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魯拉擦鞋童到總統的巴西之子(1)

                                                     ■侯忠貞 編譯

路易斯˙伊納西奧˙魯拉˙達席爾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出身寒微,生活窮苦,當過擦鞋童、工人。

19開始從事工運,後來發起數次罷工而聲名大噪,1980年創立巴西工人黨。當選國會議員後, 3度競選總統失敗,2002年終於如願以償,入主巴西總統府,展開一番別開生面的巴西傳奇。

魯拉執政8年期間,推行了「零饑餓計畫」、「家庭救助金計畫」等系列社會政策,「確保所有巴西人一日三餐」,受惠家庭達1100萬戶,最低工資創下20多年來的最高值,中產階級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達到52%,赤貧人數減少27.7%。

魯拉讓巴西在短短3年間,財政轉虧為盈,2005年甚至提前兩年還完國碁貨幣基金會的貸款。巴西更是從國際拒絕往來戶翻身變成優等生,從一度是全球最大外債國正式成為淨債權國,巴西債券從投機調升為投資等級。巴西在2010年首度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6大經濟體。

魯拉運用多種外交管道,拓寬了巴西外交空間,實現了外貿多元化,增強了巴西經濟發展的自主權,提高巴西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他的努力,獲得國際間的肯定,使得巴西獲得世界盃足球和奧運主辦權。這將使巴西未來成長更可期待。

魯拉卸任時民意支持度達到8成7,成為巴西歷史上民意支持率最高的總統,「窮人的代表」成為魯拉的另一個代名詞。2010年他名列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5位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人物」之首;美國總統歐巴馬稱他是「地球上醉得民心的政治人物」。

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魯拉本名是路易斯˙伊納西奧˙達席爾瓦,後來他在第3個字加上法律上名字「魯拉」,從此大家都叫他魯拉,好叫又親切。

1945年10月27日,魯拉出生於巴西貧困的東北部伯南布哥州格蘭漢斯市的小城卡提斯,在8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7。父母都是不識字的佃農,因為家境困難,魯拉生下10幾天,父親 阿里斯蒂德就拋棄妻小移居聖保羅,當碼頭工人,帶著妻子尤綠狄絲的表妹瓦杜米拉建立第2個家庭。

1952年12月,當時魯拉只有7歲,母親尤綠狄絲決定帶著8個孩子,遷到聖保羅和丈夫團聚。在「 保羅-德-金剛鸚鵡 」貨車上搖盪了13天後,終於到達文森特˙德卡瓦略區。他們在瓜魯雅發現阿里斯蒂德已有了第2個家庭。阿里斯蒂德的兩個家庭住在同一所房子裡有一段時間,但他們並沒有相處得非常好。當父親對母親施暴時,還在讀小學的他,會站出來指責父親不是個男人,因為真正的男人不會打女人。4年後,母親帶著所有孩子離開父親,到港市桑托斯生活,母子8人棲身一間酒吧後面的斗室。此後,魯拉很少看到他的父親,父親成了酒鬼,於1978年去世,魯拉和他的兄弟們在父親去世幾天後才得知死訊,予以埋葬。

輟學打工到金屬工人

魯拉10歲時才在馬塞洛的迪亞斯上小學,他的父親是文盲,認為他們的孩子不應該去上學,只能工作。魯拉7歲住在瓜魯雅,但他曾在碼頭上賣過橘子。他們走幾公里路到井裡打水。

在聖保羅,為彌補家計,魯拉12歲到染整廠上班。同一時期,他還當過擦鞋童。14歲5年級時,魯拉輟學在桑托斯港區打工,開始到倉儲廠工作了6個月。隨後他進入一家生產螺絲的鋼廠擔任車床工,正是在這裡當模板工時,他不慎切斷左手小指,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沒人理他。這些經歷,對他後來致力於掃貧、提升勞工權益和改革醫療體系有很大影響。

魯拉只讀到小學5年級,卻有個堅毅的母親在背後不斷支持他,並提點他生活與做人的道理。後來在母親鼓勵下,到職業學校學習技能,並獲得技職證書,成為合格工人,進而成為工人領袖。魯拉擁有巴西貧民的特質,熱情、豪爽、開朗的笑容、喜好烤肉配啤酒,以及樂天的生活觀。對巴西平民百姓來說,真誠而不拘小節的魯拉就是他們的象徵。最重要的是,他總是和窮人站在同一陣線。

婚姻和孩子

然後,他到Frismolducar公司工作了6個月被解僱,因為他拒絕在星期六工作。他們兄弟1965年失業很長一段時間,靠著打零工維生。1966年,他被位於聖保羅州聖貝爾納坎波的韋拉里斯冶金公司錄取,進入該公司工作。

1969年 5月24日,魯拉與他最好的朋友哈辛托˙桑托斯的妹妹瑪麗亞結婚。1971年6月,懷孕8個月的瑪麗亞罹患了肝炎,他經濟拮据無力替她治病,最後醫生們替她剖腹產,母親和胎兒都沒有存活。

1974年,魯拉與他當時的女友護士生了一個女兒名為魯麗安。後來在同一年,他娶了一個寡婦瑪麗莎˙萊蒂西亞,瑪麗莎生了三個兒子:法比奧˙•路易斯,桑德羅˙路易斯,以及路易˙克勞德。

投身工運 領導罷工

1966年,在巴西共產黨員哥哥的帶領下,魯拉加入韋拉里斯公司的金屬工人工會,開始投身工會運動。1972年離開該公司,全力投入該工會的法務工作。1975年當選擁有10萬名會員的鋼鐵工會主席。

巴西自1964年軍事政變以來,直到 1970 年代中期,威權政體才開始瓦解。

魯拉積極參加工會運動,他把原本與政府親近的工會成功轉型成自主工運,並且投身民主化運動,挑戰當時的獨裁政權。專制政體開始受到人民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反抗來自工人階級。高度工業化地區的勞工開始要求進一步的民主化,也同時爭取更合理的工作條件。這些勞工抗爭密度最高的地區主要是在聖保羅市周邊的的四個區域,按第一個字母排列起來剛好是 ABCD,所以一般就簡稱為 ABCD地區。

魯拉花了整整3年時間,到處發傳單,發表演講,才好不容易把工會變成自主。經過1978年和1979年2次成功的大罷工,巴西的自主工運站穩了腳步。進入 80 年代,工會持續向威權政體以及資方進行鬥爭,成功把過去由資方、政府與資方工會秘密協商的調薪模式,一舉攤在陽光底下。這時,自主工運的影響範圍也跨出了 ABCD 地區,魯拉成為全國知名人物。

創立工人黨

為了確保這兩次罷工的成果,巴西自主工運幹部開始嚴肅思考組黨的可能性。

1979年 1 月,魯拉領導的聖保羅州鋼鐵工會代表大會正式做成決議,呼籲全巴西工人透過組織一個內部民主的政黨,來改變工人階級的社會邊緣地位。這個決議傳遍了巴西各自主工會,並且獲得積極的支持。

1979年10 月,巴西工人黨(PT)全國委員會宣布成立。工人黨不採統治菁英由上而下的傳統政治動員方式,它大量倚賴基層草根組織的經營,這也使它得以跟那些傳統政黨相抗衡。民主與參與,成為該黨創黨發展的兩大支柱。

1980年2月,魯拉創建了工人黨;4月在籌備罷工過程中,魯拉被軍政府逮捕並被判處3年半監禁。魯拉擅於運用強而有力的熱情演說感動群眾,成千上萬的工人對其著迷到偶像崇拜的程度,但母親總是適時的提醒他:偶像是用泥土做的,隨時可能被摧毀。當他帶著工人群眾佔領體育館示威時,想起母親說的「該停的時候就要停下來,世界會不斷的轉,等到轉回自己的時代再重新站起」,於是他在軍政府直升機攻堅前棄守投降。甚至連入獄後,還藉由假釋出獄參加母親葬禮時,再度運用他的群眾魅力,讓死忠的崇拜者們打出「不放魯拉,不工作」的抗爭口號,於是短短3個月便被高等法院判決無罪出獄。

以魯拉為首的自主工會幹部,決議於1983年8月成立自主總工會「巴西勞工總會」。勞工總會強調草根經營、跨越廠區與行業的隔離、挑戰資本主義體制、行動擴及社區運動。至 2000年為止,勞工總會共有1千8百萬名會員,加盟工會 2600餘個,成為美洲地區非常重要的工運堡壘。

總統敗選 深耕基層

1982年,工人黨首次參與選舉,成果並不盡理想。魯拉本人參選聖保羅州州長,得票率10%,排名第4。整個勞工黨總得票數150萬,佔全國總票數3.3%。但其70% 的得票來自於聖保羅 ABCD 地區,支持範圍不夠普及。

工人黨1983年開始推動1985年總統直選,並在全國各地發起許多遊行示威,結果沒有成功。1986,魯拉當選國會議員,獲得全國最高票65萬票。但工人黨在全國 570 席的國會議員席次中只拿下8席。不過,1988年的縣市長選舉,工人黨拿下全國36席的市長。

1989年,巴西歷史上第一次總統直選,保守派聯盟的科洛爾與魯拉第2輪對決,魯拉以3千1百萬票輸給科洛爾4百萬票。

魯拉敗選後,決定放棄連任國會議員。他要重組黨的基層,把全國徹底跑遍。接下來的4年,魯拉與工人黨的幹部巡迴全國各地。他們透過一場一場的村落座談與演講,實際接觸了巴西的最基層社會。魯拉說,這次「長征」的經驗說明了,作為政治人物,我們不要老是只會一直說,我們應該試著去傾聽。

1994 年5月,第二次總統民選,魯拉民調始終超過40%。執政的自由陣線黨決定結合社會民主黨,支持社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卡多索。最終,卡多索以 54% 對 27% 當選總統,展開了他8年的新自由主義統治。1998年,在保守派再度聯合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威脅恫嚇下,魯拉再次敗給卡多索。

總統選舉一直受挫,但工人黨的勢力始終在巴西各地茁壯。工人黨透過其國會議員與社會動員、參與式民主等方式,使其勢力大為擴張。

改變形象 當選總統

1994年卡多索上台後,便大力推動私有化政策,讓國際資本得以直搗巴西國內市場,並大幅解除巴西金融管制。這使失業率從 4.2%攀升到 9%,財富分配也日益不均。而政府負債更高達2002年9月的占GDP 64%。巴西國內製造業都開始不滿,因此魯拉2002年提出「以生產向投機者宣戰」的競選口號。

魯拉的選前民調高居不下,讓國際市場緊張不已。這些國際金融機構重施1998年的故技,配合保守派候選人抨擊魯拉沒有能力執政,暗示如果魯拉當選,會讓這個全球第8大經濟體走向崩潰。摩根史坦利與美林銀行更在8月宣布調降巴西信用評等,引發巴西貨幣(里耳)貶值 40% 左右, 股市狂洩不止。

然而,這次巴西人民不再上當了,他們終於看出這些國銀行顧的只是它們自己的利益。國際間工會團體也群起聲援,紛紛發表聲明支持魯拉。連倫敦金融時報也認為這些銀行應該要去正面承認魯拉會當選這件事,而且國際市場並不需要將工人黨視為牛鬼蛇神。魯拉的競選陣營就乾脆稱這些國際金融組織叫做「經濟恐怖主義」。

前3次競選總統失敗後,魯拉意識到「改變」的重要性,他提出向英國工黨學習,將自己包裝成「巴西的布萊爾」,改變其「激進工人領袖」形象。為此,他聘用了形象顧問,修剪了大鬍子,換掉了開領T恤,代之以筆挺西裝。

新形象伴隨著新的競選策略,2002年魯拉與「紡織巨頭」阿倫卡爾參議員搭擋成立跨黨派聯盟競選,他講話溫和,承諾正統的經濟理論,遵守合同和承認國家的外債,贏得中產階級和企業界的信心。

魯拉驚人的政治智慧、工人黨在各地紮實的執政經驗、以及各種社會運動(如無土地者運動)的支持,讓他在 2002 年終於擊敗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塞拉,當選巴西總統。他提出的「讓每個人都有3餐吃」的競選綱領,更是撼動人心。

被喻為世界上出身最卑微的總統魯拉,能一路走來大放異彩,除了本身如暖陽般悲天憫人的天性支撐理念,就是他母親源源不絕的愛和力量,給予他課堂上、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教誨。當他獲頒總統當選證書,即聲明將此最高成就獻給他偉大的母親,同時要以毫不畏懼,不曾退縮的奮戰精神,領導巴西從渾沌谷底躍身為全球市場的模範生。

獲勝後,盧拉潸然淚下說:「我曾多少次因沒有高文憑而遭批,今天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文憑——共和國總統的文憑。」

連任路上醜聞作梗

魯拉第一任期間,他的幕僚長也是工人黨領袖紀賽烏主導行賄議員的行動(2012年被判10年10個月徒刑)。2006年,魯拉的支持率曾因為這一連串對他的政府的貪污指控而跌入谷底,不過他堅決表示,對這些貪污案,事前一點都不知情,並且開除了數名閣員和黨的高級幹部,使他的支持率又回升。

這起醜聞使魯拉在第一輪投票得票率48.6,無法過半數直接當選。然而憑著4年的成功執政,魯拉在第二輪投票中以60.83的得票率,大勝前聖保羅市長奧克明。

魯拉雖否認知情醜聞案,不過巴西檢察官2013年4月已展開對魯拉涉案的調查,這也是魯拉豐功偉業之中的一點美中不足。

以行動粉碎疑慮

2002年魯拉當選總統前夕,美國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曾經發出警告,如果魯拉當選,巴西將面臨阿根廷那樣的金融崩潰局面。大選初期,巴西股市一度大跌60%。魯拉2003年上任之初,因為左派形象令市場不安,股匯市狂瀉,風險指數遽升至2千個基點(20%)。

然而不到半年,魯拉就讓所有擔心和懷疑不攻自破。巴西國家風險指數自他上台以來持續下降了500多點,使巴西發行的國際債券升值,外國投資者大量購買了近7億美元的巴西企業債券。在很短的時間內,魯拉就在全世界面前成功樹立起了溫和成熟的改革派形象。

魯拉主張改變使巴西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建立以推動社會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模式,通過降低利率、稅制改革、增加出口、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恢復經濟增長,減少對外資的依賴。他承諾嚴厲打擊腐敗現象,大力解決就業、教育、衛生、住房、社會治安和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在外交方面,盧拉主張繼續鞏固南方共同市場,在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中堅決捍衛巴西的利益,加強同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的經貿關係。

投資者一度擔心他上台後將採用「殺富濟貧」的手段,使巴西成為第二個古巴或委內瑞拉。

但事實證明,魯拉並沒有站到市場經濟的對立面。他信奉市場經濟,巴西的中產階級力量在4年內不斷增加,龐大的中產階層帶來了巨大的消費能力,從廚具,汽車到房產,巴西國內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和繁榮景象,無論窮人富人都信任魯拉。

魯拉推動財經改革,他充當頭號推銷員,率團到全世界推銷巴西的農林漁牧產品、礦產、航太及酒精汽油,讓巴西在短短3年間,貿易從逆差變順差,財政轉虧為盈,2005年甚至提前2年還完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債務。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巴西更是從拒絕往來戶翻身變成優等生。魯拉上台3年後,巴西風險指數已降至250個基點(2.5%)。2008年1月,巴西更從一度是全球最大外債國正式成為淨債權國,S&P也因此將巴西債券從投機調升為投資等級。金融危機爆發後,憑藉著宏觀經濟的穩定,巴西成為率先走出危機的國家之一。

巴西前總統卡多索在其回憶錄中曾謂「華爾街有許多人害怕魯拉一旦當選,會帶領巴西走上激進的道路」,但「也只有魯拉能夠向世界證明,拉丁美洲左派可以管理穩定的現代經濟」。

掃貧減困零飢餓

魯拉「要讓大家有3餐吃」的競選綱領 ,並沒有淪為政客騙選票的空頭支票。他2003年1月上任後,就把消滅飢餓和貧窮列為首要目標,宣布「零飢餓」計畫,要讓所有巴西人都有3餐可吃。

發放家庭補助金是零飢餓計畫的主要部分,提供貧苦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對赤貧和貧困家庭每月發放15至95里耳的現金補助。巴西政府把領取補助金與兒童的教育和健康連結一起,規定15歲以下兒童的上課出勤率必須達到85%,16歲和17歲少年的上學出勤率必須達到75%,7歲以下兒童必須按衛生部規定的日期打預防針,懷孕婦女必須按期進行產期檢查。

2010年,巴西政府家庭補助金增加到137億里耳,比前一年增加了15.1%,受惠人口達5千萬人。家庭補助金不僅解決了貧戶的吃飯問題,窮人把補助金全部用於消費,從而刺激了當地的市場,活躍經濟,增加就業。因此,這一計畫受到巴西社會的普遍支持,國際社會也給予高度評價。

魯拉政府也給65歲以上老人和殘障者提供社會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並向所有貧困人口提供食品,在農村鼓勵小農進行種植。

而為縮小貧富差距,魯拉執政以來,巴西最低工資已提高74%,創20多年來的最高值。2004年至2 0 0 8年 ,巴西 的低收入勞工的工資上漲了34% ,高於平 均 工 資 漲幅的17.3%,高收入者的工資僅上漲12 .4%。同時,高收入者占全國工資總額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低收入者占全國工資總額的比例則逐年上升。

這項社會政策,使貧困階層收入5年間增加22%;2003~2006年新增465萬個就業;中產階級比例提高至52%;赤貧人數降低27.7%。魯拉2010年還實施購屋補助計畫,每戶每月最高補助金額達870美元,是基本工資的3倍。
國際愛心人士~魯拉.JPG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3夏季號02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