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書壇宗師杜忠誥

將書藝融入傳統文化  有如書法界魔術師(二)

                                                                                                                                                                                                                                                            陳弘文 採訪

道士畫符一念不生  書法修鍊最終境界

 

這就是「回歸」,他「歡喜甘願」地回歸到老實做一個只會寫毛筆字的人。杜忠誥的書法「回歸」,豈不就跟禪宗「見山又是山」的悟道境界類似。

其實,杜忠誥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修鍊到寫字就像道士畫符般一念不生,一心不亂的,讓作品充滿正能量。想當年時張天師畫的符,為什麼那麼靈驗?就是因為一心不亂,將天、地、人的正氣統統灌注在毫端,以致靈氣活現,百邪不侵。

他這個心願如果完成,那麼誰家有他的字,誰家就會百邪不入,吉光普照。因為字中有靈,會有無比的正能量不斷釋放出來。書法功力至此,豈非已至登峰造極之化境,以杜忠誥超過半世紀之修為,其心願之完成,相信是指日可待的。

五月中某日,正為11月在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個展忙碌的杜忠誥老師,特別撥空在他的工作室「養龢齋」接受本刊記者專訪,這位傑出的藝術家,又是學有專精的學者,訪問時,卻像和朋友聊天一樣自在,他從其書藝與學術人生的奮鬥談到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等等,他侃侃而談,聲如洪鐘,談了三個多小時,面無倦容,顯見其精氣神俱足。

進入在工作室,裡面擺放幾幅新作,有愛、誠、義等單字大幅榜書,也有「無盡藏」等字,有篆隸有行草,看起來,有的氣勢如虹,有的行雲流水,令人讚嘆不止。

杜老師寫的字充滿正義感,的確是「書以載道」,另有一幅行草書卻是勸人養生,這幅古人養生之道,重點在:「過子不寢,血不歸肝。」八個字,他希望給年輕人一個警惕,生命健康重要,切莫熬夜,因為熬夜傷肝。其關懷年輕學子之心,溢於「言」表。

而工作室一角,堆了一堆作廢的紙張,他拿起其中一張說這字線條寫得不好,所以作廢。還從房間拿出一袋說,這些都是寫不好丟掉的,寫字不成功的比成功的多,有時寫了十回八回,都不滿意。後來,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何不留個缺點讓人家批評呢?

專訪內容以答問方式摘要刊出如下:

把書翻爛拆吃入腹  視經典書籍為後台

 

問:聽說你自小時候就愛讀書,到田裡看牛,也在背書;當兵出操時,更把書一頁一頁撕下,放在口袋裡,隨時拿出來讀。為何這麼用功呢?

 

答:你們看,我在這個工作室的後面有一個房間,約16坪的書房,人家是拿來放租,我是在養書。這間書房是我真正的後台,所謂後台就是我的學問知見。

 

小時候我家種田,我是從糞土堆裡爬出來的,小時候就幫忙種田、插秧、除草、割稻、曬穀、挑糞……樣樣都來。不止一次,稻穀還沒曬乾,人家就來收去了,因父親欠賭債,早就「糶粟青」把稻穀預先賣掉了。看到父親愛賭和家裡情況,我就感慨說,我不全力拚,人生就沒希望。

 

那時家窮,三餐都吃地瓜,養的豬也吃地瓜。但現在聽說防癌第一名是地瓜和地瓜葉。聖經上說:受苦的人有福報。我想,我現在看起來瘦瘦的,卻那麼精氣神,大概跟小時候吃多了地瓜有關係吧!

 

我父母親不識字,也沒什麼人際關係,所以沒有練「童子功」,所謂童子功就是10多歲前就把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都熟讀成誦了,像蘇東坡21歲時就名震京師。

 

這裡的每本書,都是我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買來讀的,你看這本《說文解字》翻得像舊書,並不是舊書攤買來的,新書讀成舊書,就像孔子讀易經一樣變成「韋編三絕」,把用柔皮串成的竹簡書,翻來翻去,讀到編線斷了換新,換了三回還又讀斷。

 

又這《習禪錄影》、《論語學庸》、《六祖壇經》幾本,翻得書皮都破爛了,真的是好像要把它「拆吃入腹」一樣,把書本眉批並且畫得亂七八糟的,實在是不禮貌,但我是真正要讀書啊!如果這些書有靈的話,它會說,能進入杜XX的家是「所託得人」。當然,我畫得亂七八糟是極端,而買來一頁都不讀的人,也是極端。

 

這本是《永嘉禪宗集》,也讀了好多遍;而這本是清末王爺毓鋆的書《禮元錄》,裡面被我畫得面目全非,雖沒法跟他結緣拜師,他的書我照樣努力在吸收,他從大陸來到台灣,不分外省人、台灣人同樣在教學;也有李炳南居士的書,他來台灣在台中創佛教蓮社,教導台灣人佛學儒學,人很低調。就像弘一大師一樣,死後越久,其人格越彰顯出來,亮光越大。真是「典型在宿昔」啊!

 

我讀書,看古人是怎麼成功的,怎麼失敗的,偉大人物的心靈是怎麼一路走來的。這方面我很有自信,就是跟著他們走,雖然走得不夠好,但我有自信不會太偏差。

 

讀過這麼多書,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相信書,太相信聖賢說的話,不懂得討好人,在現實面難免吃虧,但卻活得安心,睡好覺,看似吃虧,其實是佔便宜。雖想按照聖賢說的來做,卻又智慧不夠未能做到最高層次。

 

其實,這書房的書只是我讀過的一部份,更多的書本來堆滿工作室,經過整理後,一些估計不太可能再看的就捐送出去,但剩下的還是嫌多。

 

上帝與佛就是良知  修鍊陶冶人可成佛

 

問:你讀了那麼多書,大多數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即儒、釋、道三家的經典書籍,除此之外,也讀《聖經》、《可蘭經》。你認為東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教義方面有什麼差異?

 

答:東西方經典都在告訴人要有良知,良知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良知,佛就是上帝、就是良知。我信佛,但也讀《聖經》、《可蘭經》等西方經典,沒有框架的界限,如果每個人都讀經典,都有良知,世界就太平了。

 

我信佛是因為佛教講得最徹底,佛教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字左邊有個「人」字,就是說佛是人做的,但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講的是信上帝者得救,上帝是人以外的,人不可以是上帝。

 

而東方信奉的佛教,講的是人可以經過不斷的修鍊,自我陶冶,最後變成最圓滿的人格形態,這就是佛。得道之人,佛教稱為佛,儒家叫聖,道家叫真人、至人或神人。這種人,身心健康,全是正能量﹙光明﹚。人心中沒有恨,正能量就可以進來,心中有恨,人就會有負能量﹙無明﹚,正能量就遠離了。

 

信佛的人,要有良知,有良知的人,才能成佛,一個有良知的人,所做的事很清楚,都是正正當當的,具有這樣明覺心性人就是佛。至於儒家在勸人為聖,聖人不過就是活得最像「人」的人,並非什麼三頭六臂之人。

 

苦與樂是一體兩面  若能轉念則同如來

 

問:你一生努力奮鬥,學術和書藝都有很高的成就,此外,你研究宗教教義,探討生命的意義,請分享你對生命的看法?

 

答:我常說我的一生是賣五金行的,我的一生三個最重要的事,即金、銀、銅,樂活是我的金,文字學是銀,書法是銅。

 

我所追求的樂活,就是我要怎樣在最困難的時候不被打倒,我一定要轉化我的煩惱,不讓艱苦在我身上停留太久。苦是不能逃的,人生本來就是苦海,但苦和樂是一體的兩面,當你念頭一轉,地獄變天堂,不轉念,天堂也是地獄,人好命是天堂,但是一有不合意就鬧情緒,那就是地獄,《菜根譚》說,「迷則樂境成苦海,悟則苦海成樂境」,世界是一樣的世界,卻各有不同的苦樂感受,其實,苦與樂都只在一念之間。

 

轉念的最高境界是如來佛,所以成佛,說穿了,只不過是一個善於轉念的人罷了。有本佛經《楞嚴經》其中有句話:「若能轉念,則同如來」。

 

佛字是人字旁,佛也是人做的,不是人不能成佛,神仙的仙字也是人字旁,也就是人才成仙,佛是一個覺者,仙就是一個又老又歡喜又健康的人,所謂「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仇」。所以,我成功也歡喜,失敗也歡喜,失敗了至少知道這條路不通的,不會因失敗,馬上挫折。

 

人要相信自己眼睛  審美主觀中有客觀

 

問:請杜老師提供你的代表性作品照片,以供本刊選用。

 

答:有一天下午,我寫了一幅字,共寫了四張,自覺每幅字各有優缺點,好了這裡,卻壞了那裡,不知選那張好,「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盧山真面目」。剛好,女兒放學回來,就要她幫忙挑一張,她馬上說「我不會」,就是因為她沒有自信,她不是專家,就像你們所說的自己眼睛不行。

 

我知道這是人性上的盲點,馬上改變問法說,如果要送一張給妳,妳選那一張,她馬上說「這個我會」。同一件事,改變問法,她馬上解脫了。

 

這是因為人對喜歡的東西,對美的東西,包括吃的在內,都有一個共通性,不可能別人說好吃,你一個人說難吃,除非你不正常。

 

這樣一說,人馬上有自信了,就會認真去看,所以要相信自己眼睛,不要迷信權威。善巧的老師教學就是這樣,像南(懷瑾)老師教學,及包括中國的襌宗、儒、釋、道各家,都用這種智慧方式的引導,啟發學生。

 

像讀經典,剛開始要先接觸,讀了以後就會有自信,心靈也就開放了。能讓孩子開放心靈,他自然就有創意,心量也大了,就有包容力了;自己也有了主體性,不會隨便被外相牽著鼻子走。教育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中華文化即中道  文化讓人異於禽獸

 

問:你讀古代聖賢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你認為當前文化的核心在那裡?

 

答:文化是人「文」「化」成的歷程,是一種生命的潛移默化,它是讓人脫離原生態的一種文明的進化,是活生生的生命之正面薰習。

 

人本來是動物,所有動物的機能,人都有也都會,但為何跟動物不一樣呢?我們罵人說你不是人,罵禽獸,就是跟人不一樣,過去有小人之說,就是活得不像人。

 

文化就是教人怎樣做一個人格者,真正的人格者,是不只為一黨或一人之私利著想,不為自己的權力,不為親友的好處,而是為大眾公利來設想,關心整體生活的未來。

 

台灣傳承的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中庸之道,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道即不偏不倚,不偏激也不退縮,中道是要修鍊學習的,要從儒、釋、道家的經典學習,中道是人類心靈最高智慧。

 

四書中有一本《中庸》,說的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一加一除以二,不是裁判把對和錯兩方抓起來各打三十板,不是對錯不分,不是是非不分,如果對和錯是同樣對待,那是鼓勵錯的一方,那誰要辛苦學習「正道」呢?

 

基礎美育未受重視  美術課程變半成品

 

問:你批評文化政策也批評兒童美術教育政策,對於當前台灣的美育政策看法如何?

 

答:九年一貫教育課程,把小學的美術與文化合併為所謂「藝術與人文」,那是抽象的課程,是研究所要講的,而教育程度越低的人,課程越要具體踏實。

 

我來自基礎教育界,教過小學七年,中學三年,又長期投入書法藝術創作,對基礎美術教育有所認識,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時,訪問了中南部小學美術教師,他們反應說,現在等於沒有美術教育,因為美術教育變成「半成品」的簡易勞作,「藝術與人文」變成每個老師都可以教,課程中的美勞教育,就是把做了一半的美勞作品發給學生,讓他們著色或堆疊黏貼拼湊就算完成美術課。至於真正有實力的美術老師,就只有去教公民等課。這是台灣美術教育的一種錯亂與哀愁!

 

在開會時,我提出召開一個全國美術教育會議的建議,卻被否決,我不願成為橡皮圖章,就呈上辭職不幹了。誰來關心台灣孩童的美感心靈與創造想像力呢?

 

寫字讀書如患癌症  雙刀流各用半條命

 

問:杜老師在書法藝術與文學學術方面造詣深厚,請談一談你是如何苦練的?

 

答:投身藝術,要做到有點眉目,大概要耗掉半條命;至於鑽研學術,要做到有點成就,也要耗掉半條命,如果兩個都做,可能就會沒命。

 

我兩個都做,雙刀流,還能够像現在這樣子,真的很感恩上天,我一生最大的資源是有這麼多師長們一路的教導。

 

藝術和學術兩個要兼得,人的精氣神要够,以前總覺休息不夠,「為伊消得人憔悴」。於是我向南老師(懷瑾)、惟覺法師學習打坐、禪七練氣功,自我補充精氣神。

 

談到書法,我是貪玩,把書法當遊戲。

 

西方有個美學家叫席勒,他為「遊戲」所下的定義是,當一個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而當一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一個完全的人,所以人如果不懂遊戲,人生就不可愛。為什麼小孩看起來可愛,因為他遊戲,他有著什麼事都可扮演的遊戲心情,才可愛。人為何長大後,越來越不可愛,因為太功利,當人把遊戲當功利看待時,就失去遊戲的樂趣。遊戲是要享受遊戲的過程,才叫遊戲,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或結果。

 

把練習書法當遊戲  要有興趣絕不放棄

 

從事藝術的人,高興怎麼寫就怎麼寫,只要合乎美的規律,合目的性。寫字時,要粗要細、要高要矮,只要配合一個安心法則,即可把字寫好。但是如果有目的性,目的性是為賺錢或其它有功利性,那字一定寫不好,就達不到最高境界。

 

我拿起毛筆就歡喜,如果作品書寫成功了,更是喜上加喜;如果寫失敗了,那再來一遍,有時一個字寫了八遍、十遍…,心裡想可以寫得好一點,為何寫不好呢?不滿意就不願簽名蓋章。如果一個人想方設法都要把一件事做的好,做到更圓滿、更好,那他可以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練書法從喜歡開始  成功在微調再微調

 

問:練習書法要如何才能做到喜歡呢?

 

答:第一必須從心理喜歡,像小孩喜歡玩積木、拼圖,從心裡喜歡開始。因為它有挑戰性,挑戰能讓人成長,由原來的不行變成可行,今天的我勝過昨天的我,明年的我也能勝過今年的我,這就是成長,成長是人最大的報福。

 

再來就是靠培養與自我挑戰。我16歲考上台中師專,因國畫課是必修,這個因緣導引我走向書法的路,因對書法有興趣,就這樣一路走下來,有許多人說我的作品都像在跳躍成長,認為有天份。但我認為自己是一年一年慢慢微調的結果。

 

我從沒有想到要贏別人,只是自己進步再進步,我戰勝的對象是自己。微調再微調,成長再成長,累積一段時間後,就如同跳躍般的成長,別人就看得見。就像孩子在成長階段,父母親不覺他在長大,但久未見的親友旁人就會看出來。

 

許多人以為藝術要靠天份,有人指我是天才,但我說不是,我只是一個永不放棄自我的人。我不斷調整自己,慢慢地才成為書法家,是從外行來的,不但從零開始,甚至是從零下開始的,我幼時家貧,要幫忙務農又要照顧弟妹,資源極端不足。

 

人不能只依靠天份,也不能因沒有天份就不努力,成功的人都是要經過後天的修鍊,刻意的練習才行。

 

西方的專家說,要成為傑出人才,要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正確的、專業的指導。二是要有一萬個小時以上的專業訓練。以後者而言,一天用功兩個小時,就要花五千天,即十三年多的時間,每天不斷鍛鍊才能傑出。

 

我經常從早到晚都在練習寫字,有時一天超過十個小時,花的時間,豈止一萬小時。我的時間不是讀書就在練字。小時候沒有讀四書五經等經典,所以用60年的時間補課,很辛苦,但是卻自覺踏實,樂在其中。

 

寫毛筆在訓練節制  學習做人最佳方法

 

問:身為書法家,又是中國文學家,你對書法教育的看法如何?

 

答:書法教育應從小學開始,但是自從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實施後,書法就沒有正式列入課程表上。其實,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小孩子浮躁的心靈安靜下來,除書法外,幾乎沒有,玩具也可以,但力量不夠。書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學了之後,對內在心靈的潛移默化太妙了,太重要了。

 

以寫文章的文為例,「文」只有四筆而已,寫一個字就像在坐標裡,第一個點,要點在那裡,要考慮到第二筆的橫,寫第二筆時,除配合第一筆及第三筆,到第三筆時,也要配合前面兩筆,到最後一筆,前面已造成了形勢,這一筆就像接力賽,每一棒都失誤不得,這樣環環相扣,在不耽擱前面的架勢,最後順勢情況下,完成了作品。

 

光寫一個字,要前後觀照,而且最後一筆下去,決定整個字的死活。這樣一個字,該停筆就停筆,否則再拉下去,就會邋塌,就不穩,而太早停筆,重心倒向一邊,同樣不好。

 

寫毛筆字是一種內在心靈的自我調整,就是在學習自我節制嘛!

 

學書法在釋放能量  讓生命有彈性耐力

 

問:書法是一種藝術,跟人的文化修養有什麼關係?

 

答:我們人做任何事,包括說話在內,一切行動都在釋放能量,藝術方面也是。

 

書法家拿著筆沾上墨汁在紙上用力,如果不碰到紙張,它是不會顯相的。至於你用力輕重大有關係,寫字時輕了又重,重了又輕,輕就是提,重了就是按,才按即提,才提即按,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按按提提,這其中妙不可言。

 

就像唱歌一樣,唱歌在以聲音釋放能量,把能量推出去,再拉回來,如果只是推出去,就沒有什麼韻味,要有拉回來的勢頭,卻又不完全拉回,而且拉回中又有推出去的意思,即所謂的「弦弦掩抑聲聲思」,唱歌會好聽,就因它繞樑,它裡面的迴音,就是線條,這是生命的體驗,是能量的釋放。

 

這種能量的釋放,就是一種自己心靈生命的外射,發出去的情緒得到適當的控制與調節。

 

寫字不見得一次就成功了,寫完後還要看,覺得好,才是好,萬一覺得不好,就要重來。有時要經過數十次、上百次的調整修鍊。像開車一樣,不是一學就會的,會有擦撞、踩錯油門啦,什麼狀況都會發生。

 

寫字是要修鍊的,它是一種可讓自己心靈,變成精微的自我修鍊歷程。寫毛筆字也是在釋放人的能量,它可以讓人的生命有彈性。

 

然而,現在的小孩子都沒有什麼彈性,容易生氣,要讓他們生命有耐力有彈性,進退有序,練書法比什麼都有效。它訓練人,按中有提,提中有按,用力恰當,生命才能感覺飽滿而富含彈性。

 

書法是文人的武功  讓浮躁心靈沈澱

 

問:寫毛筆字是古代人的書寫工具,而今鋼筆原子筆如此普遍,甚至進步到用電腦手機E化書寫,為何還要學書法呢?

 

答:書法是一種武功,是自古以來文人的武功,也是輕功中的輕功。一枝毛筆,看起來小小的,但寫起字來,則可有千斤之重,所謂「筆掃千鈞」是也,這就是內在精氣神完全釋放的表現。

 

自古以來,讀書人不論是儒、釋、道、諸子百家,都要寫毛筆,在寫字中展現個人審美的趣味,這個審美的趣味,就在每個人的筆尖上展現。

 

讀書人可以不唱歌,雖然歌唱可在歌聲中展現個人的審美趣味;讀書人可以不跳舞,雖然透過舞蹈,身體舞動可展現力與美;讀書人也可以不拉胡琴,不吹笛子,但是不能不拿毛筆寫字。

 

看古人留下來的碑帖,都是經過一輩子修鍊所留下來,是最有欣賞、學習價值的經典,這些法書既有莊嚴的法度,又值得後人學習價值。

 

學書法可讓一個人,不論年齡,由浮躁的心靈沈澱下來,變成寧定。例如,夫妻吵架時,就來寫一下書法,五分、十分鐘後,就可以平靜了。因為會全神灌注到筆尖上,不再去想對方的種種是非。

 

沒有一個方法,比書法更方便有效讓人心靈沈澱。例如,打坐、唸佛咒、唱歌、彈琴都可以,讓人在某一方面,不會去妄想,妄念不會亂飛。但以練書法的功效是大且長遠,它可以輕鬆地陪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路到人生盡頭。

 

書法藝術人文性高  可增進歷史文化感

 

問:你是書法家,請說明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的異同處。

 

答:書法是藝術,但和其他藝術不同,其他的藝術都以客觀的世界,現象界的實物做為描繪的對象;書法則不同,它是以抽象的文字為對象,抽象的文字是人文的。

 

漢字最早期是由象形來的,如太陽就畫個圓圈,甲骨文沒有畫圓圈,用幾個角圍個圈,有象形的意味,圓圈代表太陽,是日字的象形,月字就用半月形代表。

 

書法藝術的人文性最高,學了書法後,會去認識文字,會去讀書,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不然,孩子不知道歷史,沒有歷史感就不知自己的根。

 

台灣光復初期出了許多人格者,像228事件被害的台大教授林茂生善於書法,如果不是被犧牲,有可能成為台灣的書法大師,因為書法需要有學問為基礎。

 

台灣的歷史很短,台灣人大多是來自廣東與福建的華人,如果不知道這些十代以前祖先的歷史,就不知道自己的根。

忘掉自己的祖先,就不知自己來自何方,傳統孝道的概念就弱化。社會的倫理孝道弱化,使得人心越來越現實,社會越來越冷漠,治安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大。人,應學會知恩報本,自然天清地寧,國泰民安。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7夏季號04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尊賢基金會 的頭像
    吳尊賢基金會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部落格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