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心封面人物】


活化社區讓老人們動起來


──專訪 蔡瀛


洪樹旺


參與社區公益文化活動  擴大內部互動與對外交流


二月下旬一個晴朗的日子,本刊編輯來到蔡家村採訪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空蕩蕩的祈福保生宮廟埕,只有一名志工看守,本來上午忙著準備「共膳」的婆婆媽媽們不見了,「共膳」的廚房與餐廳上了鎖,原來二月正逢春節,又是外出進香的時期,而暫時停辦「共膳」,所以到廟裡來的人就少了。


剛剛帶100多名老人家到金門進香回來,隔著兩天又要帶著200多信眾南下高屏去進香,有些人行前一天才來報名,蔡瀛光為接洽參拜儀式與行程已夠忙了,還要為安排坐位、床舖等細節,到半夜。雖然,每次出遊都很忙碌,但一想到阿公阿嬤們出訪高興的樣子,他就感到欣慰,精神也振奮起來。


「共膳」是一起吃飯 是照顧老人家的好辦法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蔡瀛接受本刊編輯的專訪,以下是採訪重點


編輯問你當保生宮的總幹事,為宗教信仰服務,怎會想到為村裡的老人家辦「共膳」


蔡瀛答我長年在外工作,好幾年前,有一次回蔡家村探視年邁的母親,看到村裡的年輕人多出外打拼,村裡只剩老人家,白天生活沒有人陪伴,吃的也常是剩菜剩飯,晚年生活寂寞。早年住三合院,鄰居互相照應的情景已不見了,這種現象,令人心疼。我們認為,老人需要照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飯,保生宮是蔡家村的信仰中心,也是蔡姓家廟,到宮裡吃飯就像在家吃飯一樣,大家互相照顧。所以,我們照顧老人就從「共膳」開始。


接著辦「共耕」,讓可以下田的老人們種種菜,貢獻一點生產的力量。然後,向政府申辦「松年大學」,請老人們一起來學習一些技藝。目的是要老人們在村裡日子過得充實快樂。


社區「共膳」就像照顧自己父母親吃飯


你們對老人的安養做法,受到各界的關注與肯定,其成功原因在那裡淡水鎮長(現為區長)蔡葉偉曾有意在各里推廣,聽說在4個里試辦的成效不如理想,你認為原因何在


:淡水試辦的幾個里,剛開始做時,大家都很熱心,很多人都來參與,但是辦了一段時間後,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共膳」所需的廚房與吃飯場地,有些里沒有公共場所可用,雖有人願意提供,也只是暫時性,不像我們有保生宮寬敞廟埕可使用,省掉了場地的煩惱。又如,廚師與送餐的志工,短期間支援或許沒問題,時間一長,人力就成了問題。而主辦者的熱忱與受信賴的程度,更是成敗的關鍵。這些問題未解決前,雖然鎮公所補助30萬元,也沒有人要做。


我們的保生宮是社區的信仰中心,居民的聚會場所,我們即使沒空去探視他們,他們至少每月兩次來宮拜拜,就有兩次見面的機會,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與身體狀況;還有,保生宮的主事者都受到居民的信賴,許多活動都獲得全力支持,都會主動來參與,像我們辦進香活動,主動報名參加的人很踴躍。


受到居民的信任,讓許多公益活動能夠順利推展。例如,我們與陽明大學辦居民的健康調查,陽明大學生來做問卷,沒有我們的帶路,老人家怎敢開門接受訪問呢?衛生單位來辦身體檢查或健康講座,沒有我們幫忙,也辦不起來。


蔡家村大部份是同宗的族人,我們辦「共膳」,是抱著照顧自己父母親的心情,不只是煮飯給他們吃而已。


「在地就養」模式應在鄉村社區推廣


問:朱立倫市長於29來蔡家村走春,探視老人,提到要把「在地就養」的模式推廣,你對「在地就養」的看法如何?


答:台灣進入老人社會,如何照顧老人是一大課題。尤其鄉下,老人比例更高,我們的社區約佔15%,快要達到5人中有一人的地步,他們在此生長了數十年,年老了,「在地就養」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在地生活習慣了的人,要他們到全然陌生的環境,像到安養院去和別人生活在一起,說難聽一點,是去等死而已,失去就養的意義。人老了,能在他原來生活村子裡,有熟悉的人陪伴,由信任的人照顧,晚年的日子會過得很好。


照顧老人,不能只靠政府,也要有社區組織的配合。蔡家村有宗教寺廟力量的支持,老人受到家族宗親的照顧,他們的生活可以過得自然舒適。雖然現代的社會,這樣的社區已少,要有這種家族式的照顧,可能性不高,但是就鄉下來說,「在地就養」無疑的是照顧老人最好的方式。


演清兵成為蔡家村社區文化


問:在許多場合裡,你們都穿著古裝的清兵服,你們也演戲嗎?


答:沒錯,我們在淡水鎮的「鎮民大戲」──「西仔反」裡參與演出,扮演清兵的角色,已經演了兩年,相當成功。3年前,鎮長要推出「鎮民大戲」時,請我們社區參加演出,我們選派了30人,都是上了年齡的人,男女都有,經過3個月的操練與排演,包括體能鍛鍊、伏地挺身、拉筋彎腰,以及走步轉身等動作,原先擔心老人家動作慢配合不上,沒想到卻得到最多的掌聲。


所謂「西仔反」,就是法國人在清朝時攻打台灣的故事。1884年法國為擴張其東方勢力,派兵攻打台灣,要拿下台灣做為進攻中國的基地,先是攻打基隆,取得勝利,接著於 農曆88日 攻打淡水,沒想到打了33夜,犧牲慘重,無功而退,是清朝末年唯一打勝仗的一場對外戰爭。


「西仔反」是淡水人的大事,演出時動員200多人,地點就在現在的淡水滬尾砲台,當年戰爭時的現場演出,吸引數千人觀賞,去年是第2年演出,一樣轟動,演了3場。今年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我們希望能繼續演出,讓淡水人振奮。


能夠參加「西仔反」演出,對社區裡的阿公阿嬤來說,是一大鼓舞。看著老人家們在台上賣力演出,那麼高興,我在想,這一段戲似乎也可以加入我們許多活動裡。於是在許多場合裡,我們就穿著清兵的戲服參加活動,或者演一段清兵的戲。我們到友廟進香時,也會穿起清兵的衣服,我 和我 太太也常扮演清兵。


我們把「西仔反」演清兵的這段戲融入平常的活動中,居民與信眾們都熱烈參與,覺得很有意思,扮演清兵已經成為我們社區文化之一。


淡水地區有許多的藝術團體與藝術家進駐,例如金枝演社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雲門舞集……等。如何將社區與藝術結合,使文化藝術在社區生根,是地方所應努力的。我們社區內有一個讓藝術家進駐的地方,利用搬遷他處的舊工業區空廠房,讓藝術家們聚集在此創作,已有藝術村的模樣。我們也把雕塑家作廢的作品收集,排放在路旁成為美術創意造型,營造美術藝術氣氛。


邀病患參與活動 提升社區內的祥和氣氛


問:鎮上里內與社區每年都辦許多活動,你們如何鼓勵居民參與?又如何促成社區內居民的互動與和諧相處?


答:廟宇的宗教活動頻繁,像保生大帝的聖誕、廟會、進香等都是固定的儀式與活動,信眾都會自動前來參加,每次的見面就更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至於縣政府、鎮公所舉辦的活動,我們的社區也積極參加,像踩街活動、南瓜節、花海節等都是地方盛事,各社區里鄰的參與,讓淡水動起來。參加「西仔反」演出,需要活動筋骨練身段,對老年人來說,是很辛苦的事,而且一練就是3個月,有人中途想落跑,但經曉以大義,讓他了解這是自己家鄉的大事,就提高了參與度。


兩三年前,義山里的泓安醫院由院長帶10多個住院病人,來參加保生宮的尾牙宴,開啟保生宮與該院間的互動關係。該院收容300名精神患者,里內的人避之唯恐不及,與外界難有互動,形成一個封閉的社會。有了第一次接觸後,聖誕節他們來邀請我們,我們一群人去給他們加菜,和他們唱歌,其樂融融。接著我們每有活動,都會請他們參加,大家互動良好。


剛開始有些人很害怕,但是我說,如果我們家裡不幸也有一個精神病患,你要他整天關在醫院裡打針吃藥,還是帶他出來活動見見外面呢?兩者那個比較快樂呢?如此一說,就排除了阿公阿嬤們的心理障礙。所以每到315保生大帝生日,神明遶境活動,患者們也穿上清兵服裝,走在隊伍後面參加遊行,他們每次參加活動後都很高興。


去年,與社區合作的陽明大學帶來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克里斯曼訪問保生宮,我們做紅粿龜、穿古裝演清兵,歡迎客人,也請泓安派人參加。他們十幾個人穿著清兵服裝一字排開,當來訪的教授知道是精神病患時,一一與他們握手,給他們鼓勵,讓他們開心得不得了。


312植樹節,高里長申請了4,000株杜鵑花及400棵茶花,要種在村裡道路兩旁,我們也請泓安派人參加種樹。平常我們也邀他們幫忙整理公園,清掃路面,他們都很樂意。


展現地方的文化特色 讓訪客留下美好印象


問:你們社區營造經營有成,引起外界的重視,紛紛來觀摩,甚至外國的專家與團體也來參訪,你們如何與他們交流?


答:對於貴賓來訪,除了作簡報、參觀我們的做法外,我們都會邀請他們共同參與我們的活動。例如,逢種植時,我們會邀請他一起下田開墾。有一次,日本山口大學社會學教授小谷典子與林寛子來參訪,剛好松年大學阿公阿嬤正在上日語,也一起體驗我們日文課的教學。


每有活動與交流時,我們都會做紅龜粿,一方面表演傳統手藝,請貴賓參與做粿,也請他們品賞。日本大學教授嚐了之後表示好吃,比美日本的銅鑼燒。朱立倫市長來訪,就與阿嬤一起互尬做粿,氣氛融洽。


除外,我們也穿古裝演清兵,或表演北管鑼鼓陣。有一次,應淡水鎮公所邀請來參加淡水國際藝術節表演的義大利督蒙地劇團來訪,我們除清兵打扮外,也出動神將,和他們的踩高蹺比個高下,當天古今中外的劇服與表演都一起登場,好不熱鬧。


去年,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克里斯曼來訪,我們找來社區裡的兩位阿婆當翻譯,她們年輕時曾在駐台美軍顧問團團員的家裡幫佣,英語流利,這次幫了不少忙,現在就住在義山里,是社區裡的寶貴資產。她們也常參加社區裡的活動,明天也要和我們到南部去進香。


偏遠地區生活困苦 政府照顧不足


問:請談一談你回家鄉從事社區服務的感想。


答:剛開始時,深覺政府對偏遠地區的照顧不足,人民生活困苦。以蔡家村為例,20多年前,80%是農民,種稻為生,日子還過得去。那時,省政府要建設農村,我們蔡家村被選為農宅示範社區,計畫進行到一半時,中央凍省,預算被刪,政府畫給社區人民的餅頓時破碎,於是計畫停了,社區沒人管,垃圾亂倒,野狗橫行。原定的示範社區,都變成這樣,其他更偏遠的地方,更不用提了。其後,政府實施農田休耕政策,農民更慘,我們社區已無經濟可言,年輕人出走,農村變成老人社會。


幾年來,經過我們的爭取,有外界與政府的資源進來,讓我們能夠做點事,改善了村裡的生活環境。但有時也感到力不從心,如果沒有社區自己的力量,社區歡樂的氣氛也無法營造出來。


在與社區居民的相處中,最大的感想是居民正面觀念建立的重要。例如,社區清潔環境要靠大家的維護,偏偏就有人亂倒垃圾;社區推動農田種菜不用農藥,但仍有人習慣性的使用農藥。諸如此類,乃是一念之間的事。我們常在進香的坐車時間進行機會教育,灌輸愛護鄉土與愛護環境的觀念。有一位高僧說過:「頓悟者,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者,千斤鐵錘打蒼蠅。」能夠改變觀念,許多事就輕而易舉了。



↑辦理「共膳」後,接著辦「共耕」,讓可以下田的老人們種種菜,貢獻一點生產的力量,也可活動筋骨 (蔡瀛 提供)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春季號01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