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陪伴孩子出發  陳俊朗描繪理想國度的藍圖

  書屋導引孩子的未來  期待建立乾淨自助社區

■洪樹旺

二○○○年,陳俊朗在台東經營酒店等特種行業,妻子不滿他不務正業,帶著兩個讀國小的兒子回娘家,讓他感到事態嚴重,毅然金盆洗手,結束生意,返回知本老家,陪伴兒子和家人。

原本打算一方面陪著孩子長大,一方面準備書記官特考,將來當個書記官。沒想到書記官特考考了四次,都沒有考上,而陪孩子讀書卻培養出興趣來。喜愛孩子的陳俊朗,從陪伴自己的兩個兒子開始,接著四個、八個的增加,到今天成為三百多個孩子的「陳爸」。

陳俊朗書記官的美夢沒實現,卻成為關愛偏鄉弱勢孩子的書屋主人,作為徬徨孩子們的依靠。儘管散盡積蓄,失去朋友,卻無怨無悔。孩子口中的「陳爸」,現在可是台東響亮的人物。

「陳爸」陳俊朗,十四年來陪伴著孩子,「孩子的書屋」歷經千辛萬苦,卻已幫助上千名可能變壞的孩子,也讓社區發展改變了型態。「孩子的書屋」的成功,引來日益增多的參訪人潮,每月至少有二百人來此取經或參觀。

滿腦子理想的他,對當下社會的發展憂心忡忡,常思謀求改革之道。就在「孩子的書屋」經營出成績後,他進一步描繪著理想國度的藍圖,並著手試驗,要建造一個乾淨、互助,充滿人性的社區。

浪子回頭的陳俊朗,長期接觸孩子,帶著徬徨無助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十四年間,由混跡江湖的大哥,變成是一位有著無比愛心的教育改革者,也是關懷人類、有烏托邦思想的社會改革者。這樣的變化,他自己都始料未及。

回家陪伴兩個兒子  發覺偏鄉孩子失愛

結束外面世界的風風雨雨,回歸到家庭的陳俊朗,讀著書準備考試,兒子下課後,陪著做功課,教他們音樂和運動。有一天,他在自家庭院彈吉他,樂聲吸引一名孩子在門外探看。當時天色已晚,他帶著兒子要出門吃麵,並請這孩子同行。這孩子吃了兩碗麵,離坐後卻哇的吐了出來,原來這孩子已經三年沒吃過晚餐,一時吃太多也太快。此時,他才發覺自己所處的社區,有許多像這樣被學校和家庭忽視的孩子。

他天天為兩個兒子說故事、彈吉他、教功課,兒子的同學來了也一起教,社區的小孩也陸續來了,兩個變四個、十個,人愈來愈多,他就把庭院(稻埕)對外開放,讓孩子們下課後有個地方去,所以每天放學後,庭院裡都是孩子,熱鬧異常。

這些孩子有些家庭破碎,不是單親就是隔代教養,有許多人常沒有晚餐吃,他說吃碗麵不過二、三十元,於是就向村裡小吃店店家說,孩子們來吃麵就記他的帳,一天二、三百元,他還付得起。他常一個月結帳萬把元,但他感到快樂。

口才不錯的陳俊朗會彈吉他,練過功夫,為孩子教音樂和運動,講故事,不但難不倒他,還得到孩子的崇拜,但是有些功課,就會碰到難題,他重拾國小的課本,有空就好好研究,以免漏氣。

開放庭院容納孩童   聚集多達五六十人

陳俊朗的庭院,孩子達到了五、六十人,沒有桌椅、沒有燈光,孩子還是來聽他講故事、學吉他、做功課,讓他很感動。而這些原本到處遊蕩的孩子,放學後有地方去,有人講故事給他們聽,肚子餓了有麵吃,於是有孩子叫他爸爸,「陳爸」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過了五年多的光陰,有幾次碰到下雨天,孩子們都擠到屋簷下,根本擠不下。他想應該為孩子們找個地方當做教室,可以遮風擋雨,即使小小的也可以。年輕時,自己曾經走錯路,看到偏鄉可憐的孩子,極有可能步自己的後塵,走上不歸路。所以,陳俊朗常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事,來幫助這些孩子,而現在時候到了。

第一家書屋成立  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2006年7月,陳俊朗集合一些朋友,大家出錢租了一間兩層樓的房子,有人捐了一些書,遂由孩子們取名為「建和書屋」。這是第一家「孩子的書屋」,孩子們終於有個「家」。為了照顧貧困家庭的孩子,他的書屋供應晚餐,以免孩子們餓肚子。同時還供應熱水,給孩子們運動後可以洗洗澡,真正像個家。

這時,孩子逐漸增加到100人,而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來到書屋成為陳爸的夥伴,書屋原來只有陳爸一人陪伴孩子,如今老師增加了兩個,書屋規模初具。

2007年,陳俊朗向政府登記成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並擔任理事長,「孩子的書屋」納入此一組織,書屋名氣打開,孩子增加到150人,他找來五位經過社會歷練的人當老師,陪伴孩子。

有老師陪有晚餐吃  書屋孩子越來越多

書屋成為家庭功能失常、功課欠佳、常受老師和家長打罵學生的避風港,他們在此,可以快樂讀書、安心學習、自在玩音樂,有人肯定、鼓勵,而且可以互相分享。放學後,孩子不必再到處流浪,遠離為非做歹的地方。

由於陳爸認為書屋不同於一般的課輔據點,也不只是安親班,它針對偏鄉孩子的需要而設,在彌補家庭與學校的不足,要教育孩子成為正常的學生,所以要求老師要專職,有社會歷練或住在社區內的人,他們才能專心教孩子,不能像志工老師,隨時在換,與學生沒有感情是帶不起學生的。要當老師得經過他的專業訓練與考試,不一定要有教育部的教書證,其實陳爸自己也沒有教書證。

由於書屋供晚餐,老師要付薪水,房租水電費要錢,在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情況下,開支增加,卻沒有收入也沒有資助來源,這些都是陳爸獨力支撐,他數百萬積蓄已全數投入,書屋財務亮起紅燈。

次年,政府教育單位推出新的課輔計畫,國中部份為:攜手計畫;國小部份為:月光天使計畫。它是由學校、社區和家庭三方聯合照顧孩子的課後輔導,共有七個社區參與,協會爭取到該計畫,使得書屋的規模擴大,共照顧250個孩子,包括國中10班200個學生,國小3班30個學生。這筆經費不多,只是暫時減輕書屋的財務壓力。最終此一計畫只實施一年,書屋回到自力更生的原點。

陳爸財務亮紅燈  泡麵吃了八個月

書屋的財務壓力再現,陳爸500萬元積蓄花光,又負債200多萬元,有朋友借到沒朋友,薪水發不出來,沒錢繳房租,沒錢買米買菜,他和五、六個夥伴,窮到天天吃泡麵,連吃了八個月。陳爸有次出去,車子要加油,身上只有47塊錢,就加這麼多,讓車子可以開回來。還有人說,書屋那個人,自己連飯都沒得吃了,還要顧那麼多學生。陳爸面臨如此困境,不但把身體搞壞了,胃病時常發作,還失去了婚姻,不認同其作法的妻子離他而去,種種打擊讓他的人生跌落谷底。

彈盡援絕,山窮水盡,陳爸覺得擔子扛不動也撐不住了,曾經有過放棄的意念。但信仰基督的他,有上帝依靠,他看到自己的使命,這300多個孩子叫他爸爸,是他的家人,如果放棄了書屋,孩子回到原點,不但前功盡棄,孩子只能自生自滅。想到這點,他無法放下孩子,只有繼續承擔下去。

書屋愛心事蹟上網  回響熱烈捐款匯集

陳爸的二姐看到自己弟弟的窘困,於心不忍。於是將書屋的愛心故事和遭遇的困境,寫成短文PO上網訴諸社會大眾,獲得社會人士的熱烈回響,陸續有小額捐款匯入,緩解了書屋的困境。

此後,靠著外界的捐款與向外募款,「孩子的書屋」經濟情況改善,陳爸有餘力進行其他計畫。2010年,協會訂定15年發展計畫,分為教育、社福和產業三個部份。之所以要發展產業,也是希望書屋可以自給自足,可以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這時,「孩子的書屋」已在六個社區設立了六個書屋,陪伴的孩子達到300多人,幾乎涵蓋大知本地區。由於供餐對象增加,達到經濟規模,遂於2011年成立中央廚房,統一供餐及營養管理,創造食材需求和家長職能恢復的兩項功能。書屋並開始發展種菜等產業,首先供應中央廚房之需,並請孩子家長至廚房工作,書屋發揮改造社區的功能。

「孩子的書屋」更得到社會普遍的回響,2012年,幾位事業有成的朋友組成書屋後援會,包括為跨國企業規劃上市櫃的財務專家、在半導體公司任職的電機博士、智慧型手機大廠的工程師、連鎖麵包店的老闆娘和廣告公關的高手等,陳爸的作為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

今年,書屋新成立小高書屋,解決國小五、六年級的銜接問題;同時成立多元書屋,提供孩子多元的學習機會。如今共有8個書屋,包括建和書屋、美和書屋、溫泉書屋、知本書屋、建農書屋、南王書屋、小高書屋、多元書屋,陪伴著315個孩子。至於嘉義的兩個書屋是課輔點,輔導30位學生。書屋進入穩定階段,孩子有大人相伴,得以正常的成長。

融會貫通自編教材  教學方式生動活潑

陳俊朗雖然只有高中畢業,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教學相長,他認為教學生要教到他懂,因此自創一套教學法,強調要和生活結合,孩子才會有興趣學習。有一次教功課時,竟被國中二年級的數學難倒,一氣之下,他把相關的課本和參考書都買回家「練功」。在讀通後,悟出融會貫通的重要,不能在小地方死記硬背,於是自編教材,例如,用水火箭教反作用力,用投石車教槓桿原理,教孩子拖輪胎走路感受摩擦力…。

他的這套教材和教學法,係針對書屋的孩子而設計,他認為中高年級學生功課不好,最主要原因在於基礎沒有打好。所以他強調基礎教育與學習的重要,他認為中高年級學生程度差的人,何妨回到基礎班再學呢?學校老師通常不會為程度低的學生個別輔導,讓學生有被放棄的感覺,這是書屋與學校不同的地方。

從剛開始的單純陪伴孩子,陳爸為這些弱勢的學生,創造一套教材和教學方式,成為主流教育之外,另一種學習模式。偏鄉弱勢的孩子在功課趕上後,找回自信,也找到自己的方向,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有效的。

十四年來,陳爸導正的孩子,超過千人,十之八九都進到高中及大學,第一批從書屋出來的孩子,今年開始進入社會,包括陳爸的大兒子在內,有幾個選擇回到書屋當老師,接棒陪伴年幼一代的孩子,後浪推著前浪,書屋將一代接著一代接續下去。

食自耕、衣自織、屋自建、子自教

陳爸陳俊朗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只是要陪伴兒子成長,卻幫助了整個知本地區被放逐的孩子,他所憑藉的是一顆愛心以及堅持下去的毅力。但是滿腦子理想的他,「孩子的書屋」還有許多事業等著他去完成。

陳爸的理想是要建造一個「食自耕、衣自織、屋自建、車自造,孩子自己教育的幸福莊園」。他要把自己生活的社區,改造成為無汙染的乾淨社區,改造成居民互相幫助與照顧的社區,改造成物慾低生活容易的社區,他嚮往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會。

他在書屋的十五年計畫中,列出三個發展模式,即教育孩子、社福家庭和社區產業,說明了他不是一個空談理想的人,而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實踐者。比如說,要發展產業,就先從農業開始,他早已在做準備的工作,派人去學做堆肥,並在中央廚房成立後開始種菜,實踐「食自種」的第一步,接著種百香果和絲瓜,以發展其加工業。

陳爸陳俊朗期待以十年時間,完成這項建設理想社區的計畫,以書屋所涵蓋的大知本十四個社區為範圍。他希望在完成時,寫成一個成功的模式,做為其他有心人的借鏡,複製到其他社區去。

但是,他強調模式可仿傚,社區改造卻必須社區自動自發,社區的人自己實際參與,並且持之以恆,才能見效。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3秋季號026期》
愛心人物陳俊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