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心人物】


甘地


倡導非暴力不合作爭取印度獨立的偉大靈魂


■侯忠貞 編譯


  甘地(Mohandas Gandhi)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慈愛的印度教家庭。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在南非領導反種族歧視抗爭,為印度僑民爭取到平等的權利。


  此後50年,甘地投身於印度獨立與反對人間不公不義的抗爭事業。他教導信徒,以高度組織化和赤手空拳,消極對抗英國人的刀槍。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向全世界被壓迫者奉獻了崇尚博愛、避免殺戮的反抗途徑。


  為傳播貫徹其非暴力思想,甘地畢生絕食16次,一次又一次走到生命的絕境;入獄18次,被關了23百多天;先後遇刺5次。


  甘地一生中大部分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他仁慈寬容,誠實待人,不分貴賤善惡。愛因斯坦讚賞甘地時說:「未來的一代代人將難以相信,人間曾降臨甘地這般的血肉之軀。」


放蕩少年時


   1869102,甘地出生於印度西岸的波班達王國。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屬於第三種姓吠舍。家族曾世代經商,祖父、父、叔先後擔任過土邦及波班達邦王公的首相,家族在卡提亞華享譽一方。


   甘地的父親生有31女,甘地排行最小。父親淡泊名利,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母親是虔誠聖潔的印度教耆那教派信徒,每餐必禱告,宗教忌日必絕食許願。母親的絕食給甘地留下深遠的影響。


  大約7歲時,甘地隨父親搬到拉奇科特。甘地勤奮刻苦卻反應遲鈍,小學到中學成績平平。他生性靦腆,是個誠實規矩的孩子。有一次,督學到學校視察測驗拼寫,甘地有一個字寫錯,不肯抄別人的答案,而挨了老師痛罵。


   當時印度教社會盛行童婚,13歲那年,甘地與嘉絲杜芭結為夫妻。甘地迷戀家室,功課大受影響。


  甘地少年時代,第一次背叛自己的父母和信仰,和同伴一起到河畔偷吃山羊肉;接著更公然出入餐廳大啖葷食。


   在此前後,甘地曾和同伴一起光顧妓院,遭羞辱落荒而逃。他也開始抽煙,還偷刮哥哥手鐲的金子去買煙。甘地最後向臥病在床的父親認錯,父親的眼淚和寬恕為甘地上了一堂非暴力的實驗課。


  16歲時,甘地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父親臥病不起,妻子有了身孕,孝順的甘地每天陪伴照顧到晚上。有一晚,叔叔接替他,他卻直奔房間與妻子溫存。佣人敲響了房門並告之父親去世的消息。甘地無地自容,留下他終生難以洗刷和忘懷的污點。


英國律師見識種族歧視


  1887年甘地中學畢業,翌年前往英國深造。起初住了幾個地方,都因飲食和生活不習慣而受苦。有一天,他找到了一家素食館和一些有關素食的書籍,才擺脫飲食的苦惱。


   為了適應英國社會的禮節,他特意買了絲帽、高檔晚禮服、皮鞋、手杖等裝扮。但他仍找不到英國紳士的感覺。甘地大夢初醒,決定恢復儉樸的生活,從知識素養向英國紳士看齊。他終於通過考試進入倫敦大學攻讀法律。


  甘地刻苦勤學,熟讀課本之外還讀了拉丁文的《羅馬法》及英國的權威普通法著作,充實專業知識。1891年夏,甘地完成了學業並取得律師資格。


  回到家鄉,甘地先到孟買執業律師,第一宗案子出庭,他起身詰問原告證人時就渾身發抖,不知該問什麼。他只好放棄此案。


   一樁南非的官司改變了甘地的命運。他到南非協助同鄉阿布杜拉的公司處理債務糾紛。


  甘地於18935月到達德班。甘地上法院,庭長令他摘下頭巾;坐頭等艙被趕下火車;坐馬車遭白人領班毆打。甘地首度領略了南非種族歧視的惡行惡狀。


  甘地一段時間後認為勝訴在握,但他採取庭外和解,獲勝的阿布杜拉同意被告哈齊汗分期償還債款。日後甘地信守這個原則,因而聲名遠播。


  阿布杜拉設宴為甘地餞別時,甘地無意間看報,得知納塔爾議會正討論要剝奪印度人選舉權的法案。


  甘地暫留一個月。法案通過了,但在甘地的奔走和輿論的支持下,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里朋最後否決了這一法案。


  甘地定居納塔爾,開辦律師事務所。為促進印度人的團結,他1894年發起成立了納塔爾印度人大會。


非暴力反抗新亞洲法


  1896年,甘地回到家鄉拉奇科特。他先後拜見國大黨激進派領袖提拉克與溫和派領袖葛克利。甘地到處奔走,使印度人知道僑胞在南非的處境。


  到了1899年,留居南非已6年的甘地踏上了歸途。不久,南非當局成立了亞洲人事務部,專門對付印度人,甘地又趕到德班,決定在印度僑民最多的約翰尼斯堡成立律師事務所。


  為提高印度人的社會地位,甘地發行《印度論壇》週刊,成為在南非從事宣傳的大本營。


  1906822,川斯瓦爾官方公布了新亞洲法草案,規定所有年滿8歲的印度人必須在警察局戶籍簿上註冊登記,領取帶有個人手印的特別身分證。不按期登記者,將被罰款或驅逐出境。


  911,甘地等人在約翰尼斯堡召集印僑代表大會。甘地在會上大聲疾呼「只有一條出路,即反抗到底,直至犧牲,絕不屈服於這種歧視」。19073月,川斯瓦爾議會完成立法,限於731以前登記。


  甘地成立了一個「消極抵抗協會」,帶領會員呼籲印度人不要去登記。13千名應前往登記的人,只有500名登記。12月底,甘地被捕入獄2個月。


  甘地在《印度論壇》徵求「消極抵抗」的印度語名稱。最後採用他堂弟馬干達獻議的「撒地格拉哈」,加了一個字改為「撒地亞格拉哈(SATYAGRAHA)」(古吉拉特文「堅持真理」的意思),意為一種「由真理與愛及非暴力所產生的力量」。從此,甘地運用這個概念進行非暴力不合作(non-violent resistance)運動。


  南非當局對非暴力抵抗者束手無策。川斯瓦爾殖民大臣史默茲將軍與甘地談判,史默茲答應甘地的兩項要求:一是把強制登記改為自由登記,等到半數以上印度人登記之後,就把以前不合理的登記法廢除;二是立即釋放被捕入獄的所有印度人。


托爾斯泰農場


  志願登記的最後一天,申請登記的8千人已有6千人獲准。印度僑民已履行諾言,然而史默茲不僅沒有撤回「黑法」,更進一步頒布了2項法令。


  甘地決定恢復非暴力抵抗運動,他在群眾集會中把收到的2千多張註冊證當眾投入火中焚毀。


  南非的印度人紛紛燒毀登記證,很多人被捕入獄,其中許多是窮苦工人,家無積蓄,一旦丈夫被關,妻兒只能行乞度日了。於是甘地打算融合他讀過的英國思想家拉斯金的《奮鬥到最後》和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天國就在你心中》書中主張,建立沒有暴力、人人平等的天國思想,建造一個農場。


  1910530,在約翰尼斯堡附近一處400公畝的農場成立了。為紀念托爾斯泰的偉大精神,甘地將這處「堅持真理農場」取名為「托爾斯泰農場」。  


  第一批非暴力抵抗者和許多來自印度不同種族、種姓、宗教信仰的男女老幼陸續住進農場。大家辛勤勞作,布衣素食,過著原始自給自足的生活。甘地停止了年收入6千英鎊的律師業務,每月只領取農場3英鎊的生活費。


非暴力不合作勝利


  1910年,川斯瓦爾和納塔爾合併為新的南非聯邦,史默茲擔任總理。1911年在甘地的力爭下,史默茲答應不再通過歧視性立法,印僑則暫停非暴力抵抗運動。61,被拘捕的非暴力抵抗者全部獲釋。


  1913年,南非政府又規定,除了基督教儀式下結婚和實行結婚登記者外,其他的婚姻方式一概不承認。甘地認為這是「荒謬至極」的法律。按照這個法律,凡是以印度教、回教或佛教儀式結婚的人,都變成不合法的假夫妻,小孩也變成了私生子。於是群情激憤,從未參加不合作運動的女性紛紛自動加入抗爭行列。


  由於3鎊人頭稅、強制印度人登記、非基督教結婚儀式無效等法律都使印度人憤憤不平,甘地在納塔爾的煤礦中心紐卡塞發動3千契約工大罷工,罷工潮迅速蔓延各礦區,工人帶著妻兒前來投奔者超過5千人。5千人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大行進示威運動,19131028,隊伍浩浩蕩蕩從紐卡塞徒步50多公里到川斯瓦爾。甘地短短4天被捕3次,最後一次被判苦刑9個月,6週後獲釋。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南非聯邦政府1211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調查納塔爾罷工事件。1914121,甘地與史默茲再簽訂一項臨時協定,政府釋放被捕人士,甘地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南非當局同意甘地的要求,加入印度人組成新調查委員會,向政府建議制定有關「印度人救濟法」的法律。


  126,「印度人救濟法」獲得通過。這是南非改善印度移民待遇的第一個法律。南非的印度人從此不必繳3鎊的人頭稅,基督教儀式之外的結婚也被承認,只要有一張居住證就能自由在南非各地行動。


  印度人獲得平等待遇,甘地自19069月起將近8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獲得了勝利。到南非近22年的努力開花結果了。


廢除契約工制


  回國後,甘地1915年初開始了解各地民情。他穿著與工人相同的服裝,坐三等火車先後到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等地探訪,一路上他耳聞目睹了人民所受的苦難。


  對農工的生活與想法有了深刻了解後,5月,甘地在阿赫米達巴德建立了真理學院,作為訓練非暴力抵抗戰士的基地。甘地解釋這個名稱說:「我們的信條是獻身真理,我們的工作便是追求和堅持真理。」其首批學員連甘地一家共25人,大家同吃一鍋飯,共守同樣的誓言:信奉真理、非暴力、節慾、不偷竊、不私蓄、節食。


  甘地回國已兩年,他要開始付諸行動了,第一個就是廢除契約勞工制。191629,他在孟買帝國公民協會主持群眾大會,大會依甘地的建議通過議案,要求政府在731日前廢止契約勞工制。 


  由於甘地的努力和全國各組織的力助,還不到最後期限,政府便宣布停止印度契約勞工出國。1920年正式廢止契約勞工制。


  比哈省西北部盛產靛青的小縣三巴朗,當地法令規定佃農每種20卡塔(1卡塔等於3分之1英畝)土地,其中有3卡塔土地給地主種靛青,這種制度叫「三卡塔制」。


  1917年初,甘地到三巴朗調查當地農民的處境。甘地把他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調查報告,呈送給省政府,政府立刻派副省長蓋特親自視察調查,並組成調查委員會。


  由省長摩德所提出的三巴朗農業改革法案獲得通過。存在將近100年的「三卡塔制」終於廢除。甘地又一次大獲全勝。


自己織布反抗剝削


   19182月,甘地從三巴朗趕往阿赫米達巴德調解紡織工廠勞資糾紛。糾紛起因於工廠老闆拒絕工人提高工資的要求,不接受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宣布停工;工人則發動罷工3週。甘地提出加薪百分之35的折衷意見,工人們接受,資方拒絕。


  罷工到了第3星期,許多工人開始沉不住氣,甘地擔心會發生暴力事件。在不知所措之際,他忽然靈光一閃,想起小時候母親的絕食。他想,只有絕食才能表達他的誠意,感召工人和老闆。


  甘地進行絕食,受他的精神感召,工人恢復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廠商也被感動了。絕食第3天,勞資雙方已取得了諒解。工人開始工作,幾十家工廠復工了。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地,所產棉花低價運到英國織成棉布,再運回以高價賣給印度人,印度人受盡剝削。甘地呼籲印度同胞,不要再買昂貴的英國棉布,「讓我們自己動手來織布吧!」


  他請人到處收購舊式紡車和織布機,他的堂弟馬干達學會手織機操作,操作技術不久就傳遍印度。


  農民學會織布,卻沒有棉線。甘地請人找來一台捻線車,又找棉花工廠送他上等的加工棉。這樣,古吉拉特的比傑普耳村農民就可將加工棉紡成棉紗和棉布。甘地又找來一位老太太,教比傑普耳村農民都學會棉花加工。


  看到從棉花的播種、收成,到加工成棉線、織成布,都由印度人自己做,甘地感動得熱淚盈眶。他也在自己的房內放置一台改良式紡車,坐在紡車前不停的轉動,使他心平氣和。在紡車旁紡紗的那張照片,也成為他的標誌。


罷市釀成阿木里查慘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英國加緊箝制印度的民族運動。英國政府19192月拋出了「羅拉特法案」,規定殖民當局可隨時宣布戒嚴,不經起訴便可逮捕、搜查,不加審訊就可判刑。


  正在阿赫米達巴德養病的甘地,立即在真理學院召開會議,當場起草了一份非暴力抵抗宣言,強調將拒絕服從羅拉特法。


  318,羅拉特法正式公布成為法律,當晚甘地難以入眠。他從夢中得到啟示:號召全國總罷市。


  甘地到處呼籲全體動員,用非暴力抵抗羅拉特法。46,印度人不分宗教、種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所有的城鎮鄉村一致集體罷市。甘地則率領孟買市民到海邊沐浴,孟買總罷市大獲成功。


  7日晚,甘地動身前往德里和阿木里查宣傳不合作運動,警察把甘地強拉下車,押回孟買。在皮茲尼廣場上,數千民眾跟在車後,高呼:「我們的甘地萬歲!」


  411,阿赫米達巴德紡織工人罷工,出現暴力行動,警方宣布全城戒嚴。4132萬多人聚集在阿木里查的傑利安瓦拉公園抗議戒嚴,總督代理狄耶將軍率部隊包圍群眾,只留下一個出入口架設機關槍,毫無預警便對群眾開槍射擊。這次暴行釀成400人死亡、12百人受傷的慘劇,這就是駭人聽聞的「阿木里查慘案」。


加入國大黨 投入政壇


  420日,國大黨工作委員會要求調查「阿木里查慘案」,並敦促甘地不顧一切後果立即趕赴旁遮普。甘地的行程10月才得到總督批准,1017日抵達旁遮普。國大黨指派尼赫魯父子(其子為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協助調查,甘地和尼赫魯父子真正親密來往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經過詳細調查和嚴格考證,甘地起草了旁遮普事件報告書,揭露了英國殖民當局種種慘無人道、卑劣無比的行徑。


  國大黨12月的年會特意選在發生慘案的阿木里查舉行。為緩和解緊張局勢,英國政府頒布了印度半自治改革法案,這時甘地認為他已無法只停留在精神層面的運動上,12月正式加入國大黨總會。


  由於大家不能獲致結論,大會暫時決定接受英國的改革方案,但為將來能獲得真正獨立,仍有必要對英國進行消極的抵抗運動。會中想出8個方案:一、退還得自英國的一切身分和封號;二、不進法院;三、不讓子女就讀英國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四、不參加政府召開的任何會議,有公職者當辭去職務;五、不接受政府任何招待;六、不去應召政府的徵兵;七、不買英國製的商品;八、不買政府債券。


   甘地和泰戈爾退回勳章與爵位之後,印度人開始熱烈響應對抗英國的不合作運動。在議長老尼赫魯的提議下,大會公推甘地訂立新黨章。



........(待續)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冬季號01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