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光男教授.JPG  

融合東西方思想 

黃光男展現「得意忘象」水墨繪畫美學

                                                                        陳弘文採訪

黃光男教授一生成就非凡,集三個身份於一身,既是廣為人知的博物館館長;也是作育英才的教師、教授和校長;更是水墨創作的藝術家和著作等身的文化人。

黃光男在中小學時,即對繪畫感興趣,師範學校畢業任教3年後,考上台灣藝專,專攻美術繪畫,即與藝術結緣。然後進台灣師大美研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擔任教職,且通過甲等特考及格,並任台北美術館館長。期間,取得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學位。後來擔任歷史博物館館長、台灣藝術大學校長等公職,雖公務繁忙,仍利用公餘作畫不輟,屢有新作,並開畫展,且常為文書寫台灣前輩畫家及遊記,著作等身,多達六、七十本。他認為,繪畫以外,寫作和表演都是藝術,都在追求真善美。

雖然作畫的時間相當有限,但是他敏於觀察萬象,悟性又高,經常投入思考與美學哲思,將感性融筆墨於畫境。他的個人水墨創作有三個題材方向,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寫生到意象,而後無象。二、逸筆草草,寫生寫心—簡約寄情,而後完形抽象。三、時代景象、環境變異、科技進步、題材多元。前兩項談的是創作的風格及表現方法,即《周易略例。明象》所說的「得象忘言,得意忘形」。

《彩虹》全圖紅彩滿佈 21世紀大膽嘗試

《景象台灣─黃光男水墨畫展》策展人,台藝大教授賴瑛瑛在〈水墨靈光—黃光男的社會藝術性〉一文中說,黃光男從具象形式的人文畫出發,結合當代現實生活的情景,營造心中理想的意境,進而本著「得象忘言,得意忘形」的繪畫哲學,嘗試抽象的表現,融合東西方精神,形成其承先啟後的創新風格。  

她分析黃光男晚近作品,感受到他的創作在內涵和形式上,具有前瞻性的突破,如畫面的色彩及構圖及詩文有了大的變化,喜愛以全面滿版飽和厚實的顏色為底,張力十足,造成視覺上強烈的震撼。

其中,2009年的作品《彩虹》用高彩度的色域畫面構成,可說是黃光男邁進21世紀後的大膽嘗試。賴教授表示,這幅畫是他為2006年紅衫軍和平抗議遊行而特別繪製的歷史巨作,六連幅的全開畫紙上,以鮮亮的紅彩佈滿全圖,僅僅留下底圖有限的觀音山線,及抒以其滿懷感慨文字的狹窄天空。

成大教授蕭瓊瑞在「京華冠蓋—老圃─黃光男的鄉野真情」一文中指出,黃光男的這幅畫作中「紅天黑山,既詠人文亦頌自然,視玉山為台灣主神,佑護生靈。」又說,其畫作中總是透過詩文提款來抒發個人對於時代社會的關心與參與。且常見其詩文題記可以一題、再題、三題,也構成晚近藝術的特色與張力。

這幅《彩虹》畫作在澳洲展出時,澳洲藝評家Peter Haynes在「進入台灣靈魂的窗」專文中表示,觀看水墨繪畫會強烈感受到視覺與智識上的震撼,而這幅畫是最能讓人對其文化根源有餘波盪漾之感。

題材突破西方構圖 黑色框架皆其特色

而過去十年來,黃光男的水墨創作,黑白分割的畫面構成,也是一種創新與突破。廖新田與張繼文兩位藝術評論者在「穿梭在傳統與現代的水墨時空中─黃光男的創作歷程」一文中指出,黃光男創作的五個特色是:1、繪畫題材的突破。2、採用西方構圖方式。3、抽象造形的嘗試。4、大膽使用鮮麗色彩。5、留白與填滿的交叉運用。而其創新的努力,可以從構圖與用色,感受其前衛突破的成果。

另外的一個特色,是為眾人所熟知的黑色框框圖像構成,例如,晚近的作品《平安富貴》、《吉祥百合》、《昌明入情》等。黃光男自言道,畫面上的黑色框,意在反諷社會上存在的各種規範限制,也是現實生活的框架。廖新田教授指出,此一框架的運用將虛實相間,計白當黑的哲理轉化客體為主體,開展出新視野。

水墨繪畫傳承文化 阿嬤故事動人精神

黃光男認為,水墨繪畫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具,承載著歷史與文化。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潘襎在〈生生之德的水墨美學—黃光男旅新萬里情文人藝術展〉一文裡說:「在黃光男的繪畫世界裡,可以發現一種樸實而親切的感情,那種感情乃是中華文化數千年來根植於農村的人文情懷,洋溢著吉祥、繁茂、昌盛、和樂與幸福的生命根源的祝禱。」

潘教授在另外一篇文章〈苦難的鄉愁書寫—黃光男藝術的台灣精神〉中指出,黃光男不斷在傳統與當代,道德意志與純粹美感,形式美感與內容言說之間來回擺盪,其最終在於超越這種無謂的糾葛,創造出自己的面目。因此,其作品特別具備文化風采,於他來說,阿嬤的故事正是美感的真正底蘊,不然,一切筆墨價值,僅止於美感的視覺饗宴,缺乏足以照見人性光輝的動人精神。

三月初,黃光男教授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暢談他的藝術文化人生,以下是專訪摘要,以答問方式刊出:

生命可貴爭取時間 寫書繪畫永不停歇

一、問:你從學校畢業後,擔任教職,又任美術館長、博物館長和校長等行政公職,公務繁忙,同時又舉辦畫展、著作等身,你是怎麼辦到的?

答:我在就讀師範學校時,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後來就去讀台藝大美術系,父親知道後,說畫尫仔會餓肚子沒人會嫁給你,但我對繪畫有狂熱,那時想說即使娶不到太太也無所謂。

我讀台藝大時當家教,月賺七百元,四百元寄給家用,自己留三百元,那時學業成績不錯,有獎學金可以繳學費。因為興趣,所以有空就畫。畫水墨畫外,也畫國畫和插畫,當有需要插圖時,找不到人畫,就我自己動手去畫,「沒牛駛馬」也可通。

因為喜歡畫和寫文章,就利用空閒時間創作。例如:出差坐高鐵時,到台南時間約1時40分,除了休息時間外,就利用半小時至1小時的空檔寫個千把字,來回一趟就寫完一篇了。遇到七月時,想到鴨子,就寫了一篇「七月半鴨」。同時,沿途看到景物,就動筆畫畫台灣的山水。

另外,也觀察車廂內外的景觀,如有靈感就寫一篇,例如,高鐵第七節車廂大概是敬老座,多為年長者,就觀察乘客們的形形色色,很有意思。我常告訴朋友,人就是要爭取時間啊!不然時間過了,人生也就過了。

我活到現在,離國人平均壽命80歲,只剩五年多而已,但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生活,好好保養身體,才能繼續做事,像這本書《景象台灣》就是利用坐高鐵來回時寫的。

抽象畫在得意忘象 畫作要有溫度感覺

二、問:請談談你畫作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象境界。

答:我畫抽象畫,看造形很美的物象—金、木、水、火、土,以抽象表現,有的是表現慈愛、行愛、性愛…。當時有了這個感覺,就把它畫下來,用紅色、黑色和白色,象徵朝代夏、商、周,而綠色代表大地,黃色代表高貴…。這就是得意忘象吧。

古人說,「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即意思到就好,凡事點到為止,像愛一個人,只要讓對方知道你愛她,不一定要付諸行動,這樣含蓄的愛就很高貴。如果,愛就要據為己有,那就天下大亂了。至於一個物體,如何把它變成意象?那就要有修養,即靈化在內心。例如,看到一個人的臉變得平和、慈祥,就表示最近有看很多書、有修養,那麼他對社會發生的事,就會看得較遠。

我有一篇文章〈美感探索〉,談何謂美感?例如,握人的手會有溫暖的感覺,像櫥窗裡的模特兒很漂亮,卻沒有感情,就不能談美感了。

欣賞藝術品,第一要有共鳴,共鳴也一樣分許多種,程度相同的叫惺惺相惜,伯牙和鍾子期兩人就是。有人談到抽象畫,認為和狗的腳踢一踢沒兩樣,令人看不懂,這兩者的差別是狗踢腳並沒有意識的,而人是有意識的呀!畫畫的人會安排穩定性、對比性、層次性。

另外,有人在路邊賣畫,也有人會買回去掛著欣賞,沒錯,畫裡水就是水,陽光就是陽光,樹就是樹,看起來畫得不錯,但畫裡沒有感情,每張畫看來都一樣,那就不值得欣賞了。因為每個人個性、學問、才情都不一樣,畫的表現也不一樣。

藝術品要流芳百世 必須掌握時代精神

三、問:請問藝術家要具備那些條件?

答:當一個藝術家第一要有才情,第二要有思想,第三要有知識與智慧,第四要有道德。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家的作品要能久留下來,像范寬的谿山行旅圖、趙無極的畫作即是。趙無極能掌握到時代的精神,當二戰結結束後,正值歐洲冷戰的苦悶時期,他的山水畫以抽象方式表現,由見山是山,演變為見山非山,這種東方抽象畫的表現,而成為世界四大抽象派表現的發明者之一。

如今到了21世紀,畫家要追求什麼呢?我現在也畫,畫具象的東西。例如,「寶島香樟」圖,畫的是原台大法學院裡的三顆樹,包括:榕樹、南洋樹、樟樹,三顆樹都沒有關係,但具象中的抽象,可以象徵法學院裡出現三位總統,但我的意象是三顆樹象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畫中有雞冠花代表雞有五德,把道德學問放在裡面,至於樹葉中畫著紫色,是紫氣東來,代表吉祥之意。

走向印象與達達派 北美館成國際展場

四、問:你被譽為永遠的館長,當館長時館務蒸蒸日上,帶動藝術起飛,你是如何經營北美術館和歷史博物館的?

答:美術館是一個社會精神、物資和生活的表徵,我接任北美館長時,正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大家生活水準提升,那麼美術館要走向那個方向呢?有人告訴我,要做到包容與服務,在用人方面多元化,不侷限那個學校或某一方面的人才。剛開始時,找來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最後決定走現代風格的路線。方向確定後,就從印象主義和達達主義開始,印象派大概在1850年代開始,達達派晚了50年,是未來派,是思想派,兩派並行成為北美館要走的方向。

記得那時美術館遇雨會漏水,很苦惱,常遭記者修理,我們就把接水桶漆成紅、黑、白色,接水時產生滴答的聲音,這樣的聲色不就是達達主義嗎?而化解了暫時的尷尬。

那時,和美國、法國等合作展出許多藝術品,變成最有活力的國際重要展覽館。

由於美術館的展覽五年一循環,啟發台灣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萌芽,引進國際新思想,配合社會的發展,致北美館發展一枝獨秀,成為第一個賣票的展館。如此,展覽成為文創產業,在歷史博物館館長時,舉辦兵馬俑展覽,造成轟動,門票收入交數千萬給國庫。

那時引進世界十大古老藝術,如馬雅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美索布達米亞文化、埃及文化、希臘文化……等,依序引進展出,引起轟動,也造成研究古老文化風潮。

除了展出藝術品外,展館也出版書籍,幾天就可以出版一本書,就是把館員納入編制,工作生活穩定,就可以安心研究,並將研究水準向上提升,成果就豐碩。

我在台藝大教書時,出版《如何經營博物館》一書,有關這方面的演講,對岸都會來取經,我出版博物館有關的書達50萬字,文化創意產業的書20萬字。

考試制度穩定社會 千萬勿廢除考試院

最近,日本美術館方面有人來邀請我去開畫展。我們談到日本文化,對方指日本以前研究南蠻文化,發現西方文化,如荷蘭、法國、義大利等國都採用考試制度,亦即中國的科舉制度。而中國後來發生文化革命,制度大亂。現在歐美國家也學台灣的教育考試制度,公務人員都來自高普考等考試制度。

日本雖沒有考試院,但行政部門的公務人員都經由考試錄取。這樣的社會,不論上面的政治人物怎麼換都沒關係,公務人員不變,對穩定社會有很大作用。

所以,他們奉勸我們不要隨便把考試院廢掉。

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最愛聽阿嬤講故事 

五、問:你取得美術碩士及國文文學博士,出書及畫作都在發揚愛鄉土的傳統文化,請談談你對當前文化發展的看法。

答: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聽阿嬤講故事,從故事中得到許多啟發。

在眾多故事中最精彩的是麻姑的故事,她修練成仙,活了三千歲,比彭祖壽命還長。她行善救人無數,後來的何仙姑、媽祖都是她的化身,來世上救苦救難。

阿嬤並不識字也沒讀書,但很會講故事,就是代代相傳下來的,也有的是從鄉下演戲看來或聽來的,這些戲都是演歷史故事,都講忠孝節義勸人為善的情節。這些就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文化。

發揚傳統優良文化 促進人類生活美好

此外,我的父親也教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小時家窮,父親是佃農中的佃農,就是向地主租不到地,只好租用佃農種不完的田地,種稻種雜糧。我是家中長子,很小就跟著父親到田裡去工作,他告訴我,即使窮做事也要照道理來,像做田梗、配水都要顧到鄰近的田,放牛也不能損害到別人的田。

到了讀小學時帶便當,每天帶的都是番薯簽,不敢和同學們一起吃,也沒錢蒸飯,都是一個人跑到甘蔗園去吃。同學知道後,會帶些熱飯給我,讓我感動莫名。後來當了老師,有了能力時,也常默默地對一些貧困的孩子伸出援手。

阿嬤講的故事和父親的家教,是傳承了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至今成為現代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最近有人主張將國語的注音符號捨棄不用,改為羅馬字拼命,那不是和大陸一樣嗎?其實注音符號可以當做文字使用,像韓國和日本一樣,字母就是文字。

我認為,談文化可以不涉及政治,但是我們的腦筋要清楚,須知文化是知識、是智慧,發揚傳統文化並不是保守,是要促進人類生活更美好。比如說,吳尊賢愛心獎的頒發,就是在鼓勵人要有愛心,社會才能更祥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