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來的台灣人  畢耀遠神父奉獻雲嘉一甲子

洪樹旺

1954年,荷蘭籍神父畢耀遠自歐洲奉派來台灣傳教,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的時間,他把一生奉獻給台灣,在雲林、嘉義一帶蓋教堂、建醫院傳愛,為當地弱勢族群帶來溫暖與希望。

離家千萬里,長達63個年頭,是否想家、想落葉歸根?95歲的畢神父神態自若的說:「我是台灣人,這裡是我的家」。

畢神父生長在荷蘭的一個小鎮,長大後到比利時就讀天主教的魯汶大學,並加入由雷鳴遠主教創辦的輔助教會,一方面修哲學課程,一方面修神學。29歲晉鐸當了神父。兩年後,他來到天主教嘉義教區服務,開始在台灣的傳教生涯。

那時畢神父還不會講中文,無法派到堂區當主任司鐸,但他的英文、法文程度不錯,就在教區擔任牛會卿主教的外文秘書;同時,到雲嘉各個鄉鎮放映電影,電影片名叫「萬王之王」,描述耶穌受難故事。他就以這部影片開始傳教,那時候,鄉下沒什麼娛樂,電影很新奇,吸引不少人來觀賞。

喜愛攝影的畢神父,常利用到鄉下傳教的機會拍一些鄉村的景緻,以農村的生活照為主,其中他最喜歡拍攝牛隻在耕田、拉車及孩子的放牛的照片。這些照片,對他往後的傳教生活有很大幫助。

90歲時,出版一本《荷蘭來的台灣人—畢耀遠神父攝影作品輯》,收錄當時精彩照片,該專輯出版時,他說:「50多年前那一代的台灣人,用他們赤裸的雙手與他們的水牛夥伴,一起創造了台灣奇蹟」。而他出版專輯,固然是在為歷史做見證,但真正要傳遞的是這樣的福音。

畢神父剛來台灣時,沒有電視、冷氣等電化產品,他還記得大家晚上坐在屋外乘涼,鄰居聚集聊天,孩子一起玩耍,吹著天然風,感覺好舒服,他說:「台灣的鄉下真的很美,那時候什麼都沒有,但那樣才是人的生活。」那時,他真的愛上了台灣和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幾十年過去了,他常有感而發地說,現在人們什麼都有了,但是今昔相比,何者較有價值呢?

看到需要創辦醫院  若瑟醫院虎尾誕生

50年代,雲嘉是台灣經濟落後的地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鄉鎮內沒有幾家診所,生病了也找不到醫生,沒有錢到大醫院看病,病人常因延誤救治而喪失生命。那時虎尾沒有醫院,只有一家診所,據說診所醫生看病,賺夠一日所得後,就休診釣魚去了,居民有急病也找不到醫生。

牛會卿主教來到斗六(嘉義教區公署所在地)時,看到居民的需求,感受到他們的痛苦,有意創辦教會醫院,以改善雲嘉地區的醫療設施。剛好虎尾鎮上有一間診所,蓋了一半,該診所醫生卻車禍往生,其家屬要把診所出讓,於是牛主教就承接了,而把籌建醫院的重任,委請畢耀遠神父和教友周長鳴醫師兩人負責。醫院完工後,由牛主教取名為「若瑟醫院」,從此開始畢神父和若瑟醫院結緣60多載。

對於教會蓋醫院一事,畢神父認為,傳教的工作不止於此,藉由醫治疾病幫助人們認識天主的愛,才是更重要的,醫院和學校、安老院、幼稚園一樣,都是傳愛的機構,這是創立若瑟醫院的重要原因。

畢神父在若瑟醫院建築工程完成後,推荐一位有醫療背景的神職人員松喬神父來當院長,而他自己除了負責醫院與嘉義教區間的行政協調工作,也管理醫院的財務與一般事務;甚至包辦藥品處理的工作,成為醫院的總管。

擴建醫院監工嚴格  實事求是不得馬虎

畢神父除了約10年時間到美國募款,不在台灣外,從1970年回來後,即全力投入若瑟醫院的經營,40多年的時間,他是若瑟醫院的駐院神父,也是若瑟醫院的忠心管家。到2002年若瑟醫院完成了地上10層,地下4層,擁有600個病床的醫療大樓,這三十多年間,他參與了數度的醫院擴建工程。

他親自監工,巡視工地,仔細查看材料品質、數量,非與建築藍圖一樣不可。有一回木工改用較薄木材,說可以用就好,畢神父堅決反對,用不一樣的材料就是偷工減料;像每根柱子使用的鋼筋,他甚至要求銜接時要重疊,所用材料雖貴,但穩固。921大地震時,若瑟醫院毫髮無傷,他說如果若瑟醫院有問題,那麼全虎尾的建築物都會倒塌,沒有房子可住了。他對工程品質的嚴格要求,給建商上了寶貴的一課。

畢神父管理醫院,隨時機動救援,當初有人贈送救護車,沒人駕駛,他就臨時充當司機把車子開回來。還有一次,醫院有位病人臨終要送回家時,找不到司機,他二話不說,就和救護人員把病人送到家,還幫忙把病人搬下來,安頓好了再走。

若瑟醫院開始營運時,婦產科最忙碌,所需器材也多,由於畢神父對器材修護有一套辦法,許多器材或者自己研發,或是動手維修就可用了。有一年,一位婦人生了四胞胎,因為是早產兒,要用氧氣罩的保溫箱,但保溫箱最大的只夠兩或三人使用,於是他和護理長想辦法,做了一個四人用的保溫箱給孩子們使用。事過二十多年,這位母親帶著她的四胞胎兒子,來醫院向畢神父和護士們表達感謝之意,她最小的兒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了。

照顧員工病人如親  榮獲醫療奉獻獎

若瑟醫院由15床的小醫院發展到600床的大醫院,其關鍵在於畢神父所堅持的「人和」與「視病如親」的理念。

在內部管理方面,畢神父照顧員工周到,從不用命令的口氣,凡事好商量,同事在院內見面一定打招呼,他常說「愛的第一步是禮貌」。他用心記住每位員工的名字與稱謂。最為關心的是基層的員工,包括清潔、洗衣工…等,即使清潔工現在是外包了,也要求包商保障他們的基本福利。這就是他一向堅持用人道方式來經營醫院的原則,完全發揮了宗教家的精神。

畢神父為減輕貧困病人的醫療負擔,率先成立「社會服務室」,訪查病人家境,給予必要的援助。對於住院病人,他當作親人般,詳細了解病情,給予關心;遇到精神不寧的病人,只要他們願意,他都會到病房為他們祈禱,求神降福。一位口腔癌病人,住在安寧病房,畢神父天天去探視,病人雖無法言語,卻雙手合十表示感謝。他認為探視與陪伴,會給病人力量。

畢神父長期為若瑟醫院奉獻,有口皆碑,於1995年榮獲第五屆醫療奉獻獎。

赴美傳福音募款  為期十年成績卓著

畢神父來台的63年間,兩度前往美國與歐洲募款,時間共達10年之久,大約為嘉義教區募款得了約30萬美金,那個年代蓋一座教堂經費約為1萬美金,所以這些錢可以蓋30座教堂。這筆錢,對於新成立的嘉義教區而言,要蓋教堂、辦學校及建醫院,是極重要的經濟來源。

1956年底,當若瑟醫院營運穩定時,嘉義教區牛主教請畢神父到美國募款,因為嘉義教區欠缺經費,只好向外募款,剛好美國有一項「傳教合作計畫」,該計畫就是全美教區的堂區要幫助來自世界各地區的傳教士募款。

在美國募款是由堂區的教友們五塊、十塊…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很少有一次性大筆的捐款,有一年,有位郎奧德夫人寄來三千美金,是最大的一筆,指定做為蓋教堂的資金,但要求把教堂命名為「聖奧德堂」。

募款的畢神父被指定擔任該教堂建造及管理堂區事務,於是他就回到台灣,一方面傳教,一方面蓋教堂,地點選在嘉義市,興建以馬賽克藝術及特殊造型祈禱之手為特色的「聖奧德堂」。如今,這座教堂被嘉義市政府列為市定文化資產,並享有南台灣最美麗馬賽克教堂的美譽。

關愛孩子視如己出 辦教育早療和社福

畢神父最喜歡和孩子相處,剛來台灣時,和小孩子在一起,沒有語言隔閡的問題,孩子會來找他要糖果,學習英文。後來在經營醫院時,他擔任教會學校斗六正心高中和土庫永年高中的董事,參與學校決策並關心學生健康。又因為關懷身心障礙孩子,而在醫院開啟雲林第一間「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及特別門診」,其後承辦雲林斗六發展遲緩兒童早療中心。接著另成立天主教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由畢神父擔任董事長。基金會成立後,承辦多處早療中心,擴大對社會大眾的社福服務。

有一天,畢神父站在醫院大樓上,看到對面幼兒園孩子活潑可愛,高興地說:「幼兒園約有300個學童,大部份是若瑟醫院接生的,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所以他們都是我的孩子。」到2011年時,虎尾人口7萬人,而在若瑟出生的小孩有8萬人之多,等於一個虎尾鎮的人口,若說畢神父是虎尾人的父親,並不為過。其實那年父親節,虎尾鎮長就頒贈「模範父親」獎給畢神父,表揚他服務的若瑟醫院帶給地方安全與方便。

95歲的畢神父已經退休,身體硬朗,耳聰目明,但因腿疾坐著輪椅,現住在院內,因此常在醫院內活動,在走廊上和人打招呼,院內同仁都會喊聲爺爺。他並參加院內讀經會、定時健康操和做禮拜等活動。

畢神父把一生奉獻給台灣,對台灣愛心滿滿,至今仍持續關懷不輟。他是若瑟醫院院訓「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的實踐者。

01.慈善服務獎-畢耀遠.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