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心封面人物】


台灣不能沒有農民與稻田


──專訪台灣稻農公司王得利董事長


洪樹旺


稻農自組公司 直銷稻米 提高稻農收益 要讓農業永續經營


兩年前,40多位農民自發性的組成稻米產銷合一的「台灣稻農公司」,打破農民永遠是小農的傳統格局,為台灣農業的一大創舉。他們不但自己生產稻米,還團結起來,擺脫中間商,自己直接銷售稻米,同時推出認養「我的一畝田」活動,得到企業及消費大眾的參與與互動,建立台灣農業經營新模式,他們希望能守護台灣稻田,留住日趨沒落的台灣稻作產業。


2006年春天,台灣稻作協會理事長翁良材率領稻農考察團到日本參訪,看到的是與台灣不一樣的情況。日本稻農自產稻米,還能自己銷售。稻農除透過一般行政管道外,也做宅配,做網路行銷,連自動販賣機都在賣他們的小包米。自己生產的米直接銷到消費者手中,不必透過中間商,稻農有較好的收益,消費者可以吃到好吃又安心的米。日本稻農自己在碾米過程中,還可以回收米糠等副產品再加工成食品,提高附加價值。


日本稻農有銷售稻米自主權,既有尊嚴又可得到正當的利潤,這種現象令團員們直感羡慕。


其次,日本政府建立稻米分級制度,稻農以縣為單位,聘請專家就農藥殘毒與稻米品質等項目做公正評審,獲得冠軍的米可以賣到一公斤兩萬日圓的高價,而次等以下的米只能賣到一、兩千圓,此一制度得到消費者的肯定,稻農無不爭相生產良質米,以「種稻達人」自居。日本米好吃,不是沒有原因的。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制度使日本稻農們認清責任,必須為自己稻米的品質與產銷負責。


反觀國內情況,稻農數代以來都是社會的弱者,以前都是佃農,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後,雖變成自耕農,但農民只是單純的生產者,沒有稻米經銷權,同時政府為穩定糧食供需,常壓低糧價,農民只有默默承受,而農民出售稻米給糧商,不是被扣斤兩,就是被嫌品質差而殺價,而買稻菁者更要負擔高利,不論如何都是被剝削者。即使政府每年提撥50億元補貼公糧,或是提高稻穀收購價格,但最後的受惠者,都沒有農人的份。尤其自我國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以後,糧商以低價購入外國米,摻入台灣稻農的良質米,然後以小包裝米充當台灣米銷售市場,消費者不但負擔高價買米,而且買到掺混的劣質舊米,令消費者普遍有「台灣米不好吃」的不良印象。這種現象最讓生產良質米的稻農氣憤,既吃虧又被汙名化。


赴日考察的稻農們回國後檢討,認為台灣稻作產業的問題出在台灣的稻米行銷制度。台灣的稻穀除政府收購三成產量之外,其餘都透過糧商買賣,供應市場之需。長久以來,任由糧商把持市場,犧牲農民應得利益。農民生產的其他農產品都可以自產自銷,唯獨稻米例外。根據糧食管理辦法,農民視同一般零售商,每日只能存米300台斤,沒有糧商執照者不准經營稻米糧食的買賣。數十年來,稻農由佃農變成自耕農,都是小農,農民的稻米產量有限,透過糧商買賣,或有必要,而今稻農都是大面積生產的「小地主大佃農」,每年的稻米產量都在二、三十萬斤以上,足敷產銷合一的規模,為何稻農不能銷售自己生產的稻米呢?


借鏡日本 讓台灣稻農有利潤又有尊嚴


日本能,台灣為何不能?稻農們深刻體認,為爭取自身應有的權益,稻農應該站出來,自產自銷稻米。但是台灣糧商的資金動輒數億元,非單一稻農所能做到,基於團結就是力量之理念,翁良材出面號召了43位稻作協會的會員及傑出的稻農,於2008119日正式成立「台灣稻農公司」,以每股10萬元集資900多萬元,由翁良材出任董事長。該公司標榜「稻米直接從農田到餐桌」,不經過中間商,他們只賣自己種的米,而且是單一純米,絕不掺入劣米。他們強調「從農田到餐桌,不是一個商業的過程,而是被賦予高度榮譽感的良心志業」。


翁良材指出,由於政府漠視稻作產業的存在,稻農自組公司是在體制內自救的行為,是在爭取農民應有的權益,希望為新時代的農民找出一條生路,絕非要與糧商抗衡。其實,稻農公司股東只有43人,稻作生產面積約一千公頃,產量不過數萬噸稻米,對目前糧商的供銷影響不大,同時,稻農米多是直接銷售,對象為企業與一般家庭,很少到市場上與糧商米競爭。


稻米一向是台灣農業的主要產業,自1970年代工業發展後,稻米產業日落西山,尤其自加入WTO開放稻米自由進口之後,稻農面臨嚴厲的競爭,加以政府採取稻田休耕政策,如今休耕稻田面積達到20多萬公頃,與耕作面積相當,十年來稻米產量減少三分之一,產量僅及糧食自給量的26%,不但年輕人不願下田種稻,現有農民年齡老化,農民平均年齡67歲,不但是所有產業中最高,也應該是全世界的紀錄


台灣不能沒有稻米產業,老農們也不願稻田消失,他們早已走向擴大經營面積之路,成為「小地主大佃農」,而小農無法適應環境,漸漸離農。稻農們在擴大生產規模之餘,也體悟到應該擴大經營項目,才有活路。日本的例子,給他們一大啟示,所以成立公司取得糧商資格,自己賣起自家的稻米。這個新的經營模式,將是今後農業發展的趨勢嗎?雖然有日本的成功前例,但國情不同,台灣能行得通嗎?「台灣稻農公司」是一個指標,如今兩年過去了,究竟經營情況如何,本刊編輯來到宜蘭員山訪問現任董事長王得利,請他談談公司的運作情形。以下以問答方式刊出:


成立稻農公司維持的台灣稻米產業


◎編輯問:請董事長談一談「台灣稻農公司」成立的目的。


◎王董事長答:「台灣稻農公司」成立申請的是糧商的牌照,就是稻農生產稻米也要自己賣米,不要再經過中間商的過程,就能把自己的米送到消費者手中,讓消費者吃到安全好吃的台灣米。稻農公司經由稻米的直銷,減少中間的剝削,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利潤,有了合理的收益,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可以說稻農公司成立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台灣稻米產業維持下去。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稻米向來是台灣的主要糧食,稻米生產是農業的重心。但近年來,稻米產量大減,稻田消失,農業蕭條,主要是因成本高漲利潤低,沒人要種稻,然而台灣不能沒有稻田,不能沒有稻米產業,專業稻農們仍不願放棄,為求生存下去,於是團結起來自組公司,為自己開出一條路。稻農公司希望把稻米產業的重要性突顯出來,獲得消費者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重視。


每個股東(稻農)家的倉庫就是公司的糧倉


◎問:台灣稻農公司成立後是如何運作的?


◎答:台灣稻農公司是個公司組織,股東都是實際種稻的專職農民,雖然是大家出錢認股,表面上與一般公司一樣是股東,卻是全部的參與。因為公司資本不大,沒有能力向股東買米來賣,所以每個股東的倉庫就是公司的糧倉,稻米就分散存在七個縣的股東家中。一有訂單進來,公司就分配給股東出貨;碾米加工就委託股東的加工廠代工,做成小包裝打上品牌,透過網路銷售。


在行銷方面,公司尚未設行銷部門,現仍透過「康迅公司」提供的「PayEasy網站」做行銷服務。至於公司推出的「我的一畝田」稻田認養活動,二年來獲得132家企業的共襄盛舉,反應熱絡,認養面積達100公頃,對公司業務的推動極有幫助。今年除繼續施行企業認養外,也推出家庭版的認養,希望這項具有消費者親身體驗、與農民互動的稻田認養概念能深入社會各階層,有更多人來參與,也為公司開拓更多的行銷管道。


我雖然是公司的董事長,肩負公司的營運成敗責任,但是董事長是義務職,我也是專職農民,仍然照常下田工作。公司一般業務由專職人員負責,公司開銷很節省,目前階段,公司採取穩健的經營策略。


◎問:稻農公司登記的資本額不到一千萬元,連大糧商所需資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就如小蝦米遇到大鯨魚,如何與糧商們競爭呢?


◎答:現有的糧商規模都很大,最起碼要有上億元的購米資金,加上倉儲土地及加工設備,至少有一億五千萬元本錢的實力。稻農公司資本小,那有實力去買米,去做廣告行銷呢?其實稻農公司並不需拿錢向股東們買米,因為股東的倉庫米都滿滿的,不虞缺糧,等於公司的米都存在股東的倉庫裡,而且都是經過合格檢驗的米。公司有訂單進來,隨時都可以出貨。公司省卻了買米及倉儲加工等設備成本。


此外,公司的43位股東都是「小地主大佃農」,本身少說有一兩甲自有土地,價值也在千萬元以上,而其農機倉庫等生產設備,價值也有千萬元之多,所以稻農公司表面上雖只有不到一千萬元的資本,但是股東實力集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其實並不亞於一個大糧商。


我們辦企業認養農田以及消費者農田體驗活動,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讓企業與都市消費者實際體驗農村生活,這是一般糧商所無法做到的。而我們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安全健康的米,股東所生產的稻米都要經過農藥含量的檢驗以及農地重金屬含量的檢測,這雙重的檢驗合格才准上市,而其他糧商則難以給消費者在這方面的保障。


稻農公司的成立,在集中眾人的力量來銷售自己所種的米,並非一定要賺多少錢,不要有太濃厚的商業氣息,不像糧商純粹是在賺錢。


企業認養「我的一畝田」 體驗「粒粒皆辛苦」


◎問:稻農公司在稻米行銷上強調由農田直達餐桌,生產過程透明化,要如何做到呢?


◎答:我們過去只在農田裡默默工作,如今要自己賣米,不透過中間商,就能把台灣的良質米直接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但是首先要得到消費者的信賴,而信賴的第一步就是產銷過程透明化,讓消費者認識自己吃的米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樣的米,農民是如何種稻的,讓他體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農民生活,進而關心農民,愛吃台灣米。


我們舉辦企業認養「我的一畝田」活動,於每期稻作的插秧與割稻時,都舉辦農田的實地體驗,讓認養人認識所認養的土地在那裡,如何種田,而農民本身還是最佳解說員。我自己在辦體驗活動時,除了解說外,還與認養人比賽插秧與割稻,雙方打成一片,互相留下深刻印象,建立起不只是產銷關係的感情。這項農田體驗,讓認養人知道自己吃的米是如何來的,也體驗了農民的辛苦。許多小朋友們腳踏泥土,不但是新的田園體驗,也上了一堂野外勞動課,深具教育意義。


此外,我們現正在編纂《稻農的故事》,要把所有我們股東的故事與他們的招牌米標識都鋪陳在網路上,讓消費大眾認識我們,也作為向我們買米或認養稻田時的參考。現正由一位教授在幫忙撰寫,預定今年6月可以完成。


《稻農的故事》中有我們種稻人的經驗,我們希望這些經驗能傳承下去。以我來說,我家世代務農,但是祖父及父親的經驗都沒有留下記錄可供我們參考,實在可惜。其實,我們股東的家都有一個寶貴的經驗與故事,值得報導公諸於世。比如說,有一個股東經營30田,由他們夫妻與兩個子女四個人共同出力,他就把種田當做稻米事業來經營,把該事業分成四股份,每人一股,獲利也由四人均分,就像企業化經營,每人都有向心力,把公司經營得很好。也有人請兒子工作,每月發薪水,就如同到公司上班。這樣的稻作產業經營模式的改變,意在使稻米產業能傳承下去,下一輩的年輕人也願意留在農村。以往父傳子的時代,父親雖交棒給兒子,卻不放心,常會「碎碎唸」做幕後指導,引起接棒者的不滿,這也是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的原因之一。


◎問:「我的一畝田」認養活動,是稻農公司的經營方針之一,推動的情況如何?


◎答: 幫助地方農民行銷不遺餘力的「台新金控」子公司「康迅數位整合公司」,約兩年前本公司成立不久,為協助台灣稻農公司的專業農民打開市場通路,免費提供台灣最大的購物網路「PayEasy」作為稻農的行銷平台。他們首先協助我們推動企業直接認養「我的一畝田」活動,為我們搭起與企業溝通的橋樑,讓我們生產的米得到企業的認同。


20087月起推出認養活動至今,共有132家企業認養了約100公頃的稻田,公司分散在全台七縣的30個專業農民股東受惠,總銷售額近4,000萬元,為我們打開一道稻米銷售的新通路。


企業認養我們的稻田,得到的米每公斤100元,比市面稍貴一點,卻是自己認養的一畝田所生產的,其中有他們付出的愛心,也有他們在稻田體驗時流下的汗水,更重要的是這些米是自己所選的稻種生長出來的安全健康的良質米,吃得安心。我們以小盒精美包裝,也是企業送禮最實惠的禮物。


我們為感謝這麼多企業的認養我們的稻田,特別於2009627日在宜蘭礁溪舉辦「認養企業回娘家」活動,由契作稻農在農委會陳武雄主委的見證下,頒發感謝狀給台新金控等45家到場的企業代表。現場600多人還在陳主委的帶領下,一起下田體驗割稻。


今年我們在第一期稻作前,又推出家庭版的認養活動,希望繼企業之後,認養活動擴大到一般家庭,讓更多人來參與關心農民,來體驗農田操作,並得到品質優良的健康米。相信認養稻田的活動可以持續擴大辦下去,獲得全民的支持,成為台灣稻米直銷到消費者餐桌的一大銷售管道。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0冬季號01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