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低薪、困局和功德
吳豐山
一、
去年十一月底,有一群不滿賴清德院長談論低薪與功德的國民,把行政院附近一些行政院標示改為功德院。
又過幾天,另有一群國民跑到行政院近傍削髮唸經,以示嘲諷和抗議。
號稱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年輕人的月薪兩、三萬元新台幣,仰不足以侍父母,俯不足以養妻兒,這是國家的恥辱,青年同胞心生不滿,百分之百可以理解。
不過,深入剖析不滿的前因後果,讓大家對問題的內裡有完整和正確的瞭解,比什麼都重要。
二、
在近四百年的台灣開拓史上,前頭三百年是農業社會,台灣常民農牧為生,能夠圖個溫飽就已功德圓滿。那三百年中當然也有經濟上的強者,比如地主或茶商、米商,他們富甲一方,不過那是極少數。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前後五十一年,採「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治理策略,基本上台灣經濟仍是農業經濟,台灣常民的貧富結構並沒有太大改變。
台灣開始有計劃的發展經濟是在韓戰爆發、台灣危局趨穩之後。六十年間,台灣經濟一步一步升級成為地球上閃亮的一角。此期間,中小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本主義也使台灣出現了不少大財團。台灣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貧富懸殊情況也出現了。財團富豪取走了大部份經濟發展的果實,尋常百姓分配剩下的小部份成果。
不久前,學人林騰鷂引述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民國一0五年國人創造了十七點一兆元的GDP,受僱人員所獲報酬為七點五兆元,占四十三點八%,比民國八十四年的五十點一%以及民國九十四年的四十五點四降低了許多。林氏還指出,去年經營虧損的三一九家上市櫃公司,董監事酬勞年逾百萬元者有一九0家。公司股價在票面以下五元左右者,共虧損了三十三億元,但董監事酬勞卻高達二點三億元;林氏因此大嘆資方不義!
三、
都說,今天的低薪是近十幾二十年當權者不重視財富分配的結果,是嗎?
財富分配的政策工具,主要是稅政和社會福利。
我國稅率長年維持在十三%上下,比諸各先進國家確實偏低。最近一次稅改,這個比率也未變動。從全角度看,稅率偏低,人民的負擔較輕,有利於改善生活;事業家也因為稅率偏低,有利於資本累積。不過如果不分貧富,稅率一致,貧富懸殊的情況必然逐步擴大;如果資方又不把利潤跟勞方做合宜的分配,肥了自己,瘦了員工,那麼員工薪酬不能與時俱增,而零售物價卻又持續上漲,員工必然叫苦連天。
社會福利政策的精義在於截長補短,抑強扶弱。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逐年加強,不過如果與先進國家比較,也是落後,而這又跟稅率偏低糾結在一起。
四、
賴院長上台後宣布軍公教加薪,同時道德勸說企業界加薪,這很明顯地回應了受薪階級的期待。他的功德說,是深切瞭解三%的加薪不足以解決低薪問題,所以用他的奉獻信念,懇請同胞共渡時艱,卻被惡解了,實在是很大的冤枉。
不過,賴院長既為一國宰輔,是不是被冤枉了,其實相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國計民生永遠是天下第一要政。今天台灣處境艱難,政府肩負突破萬難的重責大任,不能以任何藉口自我解脫:包括兩岸關係、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新主體產業之推動、稅政改革及財政整頓…等等,都必須大力以赴。
在這種現實局面下,各個方面大員如果笑得出來,那才是奇怪的事!一天到晚都在想著下一場選舉,那更是奇怪了!
(作者吳豐山 曾任監察委員 公共電視董事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現任吳尊賢基金會董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