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弘  

微觀巨視皆成章 景奇境實是人間

─談水墨畫家李義弘的藝術創作

陳弘文

出身台南鹽分地帶的水墨畫家李義弘,投身創作藝術半世紀,被譽為近代水墨畫史上,「集大成的傑出創作者」。

成大歷史系所教授蕭瓊瑞著作《台灣美術全集第32卷.李義弘》,書中對李義弘的創作歷程,有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他指出,李義弘以務實的精神,誠摯的態度,廣擴的心胸,走過了百年來水墨發展—「革新水墨」、「文人水墨」、「現代水墨」的三個路徑,從鄉土出發,深入文人傳統,又融入媒材實驗的精神,成為近代水墨思維與成果的總體現。

他在結論中提到,這個總體現,「使得他(李義弘)的創作,始終跨越著現實與理想、文人與庶民、故國與鄉土、人文與自然的雙重特性。時而微觀,時而巨視,構圖奇偉,但始終不離實境,正所謂『微觀巨視皆成章,景奇境實是人間』。」

1995年,台南文化中心邀請李義弘,這位故鄉的傑出藝術家回鄉舉行大規模畫展,次年再展於南鯤鯓代天府的鯤瀛藝術館,並出版巨型畫冊「李義弘水墨畫集」。該畫集專文作者,美術學者莊伯和對李義弘的創作有一番評論,他說:「涉藝30年,其畫予人或巨如江海大河、細如潺潺水流,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之感,李義弘已充分掌握左右自如的造景、造境功力了。」

幼年展現美術天分  聯考數學卻抱鴨蛋

李義弘出生於貧困農家,但幼年時已表現出美術天分,初中二年級的繪畫作品,就得到南部七縣市學生美術比賽的冠軍。

但是其他學科成績平平,尤其數學常不及格,高中畢業還因此補考,只好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專聯考,數學科考零分,令他至今記憶猶深。幸好那時是以總成績計算,讓他得以錄取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組,從此進入水墨畫藝術領域發展其長才。

在學期間,李義弘受到傅狷夫和高一峰兩位老師的啟蒙,受益匪淺。畢業後,至基隆第四中學教書,課餘則讀書習畫。兩年後,拜在水墨畫名家江兆申名下,每周不辭路途遙遠,從基隆轉兩趟車到台北的文化大學上課。從此,體會到文人繪畫的意境,山水構圖的營造,擺脫以往物象之寫實手法。

1978年的一幅畫「鬱勃山雨」,畫面看起來輕淡墨色,其實是多次重疊加染的結果,正是江氏山水畫法的表現,圖上方有江兆申的題詩和鈐印,顯然得到老師的讚賞。

雖然已得江師的真傳,但是同期的作品「鄉居挹翠」,表現對故鄉竹林小溪的回憶,則逸出文人畫的意境,有了自己的風格。為了全力創作,當年辭去國中教職。次年,他在台北春之藝廊辦個展,作品獲得肯定,奠定他在水墨畫界的地位。

連連得獎藝壇肯定  印北行腳被購一空

李義弘於1979年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隔四年,又獲得吳三連文藝創作獎,連連得獎,更奠定其在水墨畫壇的地位。由於其作品既有文人的雅韻,又有鄉野的奇趣,並富現代化的構成,在市場上受到眾人的喜愛,所以成為畫廊的寵兒。

1984年,他獲聘為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同時在《雄獅美術》雜誌開闢專欄,談實景與畫境,其後集結成書名曰《自然與畫意》,成為學生們的教科書。

兩年後,李義弘開始印度、尼泊爾之行,這趟神秘宗教與高寒地區雄偉景致之旅,讓他印象深刻。回來後,他有大批的創作,攝影作品發表在雜誌上,畫作有「喜瑪拉雅山智慧之神」、「老樹長橋」等,以「印北行腳」之名個展,作品幾被收購一空。

踏上中國遊黃山  山水創作邁入高峰

1990年,李義弘正好年屆半百,首次踏上中國遊黃山,有「山水意造冊」之作。次年二遊黃山,又有新作「黃山雨奇冊」。之後又陪同江兆申老師至安徽、北京旅遊,甚至到瀋陽參加江師的書畫展。至2001年仍有「黃山雲松卷」和「萬仞積鐵冊」等作品,是多次壯遊山水中國的總結。

除了中國山水的畫作外,這期間他移居台北三芝,亦有鄉土相關的創作,有「陽明山三板橋」等巨幅立軸和「返照林泉」等橫軸佳作,由這些作品的表現,顯見李義弘的山水創作邁入一個顛峰期。

千禧年值重新出發  回歸鄉土畫風多元

2000年是新世紀的開端,花甲之年的李義弘,藝術之路也轉向另一個顛峰的開始。其實前一年的「慈悲九九峰」作品,就是個指標,其後的「漁寮關渡」、「風稜石待潮圖」卷等創作,他又回到以鄉土為元素的創作階段。

至2003年,他更重拾相機,進行系列鄉土景致的專題拍攝,包括石門麟山鼻風稜石、七股雙春等地木麻黃等,其中石頭成為新型態的創作標的,致有「石滬」、「石滬與釣客」等作品,其畫風由寫生寫實走向抽象。

2006年的玉山之旅,登高望遠,有新感受,李義弘的「玉山行」手卷長達25公尺,從山下的夫妻樹畫到玉山主峰的圓柏群,氣勢磅礡,至次年才完成。此一「玉山行」手卷和「玉山圓柏」系列作品,就成了2007年的大型個展「玉山行」、「回首向來」的主軸新作。

教職退休全心創作  石頭書法抽象呈現

2007年,李義弘自北藝大教職退休,全心投入藝術創作,蕭瓊瑞教授指出,李義弘此後的創作大分三個面向,一是以書法出發的抽象符號表現,作品有「谷關」、「六龜」、「龍井」等大字榜書的筆墨書寫。二是以宏觀巨視的石頭群為元素的景象構成,如「石滬潮汐」、「石頭物語」及「石頭時代」等系列。三是以近視微觀為手法,描寫石壁生花的華巖系列,是以堅硬的石壁為背景,襯托出純淨飽滿的花朵,以華巖為名,意含花與岩石。

此外,尚有以鄉土為元素的創作,像「立霧溪」、「立霧溪岸的白石」、「立霧溪峽壁」等系列作品,也不斷在媒材、技法和風格各方面尋求突破與創新。

書畫創作者,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吳繼濤談到李義弘2009年「立霧溪」之作時指出,通幅作充天塞地,墨色沉厚而顯晦迷離,予人峽谷中常見的濕冷與幽邃;更嘗試經由材質、滲染、洗滌間的表現,營造出水墨畫交融於寫意與抽象間的感受。

金色海岸北京展出 水墨藝術爐火純青

近幾年來,石頭系列作品陸續完成,例如2013年完成「石頭物語」及「石頭時代」等作品,2014年完成「跳石海岸」、「潮間夕照」等創作,2015年完成「金色海岸」九件作品,李義弘創作大都圍繞著鄉土的石頭為標的。

在「金色海岸」系列中,景物因為光照而形成的戲劇性對比與反差,更令觀者著迷不已。著名藝評家王嘉驥說:「雖受眼疾所苦,李義弘老而彌堅,反而藉助光學和數位影像的視覺,走出個人水墨藝術的蹊徑。」

2015年首度赴北京展出的「金色海岸-李義弘水墨畫展」,更宣告著李義弘的水墨創作邁向創作爐火純青的化境。

春節過後,記者來到三芝李義弘大師的畫室進行專訪,畫室幽靜,20多年來,大師多少顛峰大作都在這裡誕生。76歲的李大師精神飽滿,談起水墨藝術,興致頗盛,並親自煮茶待客,茶藝不錯。以下是專訪摘要:

當靈感來臨時 作畫得心應手

問:您創作不輟,作品無數,都受到大眾喜愛,您作畫是怎麼構思的?

答:我繪畫創作是很自由的,真正步入自我創作的境界。我畫圖和賣圖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是人家來買畫,我才畫。

我畫圖是隨時都可畫,就像寫文章,做樂曲一樣,當靈感來時,作畫得心應手。

繪畫是表達你心裡面的東西,但要表達什麼?首先,你一定要有實力,不斷磨練,訓練你的手,除了工藝、表達能力、繪畫技巧之外,還要多讀書充實內涵。

在我們生活中和朋友交談,有時一、二句話觸動我的靈感,就值得去繪一張圖。

受到台灣意識影響 畫風傳統走向現代

問:近年來,您的畫風有大轉變,是受到什麼影響呢?

答:我移居三芝20多年了,前10年,我的作品都與過去的經歷有關,是沿襲傳統,畫法也是向江老師學習的。

然而在阿扁當選總統後,我這個來自台南的鄉下人改變觀念,開始有了台灣本土意識,自然而然地,放棄了過去一些思維。

記得高中時讀到中國地理的京滬鐵路…等,我們從沒去過,完全沒概念,只是死背課文,因為大專聯考要考。此時終於覺醒,這些跟我們的生活都沒有連結。有了本土意識,才開始回歸接觸以在地為主,與生活相關的東西,慢慢地醞釀新的作品。

電腦發展一日千里 水墨畫勿食古不化

水墨畫的元素有石頭、山、樹、建物…,以前畫屋瓦時,看到馬沙溝、七股、佳里那裡的房子因怕颱風,都蓋得低低的,有些特別低,這些就是畫畫的題材。後來到三芝後,才發現北海岸的石頭不一樣,我拍攝很多相片,這些素材的變化,讓我重新檢討,如何發揮這些本土元素的精神。

水墨畫如果不受重視,其原因就是食古不化,改變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我知道繪畫必須與時俱進。

石頭系列畫風丕變 新材料要有新思維

至於什麼叫做台灣山水呢?這是近來常思考的,當我的金山跳石海岸石頭系列展出之後,引起台灣畫壇的注意,感覺我的畫風有所改變。藝術要貼近生活,這裡接近北海岸,要畫山水,就要了解這個環境,由於環境也在變化,我的畫作表現就要不一樣。

本來在材料上,是沒有意識形態之分的,即使有,也不是那麼強,但感覺對岸不友善,現在連材料都從日本買了。

電腦改變我們的生活,思想也改變了,就是說我們畫畫也在創新。我帶著相機遊歷各地,並不排斥新事物。至於筆墨這個老東西,一直都沒有變,但是一旦有新的材料出現,我就會考慮如何把它巧妙地運用到畫作上。我也取材壓克力,也運用來自日本進口金箔紙,多層反覆疊加。這種創新善用於繪畫,讓我感覺快樂而有成就感。

台灣四面環海,接收外來的文化很快,而用不到的,拋棄也很快。有人形容說,台灣河川那麼短,水那麼急,下雨時很快就滿溢,過了一下子,水就流光了,這種現象就是生生不息!

照相機是兩度空間 無法取代人的眼睛

問:您也攝影,發表過攝影作品,請比較攝影和繪畫的差異。

答:我進入純藝術領域,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成名時,人可能已經死了;若畫不好,沒人購買,就很悽慘潦倒。

那麼什麼叫作純藝術呢?純藝術就是說,你的畫別人不一定看得懂,因為作品是為你自己而畫。

除了畫圖,我也攝影,但不拍美景,只拍看起來亂七八糟的,沒人注意到的畫面。例如,光線差異的景象。

畫圖不是要畫得漂亮,也不是要畫得很像。有人看相片作畫,這是我所不要的。

我們的眼睛看的是三度空間,是立體的;但是畫圖和照相都是平面的,都是兩度空間,是無法取代眼睛的。

古人說的二度空間、三度空間,雕塑就是三度空間。

照相機對我來說,是比較方便,要拍攝哪個角度,馬上可取得,且照單全收;至於畫圖時,哪些東西要,哪些不要,就要靠自己眼睛所看的去取捨。

多元社會意含多 賞畫須具想像力

問:一般人如何欣賞一幅水墨畫呢?

答:嚴格說,每個人接觸的程度不一樣,例如,專業興趣、社會知識等方面都不同,他的理解也各異,有人是理性的看法,有人是感性的認知。一個理性的人看畫,就會說畫得像不像,而富想像力的人則有不同的見解。其實看圖不在像不像的問題,而是要有想像力,想像藝術家要表現的是什麼。

如今的水墨畫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是文人在欣賞的較多,他們會書法、詩句,看得懂圖裡象徵的意義。又如,水墨畫裡的山,遠遠的有霞光色彩,就知道那叫暮靄,看他所用的顏色是什麼,就了解它的象徵意義。

圖畫的種類,依所用色料與材料來分,有油畫、水彩畫、水墨畫、板畫等。有人說水墨畫就是國畫,現今並非如此!以前國民黨時代把水墨畫當國粹,所以有國畫的說法。其實要欣賞藝術就要懂得古典和現代的不同之處。

至於欣賞圖畫的條件很多,多元化的社會,畫作也變得多樣性,一幅畫往往具有多種意涵,要欣賞畫,就要有多方面想像力,才能看出藝術家的創造力。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7春季號04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