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更需要有愛心


                                          林萬億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食品添加塑化劑事件,受害者幾乎遍及全民。近二十年來你可能沒吃過健康食品,但是,沒喝過運動飲料、奶茶、果汁、優酪乳、果醬、果凍,或沒吃過麵包的人應該很少。


塑化毒物無所不在


本來只是需要添加食用起雲劑的食品,廠商卻為了省錢,使用含有毒性的塑化劑替代。黑心廠商錢賺走了,卻留給國人無盡的恐慌。就目前查出的線索是由設於彰化的昱伸香料公司,向專門製造工業用塑化劑的金童企業公司,購買塑化劑作為替代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昱伸香料公司再將這些添加塑化劑的起雲劑賣給中下游的食品原料供應商,或食品製造商,如協成化工、賓漢香料、安晉工業、松暉食品、盛源食品、杏記實業、世明食品、永明工業、金果王食品、薪軒企業、馥聖實業、雲晨食品、果山園食品、建彰企業社等。有些中游廠商再將添加了塑化劑的起雲劑轉賣給下游廠商,製造成各類食品販售。牽連的中下游廠商數百,產品項目上千。最後,消費者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購買了添加了塑化劑的食品享用。


貪小便宜惹大禍


起雲劑是一種食品添加劑,主要成分是棕櫚油,可幫助食品乳化,經常使用於運動飲料、非天然果汁果凍果醬、濃糖果漿、優酪乳粉末等食品中,讓飲料避免混合物沉澱或油水分離,並可增加飲料中的白霧感與濃稠感,在食品衛生規範內可合法使用。而塑化劑是用在塑膠製品上,可以讓產品變軟、變得更好彎曲,適量添加是合法的,可是絕對不能用在食品中。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商人分辨不出來嗎?其中關鍵點是塑化劑較起雲劑便宜很多,約只有五分之一的價格,利之所趨,誘使不肖廠商貪小便宜,罔顧消費者健康而將塑化劑添加在食品中販售。塑化劑比幾年前查獲的三聚氰胺毒奶粉,毒性高達3.5倍到20倍,不只損害生殖功能,甚至有致癌危險。


得利者不能裝無辜


當事件爆發後,有部分企業聲稱他們也是受害者,理由是不知情。常理推斷,的確有些小家食品行,如麵包店、夜市攤商,不知其所購得之果醬、乳品已添加塑化劑。但是,若干大食品廠商,製造的飲料、食品產量成千上萬,通路遍佈各超商、販賣機、雜貨店,說其不知添加之起雲劑乃塑化劑,誰會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無好貨是市場通則,消費者都知道,生產者說不知是騙人的。買進便宜的有毒食品添加物以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再自豪經營績效良好。顯然,這些廠商嚴重地缺乏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營利除了來自本身的資本、技術、經營管理之外,原料來自大地,成品來自勞工的努力生產,利潤來自消費者的購買,公共設施便利來自廣大社會的稅收支持。因此,企業有責任與勞工、消費者、社會大眾共同承擔起社會的共好共善責任,不能獨善其身。也就是,不能只為了企業自身的利益,罔顧社會的共同利益。


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三大群組:員工、消費者、社會。關於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包括:保障員工的工作安全與衛生、員工心理健康、員工教育訓練、退休給付、休閒活動、員工參與、性別平等、員工福利、無歧視對待等。關於消費者部分就屬消費者保護。關於社會的部分包括,反污染、公共安全、廢棄物處理、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社區事務參與、鼓勵員工參與社會服務、企業形象維護、利潤回饋社會等。


風險社會的不確定性


綜觀此次的塑化劑事件,嚴重違反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消費者保護與社會利益。其問題由來已久,二、三十年前,塑化劑替代起雲劑使用已在部分食品廠商間流傳。衛生主管機關未盡到檢驗職責在先;復加上,國家為了經濟發展,拓展貿易與國際接軌,免除貿易障礙,而取消食品添加物列管。1999629行政院提案,2000114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200029日 公布實施。衛生署遂於2000928公告,免除食用香料及複方食品添加物之查驗登記,免除食用香料及複方食品添加物之查驗登記。就這樣,讓黑心廠商得以繼續廣泛使用塑化劑添加在食品中銷售。


即使,國家未將塑化劑列為食品全衛生檢驗項目,廠商也不可以大剌剌地製造有毒食品給消費者食用。事實上,在當代科技發達的社會,各種化學物質材料的推陳出新,國家的管制機制很難亦步亦趨的趕上。這是自反的現代社會的特質。社會一出現新科技,同時也會出現新的應對科技,而這種新的應對科技,往往是負向的。例如,出現電腦軟體,也同時出現病毒;出現網路,也成為網路欺凌的工具;出現塑膠製品,也出現塑化劑的毒害等等。這就是社會學家所擔心的風險社會。


寄望在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風險社會裡,除了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加強外,還是要靠社會倫理的遵行。其中,最關鍵的往往是資本主義市場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因為,在全球化的競爭架構下,國家治理能力已被跨國企業競爭所削弱,要靠過去的威權統治來挽救社會秩序很難,也不適合回到極權統治的嚴密管控。國家除了必須加強各項有毒物質的安全衛生檢驗之外;也必須利用此一機會再一次大力推動企業的社會責任,褒獎愛心企業,讓企業的愛心成為一種內化的品格,而不再汲汲營營於淺薄的營利思考,才能重建幾被徹底摧毀的臺灣食品科技的企業形象。




(作者林萬億 台大教授 曾任台北縣副縣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1夏季號0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尊賢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