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捨不得有人受苦  環保神父劉一峰後山傳愛

為身心障礙者建家園給貧病弱勢者溫暖為精障者祈禱

洪樹旺

法國名字Yves Moal的天主教神父劉一峰,1941年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tagne),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半島,至今還有人吹蘇格蘭風笛的地方。他的家庭信奉天主教,他年輕時就加入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立下傳教的志願;1966年,25歲的他經巴黎外方傳教會派到台灣服務,至今已過了48個年頭,他把一生奉獻給了台灣,將天主的愛傳播於人間。

初抵台灣時,為了傳教,他先到新竹華語學校學習國語,以方便與一般教友溝通。學成後,被派到花蓮教區,在花蓮北濱街天主堂任副本堂,開始他在臺灣的傳教生涯,自此與花蓮結緣,終身服務於東部。這時他發現,除國語外,台語也是當地的通用語言,為了傳教需要,一年後又再度回到新竹學習台語。

回到花蓮後,年輕的劉一峰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傳教,與當地年輕人和學生打成一片。1986年劉神父奉派至玉里天主堂擔任本堂,那是花蓮縣族群最多元的一個堂區,有四大族群,與當地民眾接觸久了,劉神父除了國語、台語外,也學會了阿美族語,並略懂客語及布農族語。為了各族群教友需要,禮拜天做主日彌撒時,曾經分國語場、台語場和阿美族語場三場,現在仍有國語場和阿美族語場兩場彌撒。多種語言的能力,對他在傳播福音上,得到不少幫助。

捨不得有人挨餓  聖誕夜濟助小孩

劉神父定居玉里20多年,玉里是他的第二故鄉,把當地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般疼惜,捨不得有人受苦。有一年聖誕節晚間,劉神父正在忙著準備聖誕節彌撒,一個孩子打電話來,有氣無力地告訴他:「神父,我肚子餓!」劉神父聽完電話,放下手中的事,馬上跑過去關心這位單親家庭無助的孩子。那晚的彌撒因此延遲了,教友們等了半天,神父回來時說:「很抱歉,我遲到了。」但知道原委後,不但沒有怨言,還讚許劉神父的做法。對於聖誕夜還有人挨餓,他感到很難過,覺得是耶穌在告訴他還有弱小的兄弟姊妹沒飯吃!所以他先去救人,回來再主持彌撒。對劉神父來說,不論是無助的孩子或是貧困弱勢者,都是他要照顧的人。

劉一峰神父認為,上帝隨時隨地會耐心傾聽人們的祈禱,所以他的手機都開著,天主堂的大門也是永遠開著。有位精障青年,有一天情緒極度低落,在自殺前向他求救,神父比消防隊先到現場,協助送醫救治。有人在教堂外喝酒鬧事、喧譁爭吵甚至鬥毆受傷,神父挺身去勸架,把傷者帶回教堂包紮。甚至玉里榮民醫院的精神病患出院了,家裡不接納,無家可歸的時候,神父就來接人,讓他們暫時有個安頓的地方。

劉一峰神父身邊總是有一批伙伴 男女老少的「跟班」,這些人都是神父帶回來或慕名而來的,有身心障礙者、有遊民、有酒癮吸毒者……多數是社會邊緣人。

關心玉里人生活  生老病死都參與

劉一峰神父關心當地人的生老病死,接濟沒飯吃的人,去醫院探望病人,給失業者找工作,沒工作的請他們來資源回收站工作。玉里有兩家大醫院:署立玉里醫院和榮民醫院,也是收治精神病患最多的醫院,20多年來,他常去醫院看病患們,為他們祈福,唱聖歌、唸聖經給他們聽,有人被家人放棄不來聞問,他就當做他們的親人來探視,真的是「視病猶親」。

劉神父在玉里地區還有一個神職的義務工作,就是當有貧困的教友過世時,他會主動出來擔任治喪會的總幹事,主持告別彌撒,以最經濟快速的方式辦理喪禮;對於非天主教友,如果家屬能夠接受,他也會以天主教的禮儀來辦理治喪事宜,除了替往生者家屬節省開支外,也讓往生者能早日入土為安。

劉神父所做所為讓玉里鎮上的鄉親感動,賣菜的時常送菜來,賣肉的主動送肉來,種稻的也常送米來;不論任何宗教信仰的民眾,都願意來這裡當志工,幫忙劉神父做資源回收工作,讓玉里鎮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照顧身心障礙者 接手安德啟智中心

1999年,劉神父接到花蓮教會的派令,兼任天主教「安德啟智中心」中心負責人,接下照顧花東地區身心障礙者的棒子。同樣來自法國的顧超前神父,生前在花蓮縣富里鄉創立的「安德啟智中心」,專門收容教養花東地區智障、殘障、棄養的青少年。

安德啟智中心的營運經費,起初是由顧神父向法國籌募得來,但隨後外來援助日漸減少,該中心的財務出現困難,劉神父接手後,經常為了籌措經費大傷腦筋。儘管如此,15年來,劉神父戮力耕耘這個啟智教育中心,把它規劃成職業訓練所與終身庇護所。

目前中心收容了4615歲到50歲之間,屬於中重度智障、肢障、多重障礙的學員。劉神父為他們做個別培訓,如木工、園藝、資源回收、手工藝、烘焙等等;玉里地區也安排實習洗車坊和二手書店,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並找回自我的信心,為將來打造就業的環境。他們有人學會種菜、簡單木工、做掃帚拖把等。

由於近年來國內經濟不景氣,民間捐款越來越少,壓力也越來越重。尤其令劉神父苦惱的是,有3位學員已經超過40歲,依規定必須搬出中心,回到原生家庭或住進療養院,但有些身障者老化得比較快,而且在中心住久了,對熟悉的社工老師、神職人員依賴甚深,而劉神父也捨不得他們離開這個熟悉的家園,所以已在附近買了地,要蓋間療養院 「安德社區家園」,讓年長學員們能夠在這裡安心地度過晚年。

雖然「安德家園」建地已經選定,但仍欠缺數千萬元的軟硬體建造經費,必須靠對外募款。除了資金之外,向政府申請建照也遭遇一些問題,因為有關單位對山坡地建築政策可能改變,致「安德家園」建照必須重新申請。雖然事情進行並不順遂,但是劉神父心急卻不失信心。

從賣舊報紙開始  神父做資源回收

接手安德中心的院務後,劉神父常為張羅經費傷神,有一天有舊貨商沿街叫買舊報紙、廢鐵等,他將教堂積存的舊報紙拿出去賣,賣得了10塊錢。錢的數目雖少,卻開啟了他的靈感,「原來舊報紙也可以生財」,從那天起,劉神父開始做起資源回收的「大業」。

他號召教友把家裡的舊報紙捐出來,聽到消息的街坊鄰居也都紛紛把舊報紙拿過來共襄盛舉,接著舊雜誌、各種瓶瓶罐罐、家具家電等可以回收的東西相繼湧入教堂,教堂廣場成了資源回收場。

剛開始,每個禮拜六早上利用教堂老舊的箱型車上街做資源回收,收回的物品在大禹堂口公園做分類處理。居民們經常在教堂廣場看到劉神父忙著處理回收物,或穿梭在鎮上大街小巷回收物質。

後來隨著規模擴大,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7:30至下午4:30工作時間,有二部卡車做回收,一部在玉里鎮內,一部在玉里鎮郊,甚至開到各部落去,同時也在鎮外開闢了規模更大的專業回收場所。

資源回收成績佳  被稱為環保神父

幾年前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輔導,政府提供9個名額的人力支援,回收場現在有13個工作人員及幾位志工,總共約30名工作人員,有身心障礙者、長期失業的原住民等弱勢族群。他們有工作,可以自食其力得到溫飽。

劉神父每週兩天會帶著台、法籍義工、修女、安德啟智中心學員,一起整理廢棄空瓶罐和紙板,走進玉里天主堂和回收場,就可以看到堆積整齊的舊報紙和空瓶罐。彌撒時莊嚴的劉神父,搖身一變成了資源回收堆裡的義工,安德中心的學員也像挖寶一樣埋頭苦幹,這些資源回收不但是中心經費的來源,也可以照顧其他弱勢族群。

這些年來,劉神父的資源回收成績公認是花蓮縣第一,2012年還獲得行政院勞委會頒給「多元就業金旭獎」,表彰劉神父以資源回收促進就業與公益的表現。玉里天主堂資源回收每年的收入達百萬元,不只足夠安德啟智中心使用,還能捐給其他弱勢團體。劉神父表示:「回收不僅可以讓物資再生,也減少垃圾。這十幾年來,台灣的資源回收成績已經趕上先進國家,真的很棒!」因此,「化腐朽為神奇」的劉神父被稱為花蓮地區的「環保神父」。

資源充分再利用  二手書店受注目

書籍是資源回收的物品中的大宗,剛開始都是以公斤秤重賣掉,但劉神父看到很多書況良好,有些更是市面難以找到的珍藏本,看著它們被回收覺得很可惜,就把這些回收的二手書整理好,放到教堂的閱覽室,供人閱讀。有近千本藏書,分門別類,井然有序擺在書架上,加上教堂靜謐的氛圍,吸引許多玉里鎮民到這裡讀書看報。

後來數量多了,閱覽室存放不下,遂與醫院合作成立二手書店,展售來自各地回收的二手書,並以每本20元低價出售給有需要的人。另外,二手書店的牆上也掛著二手包包和安德中心學員所做的手工藝品,希望也能獲得鎮民們的青睞。二手書店由安德中心的學員們管理,讓他們學習經營,自力更生。

至於天主堂的閱覽室空間有限,陳列的書也需定期更換,才能吸引民眾前來閱讀,因此劉神父和誠品書店合作閱讀分享計畫,交換更新閱覽室圖書;更換下來的的珍藏本,則轉贈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

設立電腦教室  學習網路技術

自從教育部推廣數位機會中心(簡稱DOC)後,劉神父整合玉里數位機會中心資源,將天主堂一樓的小房間設為有十二、三台電腦的電腦教室,由DOC開設電腦課程。一方面推廣社區閱讀和電腦結合,讓孩子們閱讀完之後到電腦教室利用網路寫閱讀心得。在窮鄉僻壤,閱讀是一顆擺脫貧窮、邁向成功的種子,所以他鼓勵玉里鎮民來此閱讀。另一方面教導居民網路行銷的技巧,善用網路拍賣行銷商品或是架設部落格推廣自家的民宿、茶葉產品。不過,電腦教室已於去年移至玉里圖書館。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劉神父也關心鎮上的老人們,定期探視年長的教友。玉里天主堂的「社區老人日間關懷站」就是劉一峰神父所親手實踐的成果。老人關懷站每個禮拜有三次的課程,除了安排長者們聚在一起從事各種休閒活動之外,也定期為他們進行身體檢查,維護健康。劉神父表示,在電腦課程上,能讓老人彌補在年輕時無法學習的遺憾,體驗學習新資訊的樂趣,充實生活,更能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4夏季號029期》

封面愛心人物劉神父.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