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心團體】


視障者活出自信與希望


──專訪「台灣盲人重建院」(1)


■洪樹旺


身心靈重建教育與職訓 讓盲人活出信心與希望


台灣光復次年,第二度奉派來台傳教的孫雅各牧師,至花蓮山區向原住民傳教,身為牧師娘的孫理蓮,有感於偏遠地區兒童缺乏照顧與教育,原住民婦女生產常遭遇困難,於是發揮愛心,寫信向美加地區募款,因而成立「兒童之家」,設立產房及醫療團。她在獲得「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紐約總會」(簡稱美盲會)的支援,於1951年在台成立美盲會的台灣分會,開啟了台灣視障者事業的基礎。後來由熱心社福人世的參與,該分會改組董事會,於1958年正式成立「台灣盲人重建院」(Institute for the Blind of Taiwan),成為盲人的慈善福利機構。


孫理蓮的愛心 開啟台灣視障者事業基礎


孫理蓮獲得美加的捐款中,有一筆款項用於從事服務人員的培養訓練,當時曾文雄(現任「台灣盲人重建院」董事長)獲選至菲律賓的美盲會分會學習,學習如何照顧視障者,以重建其生活與職業訓練。曾文雄回國後,即投入「台灣盲人重建院」工作,並擔任院長。數年前董事會改組,由曾文雄出任董事長。


「台灣盲人重建院」自美盲會台灣分會至今進入第60年,這麼長的時間,默默地為台灣的盲人們奉獻,讓許多盲人活出自信,活出希望,幫助過上萬名盲人同胞。這些視障者多是中途失明,原本看見的是多彩的世界,忽然間失去了視力,見不到光明,多少人因此失望喪志,自暴自棄。經過「台灣盲人重建院」的協助與輔導,改變了人生,由黑暗變成光明。


(12)月初,本刊編輯來到位於新北市新莊的「台灣盲人重建院」,專訪該院楊素端院長與曾瓊瑤執行長,她們談起了該院奉獻台灣盲人同胞的愛心故事。


曾文雄赴菲接受訓練專業 輔導盲人第一人


首先談到「台灣盲人重建院」的創立經過。由於孫理蓮牧師娘的愛心,為幫助盲人走出來,美盲會在台灣成立分會,後來因熱心人士的參與,而改組為「台灣盲人重建院」。這樣,就過了60個年頭。


曾瓊瑤執行長指出,曾文雄董事長從那時起,就為盲人的重建奉獻至今。當時,與他同時期的一些同學,從事工商企業或其他事業,都很有成就與發展,而他卻為視障弱勢者奉獻終身,顯見其對盲人充滿愛心,令人敬佩。年青美麗的曾執行長,自英國留學回國,學的是觀光管理,同學多任職於航空公司或大飯店,她卻選擇到重建院當志工,為視障者服務,也是受到曾董事長的愛心所感動。


50年代「台灣盲人重建院」從台北市搬到新莊時,中正路上就只有輔仁大學與重建院兩個機構,四周還是稻田。當初由兩間小辦公室開始,一切設備從簡,後來增建兩排教室,以及學員宿舍,經不斷更新至今日規模。曾瓊瑤執行長指出,院區後方還有一個魚池,為學員安排釣魚課程,目的在教導學員們的手感,失明的人,手感是與外界接觸重要的一環。


搬到新莊開始到市場賣雞蛋籌錢


院區佔地3,000多坪,初創時區內還有養雞場,曾文雄還曾帶著員工們到市場賣雞蛋,以貼補經費之不足。目前院區中庭仍保持450年代的模樣,兩邊是平房教室,中間有上百坪綠油油的草坪,一進此處,好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到50年前的時代。楊素端院長說,還有影視公司想借此處拍攝半世紀前的外景呢!


楊院長原來在台北縣政府服務,自社會局長一職退休後,受邀來到重建院,為中途視障同胞的人生重建,付出愛心與奉獻。


重建院接收的學員都是中途失明者,他們或因各種疾病,或因車禍,或因意外等因素所造成。楊院長說,這些失明者原本好端端的視力,卻遭逢巨變,失去了光明,造成心理的惶恐,大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有人好幾年還無法適應,認為人生已經失去前途而自暴自棄,甚至走上絕途。所以,重建院對於這些中途失明的學員,先給予心理輔導與教育,要他們接受失明這個事實,否則以後日子難過,遑論進行下一步的訓練。


心理不能接受失明 後來可以「趴趴走」


楊素端院長舉一個「趴趴走」的個案為例。個案住在苗栗,剛失明時,不肯承認事實,只有晚上才敢出去。經過重建院輔導好一段時間後,才讓他放鬆下來。再接受幾個月的獨立生活訓練,他終於肯面對事實,自己可以拄著白手杖(盲人的標誌),從苗栗搭火車,再轉公車到重建院。從踏出家門到車站的路上,鄰居們都稱讚他勇敢,給了他很大的信心。路人也都會幫助他,他再也不會害怕了。後來,他也會自動去找朋友,常常到各處「趴趴走」。


楊院長指出,讓學員坦然接受失明的事實,是重建院輔導學員的第一步。然後是生活訓練與職業技術訓練。生活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重建院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訓練學員們恢復到可以自理生活的程度。例如吃的方面,除了教會最基本的料理技術外,也教他們如何到市場買菜。其他如洗衣服、整理衣物、家具擺放等等,都要重新學習,讓他們可以獨立自理日常生活。


生活訓練與職業訓練同樣重要不宜失衡


學員在重建院接受訓練的課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的生活訓練,為期約三個月,視其熟練的程度,必要時得再延長。另一種是職業技能訓練,主要為按摩的訓練,訓練期間則為10個月至1年。這兩種訓練都需要住在院內。楊院長指出,來院接受訓練的學員,通常由學習生活技巧開始,然後再進行按摩的技術訓練。但是有些學員,急著就業,跳過生活訓練,還未完全學會自理生活,就直接進行職訓,這是重建院所不願見的。例如有學員就業後,出門工作,每次都搭計程車來回,固然方便,卻是一種依賴,有違生活重建所要求「達到自理」的宗旨。


自理生活有賴感覺與定向行動訓練


由於失明的人與外界接觸,靠的多是聽覺與觸覺,重建院設有點字教室、捏陶教室與聽音教室等。前兩者在訓練手的觸感與辨識,包括買東西時用手辨識金錢及物品等。後者在辨別聲音來源,尤其走在路上,辨識車子聲音及來源就很重要。


生活重建的課程除了以上的感覺訓練外,尚有定向行動訓練、獨立日常生活訓練、社區生活融合以及心理諮商與團體輔導。楊院長說,許多學員畢業多年後,最懷念的還是在重建院受訓的日子,在這裡學到很多生活上實用的智能,最重要的是這裡的團體生活,可以結交許多朋友。


重建院同時設有體能訓練課程,因為中途失明者有許多係疾病造成,身體狀況普遍欠佳,有需要做體能訓練。楊院長指出,參加職業訓練的學員結業後,多從事按摩工作,按摩除了技術之外,還需要體力,所以體能訓練也是一項重要的課程。


本刊編輯採訪時參觀職訓教室,正值按摩技術養成班開課第一天。參加新生訓練的十餘名學員中,有幾個人看起來體能比較差。在未來一年的職訓期間,也做體能訓練。按摩職訓的課程,除了技術的傳授外,也請醫學院老師教授人體解剖學,以了解人體經絡穴道。


按摩學校的第一學府 畢業生就業很熱門


該院為利於視障者傳承按摩技術,增加職場競爭力,兩年前成立「舒壓小棧」,提供按摩技術養成班畢業學員就業機會。同時配合「捐愛心贈舒壓」活動,回饋捐款者舒壓服務,一起體驗贊助視障重建教育的成果。楊院長開玩笑說,我們沒有像其他慈善團體有烘焙房可以提供餅乾回饋,就提供舒壓服務吧!


重建院按摩班畢業的學員,是各按摩院所爭取的對象。曾執行長說,重建院有如按摩教育訓練學校中的台大,在此畢業的學員大多有兩個地方的工作讓他們選擇,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有些手藝精湛的按摩師傅,生意甚佳,月收入可達78萬元,有人甚至有能力分期付款買房子。楊院長表示,重建院對學員畢業後的生活與工作,都會予以追蹤關心,儘量繼續給予幫助輔導;而情況良好者,像上述的例子,除給予祝福外,還希望他們在能力範圍內回饋社會,協助後來者自立。


重建院的職業訓練班,除按摩班外,尚有電腦教學、鋼琴調音及播音訓練,惟因這些技術困難度高,謀職不易,上課的人較少。



↑盲人重建院古早的大門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冬季號01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