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愛佛雷‧諾貝爾


──創立諾貝爾獎 點燃人間大愛(2)


                                                                                           ■侯忠貞 編譯



矽藻土炸藥


瑞典維特維根工廠的產量無法應付與日俱增的需求,諾貝爾乃請他在芬蘭經營石油生意的大哥羅伯特也在那兒設廠製造火藥。不久,芬蘭、挪威都設了廠。18653月,諾貝爾前往德國漢堡訪問,結果就把根據地移到漢堡,維特維根的工廠則交給兩位哥哥經營。6月,諾貝爾與人合夥,首次在漢堡設立國外的「愛佛雷‧ 諾貝爾公司(Alfred Nobel & Co Factory)」,並在漢堡近郊的布倫梅爾(Krümmel)設廠。


布倫梅爾廠製造的硝化甘油火藥,運銷到德國各地,也銷到奧地利、比利時、英國、北美、南美、澳洲等地。短短幾年間,銷售量直線上升,讓他覺得前景無量。但長期的不安與幻滅卻始終揮之不去,因為這個行業具有高危險性,當局對它不信任,原料與資本不足,在在都使諾貝爾陷於苦境與過度辛勞中。


不久以後,情形更加惡化,世界各地接連發生可怕的爆炸事件。西伯利亞的鐵路工人被炸死;澳洲的倉庫突然爆炸,數人喪生。接著,美國港口從船上卸下火藥的箱子掉落,引起爆炸,港口成了火海。還有,搬運火藥的馬車在街上突然大爆炸,整條街被炸得面目全非,多人死亡。人們紛紛指責,表示不能讓這種殺人火藥拿來美國使用。社會反對聲浪高,買主卻步,加上各國嚴格管制或禁止輸入,諾貝爾的工廠被迫減產。


視察克倫梅爾廠後,諾貝爾在驚人的短時間內想出了對策。他再度赴美,親上火線,公開做實驗給大家看。他告訴現場觀眾說,硝化甘油的確有強大威力,會發生事故,是由於不注意,如果因此而禁止硝化甘油的火藥,對開礦和工程多麼不方便。剛說服了美國人,克倫梅爾和挪威的工廠卻相繼於18665月和6月發生爆炸,把整個工廠炸毀。


諾貝爾在眾人的責難聲中,8月離開了美國紐約,趕回漢堡。在船上,他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防止事故的發生,他知道問題的癥結在於油狀炸藥的成分。他1863年就已深感油狀炸藥的缺點,於是傾力著手研究儘可能不減低爆炸威力,又能提高其安全度與容易搬運的方法。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改良,有一天,他在工廠的空地走路時,突然靈感泉湧,有所頓悟。原來,拼命在尋找的,竟然就在他眼前的腳下。


他馬上挖取附近的土,搬進實驗室。這是德國很容易找到的「矽藻土(diatomaceous earth),係水中的矽藻經長久時間後,沉澱堆積水底,水退了之後就變成泥土。它的化學安定性高,具有多孔質而吸收力強,能吸進硝化甘油而凝固。經過多次實驗,諾貝爾發現用矽藻土1與硝化甘油3的比例混合,使硝化甘油滲入矽藻土中,便能製造出處理方便、爆炸力強大的炸藥。它的爆炸力是一般火藥的5倍,比液狀硝化甘油減低了百分之22。因此,其難以處理、對碰撞與溫度變化敏感、不易搬運等缺失都消除了,而且又能把炸藥裝入紙管中插入岩穴。


諾貝爾在德國的三個礦山親自公開實驗獲得成功後,1867年在該國取得這種火藥的3項專利;同年,在英國、瑞典和美國也申請到專利。諾貝爾把這種「矽藻土炸藥」取名為「諾貝爾式安全炸藥」(dynamite),也有人稱它為「黃色炸藥」。這位33歲的發明家在布倫梅爾的臨時實驗室所創造的這項發明,在他一生的業績中也許不怎麼重要,卻是最有名的。它使過去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得到合理的、實際的解決,奠定了日後炸藥事業的基礎。


1868年,英曼紐與兒子諾貝爾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金牌獎,英曼紐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藥的一切功績」得獎,諾貝爾則以「炸藥的發明」獲獎。1872年,英曼紐在臥病近八年後,與世長辭。


移居巴黎──推陳出新


發明炸藥後的十年間(1867~1877),諾貝爾的工廠及其組織都能按部就班的發展。他的財勢在這個時期已打好基礎,但卻吃足令人難以相信的苦頭,健康受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改變了。


諾貝爾每天都忙著解決重大問題,申請專利,籌措資金,設廠,選擇足以信賴的合夥人、助手、工頭和招募工人等事務。他的才華和活動力都是高人一等,確實是具有獨創性的實業家,以及有能力的組織家。然而,這些並沒讓他感到喜悅,反而離他熱愛的研究活動越來越遠。


他從1870年代開始,即在歐洲各國及美國擁有工廠,常要出國工作,又具有語言天才,可以說是一位以四海為家的人。與他熟識的法國大文豪雨果,就稱呼他「你是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


眼看萬事順遂,1873年,他把工作場所從漢堡遷移到歐洲的心臟地帶──巴黎,在馬拉可夫街買下一幢優雅舒適的房子,定居下來。


諾貝爾確信,技術性的發明工作,無論獲致怎樣的成就,也只不過是進步過程中的一環而已,所以他仍不斷在研究改良炸藥。他把目標放在發現能將硝化甘油,與使用安全而方便的特性結合起來的物體。


使用炸藥的各項工程業者都向他反應,他們需要威力更強的炸藥。固體的矽藻土炸藥安全性高,但只要受到擠壓或潮濕的影響,硝化甘油就會從矽藻土滲出,造成損失。當時各國正急著要開鑿貫通紅海與地中海的蘇彝士運河,炸藥必須不怕潮濕,可以在水中爆炸。


1875年,經過無數次實驗,諾貝爾終於改良了矽藻土炸藥,發明了明膠炸藥(blasting gelatine)。他用百分之七的硝酸纖維素與百分之九十三的硝化甘油成品混合,其威力遠勝於矽藻土炸藥,且安全性最高,可塑性也很高,不怕潮濕,對於港灣、碼頭、水底工程尤為便利。由於它是一種類似果凍的膠質合成物,他把這種炸藥叫「明膠炸藥」。這是他的第三項重要發明。


1878年,諾貝爾正式推出明膠炸藥,它在此後的數十年,成為工業及交通工程方面最具威力與需要量最多的炸藥。


兄弟共創石油王國


諾貝爾的二哥路德維格在俄國經營諾貝爾槍砲公司,專門製造槍械。1873年,該公司接獲美國與俄國合作製造數十萬支步槍的訂單,需要大批的槍托原料。路德維格乃央請大哥羅伯特到俄國高加索尋找那裡出產的最好槍托材料──核桃木。羅伯特沒有找到核桃木,卻在石油蘊藏豐富的巴庫買下一塊油田,取得開採權,興建煉油廠。當時巴庫有兩百多家煉油廠,競爭激烈。


路德維格傾力相挺,提供資金協助大哥經營石油事業。但欲大規模生產迎戰眾多競爭對手,需要的是龐大的資金,路德維格仍力有未逮。路德維格乃於1877年前往巴黎,找弟弟愛佛雷加入石油業行列。1879年,成立了「諾貝爾兄弟輕油裂解公司」,資本額三百萬盧布,總公司設在聖彼得堡,由路德維格擔任董事會主席,諾貝爾投資三十分之一,大哥則以發現及開發之功,以股票方式接受十萬盧布的報酬。羅伯特因身體欠佳,且又不願以共同經營者的身分留在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裡,第二年回到瑞典過地主身分的生活。


在諾貝爾建議之下,該公司於1883年,把世界最早的大口徑石油輸送管,沿著裏海的巴庫油田一直埋設到黑海的巴布米港,全長數千公里。這在當時是一樁偉大的工程,對俄國石油業具有很大的意義。


幾百家煉油廠的四百口油井開採了無窮盡的原油,加上美國精製油的進口,到了1884年,乃呈現生產過剩、存貨過多、價格崩跌的現象。燈油價格只剩三分之一,諾貝爾公司產量占俄國一半,受影響最嚴重。銀行不僅要收回數百萬盧布的貸款,且不再給予融資。


在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諾貝爾上場了,他決心採取行動力挽狂瀾。他低利貸款四百萬盧布給路德維格,使該公司屹立不搖;逐漸降低公司的紅利分配;把兩兄弟的所有該公司股票,提供給俄國國家銀行當貸款的抵押品。這些措施立即見效,其龐大企業集團也重新活躍起來。


諾貝爾家族以四分之三世紀的時間,在文化、經濟上對俄國有重大的貢獻,但俄國大革命卻使他們身無分文,更經千辛萬苦才逃了出來,免於一場「紅禍」


無煙火藥問世


1880年代,歐洲各國基於政治需要,致力尋求威力強大又不冒煙的火藥,以製造砲彈、魚雷及其他軍需品。諾貝爾發明的炸藥不適於製造那些武器,他乃把研究重點放在他1879年即已熱衷研究的無煙火藥。經過一連串的嘗試與失敗,1887年,他終於使用賽璐珞發明了「無煙火藥」。他用等量的硝化甘油與硝酸纖維素,加百分之十的樟腦而製成。它的優點是爆炸後沒有殘渣,幾近於無煙,是專為製造大砲、魚雷等軍需品而發明的。它又稱為「諾貝爾火藥」,價格便宜,很受歡迎。


諾貝爾向法國專利局申請無煙火藥的專利,該局卻以法國科學家維耶禺早在1884年就發明這種火藥為由,而予以拒絕。義大利政府最先使用諾貝爾的無煙火藥,他就在義大利的工廠設立無煙火藥部門生產,以供其所需。後來以五十萬里拉把專利權賣給義大利政府。此舉,使諾貝爾被法國新聞界指責為產業間諜,竊盜專利。他的實驗設備被沒收,生產停止,還被判監禁兩個月。


諾貝爾不得不停止其工作,離開居住了18年,形同故鄉的法國。1891年,他遷到義大利的聖雷摩(San Remo)


居留法國的最後幾年,諾貝爾備嘗生離死別的苦味。1888年,二哥路德維格因心臟病突發被送到巴黎的醫院搶救,仍告回生乏術。當天的報紙卻錯誤報導為「愛佛雷‧諾貝爾」去世,還說他是「死亡的商人」,專以發明、製造殺傷方法來累積私有財富的壞人……。不僅把死者名字搞錯,諾貝爾還被詆毀一番。翌年,苦心把從小體弱多病的他扶養長大的母親也離他而去了,他的哀傷難過非言語可形容。


他的跨國大企業到處都很順利,全世界的一百家公司和工廠,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他大可不必再過問一般事務了。但以聖雷摩為安居之所的諾貝爾,知道他還有幾件事必須完成。他在居所設研究所,聘請瑞典年輕炸藥化學家拉格納‧索爾曼(Ragnar Sohlman)當助手。索爾曼謙虛、廉能,深獲諾貝爾的倚重,日後成為他的遺囑執行人,組成諾貝爾財團,設立「諾貝爾獎」。諾貝爾修築碼頭,作為火藥與火器的實驗場所,一心一意要從事研究活動,並研究出了累進的無煙火藥。


他晚年在火器領域裡獲致理論與實際的很大成果。諸如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鎗砲,金屬之硬化處理、焊接、熔接,子彈的安定、轉動、冷卻,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及其安全性,以及救助海難用的火箭等。他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後來的人造橡膠、人造絲、人造皮革、人造寶石、留聲機、電話、電池、白熱電燈等產品,大都根據諾貝爾晚年的構想而研製成功的。


回祖國設廠


聖雷摩的氣候雖有益於諾貝爾的健康,但工作上卻有諸多不便之處。以機器和實驗用品為例,若要買最好的,也要從德國買來。而且工人不易找,當地居民對他在碼頭實驗檢測所引起的噪音也頗為不滿。這使他決定回祖國瑞典。


他在維姆蘭縣買下布佛斯公司的鐵工廠和武器工廠,住在附近,且在住宅旁設研究所。後來又買下一家有名的鐵工廠,致力開發高爐、壓延機等;購買鄰近的卡羅斯瀑布,從事水力發展,成為瑞典開發「白煤」的先河。


諾貝爾受不了北歐寒冷的冬天,所以在那裡的研究只限於夏、秋兩季,冬季和春季他就南居聖雷摩。


諾貝爾在寫給索爾曼的信中曾說:「我生平未曾借過的東西有二,計畫與金錢。」然而他卻為時間、睡眠、休息之不足與健康不佳,而感到憂煩,且情況日益嚴重,終致影響他的日常生活。生命的最後兩年,1895年至96年間,他仍得跑遍歐洲大陸,緊盯各個工廠。


當他感到身體比平日不舒服時,便去看醫生聆聽忠告,卻從不遵從醫生的話。18969月,他的大哥羅伯特病逝瑞典,這才讓他警覺到要設法根治偏頭痛與血管痙攣的老毛病。他前往巴黎診察,結果是患急性心絞痛。


18961210凌晨二時,諾貝爾因腦溢血病逝於聖雷摩寓所,結束他艱苦奮鬥而榮耀的一生,享年63歲。兩位侄兒和親信索爾曼都沒能趕上見他最後一面,他的遺體運回瑞典,舉行隆重喪禮後火葬,安葬於其父母安息的諾貝爾家墓園。


諾貝爾生前事業輝煌,集發明家、科學家、企業家於一身。他令人尊敬的地方是,即使身處隨時可能發生戰爭的歐洲大陸,他仍然在社會問題與和平問題上堅持己見,與和平主義者保持友誼,對反戰組織給予資助。


他最偉大的地方當然是,他在身後將龐大的遺產創立了諾貝爾獎,獎勵對人類社會有偉大貢獻的人,促進了人類科學、文化的進步與世界和平。在這公佈得獎人名單的10裡,我們再度見證了諾貝爾的遺澤發光發亮,每年都有「諾貝爾」產生。我們不禁要說:諾貝爾獎是他最偉大的發明。


和平之友


諾貝爾設立和平獎,有人認為他關心和平是晚年受到外界壓力才產生的;也有人認為他是為向社會人士表明他對和平的關心,以及為彌補他發明炸藥給人類帶來的損害。


根據「諾貝爾傳」作者伯恩格林的深入探究,諾貝爾對和平的關心是天生的。這種關心因他對人性的見解而加強。諾貝爾說,這種見解是他「研究稱為大自然之書本」的結果。少年時代的體弱多病和孤獨,使他有廣闊的視野,而終於成為渴望和平的發明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相信人類的進步與幸福,必須經由彼此之間的友誼與協調來達成。他憎恨人類之間的爭執,他在信中寫過「我憎恨爭執如同憎恨鼠疫」,也憎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英國和平主義詩人雪萊的作品,對諾貝爾有無法忽視的影響。但若因此認為雪萊就是諾貝爾期望世界自由與和平的源泉,伯恩格林認為這未免把原因與結果混為一談。他認為,是諾貝爾本身具有這種資質,而從具有類似此資質的詩人當中發現這種支持而已。每次提到戰爭問題,他總是以「這是最悲慘的事、最大的罪惡」之類的話做結束。


各種書報報導,奧國的和平思想家貝莎‧蘇特納(Bertha von Suttner)首先喚起諾貝爾對和平的愛好,他才想到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對此,伯恩格林認為,就她對諾貝爾的影響而言,其時期未免太遲。諾貝爾一生只和貝莎相處三個短暫的時期。


1876年,尚未成家的伯爵女千金貝莎金斯基當諾貝爾秘書時,她尚未對和平問題表示積極的關心。根據她的回憶錄,是諾貝爾首先提出如何才能使世界和平的問題。諾貝爾向她表示,他希望發明強烈的火藥或武器,如果大家都知道它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就不再有人想發動戰爭了。


1887年,他們在諾貝爾的巴黎寓所重聚。當時已和蘇特納男爵公子亞瑟結婚十來年的貝莎,已加入威廉‧李文達爾倡導的和平運動。從那時起,她才決心獻身和平運動的理念。


他們倆開始交換和平問題的重要意見,是在1890年代初期,也就是他們1892年在蘇黎士的諾貝爾遊艇第三次會晤的前後。她最出名的著作是《放下武器》,她曾在維也納創立「和平之友協會」,且是第四屆世界和平會議的幹部,1905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她把她和伙伴們為和平奮鬥的內容一一告訴諾貝爾,致使這位單身富豪不得不考慮其財產應該怎樣用於有意義的事情上。1886年他們第二度見面,貝莎使諾貝爾注意到正在組織起來的反戰運動,更關心世界和平。18931月,諾貝爾寫給貝莎的一封信提到,他計畫設立一個獎金,授予推動歐洲走向和平化最大一步的人;後來又提到不論瑞典人或外國人,不論男女,都應該一律平等,都有得獎的機會。伯恩格林認為,189195年間,貝莎或許使諾貝爾關心和平問題,或可能使他決心把和平獎列入其遺囑中。


諾貝爾曾偷偷夾雜在人群中出席在貝倫召開的和平會議,獲得深刻的印象,乃決心積極從事各種和平運動。他也與外交家定期討論歐洲政情及和平運動的進展,並利用報紙鼓吹和平。


他認為要維持國際秩序,就需要有武裝的勢力。他還提出許多辦法,他的理念與後來成立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根本目的,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諾貝爾相信,全人類的幸福繫於科學與永久和平。對於和平的願望,是他長年孕育著的,它在他獨特的思維過程中形成,終於在1895年的遺囑中開花結果。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9秋季號01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