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庶民的生活觀

                                                     詹火生

 今年暑假期間,應一位已畢業四年的大學學生邀請,到中部鄉下農家拜訪,瞭解這位學生畢業後投入在地長照服務工作的概況,也順便和五十餘歲的學生家長見面。學生家長熱誠招待,請我品嚐初摘的新鮮龍眼。

閒聊時,漸漸瞭解這位家長的近況。學生父親原本在一家位於市區的中型紙板工廠當工人,後因工廠不敵大廠競爭優勢而關閉,兩年前只得回到鄉下。幸好家中尚有幾畝山地,除每年秋季採摘龍眼、烘焙龍眼乾,批發到鎮上什貨店,換取微薄的生活費外,也憑多年來土法煉鋼的盆栽經驗,從培育苗圃到盤枝定架,約三五年定型後運到花市求售,努力增加家庭收入,勉強維持一家五口的生計。

學生談到投入長照服務三年多的經驗,特別提到在農村社會中,老人仍大部分倚賴家人的照顧,因此近年來政府雖積極推動社區型日間照顧中心,其效果仍不顯著。除非社區的總幹事或社區的志工能夠持續不輟的熱心投入,日間照顧中心才比較能夠發揮照顧社區長者的效果,否則難脫傳統照顧模式。

學生也認為學校的課程,雖有一些幫助,但大部分還是依靠自己在實務工作中的「作中學」,來培養長照服務的經驗與技巧。個人多年來從事長照服務教學與政策推動,如今聽到學生的經驗談,一方面欣喜於學生能把課程的理念,投入實務工作中;但另方面更感慨於課程中的理論或理念,與實務工作仍有一段距離。

因此在大學或研究所的培訓教育過程中,必須與業界的實務經驗密切結合,協助學生在學校,尤其是科技大學,能夠儘早瞭解實務,縮短畢業後投入職場的適應時間,也讓實務界能夠找到適合的人力,縮短人力供需之間的落差。

其次,在與學生家長的對話中,他面臨失業後從事的新工作,是極為傳統的小規模農家維生的經濟模式,以手工生產的龍眼乾,因為缺乏產銷管道,價格經常被銷售商店壓低,市面價格幾乎是原產地價格的2倍以上。但是這位家長並無多大抱怨,只有一絲絲逆來順受的無奈。這似乎是台灣農民的寫照。

面對著這位庶民的生活觀,我內心浮起三個感想:

第一個感想是,國內中小企業面臨的競爭,隨著全球化繼續擴大發展,以及企業採結盟的一貫作業模式,企圖降低生產成本,追求市佔率的不斷擴大,但卻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敵不過競爭壓力,除少數能夠趁機尋求轉型升級,找到生存企機之外,其餘的中小企業只得關廠歇業,所僱勞工必須面臨失業的噩運。

其中如家裡倘有部分田產者,屬於較幸運的一群,雖被工廠解僱,還有「回家吃自己」的退路;至於家無恆產的失業勞工,則只好接受長期失業的命運,全家生計陷入困境。政府對這些失業勞工,尤其是缺乏一技之長的勞工,除了依現有的就業勞工保險機制,提供六個月的失業給付之外,是否能有其他的作為?個人長期研究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福利,這個問題經常縈繞在腦海中。

第二個感想是,長期以來,國內農作物的產銷難以建立銷售管道,縮短產地與市場的距離,不僅農作物價格始終偏低,農民收入難以提高,而且消費者還要忍受層層剝削。產銷難以一元化,是長期以來的老問題。政府歷年來也誓言消滅在產銷過程中的菜蟲、果蟲等,但是成效依然有限,政府作為似乎仍難以符合農民的期待。

第三個感想是,學生家長現以嫁接花木培育植栽為業,他就談到一些植栽的技術和眉角,尤其是為刺激花木提前或延後開花,必須把花木支幹的表皮切開一部分,或是讓花木缺乏水份數天,更能開出燦爛的花朵。這位家長笑呵呵地說,這就是讓花木處於乾困環境,才能刺激開出花朵的生命力。

正如在戰爭結束後的社會,即使生活困窮,但是戰爭的危機意識,會讓每個家庭願意多生子女,以求生命的延續;不像現在生活富裕安逸了,年青人反而不想生兒育女。這位家長的一席話,雖是升斗小民的生活體驗和觀察,卻充滿著生命的哲理,也很貼近一些相關的學術論點,真是「知識即生活,生活即知識」。

從這位鄉村農民的生活觀,反映出當前社會存在的幾個問題或困境,涵蓋了學校教育、就業與失業、農產品產銷一元化、以及少子化等,大部分都不是新議題,甚至於是一二十年以來的沈痾。面對庶民在無奈中逆來順受,又有點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不知道政府是否能夠幫忙做些什麼?

(作者詹火生 曾任行政院勞委會主委,現任台灣大學兼任教授、弘光科大講座教授、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