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馬拉拉-為教育而奮鬥的巴基斯坦女孩(二)

                                                                               侯忠貞 編譯

拍紀錄片爆紅

持續3個多月的日記告一段落後,馬拉拉的父親找到了《紐約時報》的記者埃里克,將她的經歷拍成了一部紀錄片。當天,馬拉拉接受訪問,她告訴記者,如果塔利班發現她去上學,他們會在她的臉上潑硫酸。紀錄片結尾是馬拉拉關上學校大門,她對著鏡頭說:「無書可念好無聊喔!」她告訴紀錄片製作人:「他們阻止不了我。我會在家裡、學校,甚至任何地方接受教育。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請求──請救救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巴基斯坦,我們的史瓦特。」

紀錄片之後,她又陸續接受媒體採訪。除加拿大《星報》,還有幾家當地的普什圖語和烏爾都語媒體,日記作者的本名也陸續為世人所知。

有一天,馬拉拉接到來自一名史丹福女大學生西莎的電話,她說她看過《紐約時報》拍的紀錄片「在史瓦特河谷的最後一堂課」,然後設法找到馬拉拉。齊亞丁喜不自勝,他對女兒在紀錄片中的表現感到驕傲。

卡卡爾私下與法茲魯拉及其手下將領們會談後,法茲魯拉同意鬆綁禁令,10歲以下(到4年級止)女孩可以接受教育。馬拉拉又開始去上學。穿著便服,把書本藏在披肩底下。

馬拉拉回到學校了。2月22日,警局副局長在明哥拉宣布了一份「永久停戰」協議書,他呼籲所有人回歸故里。塔利班發言人說他們同意無限期停火,史瓦特民眾歡天喜地,馬拉拉更是開心學校將重新開張。

史瓦特版「出埃及記」

2009年5月,史瓦特人被塔利班趕離家園。 5月5日,馬拉拉一家和許多村民離開了明哥拉,成為國內難民。她的父母親、外婆、堂兄夫婦及其嬰兒、2個弟弟,全部擠進一部廂型車裡。汽車和黃包車到處都是,騾車、卡車、機車全部出動,載運遷離的人和行李。齊亞丁說,看起來就好像要離開埃及的以色列人,但「我們缺了摩西領路」。

他們一行穿越了馬拉坎的山區,經過千辛萬苦,他們總算抵達了馬拉拉母親長大的卡夏特,跟舅舅及其家人同住。安頓好了之後,馬拉拉和大她一歲的表姊珊菠一起去上學。

齊亞丁前往白夏瓦,他想讓白夏瓦和伊斯蘭馬巴德的人知道國內難民過的是怎樣的日子。6週後,馬拉拉和家人到白夏瓦見齊亞丁,全家再度團圓。他們往南旅行到伊斯蘭馬巴德,正好美國大使霍布魯克在飯店談近日內發生的衝突事件。馬拉拉坐在大使隔壁,他問馬拉拉幾歲,馬拉拉答:「12歲」。馬拉拉向他請求:「請幫忙讓我們女孩也能受教育。」

離開故鄉的河谷近3個月後,他們回到老家了。馬拉拉很開心她的書包和裡面的書都還在,學校看起來完好無缺。人們開始回到河谷。卡須爾學校校鐘於8月1日復鳴,能親眼見到所有老朋友,馬拉拉欣喜若狂。

12歲開啟政治生涯

2009年底,馬拉拉的政治生涯正式啟動。她當了2年的史瓦特區兒童大會主席,這個大會的目的在提供年輕人一個獨特的機會,得以表達對兒童權利議題的關注。她同時也參加戰爭與和平機構「打開視野」的計畫,不僅讓自己的政治生涯更得心應手,也激勵其他有為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孩。馬拉拉希望未來能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貧困女孩上學。

2010年7月,巴基斯坦暴雨成災。史瓦特災情慘重,才正要開始重建,無情的洪水沖走人們所有的努力。

賓拉登被殺了

2011年的某個星期一,馬拉拉正準備靠牆量身高時,她隔牆聽見父親的朋友帶來的消息──賓拉登死了。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前一晚突襲了阿巴塔巴,抓到賓拉登,並將他殺死了。原來他一直住在離軍校不到1英里的地方,一座圍牆高築的社區裡。特戰隊射中賓拉登的頭部,將他的遺體用直升機帶走丟進海裡。

齊亞丁說這是恥辱的一天,他問道:「一個這麼惡名昭彰的恐怖分子,為何能在巴基斯坦躲了那麼多年,卻沒有人知道。」

賓拉登被殺幾個月後,2011年10月, 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屠圖為馬拉拉頒發國際兒童和平獎,隨後巴基斯坦又將首屆國家青年獎授予她。

不久,馬拉拉獲得第一屆國家和平獎和50萬盧比(約4千5百美元)獎金。政府決定這個獎項每年頒獎一次給18歲以下的孩子,並將其命名為「馬拉拉獎」,以嘉許她的作為。

聯合國2011年12月19日決議,從 2012年10月11日開始,將這一天定為「國際女童日」,希望呼籲世界各國,正視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的女童,得不到應有的福利與照顧。

馬拉拉想成立教育基金會,重點在推行讓史瓦特每個女孩都能上學,把首要對象鎖定在街頭流浪的女孩和童工。她穿過馬拉坎山隘時,看到一位不識字的年輕女孩在賣柳橙,用鉛筆在紙上畫記號,記錄賣多少柳橙。馬拉拉把她拍下來,心裡發誓:我一定要盡己所能幫助這樣的女孩。這是一場馬拉拉準備展開的戰爭。

信德省將一所女子中學以馬拉拉的名字命名,馬拉拉和父母及一個弟弟搭機前往喀拉蚩。

恐嚇威脅開始出現

有一天,住在阿拉斯加的巴基斯坦裔記者莎拉‧安雅,到喀拉蚩的旅館看馬拉拉父女,她在《紐約時報》的網站看到馬拉拉的紀錄報導後就很想見他們父女。她打開網頁,給他們父女看塔利班那天對2位女性發出的威脅,其中一位是馬拉拉。網頁寫著:「這兩人在散布政教分離的觀念,罪該萬死。」

那天晚上,齊亞丁接獲消息說,警察到家裡質問齊亞丁家人有沒有收到任何威脅。回到史瓦特,齊亞丁到警局,警方說馬拉拉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吸引多方注意,也讓她成塔利班威脅的對象,警方將會提供警備人員保護她。

隨後,怪事接連發生。7月12日馬拉拉15歲生日那天,塔利班殺死了史瓦特歐陸酒店的老闆,他是和平委員會成員之一。人們再次擔憂塔利班已悄然潛回。

8月3日,齊亞丁的朋友札西徳到清真寺參加夜禱,被人開槍擊中臉部。齊亞丁說他清楚「下一個就輪到我」。

在塔利班控制地區,名氣越大危險也就越多。齊亞丁曾從無線電廣播裡收聽到塔利班的死亡威脅,而馬拉拉的Facebook網頁裡也出現了令人不舒服的留言。塔利班要求父親阻止女兒的活動,馬拉拉卻在齊亞丁的鼓勵下,堅定了成為政治家的理想。

誰是馬拉拉?

隨著馬拉拉頻頻受訪、得獎、演說,她的人權主張與和平訴求也漸漸獲得國際關注。但也因此成了塔利班的眼中釘。

2012年10月9日考完試後,她搭校車回家。校車司機烏爾曼駛離校區,馬拉拉與好友莫妮芭坐在後座。巴士開上小丘的捷徑,所有女孩都在唱歌、聊天。突然兩名男子站在馬路旁,要巴士緊急停下,問道:「誰是馬拉拉?」

烏爾曼見態勢不對,就一路飛駛到史瓦特中央醫院。馬拉拉趴在莫妮芭大腿上,血從她的頭和左耳流了出來。

消息很快傳開來。齊亞丁接獲消息,演講一結束馬上趕到醫院。馬拉拉躺在擔架上,頭上包著繃帶,披頭散髮,雙眼緊閉。

醫生說,子彈穿過馬拉拉的額頭,沒有打中大腦,生命暫無危險。下午3點,一架軍用直升機把齊亞丁和馬拉拉送到白夏瓦軍事綜合醫院的隔離病房。

醫生朱奈徳上校幫馬拉拉做了檢查,她有意識,但無法說話,對任何事物沒有反應。醫生掃描時後發現子彈卡在左肩胛旁邊。

每個電視頻道都是馬拉拉遭槍擊的新聞。

到了午夜,第3度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其大腦腫脹的程度很危險。朱奈德用鋸子移除了8公分×10公分面積的頭蓋骨,使腦壓不會過高。接著他又作了氣切,還把腦部的血栓移除,再將肩胛骨上的子彈取出。

馬拉拉與死神搏鬥的同時,塔利班發表聲明表示他們是這起攻擊事件的幕後指使者;並揚言若有人膽敢再忤逆他們,他們還會再做相同的事。塔利班發言人伊赫桑說,馬拉拉成為攻擊目標,是因為她一直在主導提倡政教分離……不斷在普什圖地區鼓吹西方文化。

到英國就醫

10日下午3點左右,兩位英國醫生從拉瓦品第搭機來到醫院。他們是來自伯明罕的亞維德‧卡尼亞和費歐娜‧雷諾德。馬拉拉遭槍擊時,他們剛好在巴基斯坦教導軍方如何進行國內首次肝臟移植手術。

11日早上,馬拉拉情況很嚴重。她的血液不會凝結,不再排尿,腎臟開始衰竭。馬拉拉被轉到拉瓦品第的軍事醫院,那裡有最好的急症救治系統。

國際間對這起槍擊案反應極大,全世界好像都憤怒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這是「非常惡劣且懦弱的行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這起攻擊事件「應受譴責、令人反感且是一場悲劇」。

卡尼亞參謀長和2位英國醫生討論了6小時後,決定把馬拉拉送往這2位醫生服務的伯明罕伊莉莎白女王醫院。10月15日傍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飛機傍晚就到了伯明罕。

馬拉拉頭痛欲裂,左耳不斷出血聽不見,感覺左半部臉無法正常運作,下顎無法順利移動。

馬拉拉唯一的遺憾是他沒有機會在塔利班槍手對她開槍之前,跟他們說上幾句話。現在他們永遠也聽不到她當時想說的話了。她完全不想報仇,對那名朝她開槍的人也沒有半點負面的想法。她只想回史瓦特,想回家。

就在甦醒後的第6天,馬拉拉能說話了。她用亞維徳醫生的手機跟父母通話。政府官員、外交官、政治人物等都來向馬拉拉致意。數千張卡片如雪片飛到伯明罕醫院,有人表示願意收養她,還有人向她求婚。

父母抵達伯明罕那天,她轉到一般病房。馬拉拉說這16天對她來說「宛如16年」。父母出現在異鄉的病床眼前,他們親吻女兒的雙手,馬拉拉放聲大哭,父母也哭了。

她的父母被安置在大學裡的宿舍。

馬拉拉日

當她還躺在病床上等著向新世界跨出第一步時,聯合國教育特使、前英國首相布朗發起一份口號為「我是馬拉拉」的請願書,並要求遲至2015年,世界上所有孩子都能上學讀書。

各國領導人士、電影明星都給她捎來了信息。碧昂絲寫了一張卡片給她,還將其貼在臉書上。瑪丹娜為她獻唱了一首歌。她最喜歡的演員和社運人士安潔莉娜‧裘莉也給她信息。

聯合國11月10日宣布馬拉拉的生日7月12日為「馬拉拉日」。11月11日,馬拉拉被推進手術室,醫生動了8個半小時手術,修復整條神經,控制她半邊的臉部,讓她的左眼開闔、移動她的鼻子、拉高她的左眉,以及讓她微笑。

馬拉拉很高興自己很快又能微笑、皺眼,她的頭痛消失了。她再開始讀書,從《綠野仙蹤》讀起,這是前英國首相布朗送她的書之一本。她喜歡書中桃樂絲助人的章節。她很快看完後,把內容和父親分享。

出院  伯明罕團圓

12月8日,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到醫院探訪,他表示政府會幫她負擔全部醫藥費(到出院時約20萬英鎊),還幫她的父母在伯明罕市中心租了一間公寓,好讓他們搬出學校宿舍。

扎爾達里總統指示巴國駐倫敦高級專員,幫齊亞丁安排隨行教員的職位,這樣他就能擁有一份可供生活用的薪水和一本護照,不必再透過外交手段留在英國。齊亞丁也兼任聯合國教育特使布朗的無給職顧問。

2013年1月4日,馬拉拉出院了,總算能和家人團圓了。巴國高級專員在伯明罕一棟位於現代式廣場的大樓10樓,為他們租下2間服務式公寓(即酒店式公寓)。

每個星期馬拉拉都會用SKYPE跟還在明哥拉的朋友聊天,他們仍在教室裡保留一個位置給馬拉拉。3月,他們全家搬進一幢綠蔭街道上的租屋,房子十分寬敞。

他們吃的食物跟在老家差不多,中餐和晚餐都是白飯配肉,早餐則是煎蛋、薄餅,有時來點蜂蜜。母親時常抱著馬拉拉落淚,現在她把馬拉拉當成最年幼而非最年長的孩子。

齊亞丁會在午睡醒來時,聽見孩子們在花園嬉戲的聲音。他知道,人們總是認為馬拉拉被槍擊是他的錯,她把女兒推向講台,這讓他很煎熬。齊亞丁把多數時間花在出席教育相關的會議上。他覺得很奇怪,人們現在想聽他發表意見,是因為女兒馬拉拉,而不是以前人家知道馬拉拉,是因為她是他的女兒。

以教育奮鬥作為終身志業

2013年4月19日,馬拉拉又上學了。她背著粉紅色的書包,在父親陪同下,進入英格蘭中部伯明罕市的埃奇巴斯頓女子中學報到。她說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我希望世界上所有女孩都擁有這個起碼的機會」。馬拉拉被安排在9年級,她將學習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規定的全部課程。

上學的第一天,馬拉拉對記者說:「我想學習政治、社會權利和法律,學會如何改變這個世界,以便為所有女孩的幸福與教育效力。」

她在學校裡很寂寞,學校女孩把她視為「追求女權的社運人士」。她不常想起槍擊事件,但只要一照鏡子,就會看到那起事件留在她身上的烙痕。她的眼睛無法完全閉起,說話時左眼常不由自主的闔上。

在他們的租屋裡,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獎牌,這些獎牌會提醒她還需要做多少努力,才能達到「每個男孩女孩都能接受教育」的目標。她希望世人不要以「被塔利班開槍的女孩」來看她,她希望自己是「為了教育而奮鬥的女孩」,這是她想投入一切的終身志業。

史瓦特到聯合國殿堂

馬拉拉奇蹟似的生還、康復,讓她從巴基斯坦北部一個偏僻的山谷,進到紐約的聯合國大會,儼然成為全球和平抗爭的象徵。

2013年7月12日,16歲生日那天,馬拉拉在聯合國青年大會發表演說, 4百人環繞著她而坐。她這份講稿是要講給世界上每一個能夠改變現況的人聽。她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因她的言談激起勇氣,起身捍衛他或她的權利。

她呼籲所有世界領袖能為世上每個孩子提供免費教育。她說:「讓我們拾起我們的書本和筆,那是我們最大的武器。一個孩子,一名教師,一本書和一枝筆,就可以改變世界。」聽眾們紛紛起立鼓掌。她的母親滿面淚水,父親說她現在已成了「所有人的女兒」。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2012年底,馬拉拉獲選為《時代》雜誌2012年度風雲人物五強之一,僅次於美國總統歐巴馬。

此時15歲的馬拉拉,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炙手可熱的少女。小小年紀的她,已經獲得258個大小獎項。2012年,馬拉拉獲頒兒童權益基金會的國際兒童和平獎。

2013年3月,剛出院不久的馬拉拉被提名為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候選人,多達50萬支持者於網路聯署,要求提名她角逐諾貝爾和平獎;4月她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並被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時代》形容她是「鬥士」。

希望當總理  推動教育

2013年10月10日,馬拉拉與父親齊亞丁到哈佛大學,接受哈佛頒發的彼得‧高米斯人道獎,表揚她維護巴基斯坦女孩受教權的勇敢表現。

馬拉拉當天在紐約會見媒體,為8日出版的回憶錄《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宣傳。她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中東專家阿曼普訪問時被問及長大想當醫生或政治人物時說,她一開始希望能當醫生,不過最後意識到只有當上總理,才能幫助更多人,我可以把大部分的預算用在教育上。」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馬拉拉及家人,10月18日參加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招待會。加拿大政府10月中宣布,將授給馬拉拉加拿大榮譽公民身分,讚揚她是「振奮人心的典範」。

歐洲議會3度起立鼓掌

馬拉拉2014年2月獲世界兒童獎提名,此獎為倡導女孩受教育權利而成立於2000年,也被稱為「兒童諾貝爾獎」。

馬拉拉因致力爭取女性受教權,2013年11月20日獲頒歐洲議會沙卡洛夫人權獎,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人。她致詞時呼籲歐洲各國領袖,提供全球未受教育孩童「書與筆」,並保護因爭取受教權而面臨暴力威脅的女童。

16歲的馬拉拉博愛無私的精神,感動在場所有的大人;全場歐洲議員們,分別在馬拉拉進場時、開始致詞時、致詞結束時,3度為她起立鼓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網站回顧2013年各領域出類拔萃的女性身影,並選出6名最受矚目女性。教育方面由馬拉拉獲選。

加拿大國王學院為慶祝成立225周年,2014年5月頒授榮譽學位給6位傑出的教育貢獻者,馬拉拉因致力全球教育而獲頒公民法律博士學位。

2014年5月,荷蘭國王頒贈羅斯福4大自由獎給馬拉拉。

17歲願望:還我姊妹來

今年7月12日,是馬拉拉17歲生日,她敦促奈及利亞伊斯蘭極端分子釋放216名被他們綁架的女學童。

馬拉拉向極端團體「博科聖地」疾呼:「放下你們的武器。釋放你們的姊妹。放出我的姊妹。釋放國家的女兒。讓她們自由。她們沒有犯罪。」她又說:「我今年生日的願望,就是『帶回我們的女孩』,而且是活著的。」

馬拉拉也會見了奈國總統約納森,總統向她保證這些女孩將儘早歸來。在接見馬拉拉10天後,約納森保證努力促使這些女孩獲得自由。

這起驚動國際的集體綁架事件,發生於今年4月。奈及利亞奇波科的276名女童和婦女被激進組織「博科聖地」恐怖分子綁架,目前尚有216名女學童被俘。

今年8月18日,聯合國為達成其1999年打擊貧窮的發展目標,發起一項長達500天的行動,馬拉拉應邀與會,她在會中告訴500多位年輕人,他們應即刻開始工作以改變世界。

馬拉拉已成為世界知名人物,她的事蹟令人景仰。她自知任重道遠,矢志要把「為教育而奮鬥」當她的終身志業。我們祝福她的願望早日實現。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4秋季號03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