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 山 傳 愛 ~

白冷會神職人員來台無私奉獻60

譜奏東台灣最動人的樂章

 

                                          /張宜君

64年前,一群遠自瑞士神職人員陸續來到台東,他們深入後山窮鄉僻壤,針對地方的苦難,無私奉獻;他們興學、扶貧、救人,為台東的進步打下深厚的基礎,譜出東台灣最動人的樂章。

這群神職人員是來自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的天主教修會,簡稱「白冷會」,1921年成立,總會院位於瑞士施維茨州茵夢湖(Immensee),會士以瑞士籍為主,195312月,白冷會開始派會士來台,負責花蓮教區台東總鐸區的傳教工作。

在白冷會會士的心目中,每位個體都應受到尊重與愛護,他們秉持聖經中耶穌所說:「你們為我最小兄弟中所做的,就是為我做的」,以永不疲倦的精神,為人們服務,不分貧富貴賤或宗教信仰,尤其是最痛苦的人,設法減輕他們的重擔。

開辦公東高工 培育技職精英

白冷會除傳教事業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開辦公東高工。當時錫質平神父Rev. Jakob Hilber為了協助東部地區的原住民脫貧,曾將瑞士的「學徒制」引入台灣,堅持小班制教學,讓學生在實習工廠實際從事實習、生產,開創「學用合一」的教育方式,嘗試將「學徒制」本土化。自1958年至1974年,白冷會特聘二十多位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專業外籍技師,義務前來支援學校,擔任實習工廠老師,傳授各項專業技藝。以當年公東高工的木工科為例,不但協助了貧苦學生,更為台灣家具產業培育大量人才。而由這群師生製作的木工家具,不僅名聲遠播國際,極盛時期,還包辦台灣很多大醫院病床的設計。

公東高工是台灣技職教育的一頁傳奇。當年在東部實行瑞士「學徒制」非常不容易,因為公東背後沒有政府及廠商的支持,學校財政除了學生所繳的學費外,全靠白冷會負責,錫質平神父因此常向瑞士募款。而公東高工長期訓練出的學生也不負所望,屢在國際技能競賽獲獎,為國際爭光。公東高工為台灣培育許多技術人才,很多學生未畢業就被高薪挖角到知名企業任職,校友遍及全球。

成立東部職訓中心 創辦培質院

公東高工設校後,對於無法考上或無力就讀該校的原住民學生,白冷會的雷化民神父創設學徒班,協助原住民學生接受職業訓練,學習一技之長以謀生,後來學徒班的招生對象,擴及一般社會大眾。1977年,雷神父再向故鄉瑞士籌款,購買台東市豐田段的6.3公頃土地,將學徒班擴大,成立「財團法人東區職訓中心」,為台灣職業教育訓練做出極大的貢獻。

白冷會為提供來自東部偏鄉山區或離島的清寒學童,能在市區有一處安心就讀學習的場所,錫質平神父於1955年在台東創辦「培質院」,提供學生住宿及課業輔導。在國籍神父鄭鴻聲嚴格帶領下,培育出許多英才,包括曾經擔任高鐵董事長的歐晉德、原民會主委的陳建年、台東縣長的徐慶元等人。除台東市的「培質院」外,白冷會也在康樂、成功、大武設立「培質院」,在鹿野設立「學生中心」,讓偏鄉子弟有更多升學的機會。

培養首批蘭嶼知識份子 返鄉服務

白冷會非常注重教育,在傳教之初,為擴大福音傳播及兒童學前教育,設立了許多幼稚園或托兒所,初期雖然很多是簡陋的茅草屋教室,卻不僅為偏鄉農民解決農忙問題,更為台東縣的兒童學前教育奠定深厚的基礎。為著提升幼教師資水準,1960年,紀守常神父(Rev. Alfred Giger)率先在鹿野堂區舉辨師資講習班,之後,台灣區會也常利用寒暑假,在台東貞德學舍舉辦講習班。

更令人感佩的是被稱為「蘭嶼之父」的紀守常神父,當年除了送大量救濟物資運到蘭嶼,改善雅美族人生活外,他更為維護雅美族人的權益,在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時常挺身而出,與警總職訓總隊的軍人據理力爭,甚至為保護雅美族的婦女,不惜與駐在蘭嶼的軍人大打出手。為維護台灣人民權益,曾被國民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士的神父不少,洪克明(Rev. Fritz Hunkeler)、雷化民Rev. Franz Leimer神父甚至險遭被驅逐出境或拒絕入境。

紀守常神父認為蘭嶼人要脫貧,一定要從「教育」扎根,才能翻轉他們的未來。於是在台東旭橋天主堂設立蘭嶼學生宿舍,在蘭嶼,不分教派,挑選蘭嶼各國校優秀的畢業生,陸續送到台灣就讀,這些學生成為蘭嶼的第一批知識份子,開啟雅美族人在蘭嶼鄉公務機構任職之門。

從事醫療照顧孤苦 腳底按摩聞名全台

白冷會會士當年在東部傳教時,目睹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曾與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合作,在成功、關山、尚武設立診所,並巡迴鄉間看診。由於婦女在田裡生孩子的事屢見不鮮,不但醫療條件差、死亡率高,於是,錫質平神父一方面向瑞士募款,另一方面邀請愛爾蘭聖母醫療傳教會修女到台東協助,於1961年創立台東「聖母產院」,成為台東地區第一家專業產院,最高紀錄一個月接生130人,因此被稱為「囝仔醫院」1975聖母醫療傳教會撤離,產院轉由仁愛會修女接辦,並擴建為「聖母醫院」。

白冷會在台最知名的神父,應屬有「台灣腳底按摩之父」之稱的吳若石神父Rev. Josef Eugster。每當人們提起他,稱頌他是足部健康法創始人時,吳若石總要謙卑提醒大家:「我的本職是神父,足底治療只是傳道、接觸人們的方式而已。」吳神父1970年來台,最先在台東市寶桑天主堂服務,是負責閩南人的傳教工作,1989年調到長濱堂區擔任本堂神父。吳神父堅持與窮人生活在一起,數十年來始終留在純樸的台東宣教。他創立足部健康法,足跡遍及五大洲四十餘個國家。吳神父還到台東監獄開課,傳授腳底按摩給受刑人,希望他們出獄後能有一技之長養活家人,重新立足社會。

致力社會救助 保存台灣原民文化

白冷會神父或修士還從事「引泉鑿井解民渴,築堤溪埔化良田」,善用美國救濟物資,以工代賑的方式,在鹿野、大武、海端等鄉修築河堤、水圳,開發河川地,改善原住民。白冷會另一項成功的社會事業,是在台東各地創立「儲蓄互助社」(後為「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的分支機構),鼓勵原住民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儲蓄互助社」對日後促進偏鄉原住民經濟活絡,起了很大的作用。

白冷會強調服務精神,在於投入不同的文化、宗教及社會階級時,可以不惜放棄自己的習慣。這些會士為了與民眾接近,認真學習原住民語。國語、台語,尤其是著力於原住民語言的保存與宗教禮儀本土化的努力,對台灣的文化保存與發展貢獻良多。

白冷會最多曾在台東建立100多座教堂,融入各族原住民族文化,創造出一座座具有特色的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位在公東高工的「公東敎堂」。這座教堂由瑞士建築師達興登設計的清水模建築,今年在「世界遺產基金會」票選中,被票選100多棟世界各國當代世界建築遺產的第一名。白冷會這些教堂建物都是他們為台東付出歲月的歷史的見證,更是台灣值得保存的文化遺產。

取得台灣身分證 成為正港台灣人

白冷會極盛時期在台有42位會士,到目前僅剩4位神父、1位修士,平均年齡已超過80歲。魏主安、葛德、吳若石神父及歐思定修士,仍持續在台東奉獻他們的生命。另有于惠霖神父在高雄小港,照顧台東移居高雄地區的教友。

白冷會來台的會士,將他們的一生完全貢獻給台東,他們不但不居功,還頻頻感謝台東民眾接納他們,將他們當作朋友,令人欽佩又感動。今年8月,這4位神職人員終於正式拿到身分證,成為正港的台灣人。白冷會的會士將自己化成落地種子,在東部結出豐厚的果實,他們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台灣人付出一切,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用無私的愛畫出台東最綺麗的風景線。

02.台東天主教白冷會.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