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不應成為投票機器

參與選務報導  顛覆新聞生態

■胡元輝

    選舉季節又到,民眾關心熱度再度提升,毫無疑問,這是公民對國家治理表達意見的最佳時機。但,公民在民主選舉中除了投票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參與方式特別是在投票往往淪為象徵意義的今天,身為公民的大眾是否還有其它工具足以發揮導引政治走向的力量?例如公民新聞?

 

儘管已有愈來愈多的人對公民新聞不再陌生,甚至自己拿起相機、敲起鍵盤,當起公民記者。但許多人仍不免懷疑公民新聞有沒有能力處理嚴肅的政治議題有沒有能力報導像選舉般的重大政治活動?而如果公民確實可以參與選舉事務的新聞產製,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此種形態的公民參與產生正面與積極的貢獻?

 

    上述這些問題其實已不再只是許多人腦中的疑惑,因為全球公民新聞的發展歷程中早已將選舉作為重要陣地,展開諸多開創性的實踐,並從中累積不少經驗與心得,以下即以幾個國外的重要案例來做介紹與討論。

 

    首先,最著名也是最早的案例就是韓國的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許多人皆知2000年上線的《OhmyNews》,被認為對2002年當選南韓總統的盧武鉉頗具助力,但公民究竟如何參與新聞產製並發揮影響選情的作用,則多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數位行動主義的支持者喬伊絲(Mary Joyce)曾詳細研究《OhmyNews》與盧武鉉競選的關係,她發現重視數位工具的盧武鉉支持者會以公民記者及部落客身份在《OhmyNews》傳佈訊息,例如由盧武鉉網迷成立的粉絲俱樂部「愛盧會」(Nosamo),於20005月舉行的成立大會即於《OhmyNews》進行直播。其次,1名學校教師與2名學生於2001年新年起以徒步行走全國方式,來顯示他們對盧的支持時,《OhmyNews》亦對此一過程進行全程報導。

 

    2002年夏天,駐韓美軍發生軍車輾死2名韓國女學生的事件,公民新聞研究者阮安(An Nguyen)認為,相對於主流媒體的噤聲,大力報導此一事件的《OhmyNews》,不僅最終引領出一場反美國駐軍的運動,亦大幅提升盧武鉉作為總統候選人的全國知名度,而被塑造為反美國主義象徵的盧武鉉,經此一戰,更向總統寶座跨越了一大步。

 

    20021219總統選舉投票前一天,盧武鉉的重要支持者之一、韓國現代集團領導人鄭夢淮宣佈撤回他的支持,《OhmyNews》再度於關鍵時刻發揮莫大影響力。據上述兩位研究者指出,盧武鉉的支持者於鄭夢淮選前變卦消息傳出之後,立刻於網路進行討論,研究如何因應,《OhmyNews》儼然成為線上討論的中心,而且整個晚上每半小時就會更新一次報導。更鮮明的是,當對盧武鉉不善的主流媒體以頭條方式詢問選民是否會繼鄭夢淮之後撤回對盧的支持時,盧的支持者則在《OhmyNews》上提出反制的論述。結果在1819日間,該網站的獨立訪客高達620萬以上,頁面瀏覽量為1910萬,《OhmyNews》被認為不只是事件的發生地而已,更是整個過程的震央,無怪乎盧武鉉當選總統之後的第一個訪問就給了《OhmyNews》。

 

雖然網路上的公民參與究竟與選情變化的關係為何?仍有待更深入與完整的研究。但從《OhmyNews》乃至其他國家公民新聞的案例來看,顯然,數位時代的公民新聞確有可能成為公民政治意向的表現平台,或媒體資訊生態的制衡者,進而對選情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公民新聞在2007年澳洲聯邦大選的發展狀態,是南韓總統選舉之後另一個頗具意義的案例。該次大選是澳洲有史以來第二次現任總理輸掉席位的選舉,並由工黨取得各州執政權與國會多數黨地位,就公民新聞而言,澳洲學者Axel Bruns更將是次選舉視為澳洲媒體地景轉型的開始

 

    整體而言,澳洲2007年大選期間,網路與公民媒體開始扮演更為實質與重要的角色。例如澳洲政治部落格的讀者明顯增加,一些經濟學家、選舉學家與談論政治內幕的部落格,更是受到媒體工作者與政治熱愛者的關注,而他們的可信度則是相當程度建立在對主流媒體評論的批評之上,例如媒體大亨梅鐸所經營的澳洲唯一全國性報紙─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其支持保守黨的言論就受到政治部落客們的高度檢視。

 

    Axel Bruns認為,澳洲政治部落格與公民新聞的興起與該國具有缺陷的媒體結構大有關係。由於人口聚居於少數卻離散的城市,澳洲的媒體被梅鐸的新聞集團與費爾法克斯集團兩大公司所壟斷,致使政治新聞常與有權者親近,且其深度與廣度皆受到相當限制。但誠如美國公民新聞支持者Dan Gillmor所言:「我的讀者知道的比我的報導還多」,一些專家部落客與公民記者對大選提供了更多的洞見。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第一個成功的群眾外包公民新聞網站《Youdecide2007.org》,就是在大選期間所推動(群眾外包的英文是crowdsourcing,指藉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方式來實踐某項計畫或活動)。《Youdecide2007.org》網站係由昆士蘭科技大學、公共電視SBS、公眾意見網站On Line Opinion與科技公司Cisco Systems所共同主持,致力成為澳洲150個選區地方型報導的平台,不只對公民記者提供訓練材料,並鼓勵他們以文字、語音及影像等不同形式,報導各類選舉議題,訪問候選人,以及進行街頭採訪。《Youdecide2007.org》的專職人員也會提供一些包含跨選區報導在內的材料,並參與一些廣電節目的討論,該網站因此可以說是專業人員與業餘大眾協作的產物。

 

雖然只是短期計畫,不過《Youdecide2007.org》吸引了約三分之一選區的公民參與報導活動,共計約2千人登錄為使用者,發出約230則新聞,高峰時間每週約有超過12千名讀者,與主要政黨網站的流量相較,排名第二。至於報導內容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則以公民記者訪問主流與邊緣性候選人時所揭露的爭議性觀點為最,常常影響了全國性的公共辯論。《Youdecide2007.org》引起最大迴響的報導是針對昆士蘭州自由黨候選人Peter Lindsay的訪問,他在受訪時指責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沒有財務知識,此話一出,立即在擁有共通經驗的年輕選民之間出現波瀾,隨後並在國會發酵,當時的反對黨領袖陸克文藉此質問總理霍華德到底有何計畫能夠讓澳洲人有能力購屋?

 

無論如何,《Youdecide2007.org》的群眾外包計畫已將澳洲的公民新聞向前推進一大步,即使就全球公民新聞在選舉事務的參與而言,亦屬值得重視的實驗,它證明只要方法正確,業餘公民有能力參與嚴肅議題的新聞產製,它亦顯示專業與業餘之間並不必然是二元對立。基於《Youdecide2007.org》的成功經驗,20083月澳洲昆士蘭州政府的選舉,若干單位亦再次推動了一項同類型的新聞計畫OldDecides.com》,以期公民新聞能獲得更為堅實的發展。

 

    2008年的美國,則是進行一場舉世關注的總統大選,在這場最後結果改變美國總統膚色的歷史性選舉中,有意思的是,以年輕人為主要目標的MTV電視台也來參公民新聞的一腳。在奈特基金會70萬美元的贊助下,該台組織了一個51人的街頭報導團隊,每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各安排了1名公民記者,配備以筆記型電腦、影像電話與一般設備。他們的報導形式包括部落格文章、照片、影片及聲音播客(audio podcast)等,其中影像的部分則是被放在MTV的行動網站,社群網絡與美聯社的線上影片網。

 

該次總統大選的超級星期二是在25,共有23州同時舉辦總統提名人的政黨初選,MTV的公民記者團隊更以NokiaN95手機進行了網路現場轉播。論者指出,MTV的特殊做法反映了公民新聞逐漸納入主流媒體的發展趨勢,並顯示出公民新聞對新聞的報導與消費方式已產生更大影響。不過,同樣針對2008年的總統大選,由紐約大學教授羅森(Jay Rosen)及知名網站Huffington Post所合作推動的公民新聞網站《Off the Bus(可譯為「巴士下」),可就名氣更響、成果更大了。羅森自2006年起推動一項名為新任務(NewAssignment)的計畫,希望開發公民在網路上協作的潛能,而《Off the Bus》則在相當程度上被認為是實現此一目標的成功案例。

 

此一網站之所以命名為「巴士下」,原因在於選舉時一般民眾彷彿都變成新聞的局外人,不像媒體記者可以搭乘候選人的競選巴士。雖然如此,巴士下的民眾反而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另類報導,採訪自認為是新聞的資訊。同樣以專業與業餘協作方式來營運的《Off the Bus》,即是一方面讓公民記者撰寫自己想要報導的新聞,另方面則請大家參與群眾外包式的新聞計畫,共同為一個主題蒐集資料或進行報導。高峰階段,《Off the Bus》擁有超過12千名公民為該網站生產內容,而專職的新聞工作人員則只有4人,負責管理、編輯、事實查核與貼文等事宜。

 

與澳洲《Youdecide2007.org》網站相似的是,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Off the Bus》,幾個最引起主流媒體關注的新聞乃是總統參選人的談話,但都是當事人根據以往經驗以為不會被報導的非正式談話。過去,主流媒體很少觸及參選人與金主或志工們的談話,但在人人都可能是公民記者的情況下,這些場合的談話已不再成為私密領域的交流,而且因為這些場合的談話多半比較直接,往往被報導後即成為敏感話題,引發高度爭議。

 

例如,《Off the Bus》引起廣泛矚目的報導之一就是後來當選總統的歐巴馬,在某次募款集會中批評被政客辜負的住在小鎮的美國人(多屬工人階級),受不景氣影響,沉迷宗教、擁槍自重或憎惡外來移民,此項談話被當時參加此項集會的公民記者弗勒(Mayhill Fowler)報導於《Off the Bus》,立刻引來批評聲浪,並被對手大力攻擊,指責歐巴馬「與社會脫節」。歐巴馬陣營的緊張可想而知,因為他所指責的對象觸及所屬政黨的傳統支持者,如果事件擴大,將可能鬆動自家牆角,逼得歐巴馬必須不斷滅火以減輕對選情的震盪。

 

弗勒其實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但是她認為,講出上述話語的歐巴馬正反映出典型的歐氏溝通問題,化身為公民記者的她因此透過報導發抒自己的感覺與評論,未料此一發表在2008411以隨筆式寫作風格所做的夾雜個人意見的報導,當天就達到25萬的頁面瀏覽量,並立刻成為所有主流媒體的新聞題材,以及Google新聞的頭條,而對手陣營的麥侃(John McCain)與自家黨內的初選對手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當然毫不客氣的抨擊,迫使歐巴馬必須立刻公布影帶來尋求平息爭議,歐巴馬的支持者亦批評弗勒是故意挫傷歐的選情。

 

本身亦為歐巴馬支持者與捐款者的弗勒後來表示,她是在知道歐巴馬會當選總統的脈絡下進行報導,但她認為要擔任總統職務者應該要以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而且身為公民記者必須保持公正立場。弗勒其實還在後來的相同風格報導中對希拉蕊造成震盪,惟無論如何,此種與主流媒體相異的新聞內容與形式已對選舉新聞的報導傳統造成高度衝擊與爭議。

 

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Off the Bus》計畫繼續由《Huffington Post》重新上線,不過此時的《Huffington Post》已經被美國線上(AOL)所併購,加上影像報導日趨盛行,因此,《Off the Bus》在此次大選所受到的關注度雖已降低,但有別於前次大選的是,它們尚選出8名公民記者進行兩黨全國大會的影像報導。

 

美國丹佛大學教授羅素 (Adrienne Russell)認為,全國性的選舉跨越全國、關乎全民,確實是公民新聞的良好實驗場域。而2007年上線的《Off the Bus》網站,既博得網友支持,又影響大型媒體的選情報導,亦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昇了公民報導觀念的關注度與合法性,不過,此一實驗亦顯露出專業新聞實踐與新興新聞產製間所存在的緊張性。

 

誠然,未受專業訓練的公民記者可能顯露自己的主觀,可能未能顧及新聞事件的完整性,但如果所報導的是所見所聞,沒有扭曲;如果自己的偏好亦坦然呈現,無所隱藏,此種資訊毫無價值可言相對的,如果主流媒體早已設定報導框架,長久漠視公民真正關心的議題,或一味彰顯某種既得利益的價值觀,為何公民不能進行自己的報導,發出自己的心聲

 

公民新聞確實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成為公民發聲的利器,對選舉制度相對成熟的民主國家,公民新聞可以發揮監督民主運作的功能,對於民主選舉未上軌道的國家,公民新聞更可以成為促進民主品質的工具。例如非洲的馬拉威(Malawi)於今年520日進行總統、國會議員及地方行政首長三合一大選的投票,該國公民團體在投票前即呼籲全國人民透過手機的公民新聞報導方式,將自己地方上所發生的所有選舉事件紀錄下來公諸於網路平台,讓大家知道狀況並得以採取行動。對馬拉威的公民團體而言,公民新聞已直接成為監督政治舞弊及激勵公民投票的政治工具。

 

公民新聞在台灣的選舉中並未缺席,2008年的總統大選,PeoPo公民新聞平台讓公民記者對候選人提問,並選出代表於候選人政見辯論會上提問即是一例。但公民新聞顯然並未持續成為台灣選舉的要角,發揮更高與更大的公民參與功能,對照其它國家已經走過的路,我國的公民新聞亦確實還有許多撇步可資運用。良好發展的公民新聞可以讓公民不只是在投票時成為國家的頭家,更可以培力公民,讓大眾在投票前後都能參與公共事務的運作,甚至發揮主導政治走向的功能。如果我們不願成為單純的投票機器,只是在投票時成為儀式性的國家主人;如果我們不願被政治人物綁架,被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公民新聞應當是我們當家作主的重要裝備。  

(作者現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4秋季號03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