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團體】


視障者活出自信與希望


──專訪「台灣盲人重建院」(2)


                                                                                    洪樹旺



開設歌唱班、標舞班陶冶性情


在性情陶冶方面,重建院也開辦部分課程,例如陶藝、音樂、舞蹈與宇宙自然功等。自2009年開始與「心光基金會」合辦「心光聚團休閒生活課程」,包括:天籟歌唱班、大家一起來標舞、創意生活串珠班、可愛氣球造型班等課程,頗受學員們歡迎。


本刊編輯參訪重建院時,惠光樓二樓正在上串珠課。約20名學員在林啟萬老師的指導下,每人串著各種顏色的珠子。同樣是失明的阿萬老師以親切的聲音,逐一指導學員們用手的技巧。班上一位年青學員,失明後足足有兩年的時間不出門不講話,後來在家人不斷的勸導下,才願來院上課。現在肯與人互動說話,並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家人。學習串珠讓他有了自信與成就感,陪同來上課的母親也有了笑容。


兩年前該院與「瀚邦國際基金會」合辦視障歌唱比賽,2010年第2二屆視障歌唱比賽有52人參加,最後選出前10名優勝者,於1120日在淡水捷運站廣場舉行「天籟之聲──EYE之音」視障星光演唱會。楊院長說,其美妙的歌聲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聆聽。有一位新加坡遊客聽完之後至為感動,立即掏出身上的15,000元獎賞演唱者。對參與演唱的視障朋友來說,聽眾的掌聲就是一大鼓勵,不但給他們更多的自信,也對社會有所貢獻。


社會資源的平台急需財物與人力投入


曾執行長表示,重建院為視障者重建生活與職業,其實是扮演盲人與社會間的一個平台,以專業社福團體的角色,讓社會資源經由這個平台串聯起來,適當分配給盲胞,促使盲人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不過,自從921之後,社會資源對盲人等弱勢者的捐助減少了,讓重建院推動的一些計畫活動遭到困難,例如新式教育訓練設施的增設、對社會的宣導計畫與活動等。


除了社會與政府資源的不斷挹注外,重建院還需要更多志工的支援與投入。重建院每周進出的視障人員有數百人之多,還不包括住宿在院區的學員,所以需要大量志工們的協助。曾執行長說,目前來院幫忙的以團體志工較多,如附近的輔仁、台北科技等大學與高中學校,提供師資,教授生命教育或心理諮詢等課程。對於個人或學生志工,則先要訓練他們輔導盲人。由於盲人看不見,教學或輔導時,常需一對一,無法複製,所以需要更多的志工。


她說,盲人是社會的弱勢,除了需要社會資源來與幫助自立外,也需要社會大眾的尊重。例如對盲人的稱呼,以「視障者」、「視障同胞」、「盲人」等為宜。在路上盲人也需要他人的關懷,比如跟他打聲招呼,或給道路指導之類的幫助。


曾執行長與楊院長都表示,在與社會的互動方面,該院雖有宣導,仍有不足,正在加強改進中,也希望政府的協助與輔導。事實上,除了這方面外,社會大眾對眼睛的保健與醫療方面的觀念,有賴政府的宣導,以改正其偏差之處。以中途失明者而言,因眼睛疾病引起者不在少數,其中以糖尿病引發者居多。楊院長說,糖尿病患如能在事前加強宣導,予以適當治療,才不會導致失明或截肢等嚴重後果。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失明後的輔導與訓練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保護眼睛,重視健康,預防失明,更是重要。


此外,她也建議政府應該設有失明通報系統。每當病人可能或已失明,而醫生在其領域已無法給予幫助時,應由醫療機構通報政府衛生與社會單位,讓社福單位在獲得通報的第一時間與病人接觸,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早日接受訓練,及早恢復獨立的生活。


據內政部統計,國內約有57千餘人領有視障手冊,其中1成是先天失明,他們經由啟明學校的教育系統接受教育與職訓,走入社會。而後天失明者佔了9成左右。去年增加的失明人口有13百餘人,有一半是老人因眼睛功能退化或其他疾病所導致。換言之,除現有盲人人口外,每年約增加67百名的中途失明者,這些都是重建院輔導訓練的對象。


曾執行長與楊院長表示,「台灣盲人重建院」已走過了一甲子的時間,服務過上萬名中途失明者,今後仍將繼續為視障朋友服務,並希望社會大眾共同關懷,獻出愛心,讓重建院能永遠成為「盲人重建的基地、盲人心靈的故鄉」。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冬季號01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