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山專欄】


體貼廣大的社會基層


吳豐山


一、


三月份總統大選揭曉後,很多朋友問我怎麼分析勝敗原因?


不管什麼人問,我的答覆都一樣。我說:


台灣是個資本主義社會,一千七百多萬選民之中的絕大多數,是靠每一個月三兩萬元的工資或薪水過日子。假如夫妻雙薪,那就是靠每月五、六萬元過日子。八年來工資或薪水幾乎未調升,生活支出卻明顯增加,他們不滿意現狀。投票給馬蕭的人,不一定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是今天的日子難過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拮据的情形,居上位者即使知道,也未能「感同身受」,於是就政黨輪替了。


在筆者的腦中,這不是勝負的唯一因素,投票行為本來錯綜複雜,但社會基層感覺日子不好過,在「人手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選舉原理下,選舉勝敗就決定了。


二、


台灣城鄉有差距、南北有差距、西東也有差距。三五萬塊錢在南部和東部鄉下可以過日子,在北部或城市就會捉襟見肘。很多住台北的青年不敢生第2個孩子,因為一個小孩子光上幼稚園,一個月就要七、八千元。很多在台北工作的青年,他們住在必須騎車幾十分鐘的郊區,因為只租得起郊區的房子。開始做事的青年,不敢再開口向父母要錢,他們只好開始計劃生活──兩個星期看一次電影,或者一個月才到餐廳打一次牙祭。買車子要變成五年計劃;假使父母無力幫忙買房子,那麼買屋連計劃都不敢計劃。


三、


說台灣發展經濟發展出「台灣奇蹟」,這不是謊話,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一萬個青年之中,九千九百九十個必定變成受薪階級,只有另外千分之一有家業可以繼承。受薪階級要改善生活,原理千篇一律,就是要靠努力和年資,讓薪酬不斷往上攀爬,中年以後會有一批自助人助者,因為力爭上游,進入社會的中層。那時候,假使兒女也自立了,才能開始享受一點點人生。


四、


其實,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富人和窮人。今天,台灣因為發展經濟有成績,所以變成一個小康社會。但是任何社會必然還是會有上、中、下層。我們的民間有不少有能力的善心人士付出心力照顧弱勢族群,誠然至為可貴,但是全面的、主要的力量仍然必須來自政府。


國際社會福利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假使窮人過不了日子,富人也不會有好日子過。」政府在財富分配上扮演很像「劫富濟貧」的角色,這是公權力「必要的惡」。


時序進入2008年夏天,國際原物料不斷大幅上漲,給台灣帶來了難題;難題只能面對,無法逃避。政府會有諸般措施,然則,政府是不是一個代表公義的政府,端看他是不是真正體貼廣大的社會基層。


 


(作者吳豐山 吳尊賢基金會董事 曾任公共電視董事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8夏季號00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