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望孩子們更健康 黃富源終身奉獻兒童醫療


─以愛心醫病消除人間病痛 春風化雨教導學生要成良醫(2)


 


洪樹旺



為孩子請命 讓他們活下去


我說孩子一定要救,請他再考慮,費用的問題,我向社服部申請補助,但是他不為所動,就要帶孩子回家。我又向他說,孩子有救,為什麼要放棄呢?生命是可貴的啊!請給孩子活下去的機會。最後才說動他,果然開刀後不久就痊癒出院了。


 


該筆基金曾多達200萬元,幫助了許多急需的病人家屬,也挽救了許多生命。後來,實施了健保,一般家庭經濟也改善了,所以動用的機會就減少了。


當醫師要視病如親,是醫師看病的基本態度,但是最近以來,卻有些變化,讓病人或其家屬無所依憑,不知如何是好。


 


不久前,一位南部親戚來電請我幫忙,這位親戚78歲的長輩得了腹股溝疝氣,主治醫師說,不開刀會有生命危險,卻又說,病人年齡大身體弱,開刀也有危險。開不開刀請病人家屬自己決定。我是不同科的醫師,不能撈過界幫他決定,於是透過認識的人詢問該主治醫師:如果是你的親人,你會如何決定?於是就有答案了。


 


「如果是你的親人」 決定開刀與否


類似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重大病症需要動手術的時候最多,為什麼這個時候,醫師不能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呢?主要原因在於最近以來醫療糾紛時起,目前的醫療糾紛案子比十年前多了三倍,醫院與醫師被告怕了,為了避免挨告吃官司,每當有重要醫療行為時,除了明白告知開刀與否的可能發生的情況與風險外,將決定權交由病人來決定,並簽下切結書,以防萬一。


醫病之間的互動演變到這種地步,令人遺憾!但是人會生病要看病,唯有視病如親,醫病關係才能良好的持續下去。


 


問:你當醫師後,在台大與北醫也當兼 任 老師,已經30多年,是受到學生敬愛的老師,請談談教導學生的心得。


 


答:剛開始是因為學校老師不足,去北醫與台大當兼 任 老師教課,上課可以把經驗傳承下去,同時也可以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教學升等要寫論文,等於鼓勵自己要做研究,我升講師、升副教授都是六年就升等,由副教授要升教授就比較嚴格,很難升上去,我是個務實的人,衝著被稱為教授,不得不花時間寫嚴謹的論文,雖然時間較長,也終於升等,成為名實 相符的 教授。


 


教學相長 自己也升等當教授


在北醫有票選Best Teacher活動,我也列名其中,或許是教學時與學生的互動良好吧!我用心教學,要求學生也用心,用心讀書,用心看病,遇到有惡劣行為的學生,總是好言相勸,絕不罵學生。


 


上課時,除了醫術上的傳授外,我特別強調經驗的傳承。就以看診為例,我要求學生依照老醫師傳統的看診方法,也是老師教我的看診方法,就是要用口、用眼、用耳、用手及用腦,再配以科學儀器檢查。用口就是要用嘴巴去問,病人的感覺與病史等問個清楚,用眼睛去看病人的皮膚等情況有無異狀,用手去觸摸肚子等處,用耳就是用聽診器聽心臟等內部的聲音,然後用腦去想為什麼會這樣。通常如此就可以診斷出75%的病,再加上血液、尿液與X光檢查,則可看出85%的真實情況,如果還不能確定病因,再用高科技儀器檢查。


 


但是,現在有 許多 醫師看診速度太快,只瞧一下病人的病況,問也不問,就要病人去做超音波、心電圖等儀器檢查,看了檢查報告就做判斷。這樣很難抓出病因,有些病只憑問病史就可以得知病因的。


 


發燒問題多 唯有用心找病灶


我告訴學生,看病最主要的是要「用心」,用心才能追根究底,找出病源,做正確治療。小兒疾病錯綜複雜,比如說,最常見的發燒就有好幾種可能,有人高燒不退,是因白血病所引起,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孩,以為是感染,吃藥仍高燒不退,經我伸手摸摸其肚子,才發現是腹腔內長了顆腫瘤。


 


其次,醫師看病除了問話外,要與病人及其家屬說話,不但告訴病情與治療方法,還要安慰病人鼓勵病人,給人安心,拉近醫病關係。通常小孩子喜怒哀樂都表現出來,當生病哭鬧時,家人像驚弓之鳥,擔心害怕,有很大的壓力,身為醫師就要以親切的態度溫和的口氣,緩和氣氛。


 


我鼓勵學生,當醫師要成為良醫,不要只是個名醫。良醫具有顆愛人的心,在為人治病救人,並把愛心擴散出去。也告訴學生,醫師不是能賺大錢的行業,當醫師要有很多的付出,這種付出會有許多回報,例如隨時隨地都會遇到有人感謝你,反而讓你感動,會覺得收穫更多,又如看到小病人康復後的笑容,會讓你覺得快樂而且有成就感。


 


問:你當醫師近40年,又當過衛生署副署長,請問你對當前的健保制度的看法。


 


答:我認為健保是一個很好的制度,自1995年實施以來,每個人都納入健保,人人都可以受到醫療的保障。不過,實施以來,漏洞百出,有待修補。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費太低,導致健保基金虧損累累,有人擔心健保會因此倒閉,但是因為有國家為後盾,沒有一個政府會讓它倒的,只是健保的沈疴越來越重,要如何解決呢?以目前的政治環境而言,就是一個「拖」字訣,拖到政府的財政受不了時再說吧!說不定那時已換人傷腦筋了。


 


當前在政治掛帥的情況下,一切以選票為唯一考量,選舉時口號滿天飛,但是真正碰觸可能影響到選票時,政策就轉灣了。


 


健保保費太低 扭曲醫療正常發展


健保問題出在保費太低,十年前我擔任副署長時,健保費率是4.25%,經過努力爭取才提高為4.55%,現在也不過5.17%,還是世上保費負擔最低的國家。雖然逐漸提高,但是健保財務漏洞卻越來越大。


 


這種嚴重性,大家都清楚,如何解決,你我都明白,只是調整保費,就要增加人民負擔,如此一來,選票就跑掉了。所以,我很期待能有一個有魄力的人,出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健保穩健走下去。由於保費收入太少,影響到健保制度執行上的種種問題,因而扭曲了整個醫療的環境與發展的方向。


 


其中,給付的辦法最令人詬病。例如,健保局給付醫院的醫師診察費每看一個人只有228元,而美國為100美元,為台灣的10多倍。為什麼差那麼多?健保局的標準答案是,保費太少,沒辦法的事。


 


五月勞動節,醫療人員護士們也走上街頭,為的是爭取她們應有的所得,護理人員屬於勞動服務,醫療給付太少,與她們付出的不成比率,所以要站出來。健保給付既以量計算,醫院與醫師為了爭取更多的健保給付,採取的對策就是,設法增加掛號門診人數,但是醫師門診人數太多,就難免減少問診時間,醫療品質也降低了。因此常被批評,等候看病三、四小時,醫師看病二、三分鐘。


 


另外,健保給付的項目,只重形式,不重實際效果,也產生一些後遺症,最明顯的是,儀器檢查的給付,造 成 醫師會多開儀器檢查的項目,而只依檢查結果來診斷,省卻了應有的問診與觸診等時間,反正問得多看得再詳細,診察費也沒有多一毛錢,況且檢查後一定要回診,又增加了一次門診的紀錄。


 


診察費應有差別 至少小兒科該提高


因此,我認為診察費的給付,要有差別不同的機制,例如初診與小兒科診察費應該多一些,因為醫師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診察。又如老人科的洗腎及呼吸器的給付,所佔比率過高,應有總額管制。


 


至於保費太低調整有困難,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則不妨只保大病或重病,對於感冒之類的小病採取自費。


 


談到健保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對當前財團醫院越來越擴大化,尤其越來越商業化的趨勢,極感憂慮,有待政府的正視。


 


當前醫師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醫院的財團化,這類醫院以醫師的業績來計算其薪資,要求醫師做出業績再從中抽成,在這種情況下,醫師為了生計有時可能做出過度的醫療處置,以便增加業績。例如可以不開刀卻給予開刀,不必打針的卻給予打針等,為的是多爭取給付。


 


規模龐大的財團醫院,瓜分大部份的健保醫療資源,卻未善待員工,醫院盈餘也不分給員工,保留現金,挪做擴充設備或增建醫院之用,連數十億元的儀器都買進來,讓其規模益趨龐大,吸引更多病人,再來瓜分更多醫療資源。台灣財團醫院經營走向商業化,實在是台灣醫療界的悲哀。


 


小孩子沒選票 兒童醫療照顧受忽視


問:台灣變成少子化的社會,小兒科病人減少了,你是小兒科醫師,請問要何因應呢?小孩子的醫療權益如何保障


 


答:大家都會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是小孩子沒有選票,不受政治人物的重視,有些權益就被剝奪了。例如,行政院用在研究兒童的全部經費只佔總預算的1%


30年前人口出生數每年為40萬人,健保開辦時也有30萬人,現在降到18萬人,兒童人數減少,但是兒童所受到的醫療照顧,卻沒有相對增加。又如,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佔人口總數28%,健保支出卻只佔11%,而65歲以上的老人約佔11%,健保支出卻高達33%


 


少子化後,兒科病人自然也減少,加上社會功利的觀念越來越重,醫學院畢業生都跑向熱門的美容科,小兒科乏人問津。有些醫院受到影響,已經很難招到足夠的醫師,以2009年而言,各醫院招收兒科住院醫師,僅能招到35%。馬偕有穩固的基礎,所受影響不大,但是已無當年的熱門盛況。


 


健保資源分配 宜做合理調整


雖然出生率降低,小孩子減少了,但是不能因此使得孩子的醫療權益受到影響。因此,應從健保給付上著手,給予小兒科醫師較合理的給付,讓年輕的醫師願意走進小兒科的領域。另外,政府花大錢在子宮頸癌與乳癌的篩檢上,但有很多人還是不願去做,不如撥出部分預算用在孩子的身上。


 


問:你為兒童看病多年,也談到孩子的保健,在少子化的社會裡,父母應如何教育孩子,請你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答:由於少子化,一般現代家庭大多只有一個或兩個小孩,頂多三個,孩子少就會受到較多的照顧。10年前,我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政府推動三歲內的兒童看病免部分負擔,就是在使小孩受到更好的照顧。


那時,我們也推動餵母乳活動,有很好成果,至今,我仍鼓勵母親們要餵母乳,因為母乳能強化小孩的免疫力,並且增進親子關係等優點。而為了孩子的健康,各種疫苗的接種是必要的。


 


現在一般家庭的經濟水準都提高了,兒童的營養,家中三餐食物大致可以確保,實在不用另外補充補品,大人愛孩子,看到廣告就會買許多營養食品,但是吃太多了,反而使孩子受傷。例如最近的塑化劑事件就是出現在兒童保健食品中。


 


撥出時間陪孩子 培養親情最重要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親子間的互動與教育,所以家長們應該撥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在孩子還小時,最好由父母中的一人作全天的照顧,才能培養親子之間的正常關係與情感,如果因工作忙,把小孩交給保母,或給奶奶爺爺照顧,是不得已的,但請他們要有愛心與細心。而做父母們至少每天要抽出時間相處,讓孩子在正常的環境下成長。


 


此外,孩子出生後至18歲前,應該為他們選擇一位可信任的小兒科醫師,一路看診及諮詢,不宜像逛百貨公司,每一科都去看看。(完)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夏季號0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尊賢基金會 的頭像
    吳尊賢基金會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部落格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