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林教授的愛心事蹟


洪樹旺 整理


柴松林教授,今年77歲,是台灣推動社會運動的先驅。數十年來,他孜孜不倦,以學者身份,為推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伸張人權及促進弱勢團體權益,而努力不懈,為台灣社會做出貢獻。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促成消保法、公平法


30多年前,台灣發生兩件重大社會新聞,一是「多氯聯苯中毒事件」,2000多人受害,接著又有「假酒事件」,一位年輕教授喝了假酒眼睛失明,這時消費者權益才開始受到重視。那時,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只重視工業生產,消費者權益未受重視,為喚醒國人的消費者意識,在大學教書的柴松林教授,走出教室,與一批熱心人士、學者專家成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他被推舉為董事長,帶領推動消費者保護運動。其後促成了「消費者保護法」及「公平交易法」等法案的通過與實施,政府也成立了消保會,消費者權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保障。


呼籲環境生態保護  帶動環保新觀念


而隨著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被破壞與汙染等問題,接踵而來,於是柴松林教授又帶頭呼籲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要,成立「新環境基金會」,推動環保運動,促成政府設立「環境保護署」的專責機構。基金會出版的刊物使用的是再生紙,倡導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形成風潮。他發動評鑑全台公共廁所,引起政府正視公廁衛生問題,又推動垃圾不落地、廚餘回收,帶動環保新觀念。


隨後, 柴松林 教授將公益服務的觸角伸向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他與特教專家們創立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為台灣最早設立的照顧智障兒童教育機構,全台設有九個分支機構,成立輔具推廣與研究中心,教導與照顧600名學員,成為台灣照顧殘障者的示範機構。


他也關心青年、青少年的就業、就學問題,為了提供諮詢與輔導,促成「導航基金會」的創立,為台灣地區最早設立的民間輔導組織,出版許多心理與社會方面的書籍、刊物等出版品,在啟迪青年理想,培育正確之人生觀方面,有顯著貢獻。


   倡導人權、人道主義  關懷原住民等弱勢


柴松林教授一生抱持保護弱者的理想,要為消費者、殘障者、婦女、原住民、新移民等弱勢團體爭取權益,並倡導人權,希望每個人都享有時代應給予的人道主義待遇。


他於1995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人權協會(現已改名為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時,還兼任該會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與原住民服務團團長,致力爭取淪落在外的僑民與原住民的人權。前者是為協助流落在泰緬邊境的僑民解決生存問題而設立,希望能透過國際窗口,由聯合國出面協助解決。至於後者,是對文化經濟皆屬弱勢的原住民的關懷,那時他經常深入苗栗泰安、北埔,南投信義、仁愛等原鄉,去建立部落關懷站,落實部落孩子的教育及改善部落生活環境。


   乾淨選舉救台灣  檢舉賄選  監督選舉


80年代台灣的「黑金政治」,引起有智之士的擔憂,「因為選舉影響國家、民族的命運」,讓柴松林教授也關心選舉。1992年,他結合宗教和民間團體組織領袖,聯合發起「乾淨選舉救台灣運動」,並組成「乾淨選舉全國推動委員會」,希望結合民間力量,透過民主教育、法規修正、檢舉賄選、監督選舉過程等活動,以杜絕長久以來傳聞不斷的賄選。經過20年的努力,台灣選舉風氣獲得明顯改善。


愛好寫作與文藝的 柴松林 教授,在推動文化活動方面不遺餘力,他鼓吹國人終身學習,經常奔走各地演講,組織讀書會、寫作會,曾任各大報社主筆,倡導正面的社會價值觀,成為言論界領袖。他還是本土作家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


柴松林教授是著名的統計學家,所著統計學專書,為學校採用的教本;他曾是台灣人口普查,勞動力調查等統計制度之設計人,在統計學界頗富聲望,擔任中國統計學報社長,統計顧問等達30餘年。


  不為名利不為己  不畏打壓越挫越勇


柴松林教授有偉大的情操,從事諸多社會運動,從不為己,不為名亦不為利。剛開始推動消費者保護運動時,他被指為經濟發展的阻礙者,遭受打壓與政治抹黑,許多在位高官、有權者都想「教訓」他,甚至一度遭到解聘,失去學校的教職,但他越挫越勇,奔走社會運動的腳步從未停歇。他促成婦女、勞工、文化、弱勢等諸多團體的創立,或擔任董事長一職,但一旦建立制度,業務上軌道,或任期屆滿,他就欣然交棒,轉戰下一個社會改革運動。擔任「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多年董事長是惟一的例外,因為這是個花錢的機構,每年要募集2億元的經費,沒有人願意做,而他個人過去累積的信用,對基金會有所幫助,所以就一直下不來。


他堅持不參政、不當官,雖然沒有實際政治權力,只透過政商之外的第三條路─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或協會的力量,但每個社會運動都掀起風潮,造成莫大的社會影響力,因而被稱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民間領袖」,以及「台灣的良心」、「永遠的大俠」。


  社會運動沒有敵人  堅持和平拒絕暴力


為了改進社會,增進人們福祉, 柴松林 教授以公私之外的第三部門來推動社會改革運動,採取的是以人文主義、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行為,不參與政黨的意識形態之爭,拒絕以暴力為手段,而是以演說、以文字的宣導,喚起民眾的認同,而造成影響。在推動消費者保護與環保運動時,抗爭的對象是政府、是企業,但是他說 : 「我們告訴自己,不必把商人當成敵人,我們沒有任何敵人」。他以和平的手段為爭取人權而奮鬥,卓然有成,曾獲得在美國的中國民主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以及有「台灣諾貝爾獎」之稱的王桂榮台美文教基金會「人才成就獎」的肯定。


柴松林教授雖然年事已高,卻猶風塵僕僕奔走於學校與機關團體間,去演講、去宣傳綠色能源、綠色消費的節能減碳新觀念,他勸導節約,指減少浪費就是做環保。他以身作則,不買車不開車,出門坐公車多走路,一套西裝穿了10多年,沒有破損捨不得丟棄,他告訴學生,在消費購物時,先問問自己:我不買會死如果不會死,就不要買。


他希望一生「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即使老了,也要主動積極去幫助別人,這是他「覺得最快樂的事」。所以,當看到滿頭白髮的 柴 教授還步履穩健地穿梭在教室與人群間,就不足為奇了。



柴松林教授關心銀髮族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冬季號01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