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臺灣平埔原住民

                                          林萬億

臺灣有一群人被稱為「平埔仔」,住在平埔庄,他們的靈媒稱「尪姨」,據說很厲害。林建隆教授的《刺桐花之戰:西拉雅臺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書中的女主角金娘就是一位英勇的尪姨。平埔族群是很多族的統稱,由北到南包括凱達格蘭(含巴賽、雷朗、龜崙)、噶瑪蘭、道卡斯、巴宰、巴布拉、巴布薩、噶哈巫、阿立昆、羅亞、西拉雅、大滿、馬卡道等。這些族群在外來政權進入臺灣前即居住在臺灣西部、蘭陽沿海平原。

平埔族群原被歸為熟番

平埔族稱之由來,主要是因為在荷蘭人、漢人於1624年移入臺灣之後,與這些原住民混居,且逐漸將其漢化。這些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語言、信仰遂與漢人趨近,而明顯有別於仍居住在山地與花東海岸的原住民。那些住在山地的原住民就被歸為「生番」,逐漸漢化的原住民就被清帝國歸為「土番」或「熟番」。日治初期則出現閩南語「平埔」(Peipo)的用詞,以指稱「土番」或「熟番」。在1935年日治晚期的國勢調查中,平埔族群總人口數達57,812人。

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始於臺灣省政府於民國4329日規定:「凡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而其本人或父系直系尊親屬(父為入贅之平地人者從其母)在日治時代戶籍簿種族欄登載為高山族(或各族名稱)者,稱為山地同胞。」而對居住於平地行政區的「生番(高砂)」族群,則採「自願登記制」,並於民國45103日,訂定「平地山胞認定標準」,規定「凡日治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其原戶口調查簿登記載為「高山族」(即生番、高砂)者,為平地山胞。應於命令到達公告後,向當地鄉鎮市區公所申請為平地山胞之登記」。

熟番未登記者不屬原住民

辦理「平地山胞」登記期間,部分「熟番(平埔)」族群曾嘗試向當時戶政機關申請登記「平地山胞」。臺灣省政府遂於民國46122日補充規定:「日治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而戶籍簿種族欄記載為「熟」,……經聲請登記後,可准予登記為平地山胞。」於是,少部分平埔族人就登記為平地山胞。例如,從宜蘭移居花蓮的噶瑪蘭族。但大部分平埔族人因資訊不明、對未來不確定、已漢化而不願再被標籤化等原因,未登記為平地山胞。

此一「山地山胞」、「平地山胞」定義,也成為後來內政部訂定「山胞身分認定標準」、「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及立法院制定「原住民身分法」時,沿用的原住民族分類。因而,平埔族人就再也回不去祖先是臺灣原住民的歷史事實。

平埔族爭取正名二十餘載

198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風起雲湧,平埔族人也於1993年參與其中,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山胞於1994年獲得正名為今日的原住民身分。受到鼓舞的平埔族人於1996年首先成立臺北縣凱達格蘭協會,接著各地平埔族人相繼響應。1999年由巴宰族的潘大和為首組成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並於2001227日在立法院舉辦「政府如何承認平埔族群」公聽會。之後,噶瑪蘭裔的潘朝成被聘為原民會兼任委員,平埔族正名議題首次進入政府議程。同時,各平埔族社團也積極進行陳情、請願。2005年臺南縣政府率先承認西拉雅族為原住民,成立「西拉雅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接著,2006年本人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奉蘇貞昌院長之命促成平埔族正名。確定尊重平埔族人意願,正名為原住民;有關平埔族群生活權利採差異原則對待,避免引發既有原住民資源排擠的焦慮;先求語言、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的復振。

平埔族恢復原住民身分

然而,2007520日本人去職,平埔族正名推動也幾近停擺。改朝換代後的原民會態度轉趨強硬,甚至以「乞丐趕廟公」來描述平埔族進入原住民大家族的訴求。直到2016年蔡總統將平埔族正名納入原住民政見,並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重申儘速修法讓平埔族正名。於是,在原住民身分法中將平埔原住民納入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支。但其權利另以法律訂之。一旦修法通過,臺灣原住民族4百多年來受到外來統治者污名化的治理,將獲得進一步的轉型正義。

然而,少部分平埔族人期待直接將其身分恢復為平地原住民,這其實有一定的難度,涉及地方選舉的保障名額分配,紛爭將未演先轟動。倘若為此而導致平地原住民的抵制,勢必延宕平埔族的正名。那些苦苦等待正名的平埔族人將繼續抱憾。

作者林萬億  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