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封面人物】


讓貧農變富農的農業神醫


──專訪蔡東纂教授(2)


                                                                                                    ■洪樹旺



農民賺到錢 我們得到快樂


二、問: 蔡 教授輔導的農民,在每種蔬果上市時,你們都幫他們舉辦成果發表會,展示成果。每次農民都樂於參加。顯示成果不錯,請問農友們的收益情況如何?


答:我們所輔導的農友,如果能依照我們的模式與方法,用藥施肥量減少,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果樹會長得壯,結果率大增,落果則減少很多,不但達到安全高品質的目標,產量也能倍增,我們也協助打開通路,售價也普遍提高,因此大都賺錢。


大坑的一位果農,種甜柿有7年,每年都虧錢,經過我們的技術指導後,第2年就賺錢了,第3年賺更多,今年是第4年,受到風災的影響不大,因此會更賺。他種了3地的柿子,產量由3萬粒增加到12萬粒,今年更可達15萬粒以上,成果豐碩。


梨山的一位茶農,過去每枝只長34葉,使用「蔡18菌」後,農藥噴得少了,現在長得枝葉茂盛,而且茶葉的厚度增加,品質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茶葉不會有農藥殘留;而夏茶的品質可以與春茶一樣,售價以前一斤只能賣200元,現在提高到1,200元,他種8分地,一年就多賺了60萬元。我們也輔導他們做冷泡茶,維生素不會被破壞,又可降血壓,正合夏天飲用。


棒球國手 黃宏茂 先生7年前到梨山種梨與水蜜桃,連續幾年錢都快賠光了,後來他來找我,改用我們的模式,就開始賺錢了,原來租約5年,期滿後再續約12年。他由外行變成行家,就是用對方法了。我們技術指導教授農業知識,就是希望農友都變成智慧型農民。花蓮的一位農友種荖葉,3分地就賺了200萬元,也是用對了方法。


彰化溪州有一農友,種了3分地的蕃茄,每年收成20萬元,剛夠兩夫妻生活,幾年前在工廠上班的兩個兒子,因工廠歇業,帶了家人回來長住,一下子家裡多了10個人吃飯,就靠這3分地要怎麼辦呢?他來求助,經過我們診斷指導後,第1年的收益增加數倍至80萬元,第2年再增至110萬元,第3年更達到150萬元,已足夠全家的溫飽而有餘。


在台南東 山的吳 先生,原來在電力公司上班,因種柑橘的父母親身體不好,辭了工作回家看顧柑園。他種了4地,以為很好種,沒想到開始的一年賠了80萬元,第2年虧120萬元,心想再虧下去,就要賣地了,怎麼辦?他最初找農委會,最後找到興大來,程所長要我去看看。經過我們的輔導,現已轉虧為盈。我們能體會農友種田由絕望到找到希望的心情,看到他們賺錢快樂,我們也很快樂。


不久前,興大校長化學專 家蕭介夫 先生,要去視察農推中心輔導的農民,我們帶他到新竹的芎林,看到農友們熱烈歡迎與感謝的情況,他很感動。有位農友種5分地的蕃茄,就有45百萬的年收入,他感到很奇怪,怎麼有這樣好的事。回學校後,校長告訴我說,我們輔導農友,他們賺到錢,我們賺到爽快。


植物仙丹──「蔡18菌」的研發


三、問:「蔡18菌」是您傑出的研究成果,果樹灌了「蔡18菌」,長得壯,結果量倍增,農友們視之為果樹仙丹,聽說您的研究有一段傳奇,能否談談您的研究過程?


答:我就讀的是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再讀研究所,做的是線蟲的防治研究,那時蟲害的防治都用化學藥劑,而殺線蟲的藥是最毒的。當時有農藥要上市,就送到我們這裡測試。我在做測試期間,曾經4次因中毒昏迷送加護病房,最後一次在醫院醒來,心想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這個工作不能再幹了。像我這種身體(練過北少林功夫)都受不了農藥的毒,別人更別說了,農藥還是少用為妙。


當 時我的 老 師柯文雄 教授剛自美國回來,他要我轉換做生物防治研究,但是我知道生物防治研究工作也是不好做的,猶豫之際,他告訴我說,別人沒辦法做的,你可以,別人不行的,你行,以你的腦筋和毅力,你絕對可以做。老師肯定的一句話,讓我投入做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


剛開始做的是成菌的研究,並不成功,很多實驗都失敗,心情很差。有一天,我到學校附近的醒修宮去拜拜, 向關聖帝 君祈求心靈的平靜。那天晚上睡前打坐時,冥冥之中好像有人告訴我,你要往北走,會有你要的東西,我追問北部什麼地方?他說就往北方走,到時你就會知道。


第二天一早起床,心想這是神在考驗我的誠意吧,於是買個便當,依照指示騎著機車往北走,快近中午時來到新竹的竹東,在一片柑橘園旁停車,坐在路旁吃便當,吃到一半,看到柑橘園的樹下有一片白色的菌類,走近一看好像就是我所要的菌,心中大喜,顧不得吃飯,馬上拿出袋子採集這些菌,採了一包就趕回台中,晚上在實驗室一看,果然是我所要的東西。這種菌長在果樹下,是天然的、本土的,非外來菌種;我不喜歡外來的,因為它還要經過評估。


次日再去,把柑橘園附近生長的菌全都採集起來,連續採了十多天,然後不斷的研究,把這個菌研究到很熟,到能夠完全掌握,突破了過去很多沒法做到的點。例如,菌培養到可讓它休眠,讓它活化,讓它發揮到最大的功能。我的菌的最大特性是它能夠長很多的根,它的生長具有優勢,長出來後不會跑掉;它非常強勢,正是我所要的,因為強勢,農民在培養發酵時,它不會跑掉,農民使用的成本才能降低,才能省錢。


我在做研究時,除了理論外,也很注重實用性,要求強勢的種菌,不能有雜菌,農民使用時,很簡單的攪一攪,就能成功,失敗率很低,甚至於零。這樣對農民才有幫助,成本才能省。


由於此項技術要掌握相當不容易,由發現到研究成功再到能夠實用推廣出去,除了努力,也要靠運氣。這個過程前後花了18年的時間,所以會命名為「蔡18菌」,這是原因之一,或許就像王寶釧苦守寒窰一樣長。叧一個原因則是,我希望它能像人的18歲一樣,永遠年輕有活力。


安全高品質農業


四、 問:請談談您所建立的「農藥肥料減量之安全高品質管理模式」,為何特別強調肥料與農藥減量呢?


答:我們這套模式的建立,從開始至今大約有20年了,經過不斷的研究改進,14年前這套技術已經成熟,並且開始推行出去,剛開始我們遇到一個難題,很多農民懷疑說,以前用了很多的肥料農藥,都沒有辦法讓果樹長得好,你的辦法只用一點肥料和農藥,就能種得起來嗎?


尤其每逢下雨或颱風過後,農藥行都會打電話給農民,要他們去買農藥和肥料,我們輔導的農友就會問我,要噴農藥嗎?我說不用,第1個月不用,第2個月也不用,到第3個月就會再問,真的不用噴嗎?我告訴他們,你們的果樹有沒有病,沒有呀,為何要亂噴藥施肥呢?像我們輔導的大坑柑農里長伯 曾朝煌 先生,他一年才噴兩次農藥而已,柑橘長得漂亮,也比以前大得多。


柑橘有椪柑,桶柑,茂谷柑等類別,11個月的成長期間,一般農民噴藥的次數總在15次以上,平均一個月要噴12次,尤其在著果期間,農民要果粒長得好,就不斷的施肥用藥,就怕它長不大,會被蟲吃掉。但是農藥用太多會產生惡性循環,不但會對人體有害,樹也受傷害,蟲的抗藥性也會產生,同時對生態產生破壞。


21世紀人類有兩大訴求,其一是環境保護,另一個是身體健康。農業與這兩項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團隊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希望農民不要再亂噴農藥,亂用肥料,因為農藥噴得越多,第一個受害的是農民自己本身。我自己有4次中過毒的經驗,深知農藥毒性的厲害,第二個受害的是環境生態,第三個是消費者。台灣的農藥使用量每公頃農地平均年達13.5公斤,超過世界的標準,農藥超量使用已經造成當相嚴重的問題。所以安全農業是本世紀的普世要求。


台灣水果大都種在山上,像梨山種了很多水果蔬菜,都用很多的肥料農藥,對土壤與生態的殺傷力很大,恐怕很久都難以恢復,尤其像殺草劑之類的農藥,毒性高,對土壤的破壞最大,這些地區都是集水區,政府也沒有辦法。


台灣有兩種行業可以父傳子,一直傳下去。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農藥店,這兩個行業都是在對抗病菌。病菌一直在變,新藥一直在出現,這兩個行業都不怕沒飯吃。我們人則希望不生病,根本的辦法就是不要讓病菌有滋長的空間與機會。我們在防治病蟲害的工作上也一樣,就是先把最初的感染源給除掉,讓它不會有病菌的產生,這是我們做這套模式最主要的關鍵。我們叫做「清園」,就是清理果園,清園之前則是幫果樹「坐月子」,主要的用意在一開始把果園的生病感染病源給抑制下來,並且讓果樹健康強壯,如此則果樹自然不長蟲也不會生病。


這個道理很簡單,方法也不複雜,只是沒有去做而已。很多農民的觀念與做法是,看到蟲或病害時才噴藥,已經來不及了,效果也不好。我們的做法是:一開始就把它壓制住,防治的效果較好,如同小孩子打預防針一樣,以後就不會發病了。


我們輔導的農友,果園有了問題,我們會實地做診斷,去看他們所經營的農園是怎麼管理的,像 家庭 醫師一樣隨時診治處理。通常一般農民則是與農藥行往來,果樹有病害,就去買農藥,就像人有病去西藥房買成藥一樣,成藥多含有抗生素,用多了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我們這套模式對不同種類作物的管理都是「量身訂做」,都有一套生產作業標準。因為每種作物的屬性都不一樣,它們所遇到的問題與產生的病蟲害病毒也不一樣,用藥施肥的管理就不同,像柑橘類有一套標準,柿子類也有一套,葡萄類也一樣有一套。


基本上,我們都比較喜歡天然的管理方法,例如用「蔡18菌醱酵液」、用生物鈣來固根,用除草機除草,用人工清理果園,而少用化學藥劑與化學肥料,也禁止使用雞屎、殺草劑等對人體與環境有害的東西。


農會不做農推


五、 問:你們興農的安全高品質農業推廣團隊,有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方法,更有關懷的心來照顧農民,但你們是教育單位,資源有限,做起來很辛苦,為何沒有透過農會或農業行政體系的管道來推廣呢?


答:台灣的農會體制與日本的「JA」相同,日本的農民有產銷等問題,會去找「JA」,但台灣農民有問題,多數不去找農會,這是農業的一個大問題。農會發展到現在,已經未能得到農民的信任。農會自從信用部被接收後,沒有了盈餘,也就沒有經費去做農業推廣的事了,況且他們的農事人員也不見得是學農的,因此農民有問題,求救無門,不知去找誰。


我們做了幾個案子,例如:花蓮的農民有了問題,我們就去輔導,開車17小時當日往返;台東也是一樣,當地農友有了問題,我們再遠也去,就是因為當地農會無法給農民幫助。東 山鄉吳 先生夫婦辭去了電力公司的工作,回家種了4地的柑橘,連續幾年都虧本,向農委會求救,最後還是找到我們學校,我們馬上去輔導,給予技術指導,才開始賺錢。


不過農會也有幾家與我們有接觸,像芎林、東勢等農會辦講習,會請我們去解答農友的問題。我們是教育單位,做農推是站在參與協助的立場,我們的資源有限,推廣工作不是我們能承擔的,因為所有的推廣經費都在農政單位,例如農改場、各地縣政府及農會等。


此外像我們舉辦的「神農論壇」(現改名為「農民講堂」),是一個與農民溝通的平台,本來也是農推單位應該要做的,但是他們並不重視。我們學術單位研究出實用的東西,形成一個模式,若能透過他們的組織,會推動得比較快,對農民比較有幫助。我們的能力與資源畢竟有限,去推廣輔導,只是盡力而為,是做示範而已,希望給他們壓力。幾年來,來我們「神農論壇」上過課的,也不過幾千人,我們成立這個協會,是希望經由人民團體組織的力量,來幫助農友。協會於今年五月剛成立,會員只有300人,參與的人尚不到十分之一,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09秋季號01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