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結合藝術與公益

陳釙贈揮灑喜形於色的藝術人生

                                                                                                                                          張宜君

「無論我動筆時的心情如何,我停筆時一定是滿足快樂的。我畫畫,就是為了傳達這種沒有框框的愉悅之美。」——陳釙贈

陳釙贈是一位快樂的藝術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每當進入藝術創作那一刻起,畫筆隨意揮灑,用直覺法創作,隨心所欲,毫無侷限,自成一格,成為當今畫壇受矚目的抽象藝術家。

他最早從事建築設計,埋首在建築透視圖中將近20年,迅速在業界累積高知名度及好口碑。2002年轉向建設事業發展,將數十年的藝術功力,傾注在自己的建築上。他運用長期累積美感經驗,進行油彩畫、玻璃窯燒畫、現代雕塑等裝置藝術創作,並巧妙設計到不同的建案中,成為渾然一體的美學空間建物。

在建築設計被肯定之後,陳釙贈自忖多年作品已具個人特色,在眾多親友的支持下,2016年9月首度舉行「意象.無相」個人藝術展。他打破一般習以為常的框架條規,自由地解讀畫作,讓藝術家對於觀眾的影響力降到最低,這種「無我」的精神,更能打動觀賞者的心。出乎意料之外,這次個展獲得空前的成功,無論建築界或藝文界人士爭相收購他的作品。

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之餘,希望讓藝術普及化、生活化,本著「不必花大錢也可欣賞到畫作」的宗旨,成立「心然藝術」銀行,用出租的方式,讓普羅大眾花小錢即可租到自己喜愛的畫作,藉此提升美感,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想社會。他說,從出借自己作品出發,歡迎其他藝術家共襄盛舉,加入「藝術銀行」的行列,點燃台灣藝術收藏的火苗,提升台灣藝術競爭力。

前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藝術學者黃光男長期觀察他的作品,以讚賞的口吻指出:「陳釙贈的繪畫與雕塑作品以抽象為形,繪畫作品顏色濃郁且富有南國風情,用色對比強烈,繽紛有活力,畫面生機盎然。」

他又說:「陳釙贈知道藝術是一種需要、也是一份現耀的綜合體,它超越一般視覺現象的反覆,或是已被看過千百次的習題,而能描繪其作者心緒澎湃的感動,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陳釙贈藝術創作的成就與信心,除了他在建築藝術有精心傑作的成品,建立了永恆的品牌之外,他從平面設計的描繪到室內陳設的佈置,以及作為室外生活空間所應用的才情,表達過人的學養,已成為他在藝術美學再生的原動力。」

設計界名人也是陳釙贈的恩師——王健教授,從學生時代起就感受到他的藝術天份,經過日積月累在藝術領域耕耘,他表示:「陳釙贈從事建築外觀透視表現外,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從生硬的透視圖,用他獨有的感情技巧及創意,逐漸發展出少有人能及的獨創作品,其特點乃集理性的造型加上獨自的自由意識,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有油料、壓克力顏料、水彩、麥克筆等各種顯出其與眾不同的情趣。」他進一步指出:「他以無『形』為『形』、以自觀為『意』,令人感觸萬千、變換多樣,可說是繪圖中令人激賞的巧工。」

陳釙贈在我們採訪時即席作畫,只見他將畫布攤在地上,用掃把當畫筆,不需打草稿,隨意調色作畫,藝術家的本色展露無遺,看到他自信與堅毅的眼神,幻化魔力之筆在畫布上盡情揮灑,令人我們著迷不已。

以下是專訪抽象藝術家陳釙贈的內容:

記者:可否談談您是如何踏入藝術設計的領域?

陳釙贈(以下簡稱「陳」):記得就讀國中的時候,有位美術老師叫「左右平」,有一次宣布美術作業成績,他突然叫我站起來,當著全班說:「老師已經十幾年沒有給過90分了,這次我給陳釙贈90分,請大家給他鼓鼓掌。」老師這一番鼓勵的話,在當年不受重視的美術科目,著實很容易讓人一下子就忘記了,大家重視的都是國、英、數、理、化等科目,美術與體育大都只是課表上的學科,但對我來說,一直難以忘懷那個畫面,在我心裡,當時就已種下啟蒙的種子。

國中畢業,因父親覺得我不喜歡為聯考唸書,鼓勵我念五專,學習一技之長。他講了一番大道理後,我表現一副委屈難過的樣子,卻不知,我偷偷跑到後院大笑三聲,因為我真的討厭為了考試念書,後來就去念南榮工專的工業設計科。

在入學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就發現念書學習是一種快樂,只要與設計美術相關的科目,很容易拿到90分以上的高分。當時我們的科主任就是我的恩師--王健老師。他教我們很多美術設計相關的學科,也因為他的鼓勵,我退伍後就到他的設計公司工作。經過兩年紮紮實實的職場磨鍊,打穩基礎,才自己出來創業。

我認為自己是一位幸運兒,在創立廣告設計公司之初,正逢台灣房地產起飛,於是選擇做建築的外觀、造型、透視圖的美感設計工作。經過一、二十年的歷練,業務很好,無形中練就自己對色彩、比例、質感、結構的豐富的藝術美感。

我常以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與張無忌師徒的對話為例,說明自己學習藝術的過程,從有形的基本功,進而到無形的直接反應的重要性。

張三丰晚年悟出太極劍法,開關出來即遇刺,將太極劍當場傳授給徒孫張無忌,由張無忌迎戰敵人。師父張三丰要求張無忌比劃比劃太極劍法給他看,看了看以後,張三丰問了張無忌:「還記得我教你的招式嗎?」張無忌回答:「有些忘了,有些還記得。」經過練習後,張三丰再問他:「還記得師父所教的招式嗎?」張無忌回答:「徒兒已全都忘了!」張三丰立刻說:「那你可以下場應戰了!」

這說明,設計美學藝術也是一樣,從一開始老師的啟發,接著自己不斷模擬、演練,產生了經驗與心得之後全然內化、反芻成自我的藝術風格。

記者:您如何將工作與藝術結合在一起?

:我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最擅長畫建築透視設計圖。所謂的「建築透視設計圖」是透過手繪的方式,將建設公司的房屋建案畫出未來完工的圖像,另一種說法就是做一名成功的無聲推銷員。一幅美觀又亮眼的透視圖是民眾購屋的第一印象,因此,繪圖者極需構思畫面中如何突顯主建物本身,再搭配旁邊的花草樹木及環境,營造出購屋者嚮往的氣氛,以吸引他們購屋買樓。

在踏入這個行業時,民國七十年代,房地產慢慢起飛,房屋建案多,無論是銷售公司、建設公司都需登廣告,而我畫的建築透視設計圖非常吸引人,建立了好口碑,許多業主都是慕名而來,請我為預售屋繪製外觀示意圖。一般來說,通常繪製一張透視圖需花10天到1個月不等的時間,在電腦繪圖未發達的年代,透視設計圖都是靠繪圖設計師一筆一筆完成,因此酬勞也相對很高,一張手繪透視圖要價幾十萬是稀鬆平常的事。

例如我曾接到汐止《宏國大鎮》的大案子,由台灣頂頂大名的李祖原建築師所設計,建案包含12棟建物,每棟有30多層樓面。我選擇難度頗高的「三個消失點透視圖」方式繪圖,主要突顯12棟建物彼此獨立,不會互相擋住視線,建物與建物之間的中庭有空間感,每棟建物又能以雄偉之姿,呈現拔地而起的氣勢,像是從雲海中竄出的感覺。業主看了此圖大為讚賞,令我記憶深刻。

在2006年開始,我嘗試將自己的畫作、雕塑及窯燒玻璃的裝置藝術與投資興建的建案結合,沒想到獲得更大的回響。幾個建案之後,尤其到南港《向陽傑作》建案,從社區的規劃、建物外觀到每戶平面,全都充分參與,不但注重設計、施工品質及結構安全、室內採光、著重格局坪效利用,從設計每戶浴室的瓷磚到公共空間的大廳的陳設,花很多心思構思如何將自己的裝置藝術設計帶入建物中,使住戶感受到獨有的美學氛圍,形成裡外一體美的社區。

由於居民長期感染藝術的能量,我的藝術作品受到民眾的歡迎與肯定。當時《向陽傑作》的管委會主委曾試探問我:「你會拿走作品嗎?」我立即表示:「若你們你叫我拿走,我即刻就拿走。」主委笑著回答我:「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原來,他們以為我的作品只是短期陳列,但不知道我的心意是,只要他們喜歡,可以永久放置。到目前為止,那些裝置藝術已陳列超過8年的時間了。我深信可延續用這個方式,塑造「只緣生在此山中」的環境,長期讓居民浸淫在抽象藝術的空間中,每天看、習慣看,薰陶於無形,將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美感培養就自然天成了。

也因為有了幾個案子的經驗,抛開以前都是在別人的訂製下的畫畫、創作,漸漸領悟當拿掉這「框框」的創作,揮灑的空間更大,自己更愉悅、更滿足、也更快樂!

記者:您去年首度開個展,以「意象.無相」為題,究竟是秉持什

      麼創作概念?

:我們小時候無論是家庭或是學校教育,都是被規範在某個框架內。以畫畫為例,老師教學生要如何作畫、顏色要如何搭配,都是將有形的限制套在框架上。40年來,我的工作一路都是跟形形色色的設計元素關係密切,發覺藝術應該是無框的、無相的。「無相」是畫家追求的最終目標,「抽象」之所以有別於「具象」,在於它無具體形式的呈現,正因如此,畫家不想把自己的創作先預設框架,任由當下心境的反應透過畫筆悠遊於畫面呈現,而有預想不到的效果與想像,這正所謂「意象.無相」的概念。

所以我也不想有題名,來框住觀賞者的思維,希望由每個看畫的人各自解讀,同一幅畫作,每個人解讀不同,無形中激盪出看畫者的想像力,也增添了不少賞畫的趣味。我在經過了數十年的繪畫創作,最終停留在揮灑大自然「形與色」的繽紛世界裡,從畫作的色彩與筆鋒的呈現方式,也可一窺四季變換的畫面!

記者:要如何欣賞您的抽象藝術作品?

陳:只要覺得賞心悅目,不必一定要懂「畫家在畫什麼?」我認為不需擔心看不懂我的畫,看抽象畫就像欣賞音樂,人們不用透過「聽懂」音符,就可以感受到貝多芬交響曲表現的情感元素。在欣賞抽象畫時,把形象、色彩、線條及空間這些組成抽象藝術的元素,幻化成等同音樂般對內在情感的真實感受,用心靈去體會它帶給你的衝擊,用情緒去感受畫家要傳達給你的訊息,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強加辨識,最終將與其產生共鳴、愉悅、美。

我認為畫畫是為「美」與「快樂」而活。當你了解抽象藝術的內涵後,就會發現「看懂抽象畫,其實可以很簡單」。

記者:可否就油畫、雕塑、玻璃不同媒材來談談您的創作理念?

陳:我的油畫創作以大自然為師,只要下筆前有一個「1」的起心動念構想即可下筆,下筆之後,隨心之所至,靈感就會來找你,畫布上即會呈現「舉一反三」的畫面。以直覺法創作,在二度空間悠遊形與色的世界,自己就像一個小上帝,可以呼風喚雨、可以創造日月時辰,不需預先畫草圖或素描,在地上鋪起畫布,拿起似掃把的畫筆,沾壓克力顏料就可即席作畫。我作畫的速度極快,畫布沒有上下左右之分,我會來來回回在畫布的四周邊走動邊畫畫,在畫到最喜悅時收筆,才會簽上名字。

至於窯燒玻璃畫表現,我運用多樣技法製作,經高溫焠鍊後的窯燒成色變化多端,其剔透度高,色彩濃淡層次多,因而具有難以預測的挑戰趣味。我將其運用在建築或住宅及商業空間設計中,其獨特的手感與自然造形變化,透過光線的照射,產生不同色澤的變化,可以單獨成單一藝術品,也可以為建物的一部分,這是我將藝術融入生活的一種實踐方式。

雕塑作品則有別於畫作的繽紛色彩,採單一色彩的抽象軀體較多,經過金屬條纏繞,調整它的曲折蜿蜒,表現不同的濃淡疏密,彷彿線條在舞動時被瞬間凝結,呈現靜置的美感又有柔中帶鋼的概念。有人說我的雕塑像草書,也有人說像是一群人在跳舞,我欣然接受各種評語,對觀者不同感受都表贊同,因為抽象的藝術本來就沒有一定的答案。

記者:有人說您的畫風近似趙無極?您如何看法?

陳:當今中外只要是我覺得不錯的藝術家,都是我吸收學習的典範。沒錯!很多人都說我的畫作有趙無極的味道,大概有相同頻率、共同磁場,所以反應會接近,很容易會內化成養分。我覺得他也是以自然為師,是將眼睛看到的山水轉化成抽象的形式呈現,變成自己的創作的DNA。

著名的藝評家黃河去年參加我的「意象.無相」個展時,仔細看了我的作品,他也說:「你的作品是否受趙無極影響?但你有一點特殊的風格是趙無極所沒有的,那就是空間的透視感。」我很感謝他的賜教,他不知道我以前是畫透視圖起家,但他看出畫中三度空間的美感,真令我佩服之至。

記者:您為何成立「心然藝術」?成立的目的為何?

陳:我希望將藝術氣息帶進大眾的生活。昔日到歐美各大城市旅遊,無論在城區或郊區,四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雕塑品、裝置藝術等藝術品矗立在街頭、廣場,街道上畫廊、藝術中心林立,欣賞藝術作品已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看到這些心中總是感慨萬千。而在台灣,我走遍大小城市與鄉村,深覺台灣社會整體美感表現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一種聲音不斷在我心中響起:有一天台灣如果也能將生活與藝術融合,人民會多麼幸福啊!

這幾年適逢教育部積極推廣美感生活,我十分認同這個政策,心想已年過60歲,應改變以往的職場,或許可以改變不同形式,為社會獻貢所長。我進一步想到:如果可配合政府政策或民間社團、組織共同推展「美感環境、美感生活」,讓藝術不再是小眾的、遙不可及的,是否更有意義?於是這個想法也促成了「心然藝術」的誕生。

本著「不必花大錢也可欣賞到生動、活潑、喜悅畫作」的宗旨,以「藝術銀行」的型態,將藝術家的作品以出租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可租到喜愛的畫作。這些藝術作品可放置在住家或飯店、新建案的公共空間皆可,並可定時更換作品,以提升美感,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想社會,也期許有志一同的藝術創作者及協力廠商加入「心然——讓台灣好看」行列,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麗寶島」!

記者:您如何用藝術做公益?

陳:我太太在十多年前就勸我,在事業有成之餘,應可回饋社會,每個月撥出一點時間來做公益,但我總是以繁忙公事為優先,除了參與扶輪社的公益活動或社會服務,一直未能多做其他公益事務。這幾年來因為土地案子處理,拖延了一些時間,讓我有空暇想到十幾年前曾經有過的念頭,亦即希望有朝一日,能讓自己回歸到最擅長、也最喜愛的繪畫創作,並藉此回饋社會。

於是我有空就拾起畫筆作畫,找回那個最真的自我,玩形與色的藝術,學會放下,做自己開心的事。太太看到我的改變,很感性地說,「若沒有經歷這種刻骨銘心的經驗,你不可能立定志向走藝術的路,也不可能開畫展。」我決定將來把作品出售所得,撥出一定比例的善款做公益基金。

去年開畫展時,我也將公益的元素納入其中,主要想幫助弱勢的孩子們可以快樂的學習。我一直到五專念書後才體會學習的快樂,找到人生的方向。後來,我得知吳念真導演創辦的「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就是幫助經濟弱勢的小朋友,在學習的道路上,藉由免費課輔的幫助,長期獲得照顧,回到小朋友最擅長的領域學習,如魚得水,快樂學習。

因此我與太太商量,決定開畫展時,請所有有意致送花籃祝賀的賓客,將心意轉化為公益捐款,我並且在開幕茶會時捐出三幅畫作現場義賣,義賣所得及賓客捐款全數捐給「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協會理事吳念真當天也親自來會場,表達他們的感謝。

記者:最後再請教您對於台灣的美學教育有何建言?

陳:台灣的教育不夠重視美術教育,只關心升學考試科目,讓孩子誤以為聯考不考的科目都不重要,其實,美感教育對個人及國家的文化提升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潛移默化到所看到的市容、建築及環境的美觀,更能提高產業產品的競爭力,因此我覺得,唯有強化美感教育才能真正提升台灣的軟實力!

陳釙贈揮灑喜形於色的藝術人生.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