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人物】由此生根‧無私奉獻──葉由根神父


98高齡、匈牙利籍的葉由根神父來台53年,早已成為台灣人,


他「由」此生「根」,將愛深植在這塊土地上


                                                                                                                         洪樹旺


1936年匈牙利籍的葉由根,德國慕尼黑大學畢業,應教會招募,從匈牙利遠到中國河北省傳福音。19年後,他來到台灣,「由此生根」成為台灣人。葉由根神父一生在海峽兩岸傳教散播愛心,至今經過了72個年頭,他在台灣嘉義、新竹兩地開辦醫院、托兒所、幼稚園、啟智中心、智能發展中心,嘉惠貧民與弱勢族群,被譽為台灣的史懷哲。今年98高齡的葉由根神父,坐著輪椅,神智清楚,常惦記著他的「小羊」,寒冷的冬天晚上,還要去看看這些他所收容照顧的小孩子們,誠是「哪裡有需要,他就到哪裡」。


葉由根神父在台灣的愛能夠生根發揚,來自於其宗教信仰的力量,及教友、愛心人士共同推動的奉獻,尤其是跟隨葉神父50多年的吳富美主任,更是葉神父愛心志業的重要推手。「華光啟能發展中心」可說是葉神父「無中生有」起來的,而由吳富美主任發揚光大。25年前,吳富美受到葉神父的感召,懷著惶恐的心,來到關西,投入服務智能殘障兒的陌生領域,當初收容6個兒童,而今教養的人數多達2、3百人,由原本對智能不足兒童的照顧,擴大到成年智障、多重殘障者的接納與教養。


在葉由根神父與吳富美主任的愛心與苦心經營下,華光規模日漸擴張,幫助更多的智障者,連新竹縣政府都來懇求華光做更大的服務,以公設民營經營縣府在竹北興建的「同心樓」服務中心──專為身心殘障朋友服務的綜合大樓,今年6月就要正式營運,這對吳富美主任來說是另一挑戰,卻讓華光愛心更為遠播。


隨著華光智能中心的發光與發熱,葉神父的愛心志業版圖日漸擴大,他10多年來日日夜夜所想的「華光福利山莊」──智障成人與老人安養的樂園,已經完成規劃並進行興建中,預計2年後,即葉神父百歲之日完成啟用。


※※※※※※※


葉由根 (Rev. Istvan Jaschko),1911年生於匈牙利,德國大學慕尼黑大學畢業。在成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後,1936年應教會招募,從匈牙利遠到中國河北省傳福音。那時教他說國語的前清秀才為他取了一個鄉土味的名字:葉由根,意味由此生根。


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成為戰區,抗戰後沒多久,又發生國共內戰,放眼所見,四處殘破,無數人生了病、受了傷,卻找不到一家醫院。葉神父心念一動,就著手開辦醫院,開始他救苦治病的行止。1949年透過紅十字會協助,葉神父在河北省開辦了第一家100床規模的醫院。由於醫師人手嚴重不足,葉神父大膽啟用6名年輕人當助手;他邊看診、邊教學,如今這6名學生在大陸,都已是正牌醫師了。


當時取得政權的中國共產黨政府,不歡迎外籍神職人員,許多外籍傳教士紛紛離開中國,但葉神父因經營醫院走不開。後來更慘遭他創辦的醫院副院長鬥爭入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指稱葉神父曾責打一名爬牆進入教會菜園的中國小孩。其實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從不打孩子。後來得知,該名副院長是因父親被共黨抓去,不得不說葉神父的壞話,以求保護自己及父親。悲天憫人的葉神父,對入獄3年也就釋然了。回想天天做苦工、打麻繩的獄中生活,他說自己心情並不苦悶,因為:「天主在我們心裡」。


1955年出獄後,葉神父被中共驅逐出境。經過多年,葉神父想回大陸看看,申請仍有困難。不過,當年彼岸10幾名被父母丟棄不顧的殘障兒,葉神父隔著海峽,對他們的關切不曾稍減,仍暗中資助他們成長、受教育;這些葉神父拉拔大的孩子,如今也都跟著神父姓葉。


離開大陸,葉神父輾轉由香港來到台灣,眼見當時台灣生活普遍窮困,先在嘉義東石、布袋沿海地區設立「貧民診所」,每天為鄉民看病。但他那匈牙利腔的國語很難懂,國小畢業的小女孩吳富美被找來當翻譯,她就是現在「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兩人從此結緣50多年。那時葉神父一天要看診100多人,晚上要傳教講道,深夜還得打字寫信,向國外教會機構募款及藥品,很少時間休息;而他的生活很簡單,枕頭就是兩塊磚頭。剛到台灣,鄉下人很少看到外國人,都以為他是美國人,而葉神父又幫人看病,所以都稱他為「美國仙丹」。


除了「貧民診所」,葉神父同時在東石等幾個村莊辦理托兒所與幼稚園,吳富美也當起幼稚園的小老師。17歲的大孩子帶小孩子,借用破舊的廟寺當教室,遇到下雨天,就要爬上屋頂蓋稻草;一到農忙時,這些小孩子還要背個弟妹來,幼稚園同時也成了托兒所。那時幼稚園學童一人只收費5元,還有點心吃,葉神父對這些背著的嬰兒,則免費照顧與招待。


1961年,葉神父又在嘉義縣鹿草鄉開辦了「聖家貧民醫院」,服務窮人。他除了免費看病,也拿向教會募來的錢接濟貧民;有的人不願接受,他就改買小豬,請民眾幫他養,請他們將豬養大後、賣了錢,再還他。其實葉神父只是找藉口幫忙大家度過苦日子罷了。不過,當初向他借小豬的民眾,最後都還了錢,讓神父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鹿草鄉有一名被棄養的老人,背駝眼瞎,神父將他帶進教堂來,讓出一個房間給他住,奉養如父母,直到過世。不只如此,在東石鄉葉神父還曾幫助一名女孩念護校,家人感動之餘,全家都受洗成了教徒。對於優秀貧苦的青少年,他還給予獎助至國外求學。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到貧民醫院看病的窮人愈來愈少,葉神父最後結束了醫院,而於1974年奉派到新竹傳教。他無意間看到智障孩子,因父母出外工作,乏人照顧而流浪街頭,於是興起為這些孩子蓋一所收容中心的想法。1975年,他在新竹市創辦了「仁愛啟智中心」。草創期間,因找不到專門教導智障兒的特殊教育師資,葉神父就親自為收容的10多名智障兒餵飯吃,教育他們。如今「仁愛啟智中心」收容了160多名智障兒,而「愛、生活與學習」是學員的唯一課業。他帶領學員和家長過著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獲得「啟智勇者」美譽。「仁愛啟智中心」2年前搬家,並更名為「晨曦發展中心」,已交給教會另一神父負責。「仁愛啟智中心」的創辦,開啟了台灣啟智教育的先河。


1983年葉神父利用新竹縣關西鎮教會舊址,成立「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也收容智能不足的兒童,是由收容6名院童開始的葉神父的另一個愛心德業。在一般人眼中低能、無知的智障孩子,葉神父說:「他們都是無罪的,都不應該被放棄。」所以儘管他那時已經70多歲,而且資源有限,仍然發揮愛心再建立一個智障兒童的樂園。


葉神父邀請當年在東石擔任翻譯、護士的吳富美來幫助經營華光。當時吳富美在南部擔任美滿家庭服務中心主任,同樣在天主教會做社會工作,又有了家庭,讓她猶豫再三,最後受到葉神父的愛心感召,來到了華光,一做就是25年,至今仍繼續為身心殘障者付出愛心。


葉神父晚年先後創辦「仁愛」、「華光」,乃基於「相信天主,相信社會,每個孩子都是天主的寶貝,他們都是可教的」的理念,視每位小孩子為基督的化身。他說:「我們深信人人都是可教育的,只要我們學會如何教育他們」,吳富美主任秉持此一信念,與工作人員互勉,努力去探討研究如何教育訓練這些小兄弟姐妹,讓他們發揮潛能,可以與一般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


剛開始的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只有3名服務人員,收容6名智障兒,資源經費極端缺乏。葉神父發揮「從無到有」的信念,除向國外教會募款,也向羅馬的教會借款,工作人員則製作工藝品去義賣。儘管沒有智障兒的特殊教育人員,所有工作人員邊做邊學;後來隨著收養兒童的增加及社會愛心的奉獻,終能逐漸聘請特教老師等專業人員,而走向專業化經營。如今中心收容的院生,新竹縣的部份約250人,台北市的部份約50人。收容的對象由最初的6歲以下智障兒童,擴及成人智障、多重障礙者及自閉症病童等;另外派遣管理員協助的至家服務個案,則達700個。聘請的老師從個位數增加到現在的百餘名,平均每3名智障兒,就有1名老師照顧;提供的課程從一般教育到農牧、手工藝、木工、縫紉等職業教育。經過教育與職業訓練,輕度院生能在外工作者,已達60多人。在新竹的工廠,有一支由4、5名華光學員組成的工作隊,每天如同常人般上下班,靠自己能力賺錢。華光的特殊教育及輔導就業成績,獲得社會的肯定,這是葉神父與吳主任最快樂的事。


華光對智障兒的照顧服務,由陌生到專業,得到社會與政府的信任、肯定,業務範圍在不斷的嘗試下漸漸擴大。例如「望德園生機農場」的經營,以農場種花種菜的工作給院童作教育訓練,還養馬、羊作為院童的矯正醫療之用;同時提供生機食物,除自用外還對外銷售,這也是華光走向多元化的一環。


另外,新竹縣政府為服務身心障礙縣民,設立「同心樓服務中心」,2年前硬體的大樓已完成,為了要施行公設民營,縣府數度與華光協商接手,於去年底簽約,今年6月就要開辦,將以華光的精神來經營,讓葉神父照顧貧弱的愛心更為廣被。


由創辦「仁愛」到「華光」,剛開始收容的都是智障兒,這些小兄弟有一天會長大會老,有些無法走出去獨自生活,以後怎麼辨呢?18年前葉神父就有成立成年智障者安養院的構想,終於2001年取得關西的一大塊土地,完成「華光福利山莊」的規劃,預定2年後完成啟用,達成葉神父的心願。


為了替智障者爭取更多福利,在台灣尚未解嚴,民主運動仍被視為禁忌時,葉神父就曾以外籍神父身分,帶領500多名智障孩子及家長,到立法院陳情,希望政府重視智障兒生存權及教育權,給智障者家庭更多的協助。葉神父的請求,獲得了政府善意回應,此後,全台各地啟智中心一個個成立,家長從此不再把孩子關在家裡,智障兒不再只是癡傻地度過一個個絕望的明天;對多年來關懷智障兒教育的葉神父來說,這是最大的收穫。


葉神父自奉甚儉,口袋裡沒有餘錢,但他一向相信:只要有心,1塊錢也能做善事。因此,即使華光經費有限,他仍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妥適的住宿環境,給老師合理的薪資,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全心為孩子投注心力。


瘦長而溫潤的臉,留著灰白的落腮鬍,葉神父顯得和藹可親。已經98歲高齡的他,早已退休,現居住在華光中心,每日望彌撒、禱告、念經文、看書,並接見賓客,過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雖然如此,在葉神父心中永遠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他仍然念念不忘著華光的小孩子們,即使在一個個寒流來襲的晚上,他仍不顧自己的身體,親自去關懷一些散居在外面社區的院童,看看他們過得好不好。他會問:「孩子,你快樂嗎?」親切的問候,帶給孩子們無比的溫暖。葉神父常說,「人,想自己愈少,就愈快樂。」他活得快樂、活得自然,所以活得久。


葉神父來台53年,早已成為台灣人,政府也發給他永久居留證,退休後不打算回匈牙利或他地居住,葉神父在此生根,在地老化,他的愛己深植在這塊土地上。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8春季號00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