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馬拉拉-為教育而奮鬥的巴基斯坦女孩(一)

                                                                                                                                                             侯忠貞 編譯

馬拉拉‧尤薩福札伊(Malala Yousafzai)是巴基斯坦史瓦特縣明哥拉城的女孩,以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她透過部落格介紹她和朋友們在塔利班威脅迫害下的生活。2012年10月9日上學下課搭校車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槍手暗殺,情況一度危急,經轉到英國治療康復。

為表彰她不畏塔利班威脅,積極為巴基斯坦女童爭取受教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聯合國將她的生日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並於2013年這一天在聯合國發表震撼人心的演說。

她是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提名人,雖沒得獎,但她的事蹟已深獲世人的肯定。2011年她獲得巴基斯坦第一屆全國青年和平獎;2013年,她得到國際兒童和平獎、沙卡洛夫人權獎、西蒙‧波娃獎、羅斯福四大自由獎。

去年1月奇蹟似的復原出院後,馬拉拉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持續為爭取女性及兒童受教權努力不懈。她發願要把「為教育而奮鬥」,當成她的終身志業。

河谷的美麗家園

馬拉拉於1997年7月12日出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史瓦特縣的明哥拉。父親齊亞丁說她出生後,他看著她的眼睛,覺得自己墜入了愛河。

她的名字源自阿富汗最偉大的女中豪傑馬拉賴‧麥萬。馬拉賴在1880年那場浩大的阿富汗戰役中,激勵阿富汗擊敗英國,她是普什圖人的聖女貞德。

馬拉拉的家在「全世界最美」的史瓦特河谷,它有著傾盆的瀑布和水晶般透徹的湖泊;有滿山遍野的野花,滿園子可口的水果,翡翠礦脈和滿是鱒魚的河流。

馬拉拉一家人住在明哥拉,是史瓦特河谷的最大城鎮。這裡有大學、有一座高爾夫球場,還有一個市集。馬拉拉的家在興都庫什山下,房子是堅固的水泥平房,小孩子可以在平坦的屋頂上面打板球,這是馬拉拉的遊樂場。她喜歡坐在屋頂上,看著群山做白日夢,看山峰隨四季改變。 

家庭窮苦  父母恩愛

馬拉拉出生時,家裡非常窮困,全家就住在父親與人合辦的學校對面一棟破舊的兩房棚屋裡。她有兩個弟弟卡須爾和阿塔爾,父親說有3個孩子已經圓滿了。

齊亞丁很忙,得經常出門,不只學校的事,還有文學界和部落集會的事,及推廣環保和倡導保護河谷社區。他透過教育和不服輸的個性,給家人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也為自己贏得好名譽。

馬拉拉總是全神貫注聽父親說故事,關於部落間的戰爭、普什圖領袖和聖人。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後2年,尤薩福札伊族國王巴度什‧薩伊讓位給他的兒子哈克‧耶汗齊。耶汗齊在位時,是河谷地區歷史上最耀眼的時刻,他蓋了很多學校,終止可汗向人民課稅的制度。齊亞丁說:「巴度什‧薩伊帶給我們和平,耶汗齊帶給我們幸福。」1963年,薩伊家族放棄統治權,河谷地區成為巴基斯坦西北邊疆的一省,幾年前改名為開伯爾-普什圖省。

女孩沒蛋吃

史瓦特人重男輕女,男人們可在城裡自由活動,馬拉拉和母親則必須要有男性親戚陪伴才可以出門。馬拉拉說她很早就決定不要這樣生活。

馬拉拉的祖父演講十分有名,他在夏普村的公立高中教神學,也是當地清真寺的教長,是個有神奇力量的長者。他在印度念過書,在那裡見過很多偉大的演說者和領袖,包括巴基斯坦的國父──真納、印度的尼赫魯、聖雄──甘地,和為史瓦特爭取獨立的偉大普什圖領袖阿布杜勒‧伽法爾汗。他斥責階級制度、可汗權力以及貧富差距。

祖父母、父親兩兄弟、5個姑姑都擠在一戶破舊的平房裡。跟大多數家庭一樣,女孩待在家,男孩去上學。齊亞丁早上吃奶油或牛奶,他的姊妹們只有沒加牛奶的茶,若有雞蛋,也只有男孩子可以吃。晚餐若有殺雞,女兒只能吃雞翅和雞脖子。美味的雞胸則歸祖父和父親兄弟享用。

齊亞將軍推行國家伊斯蘭化,使女性地位低落。

聖戰士到史瓦特

齊亞丁10歲那年,1979年聖誕節剛過,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數百萬阿富汗人逃難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最大情報單位三軍情報處召募並訓練這些難民營的阿富汗人成為游擊隊員,或稱為「聖戰士」。巴基斯坦取代伊朗成為美國中情局在這個地區的主要基地,大量的金錢從阿拉伯世界湧入,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還派了志願軍,其中包含一名沙國百萬富翁賓拉登。

齊亞丁的父親送他去念公立學校,學英文和受現代教育,而不是把他送去伊斯蘭學校。齊亞丁說他父親給了他最重要的禮物──教育。他的父親讓他對學習和知識產生極度的熱愛,讓他對人權產生關注。

父親熱切希望齊亞丁當醫生,但他的數學和理科卻很差。他覺得自己是令人失望的孩子,他參加地區的演講比賽得第一,讓父親感到驕傲。齊亞丁從此把他的弱點轉化為力量。

馬拉拉的母親6歲開始上學,不到一學期就輟學了,再也沒回到學校。

父親崎嶇大學路

齊亞丁的哥哥薩伊徳‧拉姆贊在當地公立學校當老師。齊亞丁考上了史瓦特最好的傑漢席大學,他的父親不願支付他的生活費,他只好和哥哥一樣在當地學校教書。這時貴人陸續出現。他一個妹婿的親戚那薩‧帕恰長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建築業,賺了很多錢。帕恰請齊亞丁跟他們住,帕恰和妻子潔雅成了他的第二家人。潔雅取代了齊亞丁已逝母親的地位,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接著,齊亞丁也因潔雅而遇見了他的導師阿克巴汗。阿克巴汗沒上過大學,但他借錢給齊亞丁念大學。

齊亞丁進大學時,正好是巴基斯坦歷史上重要的一刻。那年(1988)夏天,獨裁統治者齊亞將軍座機失事喪生,遭處決的前總理布托之女兒貝娜姬‧布托出任總理。

遭齊亞將軍禁止的學生團體開始活躍了起來。齊亞丁很快加入學生自治會,成為眾所皆知的演說家和辯論家,他成為帕可敦學生聯盟秘書長,訴求普什圖人的平等權。

初嘗辦學艱辛

傑漢席大學畢業後的最初幾年,齊亞丁在一所有名的私立大學教英文,月薪才1,600盧比(約12英鎊)。他和讀大學及碩士的同窗穆罕默德‧奈伊姆汗都具有教育熱忱,他們自己開辦學校。

他們在明哥拉開設一所英文中學,學校其實只是一棟小小的建築,他有好多堂課都是在樹下的空地上的。他們認為史瓦特是觀光景點,一定有英文的需求,可是民眾對英文的需求不高。齊亞丁不想放棄,幸好有他大學好友希達雅圖拉願意跟他合辦。

他們把學校命名為卡須爾學校,起初只招到3名學生。他們很快錢就用完了,齊亞丁堅持應想遠一點。

不久之後,學校開始蓬勃發展。學校是一所混合式小學,有5、6位老師,近百名學生。這時齊亞丁結婚生子,學校是女兒馬拉拉的遊樂場,有些女老師把她抱在大腿上,好像是她們的寵物。3、4歲時,她就被安排在一個學生年紀都比她大的班級。

希達雅圖拉也自立門戶,開辦自己的學校。他們把學生拆成兩半,一人擁有兩個班級。

馬拉拉的童年生活

史瓦特的河谷底部有3個村圍成一個村落,馬拉拉的家就在最大的夏波村。巴拿卡村是齊亞丁長大的地方,而卡夏特則是托貝凱家的村子。馬拉拉喜歡和母親那邊表兄弟姊妹一起住在卡夏特,因為那裡是水泥房,還有浴室,也有許多小孩一起玩。

齊亞丁是英語教師,一直鼓勵女兒看書,涉獵歷史文化。馬拉拉幼時愛看印度電影、讀《福爾摩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珍‧奧斯汀的小說。她喜歡好萊鎢明星安潔莉娜(日後曾捐20萬美元給馬拉拉基金會)。身為普什圖人,馬拉拉感到很驕傲,但她對於男女嚴重不平等深深不以為然。

馬拉拉7歲時,常常是班上第一名。她個性活潑,因參加所有活動而出名,羽球、戲劇、板球、美勞甚至歌唱,樣樣都行。

馬拉拉不贊同普什圖人冤冤相報的習俗。她受到阿卜杜勒‧伽法爾汗這位人稱「邊境甘地」的行為所啟發。伽法爾汗讓普什圖的文化開始接受非暴力哲學。

馬拉拉有3個好朋友,賽費娜、同村的桑玻、以前住附近的莫妮芭。父親在家是發號司令者;母親則是執行者,她總是在外面幫助其他人。

那時學校已拓校了,共有3棟建築,一棟女子高中,一棟是男校。學校共有約8百名學生。學校雖沒真正賺錢,齊亞丁還是提供1百位學生免費就讀。

被伊斯蘭分子盯上

這時候,齊亞丁在史瓦特已經很出名,大家會聽他說話。他在研討會上不怕批判當權者和軍方。齊亞丁最痛恨「幽靈學校」,有影響力的人拿了政府要辦學校的錢,卻未招收任何學生。

齊亞丁很愛寫詩,包括很多爭議性很高的主題,像可怕的屠殺行為以及女權。他的詩曾在喀布爾的詩歌節被稱為最具啟發性的作品。

學校前面的卡須爾街上,有一棟房子裡住著傳教士賈蘭穆拉罕一家人。他自稱是伊斯蘭學者、伊斯蘭法專家。這個傳教士一直都在觀察齊亞丁家,他說服學校大樓屋主太太把這棟建築收回來,遭到拒絕。屋主太太的兒子還偷偷來跟齊亞丁說,這個教授已經開始鼓吹反對齊亞丁了。

賈蘭穆拉罕雖沒能使學校關閉,不過齊亞丁憂心這顯示國家在改變。馬拉拉在自傳中說父親最看不過人家沉默,他的口袋裡一直帶着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在納粹時候寫的一首詩:

最初,納粹來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着,他們來抓社會民主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再來,他們來抓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後來,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他提醒世人,要勇敢站出來反抗不公不義。

塔利班來了

塔利班來到史瓦特河谷那一天,馬拉拉剛滿10歲 。她和好友莫妮芭正在看《暮光之城》系列小說。他們成群結隊配有短刀和突擊步槍。這些穿著奇特的男人留著長髮、鬍鬚,凌亂不堪。

他們的領袖是28歲的毛拉納‧法茲魯拉。他曾在伊斯蘭學校師從「保護先知運動」創辦人蘇菲‧穆罕默德,還娶了他的女兒。蘇菲被圍捕入獄後,法茲魯拉取而代之成為該運動領導人。2005年大地震前不久,他現身史瓦特河對岸的伊滿德里,並在那裡搭建地下電台。法茲魯拉成了「電台毛拉」。

法茲魯拉在電台介紹自己是伊斯蘭教的改革者和《可蘭經》的詮釋者。連馬拉拉的母親也開始欣賞法茲魯拉。他善用電台的影響力,鼓勵人民培養好習慣。法茲魯拉利用人們的無知,蠱惑大眾。不到6個月,大家就把DVD、CD都丟棄了。

窮人們把他視為俠盜羅賓漢。許多女性,尤其是那些貧鄉窮里或丈夫出門工作的婦女,把自己的金飾、金錢全都獻給他。

開齋節告一段落後,學生們返回學校,他們看到一封信黏在學校大門上:「先生,你所經營的學校崇尚西方教育和異教思維。你幫女孩上課,且校服也不符合伊斯蘭教義。停止你的惡行……否則到最後你的孩子會哭著幫你送終。」上面署名「伊斯蘭游擊隊」。

齊亞丁寫了一封信給當地的《阿札迪日報》:「致伊斯蘭游擊隊,這不是實踐伊斯蘭教義的正確方法。請不要傷害我的孩子們,因為你們所相信的真主與他們每天的真主都是同一位。你們可以奪走我的性命,但請不要殺害我的學童們。」

自殺炸彈潮 布托慘死

塔利班已入侵了首都伊斯蘭馬巴德。來自巴國最大伊斯蘭女子學校的年輕女人和女孩手拿棍棒,在首都市中心襲擊市場的DVD及CD商店。這些女子,隸屬於伊斯蘭馬巴德的紅色清真寺。

2007年7月3日,軍方包圍了紅色清真寺,造成近百人喪生。法茲魯拉誓言替死者報仇,並宣布向巴基斯坦政府開戰。國內掀起一波自殺炸彈攻擊潮。

2007年10月8日,民望頗高的貝娜姬‧布托搭機回到國內。幾十萬民眾熱烈歡迎她,把街頭擠得水洩不通。武裝分子對她發動攻擊,她逃過一劫。10月27日,布托出席位於拉瓦品第里亞格特公園的競選集會。她離開公園後站起向群眾揮手致意時,突然一聲槍響,且一名自殺炸彈客也在她身旁引爆,布托身亡。這起暗殺行動是由恐怖組織「基地」與阿富汗「神學士」游擊隊聯手犯案。

馬拉拉升上高年級了。他們把書包和課本藏在披肩裡,害怕穿制服。直到2007年底,法茲魯拉仍天天「空中開講」廣播說,女孩應留在家裡。他的手下也開始利用夜晚宵禁孩子不在學校時,炸毀學校。接著幾乎天天發生爆炸案件。

謊言將離開  真理會獲勝

2008年,史瓦特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叫和平組織的小組來迎戰法茲魯拉,齊亞丁被推選為發言人。

他們父女往來於白夏瓦與伊斯蘭馬巴德之間,輪流接受電台訪問,尤其是美國之音和英國廣播公司(BBC)。齊亞丁呼籲不要支持塔利班,他痛恨多數人敢怒不敢言的作為。

馬拉拉接受ATV Khyber、「地理」等頻道的訪問。她只有11歲,有一位記者稱她為「燦如陽光的淑女」。馬拉拉引用《可蘭經》的話:「謊言將離開,真理會獲勝。」

有一天,她跟父親到白夏瓦接受上BBC的烏爾都語談話節目,馬拉拉說,憑什麼塔利班可以剝奪她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訪談後,大家紛紛跑來向她祝賀。

到了2008年底,塔利班已摧毀了400所學校。全國到處都有自殺炸彈攻擊事件發生,連伊斯蘭馬巴德的萬豪酒店都被炸毀。

2008年底,塔利班宣布,從2009年1月15日起,女孩們不得再上學。塔利班殺人在入夜後棄置廣場,很多有錢人都逃走了,窮人除留下來之外別無選擇。

齊亞丁遭受威脅,他置之不理,但他開始到朋友家借宿,以免塔利班對他下手。馬拉拉都要等到父親返家後把大門鎖上,才能安然入睡。

寫部落格記錄暴行

有一天,齊亞丁接到友人卡卡爾的電話,他是BBC駐白夏瓦特派員。他想找一名女教師或女學生來撰寫塔利班統治下的每日記事。當馬拉拉無意中聽到父親談論此事時,她說:「何不讓我試試看?」她想讓外界的人知道發生什麼事。

卡卡爾晚上會用太太的電話,打到馬拉拉母親的手機找她。他會引導馬拉拉,針對今天做了什麼提出疑問,並要她告訴他一些趣聞或她的夢境。他們會用烏爾都語聊上30或45分鐘。這個部落格都是用烏爾都語書寫。接著他會寫好文稿,每星期一在BBC的烏爾都語網站更新。卡卡爾告訴馬拉拉用真名發表太危險,給了她一個假名「高爾‧瑪凱」,是普什圖人傳說中的女英雄。

馬拉拉的第一篇日記於2009年1月3日發表,標題是「我很害怕」。寫她昨晚的噩夢中充斥軍方直升機與塔利班;寫她害怕上學。還描述下課後聽見一個男人在她背後說:「我會殺了你。」

在學校裡,大家開始談論網站上的日記。有個女孩甚至列印下來,帶給校長看,齊亞丁看了說:「寫得很好」。

2009年,一份「來自塔利班控制區的日記」在網上流傳。當時正是史瓦特河谷第一次戰爭期間,馬拉拉用化名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家鄉人民,特別是女孩們的自由是如何被塔利班的暴戾統治所剝奪。馬拉拉寫道:「我想講我的故事,這也是6,100萬失學兒童的故事。我想讓它成為這場運動的一部分,讓所有的男孩和女孩都能得到上學的權利。這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日記獲得意想不到的迴響。馬拉拉開始理解到一支筆及其寫出來的文字,所產生的力量可以大過機關槍、坦克車和直升機。

2009年1月15日,期限到了。1月14日,卡須爾學校關閉。在這之後,馬拉拉儘可能出現在地上電台或電視節目,她說:「他們可以阻止我們上學,但他們無法阻止我們學習。」(待續..........)

國際愛心人物馬拉拉封面照片.JPG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4秋季號03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