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封面人物】


烏腳病患之父──王金河醫師愛的故事


 洪樹旺


北門嶼e秋風  咻-咻-


哮無停


暗淡e  掖踮


鹽鄉e天頂  散開


更深囉  烏跤病房e夜鶯


暝暝哀啼  聲聲慘悲


阿鼻地獄受苦刑  恐驚


嘛不過如此


疼心  是醫者身軀頂e


無價之寳  保惜半世紀卡加


不時提出來門口埕


曝日頭


上帝無閒  勞煩伊擔當


天使  歸年透冬


看頭看尾  踮即塊


埋死狗 


袂漚袂臭e土地


這首台語詩名為「烏跤天使」,是詩人陳金順於2002年為向一生奉獻給烏腳病患的王金河醫師致敬所寫的,寫得相當貼切傳神,前兩段描述北門地區的烏腳病爆發,病患像被打入18層地獄的受苦受難,每當病痛起來哭叫時,則像夜鶯哀啼般的悲悽;後兩段則說王金河醫師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以醫者的愛心拯救烏腳病患。這首詩曾獲「第十屆南瀛文學創作獎」現代詩佳作。


王金河醫師開業行醫的半世紀當中,大部份時間都在為烏腳病患醫治服務,尤其主持免費診所期間,王金河醫師的仁心仁術、視病猶親、無怨無悔的付出,獲得病患與各界的尊重,譽之為「烏腳病患之父」。


王金河醫師在烏腳病最猖獗的北門開業行醫,從四、五○年代烏腳病爆開之後,即與烏腳病對抗,為烏腳病患治療,摸過的「烏腳」達三、四千雙,到八○年代中期政府接手烏腳病防治,烏腳病消聲匿跡為止,這段漫長歲月的過程,可謂台灣烏腳病的治療史。


王金河醫師醫治烏腳病患的故事雖是數十年前的事,仍一直被傳頌,1997年導演張志勇將黃崇雄原著「一隻鳥仔哮啾啾」改編成電影,獲得亞太影展的最佳影片獎。片中演的就是烏腳病流行時,病患的悲慘與醫者間的故事,也讓人了解王金河醫師及許多人為烏腳病所做的犧牲奉獻。


而為使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能永遠流傳,台南縣府徵得王金河醫師的同意,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為「台灣烏腳病患醫療紀念館」,現已整建完成,於929對外開放,將王金河醫師與烏腳病的故事將原貌呈現。


  


19437月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正熾,任職日本東京太久保醫院外科醫生,來自台灣北門鄉的青年王金河,獲悉母親病危,即刻請假帶著太太返鄉省親,不久母喪,處理母親後事後,選擇留在台灣,辭去東京工作,到台南省立醫院任職,一年後返鄉開業成立金河診所,從此與烏腳病患結緣。


金河診所開業後不久台灣光復,王金河被推舉為第一屆北門鄉長,後當選兩屆台南縣議員,並出任農會理事長,因地方派系傾軋,被誣陷入獄23天,雖獲平反但對政治已灰心,從此不問政事,全心於醫療濟世。


當時,西南沿海一帶陸續出現一種怪病,患者多由腳趾開始發黑,然後往小腿蔓延,甚至到大腿,病發時常刺痛心扉,哀嚎不止,這就是被稱做「烏乾蛇」的烏腳病。由於這種怪病患者漸多而引起醫界與宗教界的注意。專心於醫事後的王金河為協助基督教開拓北門嶼教會,帶領神學院及教會人士訪問北門烏腳病患,取得大眾對烏腳病的重視。烏腳病的肆虐,也受到當局的重視,遂於1958年由台大醫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組團至台南學甲、北門及嘉義布袋、義竹四鄉鎮進行調查研究,並於台大外科病房設六個免費病床專門收容烏腳病患。


1960年關心烏腳病患的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女士,有意在北門成立專門收容烏腳病患的免費診所,請王金河幫忙,王金河聽說要免費治療,覺得不可思議,但目睹烏腳病患的苦痛,且這裡又是自己的故鄉,自己也應該出一點力,於是接受孫女士的委託。在孫女士奔走籌錢,王金河醫師出人出力的合作下,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終於成立,初期就設在金河診所會客室。王金河上午為自己診所看診,下午就為烏腳病患醫治。後來免費診所就建在金河診所的旁邊。


當時同是東京醫大畢業,在埔里設立診療所,獻身原住民醫療傳教工作,並在中南部地區巡迴醫療的謝緯醫師,也應邀至北門免費診所巡迴醫療,他來到免費診所為烏腳病患王品開刀,就是免費診所開業後的第一次手術。此後,謝緯醫師每周由埔里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看診,再巡迴到北門免費診所為烏腳病患開刀,連續十一年之久。這段期間,北門免費診所業務由王金河主持,孫理蓮女士負責向美國募款籌資,三人成為早期烏腳病患醫療的鐵三角。其間免費診所最高記錄曾收容80多人,病人多來自烏腳病最猖獗的布袋、北門、學甲、義竹四地區。


主持免費診所期間,王金河要求醫護人員以救人濟世的愛心,細心照顧每位患者,他自己不但親自為患者治療敷藥,還不嫌惡臭細心地挑出患者潰爛處長出的蛆蟲,面不改色。他也常常背著鋸了腿,行動不便的病人去換藥或做禮拜。他的夫人毛碧梅女士,每天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飲食,毫無怨言。每晚餐後帶領痛苦呻吟的病人唱聖詩、做禱告,讓他們的精神有所寄託,生活能夠平靜下來。


如遇到有患者往生而家屬無力處理後事時,王金河就協助辦理。從木材行買回木板做棺材,替喪家入殮找墓地,都是自己動手,並親自和醫護人員及教會義工扛著棺木將往生者下葬,就像對待家人一般。現任台南縣籍立法委員李和順的父親當時就是其中的一位。


來免費診所治療的病患多是貧窮人家,他們經過治療,有的鋸斷了一條腿,有的只剩一隻手,有的要坐輪椅,行動不便,又無一技之長,癒後變成殘障,不能做什麼事,總認為自己是個「死坐活吃」無用之人。王金河了解病患的憂慮,趁執政黨長官來參觀時提出成立病患手工藝訓練班的建議,以協助解決烏腳病殘障者的就業問題。隨即有關單位有了動作,請農復會、台南縣政府與北門嶼教會籌措經費成立病患技藝訓練班。但八個月後經費無繼,被迫中斷。


王金河於是請孫理蓮女士幫忙籌措經費,在經費有了著落之後,於19633月在原址成立「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金河夫人毛碧梅女士負責訓練及經營。從此,烏腳病患的醫療與技藝訓練及就業輔導結合在一起,免費診所及手工藝中心幾已成為烏腳病患之家。因此,王金河醫師被稱為「烏腳病患之父」,而王金河醫師夫人則被稱為「烏腳病患之母」,真是恰如其分。


北門免費診所成立後,烏腳病患者不斷地被送來醫治,國內外的衛生單位及醫生紛紛前來探視,並提供醫療方面的幫助,同時也詢問及調查病因。而由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陳拱北教授的率領下,實地調查研究後,於1962年發表研究結果,指烏腳病之病因與飲用地河井的深水有關,係水中含砷量過高所致。因此要遏止烏腳病的發生,居民絕對不能再飲用地下深水。於是政府開始著手改善該等地區的給水計畫,70年代起居民改善飲水,烏腳病才逐漸消失而告絕跡。


政府在改進居民飲水設施的同時,也重視烏腳病的防治,1970年頒布「台灣烏腳病防治計畫」,三年後行政院指示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隸屬省立醫院。1977年在北門興建的「烏腳病防治中心」完成,正式接手烏腳病的防治、醫療及復健,足足比民間的北門免費診所晚了18年。


由於政府逐步接手烏腳病的防治、醫療及復健工作,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於1978年結束運作。17年間該中心提供手工藝訓練,輔導烏腳病患就業,對烏腳病患解決癒後的生活問題的助益良多。


北門免費診所也於1984年停辦,完成艱巨的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25年來對於烏腳病患的醫療照顧及服務,北門免費診所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醫治過的病患無數,王金河醫師摸過的「烏腳」超過三、四千雙。他們夫婦對病患無怨無悔的付出,搏得病患們的信賴與尊敬。在北門大家都尊稱醫師為金河仙仔,一位病患就說,他真的是上天派來拯救病患的神仙。


醫師對烏腳病患的無私奉獻,也獲得各界無數的獎勵表揚,諸如好人好事代表的表揚、賴和獎、醫師公會貢獻殊偉獎、衛生署二等衛生獎、第七屆終身醫療奉獻獎等;今年五月陳水扁總統還頒授三等景星勲章,表彰其卓越功績與奉獻。


免費診所結束後,王金河繼續金河診所的醫療服務,直到199681歲時,他才結束金河診所的醫療業務,行醫滿半個世紀。退休後,王金河到台北與女兒同住,含飴弄孫,過著悠閒生活。由於養生有道,92歲的王金河醫師身體硬朗,精神奕奕,經常接受大學醫學院的邀請前去演講,他總是勉勵醫學院學生,要以行醫救人為志業,要有以服務人群的價值觀,要有甘願做憨人的精神,如果只為了賺錢來當醫生,不如早日轉行。


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地區居民遭受烏腳病肆虐的苦難,台南縣長蘇煥智有感於王金河醫師與教會人員對烏腳病患的愛與奉獻精神,對社會有正面的教化意義,值得永遠流傳下去,因此計畫將「金河診所」整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於200611月動工,完成後將是台灣第一座以醫療為主題的文化館。原定今年818揭幕,因颱風而延期至929日。這段籌設期間,王金河捐出金河診所,並且參與提供意見,經常南北兩地奔波,今年以來,更為籌措「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而忙,他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就不覺得辛苦。


※本文選自《2007愛心世界季刊第二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