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們更健康 黃富源終身奉獻兒童醫療


─以愛心醫病消除人間病痛 春風化雨教導學生要成良醫(1)


洪樹旺



 


由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主辦的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是國內唯一為兒科臨床專業人員設立的獎,已經連續辦了四屆,獎勵了數十位表現傑出的兒科醫護人員,獲得各界重視。今年的台灣兒童醫療終身貢獻獎頒給黃富源醫師,獎勵他一生在公衛、健保、行醫及培育人才等方面的貢獻。 


 


    黃富源醫師自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後,至馬偕紀念醫院擔任醫師,為兒童看病服務達四十年,在醫院擔任主管及醫學院教學也超過三十五年,在這麼長的歲月中,他孜孜不倦,不斷奉獻。憑著一顆上帝恩賜的愛心,與凡事用心的態度,他醫治好了成千上萬的小病人,讓他們得到健康,家庭和樂有歡笑;他在學校與醫院栽培無數良醫,壯大兒科的陣容,提升兒童醫療水準。黃富源醫師能得到台灣兒童醫療終身貢獻獎,實至名歸。


 


黃頭仔 後輩眼中的良師良醫


    在為病人看診方面,他秉持傳統醫學留下來的方法,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問,用手去觸摸,用鼻子去聞,用聽筒去聽,再加上用頭腦去想,去印證所學理論,有不足之處,再配以儀器的檢查,通常能做正確的判斷,真正做到藥到病除。許多醫師都佩服他的醫術精湛,診斷神準,在馬偕醫院,常有年輕的醫師遇到疑難雜症,難以拿捏時,都會說去找黃頭仔(馬偕醫院兒科醫師對黃主任的暱稱)。黃富源不但是良醫,也是年輕醫師們的良師。


 


    許多病人找他看病,或轉院過來指定要他看診,主要乃因他問診親切,視病猶親,對病人及其家屬殷殷相詢,並且詳細告知病情,讓病人安心。他常說,醫師不只是醫病,也要醫「人」,也就是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尤其病童都由家屬陪同,看著病人的痛苦與其家人的急切不安,如何安撫其情緒,也是醫師看診的功課之一。


     二、三十年前,健保尚未實施,看病都要自費,對家境貧困的病人來說,醫藥費是一大負擔,黃富源遇到這種情況,總會安慰小病人的家屬,一定要安心接受治病,並向院內的社會服務部申請補助,讓病人度過難關。


 


生命是寶貴的 絕對不可放棄


    曾經有過早產兒的父母,向他這位醫師說,早產兒看起來羸弱恐難救治,而且要花費龐大的醫療費用,是他們所無法負擔的,就不要醫治吧!反正家裡不缺一個孩子。這時黃富源反而回過頭來勸說,早產兒也是一個寶貴的生命,而且並非不治之症,絕對不可以放棄,至於醫療費用再想辦法,最後黃富源動用院方的救助基金,給予補助,孩子也治好了。


 


黃富源醫師在馬偕醫院擔任小兒科主任,時間長達十二年,這期間,該科由只有五、六名主治醫師,真正的「小兒科」,擴增到有五、六十名主治醫師的規模,從默默無聞逐漸壯大,躍升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地位。至今,提起馬偕醫院小兒科,無人不豎起大姆指說「讚」的!小孩得了急重症,首先想到的是:送馬偕!


 


年紀輕輕當主任 鼓勵醫師勤研究


當了主任後,黃富源鼓勵醫師們勤做研究,要升等必須提出論文,建立研究的風氣與制度,並鼓勵醫師們發展次專科,讓每個醫師在小兒科領域裡,有各自的專長,當時的次專科發展至有新生兒科等十科,因此,醫師們都各有卓越的表現,也提升了馬偕小兒科的醫術水準。


 


在他任內,馬偕成立新生兒加護病房與兒童加護病房,並在外科部成立小兒外科,該科也成為頂尖的次專科,這些醫療設備與科次的增加,讓重症病人有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挽救許許多多早產兒等重症小病人的生命。


 


那時期,小兒科內醫師重學識、重倫理、重醫德、沒有派系、絕不收受紅包,樹立了優良的風氣,最令他引以為榮。身為基督徒,他認為,如能以「愛人如己」的精神照顧弱小病人,上帝會給你豐富的回報,例如病童家屬對你的尊敬與感激,以及小孩康復後的笑容等,這些是再多金錢也得不到的。


 


在黃富源的帶領與指導下,馬偕 許多 醫師在醫療領域上都很有成就,有許多人說,是在黃主任的手中長大的。他還在台大與北醫擔 任兼任 老師,由講師,再升 任副 教授、教授,教了三十多年,如同學樂於為病人付出,他也很樂於將所學與經驗傳授給學生。上課時絕無冷場,是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連續七年被來馬偕實習的醫學生票選為最好的老師。他對待學生循循善誘,以溫和的勸導代替嚴厲的責罵。


 


為兒童看病 最重要的是用心


他教導學生當醫師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要成為為病人著想的良醫。他帶著學生為病人看診,去查病房,教學生要用眼、口、耳、手及用腦,目的就是看病時要用心,草率不得,才能抓到病因。同時要替病人著想,不但要消除他的病痛,還要解除病人與家屬們的焦慮,給予信心與安慰。遇有需要轉診的時候,立即轉診,以醫好病人為最大考量,他告訴學生,病人不是醫師的私人資產,不能獨佔,更不能把小病人當自己的實驗品。他期待每個醫師都能成為這樣的好醫師。


 


黃富源樂於教學,除了可以將所學傾囊相授給年輕一輩外,因教學相長,自己也收穫良多。他同時將所學與看診經驗,寫成三本書出版,都成為暢銷書,其中《臨床兒科學》是一本淺顯實用的教科書,不但風行全台,還銷到國外華文地區,而且已經出了第六版,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另外兩本是教導年輕的父母們,認識小孩子的病痛,以及教導家長們如何養育孩子,讓孩子更健康,也都受到歡迎。


 


受邀出任衛生署副署長


在馬偕擔任副院長時,因熟悉國內醫療環境,黃富源受邀出任衛生署副署長,兩年兩個月的公職期間,為政府在健保與公共衛生事務上,做出貢獻。其後,在SARS肆虐期間,協助政府推動防治措施,由於全國上下努力與配合,三個月後,SARS遠颺,台灣脫離疫區。


 


終身奉獻兒科醫療的黃富源,雖已年屆七十歲,但身心健康,神采奕奕,每週仍有四個門診,他很感激上帝給他機會,能夠繼續為小孩子們的健康付出。


5月間,他接受本刊編輯的專訪,對其一生行醫救人、關心孩子健康,及不吝教導學子的歷程,侃侃而談,對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關懷溢於言表。


 


雄中唯一考取台大醫科


以下是 黃富源 醫師接受訪問重點,以問答方式刊出:


 


問:四十多年前你考上台大醫學系,當醫師是你的志願嗎?後來為何到馬偕醫院當醫師呢


 


答:我是高雄縣人,小時候成績不錯,考上省立高雄中學,由初中部讀到高中部,那時甲組學生的第一志願都是台大醫學院醫科,我畢業時保送東海化學工程系,唸了一年,父親要我重考,因為是農家家境不好,而私立學校學費高負擔重,而且讀化工出來要做什麼呢?重考時數學拿了高分,上了台大醫科,那年雄中除了保送外,只有我一個考取,所以讀大學時很珍惜,時刻都在讀書。雖然不是從小就立志當醫師,但讀了幾年之後,覺得自己還滿適合當醫師,也讀出興趣。


 


畢業後,同學在當了兩年住院醫師後,有一半出國深造,我因家庭因素留在國內。在台大醫院 任住院 醫師的第三年,我被感染到扁桃腺炎,引發成腎臟炎,嚴重到必須住院,醫師變成病人,我太太請假照顧我,她教會的牧師也來醫院為我禱告,祈求上帝恩賜能早日康復。不久,病情果然好轉,出院後就信了基督教,這場病讓我認識了上帝。


 


到馬偕醫院當主治醫師


1972年夏天,我結束台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同學推薦我到馬偕醫院小兒科當主治醫師,開啟我近四十年在馬偕醫院的醫師生涯。能到這家教會醫院服務,可以說是上帝的帶領。


 


問:你在小兒科當了十二年的主任,把默默無聞的馬偕醫院小兒科帶領成首屈一指的地位,你是如何做到的?


答:剛到小兒科當醫師時,小兒科只有位主治醫師,病床也少,但是在這教會醫院服務,常勉勵自己,要有 馬偕 醫師「愛人如己」的救世精神,平時認真看診、教學及研究、發表文章,就成了生活重心。


 


當上最年輕的兒科主任


兩年後,小兒科主任出缺,羅慧夫院長任命我去接,從19741986年,是小兒科任期最長的主任。


 


那時還算年輕就當主任,要如何服眾呢?我引用台大醫院培 養 醫師的方式,鼓勵醫師們做研究,並訂下規則,若要升等必須有論文。同時進用有理想與有奉獻精神的年輕醫師,讓大家一起留在馬偕醫院打拼。而且到其他醫院邀請主 任級的 醫師來為病人看診服務,提升兒科的醫療水準與知名度。


 


那時小兒科尚未分次專科,一個醫師什麼病都得看,但隨著實際狀況的變化,專業化是必然的趨勢,我鼓勵醫師們發展次專科,讓每個醫師都有各自的專長,以照顧不同領域的小病人。於是小兒科的次專科發展到有:新生兒科、血液科、腸胃科、腎臟科、神經科、內分泌科、過敏免疫科、遺傳科、感染科,及心臟科等,小兒科醫師的陣容更強壯。


 


馬偕兒科口碑好 成為熱門科


小兒科醫師的醫術水準提升,加上親切溫和與視病如親的服務態度,得到家長們的信任,掛號看病人數不斷增加,馬偕小兒科有了好口碑。


 


此時,馬偕小兒科也成為年輕醫師與醫學院學生爭相來服務與學習的醫院。曾經有過要招收三名住院醫師卻有八十個人報名的紀錄。


 


同時,也引起台大小兒科醫師們的注意,據悉,有位主 任級 醫師告訴住院醫師們,再不努力的話,台大兒科的地位可能落於馬偕醫院之後。


後來,為了服務急重症小病人,設立了新生兒加護病房與兒童加護病房,讓這些病人有較好的醫療環境。


 


而之前派住院醫師至各大婦產科去STAND BY,協助產科醫師,並接回新生兒治療的制度,更發揮了作用,提升早產兒的醫療品質並縮短早產兒接受治療的空窗期。這一制度,後來為其他醫院所引用。


 


在擔任主任期間,兒科能不斷擴充壯大,提升兒科地位,幫助更多的小病人,實在得力於吳再成前院長的全力支持,兒科申請增加人員與設備,很少被打回票,例如,我建議設立「新生兒加護病房」及「新生兒檢驗室」,他二話不說,立即批准。


 


救治早產兒 設立新生兒加護病房


那時醫療設備不足,早產兒存活率不高,「新生兒加護病房」成立後,救了不少早產兒。那時是自費時代,雖然收費達兩萬元,但是醫院仍然虧錢。收費以當時物價來說,是很高,不過與國外比較,卻又低了很多。有位美 國 醫師來訪,說:「你們收費這麼便宜,我把我的病人都轉來給你們,好嗎」一問之下,才知美國醫院收費是馬偕的四十倍。


 


尤其在用人方面,吳院長愛才惜才,用人唯才,我向他推薦的 林媽利 醫師,後來成為台灣頂尖的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從婦幼醫院邀請的 梁德城 醫師,也成為國內小兒血液腫瘤科的權威。


 


此外,院方接受我的建議在外科部成立小兒外科,聘請 葉明倫 醫師為主任,讓該科成為頂尖的次專科。


 


在醫師人力與設備規模擴充後,馬偕醫院已有能力派員至缺乏兒科醫師的地區支援,每人每年輪流「外放」支援兩個月,支援的醫院有羅東聖母醫院、花蓮門諾醫院、虎尾聖若瑟醫院、台南新樓醫院及恆春基督教醫院,他們至今還很感念。


 


重醫德醫術 奠定不收紅包風氣


最令我引以為榮的是,馬偕醫院兒科的傳統優良風氣,兒科醫師重學術、倫理、醫德,沒有派系,絕不收受紅包,都能維持下來。


 


問:你看病四十年來,許多病人的家屬都很感念你,你如何對待病人,做到視病猶親呢


 


答:我在台大醫院擔 任住院 醫師時,不慎受到感染得了急性腎臟病,當時擔心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深深體會當病人的心情,當時向腎臟病權威鄭仁澤副教授請教,他還到病房來向我分析病情,親切安慰我,這種體恤病人的心,讓我感動,一輩子也忘不了。因此,當了醫師看病時,都秉持這種同理心,親切與病人家屬說話,詳細告訴病情及治療方法,並給予鼓勵與安慰,讓他()們安心,心存希望。


 


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小孩子來看病,看完後,我告訴她病情,病可以治好,要她不要急,她聽完後感動得哭了起來。原來她帶著孩子看了三家醫院,醫師也不說是什麼病,只給藥吃,讓她心急如焚,焦慮得不得了。所以聽到我的說明,心中的大石頭才掉了下來。


 


設救助基金 幫助有急難的病家


二、三十年前,大家經濟情況不是那麼好,又沒有健保,遇到重症要住院開刀,通常要花一筆錢,對貧困家庭而言,是沈重負擔,馬偕是有愛心的醫院,為幫助有困難的病人而設有一筆「救助基金」,為病人作急難救治之用。


 


記得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才三個月大的嬰兒來,情況很差,我診斷是「頑固性下痢」,必須住院治療,這位婦人面有難色,問道,要住多久,要多少錢,可以不住院嗎?我知道她擔心的是醫藥費,這種情況值得同情,於是告訴她說,這種症不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妳不用擔心費用問題。於是從院方的救助基金撥出兩萬元,不足的再請她想辦法。結果住院兩周就痊癒出院,那筆救助金綽綽有餘,救回了一個寶貴的生命。


 


這位媽媽疼孩子,同意接受治療,但是當時有些家長儘管院方願意幫助,醫師也說可治,他卻表示自己孩子多,少一個無所謂,這時,我會勸他()孩子還有救,生命可貴,絕不能放棄。


 


例如,有一位30多歲的父親帶著全身黃疸的小孩求診,我診斷是泌尿道慢性感染,引起的黃疸不退現象,必須開刀,但是龐大的醫藥費,他負擔不了,他表示,無法再治下去,再花下去會破產,反正孩子多一個少一個無妨。.....(待續)



↑黃富源醫師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夏季號0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