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心封面人物】



實踐愛的教養 林玄啟救助千百無依孩童


---參透生命真義 拋棄名利 樂於幫助弱勢中的弱勢



 


■洪樹旺


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是個一邊依著國際機場,一邊靠海的小鄉村,地處偏僻,村裡有一座私立育幼院,名叫弘化懷幼院。長年來住著五六十個孩子,每逢寒暑假則多達百人。假日的清晨,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在田間道路奔跑,為這個小村莊注入活力。這些孩子們在這裡經過一段時間的教養,大多長得健康活潑、知書達理。


另類育幼院 專收別人不要的孩子


說弘化懷幼院很另類,一點都不誇張。它收養的孩子不是孤兒貧童,而是別人不要的,養不起的無依兒童。這些孩子不是父母吸毒犯罪坐牢,就是父母事業失敗,離異不知去向,而沒有人照顧的,或是未婚生子無法照顧者。這些孩子是弱勢中的弱勢,是政府未給予補助照顧不到的。


幾年前,社會經濟不景氣,工商業倒閉頻傳,失業者增加,引發自殺潮,甚至有人帶著兒女燒炭自殺。看到這類新聞,弘化懷幼院的大家長林玄啟感到心痛不捨,甚至說出父母要死自己去死,把孩子送過來。的話來。每當社會動盪不安時,弘化收養的人數就會增加。林玄啟希望大家要愛惜生命,小孩無辜,兒女也不是父母的專利財產,如果擔心無人扶養,就送來弘化。


弘化不向政府要錢 不主動募款


而更特別的是,弘化從來不向政府申請補助,也不主動對外募款及募集物資。但是它收養教育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都是免費的,不向其家長收費。那經費從那裡來呢林玄啟說,經費來源100%來自社會善心大德主動的捐助。他堅定的認為,把這個慈善利他的工作做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各界的捐助必會源源不絕,我們的社會愛心滿滿。


不過,弘化懷幼院所需經費,如以收養40~50個院童計算,年需上千萬的現金支付。開辦初期因捐助較少,也曾遭遇過困難。有一年院童的註冊費缺少5萬元,林玄啟想到一位企業老闆曾向他表示有困難可以找他。於是打電話去,回答是過幾天寄錢來,結果至今20多年了,還是沒有等到。當時正在苦腦時,突然收到一張從新店寄來的支票,不多不少剛好5萬元。這位善心人士的默默行善,化解了弘化的燃眉之急。


善行得到肯定 愛心捐款源源不絕


或許這是善有善報吧深知因果輪迴的林玄啟因此更堅定其利他的善行。弘化致力於社會慈善福利事業,雖然不向政府申請補助,也不主動向外募款。卻因利他善行的堅持,得到肯定,來自各界的主動捐款不斷增加,去年高達6000多萬元。物資更不計其數,都創下往年紀錄,單單白米吃不完轉贈出去的就有35萬多斤。可見社會大眾的愛心滿滿。


弘化能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與捐助,除了付出愛心的利他善行外,最主要的是林玄啟獨特的教養方式,被認為確實有效,而獲得認同。這套方法培養出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個個都健康快樂,尤其有好品格有禮貌,能知恩感恩,惜福勤勞。


他規定院童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即使過年亦無例外。早睡早起是養成規律生活習慣的第一步。起床後,到讀書室背經,到佛堂唸經、打坐、做瑜伽,是每天的早課經書有心經大悲咒金剛經與六祖壇經等。唸經有助於孩子心靈的平和與品德的培養。接著是室內外的清潔工作,每個人都有地要掃,有桌椅要擦,孩子能做的都要做,並定期檢查,以養成勤勞習慣。


苦苓樹下吃飯 飯菜要吃光光


早餐時間一到,就到苦苓樹下的室外餐廳集合。用餐前有像基督教的餐前禱告的簡單儀式。其中一位小朋友會喊起立合掌,大家口中要念牆上寫著的感恩話「感謝五教至尊保佑,感謝所有關懷和幫助我們的人。」然後坐下,開始盛飯。孩子口中的林伯伯─林玄啟就為孩子們打菜弘化三餐吃的是蔬食,三至四道菜,有飯有饅頭飯後還有水果與點心。他規定每個孩子一定要把餐盤的菜吃光光,才能吃水果點心弘化不設餿水桶,沒有吃完的人站到一旁慢慢吃到完,不得倒掉。至於真的吃不下的,就打包放冰箱冰起來,下一餐熱了再吃食物絕不能浪費,經過一次兩次後,沒有人不把菜飯吃完的有些小朋友甚至拿起盤子,就口把飯粒菜湯舔個精光。


他說,此舉在讓孩子們知道感恩惜福,不浪費一點食物。吃完早餐後,院童們就準備上學,高中生、國中生、小學生分批上學去了最後是幼稚園的小朋友,通常林玄啟會帶著國小學生到附近的學校上學,並與老師話家常。林伯伯就是這樣從一早開始,一天24小時都與他的弘化小兒女們在一起。


假日 六公里 健行 帶來健康快樂


到了不用上學的假日,早上的活動就是進行一項令人矚目的6公里健行。5點起床,15分鐘後在廣場集合。3歲以上的孩子有的穿著球鞋,有的穿著直排滑輪,在林伯伯的帶領下,開始田間小路健行。迎著晨光與新鮮空氣,數十個小朋友快樂向前行。6公里健行對一般小朋友來說,或許有點難度。但是弘化的兒童們已習慣,通常1個小時,甚至40分鐘就可以走完全程。喜愛大自然活動的林玄啟,20多年來每逢假日總是帶著大家跑。他說,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師,看著小孩子跑得健康快樂,是他最高興的事。每到假日早上都要走6公里1年下來約走1000公里,等於環台灣島一周。弘化的兒童們不健康也難!


其實,弘化園區寬敞,種了許多苦苓黃槿與榕樹,設有鞦韆,也挖了沙坑。平常就鼓勵孩子赤腳到室外爬樹、盪鞦韆、玩沙。到弘化來的訪客,可以看到小孩子們在樹上爬來爬去,在樹下沙坑裡堆泥人、建城堡,玩得不亦樂乎林玄啟說,小孩子的潛能無限,讓他自由發揮,不必管太多,也不要怕這怕那。即使不小心跌倒了,他自己會爬起來。衣服弄髒了,再洗洗就好了。這種想法與做法,似乎與一般的育幼院不一樣。


人要活在天地間 不要窩在小房間


不僅如此,他常安排院童們於假日至附近的農場與景點去旅遊,要孩子們走向戶外,接觸大自然。他把整個台灣都當做弘化的後花園。他常說「人要活在天地間,不要窩在小房間。」一語道出當前社會的不正常現象自從電腦普及且變得精緻化後,許多大人與小孩就整天窩在房間裡,不是打電玩就是上網聊天,導致生活既不營養又不健康社會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讓他引以為憂。對此,他看得透徹,所以他那句話有下款:「常常窩在小房間,提早睡在太平間。」


此外,每逢暑假的高山之旅,更是院童們期待的事,林伯伯總是帶著孩子們去爬山、去體驗大自然爬過的高山有玉山、雪山、北大武山、合歡山等數座3000公尺 高的大山。


在孩子的生活養育方面,弘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而在教育方面。他採取嚴格管教的態度,孩子有錯誤行為,立即糾正,再犯則用棍子打手心或腳底,讓孩子知道過錯要改正。對於頑劣的孩子,他認為不做適當的懲罰,孩子根本無所顧忌,霸凌因此造成。


力行嚴格管教 犯錯立即處理


本刊記者到弘化專訪時,就在室外沙坑旁的樹下,聽取林伯伯的愛心故事那時好幾個小朋友正在沙坑玩沙,玩得興高采烈忽然間,一位小朋友小真(化名)前來向林伯伯告狀,說小明(化名)打他,要求主持公道林伯伯於是要小明過來,問明原委後。再問小真:「你要不要原諒他?」小真點頭同意,林伯伯就要小明向小真先三鞠躬說三聲對不起,然後再三鞠躬說三聲謝謝原諒,就回去再玩了起來。


不久,另位小孩林朋(化名)哭哭啼啼也來訴說阿吉(化名)欺負他林伯伯同樣要兩人說明原由,問林朋要不要原諒阿吉林朋說不要,因為這已是第二次了這時林伯伯叫其他小孩把棍子拿來,所謂棍子原來是一截塑膠水管他把塑膠水管拿在手中,向林朋說:「既然你不原諒阿吉,是要打重一點或輕一點?要打幾下?」林朋說輕輕兩下執法的林伯伯就要阿吉把手伸出來,輕輕的打了兩下手心,問說這樣可以了嗎?並要阿吉以後不可出手打人,兩人於是言歸於好。這就是林玄啟立即處理孩子間糾紛的過程,小孩子間的過節,馬上處理,一下子就好了。


這個立即處理的管教方式,的確與目前學校教育不得打罵學生的方式有所不同。


大學生當志工  為弘孩兒課業輔導


擔任過多年大學副教授,也當過國中校長的林玄啟,開辦弘化懷幼院後,對於孩子的教育自是重視到了學齡就讓他們上各級學校,還找人來為他們做課輔,以及才藝教學,培養其學習興趣。


4年前,交通大學教授高正忠來弘化推廣「書香再傳種籽計畫」林玄啟告之,弘化最需要幫助的並不是圖書,而是希望有人來輔導院童的課業。一開始評估認為不可行,因為弘化處於偏僻村落,離新竹遙遠,不易招到課輔人手。但為林玄啟博愛精神所感動的高教授,想盡辦法,終於在他的號召下,獲得元智、中央、清大、交大及新竹教大等五校師生的響應每周一、三、五分別為院童課輔,讓孩子們的學業進步,短期間就看得見。另外,也召募非課輔志工教導孩子們繪畫、舞蹈、音樂等方面的才藝與技術,希望為院童找到一條適合成長之路。舞蹈班的學員還經常參加外界的比賽,獲獎無數。


去年, 高正忠 教授還訂定「培芽計畫」,要為弘化的大孩子們築夢他希望透過課業輔導,協助「弘孩兒」(弘化院童)進入自己心目中的高中職到了高中職時也能接受輔導,再進入大學或就業,讓他們能在社會發芽。在偏遠地區的懷幼院,有這麼多的大學師生,不辭辛勞長期當課輔志工,來關懷教導院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是其他地區育幼院少有的。


志工來自四面八方  成立3500捐工協會


除了大學生來當課輔志工外,也有許多社會各階層關心弱勢的愛心人士,不定期或定期來弘化當志工有人受到弘化的感動,不但出力還出錢捐物資,而且號召親友一起來。


像長期志工洪惠萍,住在龜山鄉,卻不辭辛勞與路途遙遠,當了十多年的志工從清潔環境,到煮飯、照顧小嬰兒,沒有工作不參與過的現在還召來一批批的志工,幫忙整理及分配轉贈物資。本刊記者來採訪那天,只見她站在倉庫前,指揮著也是志工的貨車司機,搬運白米送去鄰近鄉鎮,濟助貧戶。農曆7月法會多,各地捐贈的白米與食物特多,弘化轉手的白米年達數十萬斤。來自四面八方的物資與衣物等更不在少數整理後或留用或轉送,這些工作都由志工們負責。


由於志工越來越多,林玄啟長期觀察工作十年的志工們,有活力,辦事力又強,要他們成立社團組織,把力量擴大,就叫「台灣3500捐工協會」(意即台語的三不五時,閒閒就來捐工作之意,也意謂著要號召3500人當捐工),專門為弘化等慈善團體辦理大型活動,例如:辦5000人參加的園遊會、各型晚會,還曾經召集百人為弘化的七棟樓房油漆等。「捐工」這個有意義的名字,還是林玄啟取的。


開辦「生活體驗」讓孩子過規律生活


七年前,有志工向林老院長訴苦,說自己的孩子不受教,不知惜福、不會感恩。在看到弘化的教養成果後,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來體驗弘化的生活。這項提議,開啟了「弘化生活體驗」的新任務。


弘化創辦的初衷即在關懷社會,「弘化生活體驗」的開辦,是弘化愛的延伸林玄啟說:「我們不只關心院內小孩,那些在一般家庭養尊處優、溺愛的、受到過度照顧的小孩,我們也很關心。」所以歡迎把家中思想與行為偏差的孩子送過來生活體驗,弘化同樣免費收養。


所謂「弘化生活體驗」並沒有特別設計課程就是利用寒暑假期間,短則一個禮拜,長可達整個寒暑假一般家庭把小孩送到弘化,依照弘化規定的作息時間,與院童們一起生活。例如,每天早上5點起床,即到野外健行6公里 ,訓練體力與耐力接著在佛堂背經、打坐,體驗宗教博愛精神。然後大家都要打掃環境與廁所,做著在家裡很少做的清潔工作。晚上9點上床睡覺,不熬夜上網看電視早睡早起,最有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睡前洗澡,還要自己洗衣服,培養獨立能力。


飲食方面,供應健康環保的蔬食與水果沒有炸雞、薯條,更沒有大魚大肉同時要求把盤中食物吃光,不設餿水桶,養成惜物的習慣與惜福的觀念。同時,飯後要自己洗筷子洗餐具,教育孩子學習獨立與負責的態度。


應對進退的基本禮貌,是群體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弘化對院童的要求例如:見到師長要有禮貌親切的打招呼,起床或就寢時要互道早安晚安等。


1500人參與找回正面社會價值


就中老年人那一代而言,這樣的生活習慣與禮貌最普通不過。但是富裕之後的台灣,生活教育變了樣,在學校所見,盡是戴著眼鏡,身體肥胖,出門身帶手機的學生,更有驕縱無禮,或是頤指氣使的孩子。當家長對此現象,感到無力苦惱之際,弘化的生活體驗,無疑是一盞明燈。弘化還規定,家長不可以給孩子手機零用錢帶食物飲料。更不可以在這段期間來探視,也不可以打電話詢問。這樣的規定,有些人不能接受,但事實證明是對孩子最有利的。


有位參加過生活體驗的小明(化名),在弘化生活1個月後,生活與想法有了明顯改變。他父母說,小明回家後,會開始學著做家事,會自己整體房間,把棉被疊起,收拾衣服假日早上早早就起床,不再賴床。吃飯不但不挑食,會把自己碗裡的東西吃完,也會幫忙洗碗。小明變成一個比較懂事的孩子。


像小明的例子很多,有的第二年暑假還送過來生活體驗。林玄啟指出,有一對移民美國的姊弟,一個就要進大學,一個讀高一。遠從紐約,由母親帶來弘化做兩個月的生活體驗,並說明年還要來。


由於參加弘化的生活體驗,兒童的生活有明顯的改變,引起重視。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來,而且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寒暑假就有約500人參加,創下紀錄。六年來,已有超過1500個小朋友參加了生活體驗。諸多孩子迷失方向,得到導正的機會,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改善了,進而回歸傳統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弘化對社會又做出一項奉獻與回報。


不指望孩子們回報 只求把愛擴展出去


林玄啟把生活體驗稱為弘化的副業。因為只有寒暑假才開辦,時間一到孩子就回去了。而「正業」的院童,雖然住在的時間比較長,但是弘化只是幫助院童的原生父母短期的養育,一俟其原生父母生活情況改善,就接回去生活即使沒來領回,弘化也只是扶養到18歲成人為止然後就要離開弘化,到各行業去過自己的生活。


對於這些「弘孩兒」的過去與將來,他並不刻意去追問即使追蹤也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答案。他說,扶養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人生的接力賽,弘化接的是其中的一棒前一棒後一棒怎麼跑,我們管不著,只管把我們這一棒跑好,其他的就各自隨緣了。因此,他對於長大離開弘化的「弘孩兒」,並不指望他們回報弘化,只希望他們到社會上不要變壞,做傷人的事真要回報則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把愛的力量擴展出去。


26年來弘化懷幼院免費收養過的院童,約600救助一個無依的孩子等於救了一個家庭,也少了一個為害社會的人;這些孩子是政府照顧不到的弱勢,如果沒有及時相救,恐會流落街頭,靠偷搶為生,為害社會。林玄啟認為,孩子在變壞之前,適時予以幫助,效果最好,成本最低,所以毅然地承擔了這個社會責任。


其實林玄啟創立的弘化同心共濟會,最早的一項慈善事業是施棺,弘化關懷無以安葬的往生者,凡貧戶家有往生者,可透過鄉鎮市公所、民眾服務社、醫院社工室,或地方政黨辦公室之轉介,代為申請施棺。長久以來,弘化每年付出的施棺捐助金,多在一千多萬元以上。


以行善為樂 樂此不疲 直到永遠


弘化同心共濟會的另一項志業是急難救助,主要的幫助對象有家境清寒的植物人、獨居老人與重症失能者,都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急難救助業務,除金錢的援助外,近年來,也轉贈二手物資給急需救助的貧戶,和偏遠山區的部落。其中急難救助金的支出,每年也常在一千多萬元以上,至於物資的救濟更無計其數,包括有白米、麵粉、食油、食品等食物,以及衣物、鞋子等。其中去年單單白米就捐出35萬斤!


林玄啟創立的弘化同心共濟會,除了十方大德的捐助外,他自己也散盡家財,出錢出力;四年前,也在弘化工作的 林 夫人車禍往生,他將其遺產與理賠金等共計一千三百多萬元,也全部捐給弘化添購院舍及土地,愛心澤及院童。


參透生命意義的林玄啟,精研五教教義,認為宗教不只是在勸人為善,更重要的是帶領人去認識真正的生命是什麼?而為善只是提升生命到最高層次,所必經的過程。所以三十年前拋棄名與利,行善利他,勇往直前。他說行善不是給人什麼,而是為自己種福、造福。長久以來,他以行善為樂,且樂此不疲,直到永遠。



↑弘化懷幼院長林玄啟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秋季號01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