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億專欄】
迎接高齡社會的來臨
林萬億


用外勞來照顧老人實在不是長久之計,想想老人一輩子教養我們,老了不能言語卻被我們交給一個陌生的外國人照顧,有意見也無從表達,他們作何感想?


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來說,人口老化被認為比全球暖化、石油枯竭、國際恐怖主義等議題更難處理。因為後者多少還可以找到應付的方法,而前者帶來的問題雖可計量,卻幾無轉圜空間。


當老人人口比超過7%的1993年,台灣才警覺到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了。去年臺灣老人人口比已超過10%。一旦到戰後嬰兒潮人口進入老年的2014年起,老人人口將快速增加,從273萬人(11.6%),增加到2021年的392萬人(16.54%),人口老化的情形約略等於瑞典1980年代末,日本1990年代末的水準。到了2025年,台灣人口中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人口老化情形與歐洲的英國、法國,以及美國無異了。


戰後嬰兒潮帶領臺灣進入高齡社會


造成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原因有四。第一是1945年到1949年間,因中國大陸淪陷,出現的人口大撤離,1948年到1959年間,臺灣人口增加了271萬餘人,其中的半數是外省撤退來臺人士,這些人在1990年代大多數已成為老人。


其次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本地人,將在7年後成為老人。1960年到1966年間,臺灣人口又增加了413萬人。這些人預期在2025年到2031年間成為老人。


第三是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臺灣自從1960年代開始擴大辦理家庭計畫以後,人口成長率才從1963年起下降到3﹪以下。到了1972年,人口成長率已滑落到2﹪以下,且持續到1980年前後。接著,1980年代人口成長率進入另一波下滑的趨勢,平均年成長率降到1.2﹪。1990年代台灣的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只剩下0.8﹪。那時,家庭計畫已經結束,生育率卻像溜滑梯一樣快速下滑。從育齡婦女(15-49歲)生育率來看,台灣婦女平均生育數在1981年時是生1.72人,這樣的生育率一直維持到1990年代初,1996年之後下滑到2001年的1.4人,2006年已下降到1.1人,是工業先進國家中最低的之一。嬰兒岀生數越少,老人比率就越高。


最後是預期壽命的延長。台灣的預期壽命在1991年是男性平均71.8歲,女性是77.2歲,到了2006年男性平均74.75歲,女性81.17歲。推估到了2025年台灣人的平均餘命將是男性78.62歲,女性85.57歲。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


台灣與日本一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日本老人人口比從1970年的7%爬升到1994年的14%,期間只有24年。相對於法國的114年,瑞典的82年,速度差距甚大。而台灣的情形也類似,老年人口比從1993年的7%,預估到2017年將爬升到14%,進入高齡社會,期間也只有24年。更恐怖的是從高齡社會進入到老人占21%的超高齡社會,只需要10年。也就是說,臺灣為高齡社會做準備的時間很短。


大約到2016年,我國的老人與15歲以下幼年人口同為320萬,從此,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數,扶老比也跟者上升,從2011年的14.35%,爬升到2021年的23.45%。亦即,從現在每7.5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到2010年每7個青壯人口養一個老人,到2020年,每4.26個青壯人口養一個老人。如果情勢不變,到了2031年時,已經是每2.65個青壯人口要養一個老人了。那時,除非老年的定義改變,或是老年經濟安全與長期照顧措施有較周全的準備,否則,青壯人口的扶養老人負擔將非常沈重。


及早為高齡社會做準備


高齡社會的影響層面廣泛,包括醫療保健、長期照顧、經濟安全、住宅、交通、休閒活動、老人教育等。其中前三者最為關鍵。就醫療保健來講,依中央健保局的統計,2005年保險對象中老人占9.80%,但是,其醫療利用件數占18.68%,所消耗的醫療費用占32.13%。可見,高齡社會來臨,對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利用與醫療費支出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養生保健的推廣、醫療設施資源的重新分配、老年醫療科技的發展、醫護人力的再訓練、醫療經費的重分配均是重要課題。


老人的長期照顧也是個大議題。依行政院主計處2000年的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估計,台灣需求長期照顧的人數有33萬8千餘人,其中老人占53.9%,約18萬2351人,占老人人口的9.7%。亦即,老人中約有十分之一需要長期照顧。目前台灣的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計有978所(含14家榮民之家及4家自費安養中心),老人住在上述機構的人數是44,954人,占老年人口的2.0%。其餘需求長期照顧的17萬7千餘老人住在家裡,由家人或外籍看護工照顧。台灣從1992年開始引進外籍勞工,逐年增加,到目前為止,台灣已有將近16萬外籍看護工,其中14萬多人受雇於家庭,擔任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家庭看護。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


外勞照顧老人非長久之計


用外勞來照顧老人實在不是長久之計,歐洲工業先進國家一概不用外勞來照顧老人,理由是外勞不是我們的同胞,語言、文化、情感都不合,不可能有親情與同胞愛,外勞是來工作的,賺夠了錢就回國。想想老人一輩子教養我們,老了不能言語卻被我們交給一個陌生的外國人照顧,有意見也無從表達,她們作何感想?這種情況輪到我們自己,妳我又作何感想?行政院前陣子通過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就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家人、社區、國家為主要照顧者的關懷老人計畫。


人口老化帶來的老人經濟安全的壓力也日漸增高。我在當行政院政務委員時力推國民年金,終於通過立法將在2008年10月實施,超過350萬25歲到64歲沒有加入軍、公教、勞工保險的國民將可納入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這些人大多數是女性、農民、身心障礙者、長期失業者、低收入戶、自僱者。此外,台灣的勞工保險的老年給付也只是一次給付,老年給付年金化的計畫也已送立法院,希望很快可獲通過,屆時,臺灣的老人經濟安全才有保障。


如果沒有十足準備,高齡社會到來,恐怕大家會手忙腳亂。這就是本文一開頭所說的高齡社會到來,幾無轉圜空間。
(作者林萬億 台大教授 曾任台北縣副縣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文選自《2007愛心世界季刊第二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