全市之冠,該院為獨居老人提供送餐的服務,與「立心基金會」合作,每日將熱騰騰的餐盒送到這些老人的手中。
戴東原對台灣人口的迅速老化,感到憂慮。他認為我們的國家社會應有所因應,就像他積極推動的老年醫學,在為將來預做準備。他服務的仁濟院,也正在為銀髮族付出更多愛心。他指出,像淡水的「仁濟安老所」,小而美又溫馨,價錢又公道,頗獲好評,這樣的社區養老機構多設幾所,將有助於仁濟形象的塑造。戴東原對老人的關懷與仁濟的宗旨吻合,他也在這方面一直努力不懈。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8秋季號006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